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媒体工作了15年,人越来越大叔,同事们越来越年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道是越走越窄,除了德高望重,几乎没别的位可定了。谁叫你在一个以吃青春饭著称的行业混迹。
新一年,我换了家新公司。这是家技术产品驱动的公司,人员平均年龄比媒体还低。
年龄,只是表象。
一次开会,提到一个技术需求,“工程狮”同学们表示,这是那谁谁谁负责的,他回学校答辩去了,得等他回来。回学校答辩?一个在校实习生?是的,就是一个实习生,大家谈论起他,就像谈论一个正式员工。其实,他已经被当作一个正式员工了,和其他“工程狮”一样,舍我其谁地负责一条业务线。
新公司给实习生的待遇挺高,底薪比北京普通报社给正式记者的底薪还高(记者靠计件拿稿费赚钱,底薪超低)。待遇是硬道理,你不需要做任何动员,我所在部门的实习生,也是玩命地工作。
我一直记得多年前自己做实习生时的战战兢兢。挑实习生时,报社的主任把腿跷到桌子上问话,鬼知道自己怎么就过了面试。写第一篇50字的简讯时,汗流了一背,电脑上的字还是结巴。
当然没有工资,听说还有单位收取实习生的实习费。这传统得能追溯到学徒制了吧。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只能是一个孩子,可以进步,但不会有真正的机会。这种心态影响了入行的前两年,我在实习的报社就了业,放眼四看全是老师,心里一片拔凉。后来到了北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才彻底抛开了学生心态。
在北京的报社,这种学徒式的实习环境仍然存在。入行的新手纵是再有个性和才华的人,也只能缓慢地成长。没有底薪,没有机会,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
网络媒体时代,则大为不同。2014年,门户网站界出了一个著名的实习生。网易的实习生王某某,以主导了多个H5产品而大火起来。这个年轻人把人民日报发表的习近平和奥巴马在瀛台夜谈的特写,改成了动画交互产品。一篇没多少人看的文章,变了个身,在微信上拥有了10万 的高阅读量。对于那些老编辑和老记者,“我怎么想不到”和“我可不会这种技术”,成了被王某某弯道超车的重要原因。
那些缺乏经验,但拥有创意和技术的年轻人,在新媒体领域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放眼看,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无论是年近六旬的比尔?盖茨,还是习惯穿着套头衫的扎克伯格,他甚至连实习生都没做过,就在车库里开始了自己的伟大事业。
2014年,扎客伯格来北京访问,被领导人接见的新闻照片看起来古里古怪。这个伟大公司的CEO拘谨的样子,就像一个实习生。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这个拘谨得像个实习生的年轻人,其实是一个伟大公司的CEO。
当我第一次离开媒体公司,来到技术人员云集的新公司,新奇地感受到这种气息。一个没有任何矫饰的事业,也没有年龄的劣势。这里人不讲年龄大小,坐下来就开会,说清楚就散会,把事情干好才是王道,一个崭新的事业,所有人都需要重新积累经验。
我也没精力把部门的实习生当孩子看,他们都迅速地上手,沉浸在新工作中。机会均等,压力均等,就连加班也均等。
几天前,我向一个实习生发出了工作邀约,她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项目连续工作了两周。工作辛苦与否倒不是最重要的,我看重的是她的责任心,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她给部门同事派活,向其他部门同事施压,把这事当成自己的事情。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这样的,跟公司的氛围应有关系。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善待实习生,可只有把他们当作同事,才是最好的善待。
或许因为工作的均等,这里的实习生没有报社时代实习生们的青涩和拘禁。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技术进步帮助他们打破的壁垒,包括传统社会隐含的等级制度,这些东西曾经压得年轻人无法呼吸。
这可能是实习生们最好的时代。
对我来说,实习生们对我直呼其名,跟更嫩的一拨小鲜肉同事,还不用当大叔(至少表面上),这也是时代馈赠的好礼吧。
责任编辑:徐玲玲
新一年,我换了家新公司。这是家技术产品驱动的公司,人员平均年龄比媒体还低。
年龄,只是表象。
一次开会,提到一个技术需求,“工程狮”同学们表示,这是那谁谁谁负责的,他回学校答辩去了,得等他回来。回学校答辩?一个在校实习生?是的,就是一个实习生,大家谈论起他,就像谈论一个正式员工。其实,他已经被当作一个正式员工了,和其他“工程狮”一样,舍我其谁地负责一条业务线。
新公司给实习生的待遇挺高,底薪比北京普通报社给正式记者的底薪还高(记者靠计件拿稿费赚钱,底薪超低)。待遇是硬道理,你不需要做任何动员,我所在部门的实习生,也是玩命地工作。
我一直记得多年前自己做实习生时的战战兢兢。挑实习生时,报社的主任把腿跷到桌子上问话,鬼知道自己怎么就过了面试。写第一篇50字的简讯时,汗流了一背,电脑上的字还是结巴。
当然没有工资,听说还有单位收取实习生的实习费。这传统得能追溯到学徒制了吧。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只能是一个孩子,可以进步,但不会有真正的机会。这种心态影响了入行的前两年,我在实习的报社就了业,放眼四看全是老师,心里一片拔凉。后来到了北京,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才彻底抛开了学生心态。
在北京的报社,这种学徒式的实习环境仍然存在。入行的新手纵是再有个性和才华的人,也只能缓慢地成长。没有底薪,没有机会,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
网络媒体时代,则大为不同。2014年,门户网站界出了一个著名的实习生。网易的实习生王某某,以主导了多个H5产品而大火起来。这个年轻人把人民日报发表的习近平和奥巴马在瀛台夜谈的特写,改成了动画交互产品。一篇没多少人看的文章,变了个身,在微信上拥有了10万 的高阅读量。对于那些老编辑和老记者,“我怎么想不到”和“我可不会这种技术”,成了被王某某弯道超车的重要原因。
那些缺乏经验,但拥有创意和技术的年轻人,在新媒体领域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放眼看,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无论是年近六旬的比尔?盖茨,还是习惯穿着套头衫的扎克伯格,他甚至连实习生都没做过,就在车库里开始了自己的伟大事业。
2014年,扎客伯格来北京访问,被领导人接见的新闻照片看起来古里古怪。这个伟大公司的CEO拘谨的样子,就像一个实习生。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这个拘谨得像个实习生的年轻人,其实是一个伟大公司的CEO。
当我第一次离开媒体公司,来到技术人员云集的新公司,新奇地感受到这种气息。一个没有任何矫饰的事业,也没有年龄的劣势。这里人不讲年龄大小,坐下来就开会,说清楚就散会,把事情干好才是王道,一个崭新的事业,所有人都需要重新积累经验。
我也没精力把部门的实习生当孩子看,他们都迅速地上手,沉浸在新工作中。机会均等,压力均等,就连加班也均等。
几天前,我向一个实习生发出了工作邀约,她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项目连续工作了两周。工作辛苦与否倒不是最重要的,我看重的是她的责任心,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她给部门同事派活,向其他部门同事施压,把这事当成自己的事情。我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这样的,跟公司的氛围应有关系。
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善待实习生,可只有把他们当作同事,才是最好的善待。
或许因为工作的均等,这里的实习生没有报社时代实习生们的青涩和拘禁。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技术进步帮助他们打破的壁垒,包括传统社会隐含的等级制度,这些东西曾经压得年轻人无法呼吸。
这可能是实习生们最好的时代。
对我来说,实习生们对我直呼其名,跟更嫩的一拨小鲜肉同事,还不用当大叔(至少表面上),这也是时代馈赠的好礼吧。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