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改编比较与省思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峡两岸主流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者都把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桂花雨》改编为课文。两者改编时裁剪情节、处理语言文字的做法不同,使两篇课文在表情达意、语言风格方面呈现较大差异。此项比较,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省思语文教材研制中的选文改编问题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海峡两岸;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改编;《桂花雨》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4-0082-05
  海峡两岸同宗同源,同属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属于文选型教材,选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各种类型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要重视开发高质量的新课文。”[1]33尽管社会上的优秀作品浩如烟海,却不一定适合作为小学语文课文。因而,在将社会文本转化为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过程中,需要编者进行再加工、再创作,才能使之满足教学的需要。于是,选文改编成为两岸语文教科书编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创造性的专业职责。
  一、研究对象的择取:琦君《桂花雨》教材文本
  琦君(1917—2006年),本名潘希珍,浙江永嘉人,青少年时代在杭州读书,1949年迁至台湾后开始写作,作品有小说、散文、评论等,其中散文创作成就尤其突出。台湾学者郑明娳认为:“琦君的散文,在朴实厚重中透著款款的情味;平易近人里,流露出深深的智慧。”[2]27在散文《桂花雨》中,琦君以朴实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令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的桂花以及童年时代所接触的人与事,抒发了自己思念故园亲人的温柔敦厚的情怀。《桂花雨》原文[3]112-124共有9个自然段,开篇介绍桂花开花的季节、品种和“我”家的种植情况;接着讲儿时的“我”喜欢桂花;然后描绘“我”经历的“摇花乐”以及全家全村人全年享用桂花之乐;最后讲“我”在杭州读书时到郊外赏桂花并带桂花回家,母亲念叨家乡的桂花。
  《桂花雨》被两岸多套小学语文教科书改编为课文,笔者分别选取影响最大的两个版本,一是大陆的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课《桂花雨》[4]6-8(以下简称“统编版”),二是台湾地区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小学国语课本六年级上册第14课《桂花雨》[5]108-113(以下简称“康轩版”),再结合原文作比较研究,揭示两岸选文改编的差异,解析两者表达效果的异同。
  二、两个版本《桂花雨》选文改编比较
  笔者先从宏观层面,比较两岸编者对选文情节的裁剪情况;再从微观层面,审视编者对选文语言文字的修改、润色情况。
  (一)情节裁剪不同,文本情感同中有异
  1. 两版选文的裁剪大相径庭
  从整体上看,两个版本在情节裁剪、段落取舍方面的举措大相径庭。统编版选文分为8个自然段,保留了原文情节,只把个别段落作了调整。康轩版选文分为7个自然段,其中把原文写“摇桂花”的第四自然段拆分为3个自然段,分别为“母亲担心台风影响桂花收成”“‘我’享受摇花乐”“母亲供佛、父亲吟诗庆丰收”。实际上,康轩版是“腰斩原文”,即把原文最后4个自然段(写“我”到郊外赏桂花并带桂花回家,母亲念叨家乡的桂花,勾起回忆)尽数删去了。
  2. 两版课文的表情达意效果同中有异
  由于情节裁剪策略不同,两个版本课文在表情达意上产生了较大差别。统编版课文因基本保留了原文情节,其所传达的情感与原文一致。该版教科书的单元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提示学生能“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课后习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例如,第2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旨在引导学生品读文句,感受作者童年时的摇花乐;第3题要求学生“联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互文阅读,感受作者对故乡故土的浓浓的愁思。
  再来看康轩版课文,由于只截取原文的前5个自然段,删去了后4个自然段,使情节变得简单,情感变得单纯明朗了。该版教科书的单元导语说:“作者从桂花的香味,回忆起自己对桂花树念念不忘之情,以及童年时期在桂花树下与家人互动的温馨画面。”课文前导语说:“作者回忆小时摇桂花的人与事,藉由鲜活动人的图像,刻画出美好、难忘的童年。”编者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出“温馨画面”,感受“美好、难忘的童年”。
  可见,在《桂花雨》选文情节的裁剪上,统编版大致保留了原文情节,所传达的情意与原文一致,既充满童真童趣又满怀对故乡故土的眷恋;而康轩版由于“腰斩原文”,在传情达意效果上只保留了前者,丢掉了后者。
  (二)语言文字处理方式不同,风格有异
  两岸编者处理语言文字的方式不同,使两篇课文的行文风格有较大差异。
  1. 统编版处理语言文字策略
  统编版编者对《桂花雨》原作的语言文字作了大幅度的删改润色。其做法有:
  第一,删减多处细节描写或阐释的语句。如原文第一自然段只保留第一句话,删去了介绍桂花品种和“我”家种植情况这两项内容;原文第二自然段末尾补叙桂花迷人原因的语句被略去;原文第四自然段末尾写“母亲供佛、父亲吟诗”的语句被删;原文写“我”到杭州郊外赏桂花、吃“桂花栗子羹”的第六至七自然段被概括为3句话。
  第二,改变句子表达方式。如原文“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一句,改作“如果让它开过了,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原文的后半句形象地展现了被风雨吹落的桂花潮湿、味淡的特点,口语化程度高;修改后的句子,少了被雨打湿的质感,表达趋于直白、书面化。
  第三,更换词语。这样的更换很多,如原文“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这句话,编者把“走一遭”改作“走一回”,把“做风水”改作“来台风”,把“斗”改为“箩”,把“胡宅”改为“胡家”,把“毛宅”改作“毛家”,把“二婶婆”改为“老婆婆”。   第四,改动标点符号。统编版选文词句改动多,标点符号改动相应多。如原文“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一句,作者一气呵成,娓娓道来;编者把“应当‘摇’”后面的逗号以及“新鲜”后面的逗号都改为句号,把一句话改为三句话,放缓了叙述节奏。
  2. 康轩版处理语言文字策略
  相较于统编版“大动干戈”修改文句,康轩版只是稍作润色。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
  第一种办法是增删,这样的修改仅1处。原文第二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康轩版改为:“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可是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大概编者考虑到小学生不熟悉“叮咚花、木碧花”,为避免因花卉知识经验的不足而造成阅读障碍,就作了删减;添“可是”一词,构成完整的关联词语“尽管……可是……”,使句意的转折变得明显,话语更具逻辑性。
  第二种办法是换词,这样的修改仅1处。原文“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一句,编者把“吩咐”换成了“交代”。“吩咐”隐含母亲以女主人的身份口头命令长工的意味,“交代”似乎地位较为平等。
  第三种辦法是更改标点符号,这样的修改有多处。如原文“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这句话,编者把句末的句号改为感叹号,让“我”的语气多了点炫耀,增了些童趣。
  可见,在《桂花雨》语言文字处理上,统编版的修改幅度很大,而康轩版只稍作润色,其结果是前者在很大程度上使行文趋于直白,后者更多保留了作品语言的个性色彩。
  三、省思与探讨
  基于对两岸《桂花雨》选文改编的比较,笔者对两版教科书编者的做法提出一点认识,并就语文教科书研制过程中选文改编问题展开研讨。
  (一)对两版教科书选文改编的看法
  关于选文情节的裁剪,笔者赞成统编版的做法,而对康轩版“腰斩原文”之举持有异议。由于康轩版编者只截取原文前5个自然段加以改编,使读者误以为其写作主旨仅仅是回忆“美好、难忘的童年”,与作品原意相去甚远。琦君原作所传达的情感要复杂得多,“母亲”意味深长的话语——“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连同“我”的温馨回忆,熔铸着作者深沉的家国愁思。1949年之后,两岸骨肉分离,大陆迁台作家纷纷把自己对祖国未统一的忧思以及对故园亲人的深情诉诸笔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乡愁文学”流派,琦君是其中的一名代表性作家,《桂花雨》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文学的‘乡愁’通过各种原型意象的置换变体,将‘故乡’情结通过原乡的各种具体意象显现出来。”[6]漂泊海外的游子琦君自己也说过:“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乡的一事一物。”[7]在《桂花雨》原文中,作家通过叙写摇桂花以及收桂花、忆家乡的母亲与赞桂花的父亲等一系列意象由衷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也是那个时代宝岛台湾万千游子的乡愁和家国情怀。
  如此看来,康轩版的改编破坏了作品意象的完整性,削弱了作品情感的复杂性,偏离了作品的原意,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脐带”。学生阅读这样的选文,难以与作者展开对话,这样的改编无疑给学生理解并传承前一代人的家国情怀设置了障碍。因此,笔者不赞成康轩版编者“腰斩原文”的做法,而肯定统编版的做法,即尽量较完整地保留原文的情节与意象,便于学生与作家、作品展开真正的对话,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关于语言文字的处理,笔者对统编版作大幅度改动的做法持不同看法;
  其一,“文眼”和部分细节描写或补叙话语宜保留,以免影响文本表情达意。如原文第三自然段仅一句话:“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堪为“文眼”,被统编版删去,是很可惜的。这里的“我”自然是久别故园、正在写作的游子琦君,让“我”魂牵梦萦的岂止桂花,更有在故园“摇花”、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成为过往,只能定格于文字,怎不“叫我魂牵梦萦”?原文第四自然段写“我”沉浸在桂花雨中,父母亲呢?原文写道:“母亲洗净双手,捏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母亲的虔诚、父亲的雅兴,与“我”陶醉在桂花雨中的场景相映照,一家人其乐融融,分享丰收的快乐,也享受着团聚的愉悦。就散文文体及其阅读来说,“高度个性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是‘文学性散文’与论文报告、新闻通讯等文章的区别”;“散文的精妙处,阅读散文的动情处,在于细腻,在于丰富,唯有通过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我们才能感受、体认、分享它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8]7-8。适当保留文本中的细节也就保留了散文的精妙处、细腻处与动情处,因而编者在删减时要有这方面的考量。
  其二,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词句,在无语病的前提下,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如原文“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等文字,统编版把“拣”改作“挑”,把“铁罐子”改作“铁盒子”,把“和”改作“加”。笔者认为这几处均不需要改,或许编者认为“罐”字笔画多,殊不知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学过《陶罐与铁罐》一课,“罐”乃熟字,此处复现有助于他们巩固该字;“拣”字用得很精准;“和”字比“加”字传神,更能表现桂花与茶叶掺和在一起的程度。“散文是一种最难掩饰自我、最需要感悟生命张力的文体,这恰好体现在散文美学特征中笔墨的挥洒自如”[9]11。在原作中,琦君以近乎原生态的语言文字抒写自己的情思,教科书编者在选文改编时应多尊重原文,让学生通过阅读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字与作品展开对话。   (二)语文教科书研制过程中选文改编问题研讨
  对于小学语文教科书研制过程中选文改编问题,笔者提出两个问题展开研讨。
  第一,选文改编活动隐含着编者价值观。小学是儿童系统接受学校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小学语文教科书是社会各种势力角力的场所,因为各种势力“都力图利用教科书使教育塑造儿童,适合各自政治的需要”[10]7。因而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教科书审定制度。审定者清楚,“教科书一旦完成,它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这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而不会想到还存在其他可能性、其他思考的问题或者可采取的行动”[11]95。我们看到,琦君的散文名篇《桂花雨》,经由大陆与台湾教科书编者之手改编,呈现在各自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同名异质的文本。统编版课文除了传达童真童趣之外,更强调游子眷恋故乡故土的家国情怀,课文后的“阅读链接”呈现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一文中的两段话,“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编入这些语段,与课文相映照,凸显祖国大陆是千千万万琦君那样的游子的根,统编版编入该文,是在向下一代传递这样一种理念。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康轩版“腰斩原文”,只留下童真童趣,缺失家国情怀的传递,淡化了“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的观念。
  第二,选文改编要在语言规范化与个性化之间取得平衡。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阅读一篇篇范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言语品质,因此,编者有必要对选文中某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措辞和表达方式做适当修改,但修改的度值得商榷。如前所述,统编版对原作中的语言文字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在前文所举例子中,把“走一遭”改为“走一回”,把“做风水”改为“来台风”,把“斗”改为“箩”,把“胡宅”改作“胡家”,把“毛宅”改作“毛家”,把“二婶婆”改为“老婆婆”。在笔者看来,原句“走一遭”“胡宅”“毛宅二婶婆”,甚至“‘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等词句,洋溢着浙东南的乡土气息,琦君就是用这种充满乡土味的鲜活词句来表现对故园亲人的情愫。就算“做风水”是温州方言词,作者已加括号注明意思,儿童读起来并不困难。关于文学作品中运用方言问题,琦君有自己的思考,她说:“若能恰到好处,正可以增加文字的鲜活性与对人物语言神态的刻画,连太史公写《史记》都间或引用方言呢”;“作者偶然运用方言是传真、传情,是一种文学的技巧。若恐读者不明白,可以加括号说明。但方言不要引用太多,以免违背了文学共通性的原则。”[12]136-139琦君在遣词用语方面是十分考究的。教科书编者在选文改编过程中对原文语言文字的修改须审慎,力求在语言规范化与个性化之间取得平衡,要经得起学理的审议。
  注 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 隐地:《琦君的世界》,尔雅出版社,1980年。
  [3] 琦君:《桂花雨》,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4] 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
  [5] 林于弘:《国语课本》(六年级上册),康轩文教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6] 刘鹤:《台湾“乡愁文学”叙事的原型故乡意象探源》,《现代台湾研究》,2012年第5期。
  [7] 姚皓华:《琦君思乡怀人散文研究》,《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8] 王荣生、步进:《散文教学教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9] 杨安翔:《现代散文话语形态与审美》,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商务印书馆,2008年。
  [11] [美]阿普尔、史密斯:《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 琦君:《母亲的菩提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責任编辑:黄祥深
  文字校对:曹英英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儿童分级阅读标准构建与文本资源开发研究”(18BYY003);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小学生语文情境学习之理论与实践研究”(D/2018/01/065)。
  作者简介:陆平(1969-),男,江苏海门人,博士,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杨慧(1994-),女,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社交媒体是人们既可以发布相关信息来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也可以进行社交的平台。目前新型社交媒体包括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新型社交媒体给山西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但由于山西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相对单一,以及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山西红色文化传播效力较低。为此,要利用新型社交媒体的多样化特征,通过讲好红色故事、优化算法推荐技术、建设红色队伍、发展红色文创等
期刊
Abstract  The Lithuania 2011 Childhood is not just a product of human development but also a product of society’s educational andspiritual culture development.
期刊
摘 要:清代广陵名妓陈素素有《二分明月集》传世,同时期有江浙沪地的二十多位闺阁女性对其作品进行了品评,并汇成了《名媛题詠》。文章主要分析了《名媛题詠》中对陈素素品貌、感情经历、文学才华等不同角度的关注,并探索了这种超越阶层的女性文化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清代;陈素素;名媛题詠;《二分明月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4-0059-0
期刊
摘 要: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令整个社会按下了暂停键。就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具有“中国钢琴之城”之称的宜昌却依然展开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音乐文化活动,用“以乐聚力援前线,助力教育安后方”的实际行动展现了琴城的担当。新冠无情,宜昌有琴。这些音乐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有生力量,也成为维护和宣传音乐城市品牌的强力推手。  关键词:疫情;城市;音乐;活动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中曝光的“雷人”户外标语,既反映出少数干部对传统标语传播功能的认知偏差,也反映出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作风问题。基于F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标语的研究发现,在移动优先的媒体环境下,户外标语仍具有独特的传播力,在促进社会大众认知重大社会治理活动中的作用难以替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必要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基层社会治理应该克服户外标语制作主体责任不清、发布随意性强、标语体验感差、议程设置能
期刊
〔摘要〕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公益慈善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对于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S省的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S省公益慈善组织数量显著增长,但是,从整体上讲,还存在依赖性较强、组织效能有待提高、公益慈善组织运行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尚待改善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政策引导和支持体系、培育共
期刊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forms of tourism trends in the Loire Valley aims to initiate similar ideas in the Danube Valley in Serbia.
期刊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 concrete innoVation on how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isintegrated into higher education using Advanced Educational Statistics as its
期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3-1332(2020)04-0116-01  唐湘所著《身体、历史、审美——虹影小说的女性空间危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月)一书,以享誉文坛的中国当代新移民作家虹影自身大空间、跨文化的历难体悟作品为研究对象,聚焦女性空间危机这一独特且新颖的视角,从身体、历史和审美三个空间层次,叠构出女性空间危机的外部轮廓和内在根源,解读时代巨
期刊
摘 要:彭秋潭在乡试期间结识了座师冯应榴,同榜许兆椿、安嘉相、程义庄、靖本谊等人,彭秋潭与他们保持着长期的交往和友谊。其中,冯应榴是当时第一流的文人学者,使彭秋潭与江西结缘,对他的人生和文学思想、文学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许兆椿是彭秋潭联系最密切的友人,许兆椿的地位和声誉,能够定位彭秋潭的文学成就。  关键词:彭秋潭;冯应榴;许兆椿;文学交游;乾嘉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