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34604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对受检者胃底、胃体、胃窦行全面的普通内镜视野扫查后,对胃窦、胃体、贲门部位进行共聚焦图像采集,并在图像采集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然后将共聚焦图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扫查部位共42个,其中贲门4个,胃体5个,胃窦33个。共聚焦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90.5%(38/42),敏感度为100.0%(15/15),特异度85.2%(23/27),阳性预测值为78.9%(15/19),阴性预测值为100.0%(23/23)。结论共聚焦内镜能够显示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主要形态,对于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敏感性以及阴性预测值。

其他文献
例1患者男,46岁.胃癌(毕Ⅰ式吻合)术后1年,恢复良好,近2个月开始上腹胀并呕吐,渐加重,不能进食,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吻合口狭窄,经内镜气囊扩张治疗无效,放置一18 mm×60 mm金属内支架,近端位于吻合口上方,远端位于乳头上方.治疗后症状缓解,可进食.近10 d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大便陶土色,皮肤搔痒.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198 6 μmol/L, 直接胆红素100 3μmol/L, AL
期刊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国内文献对LC胆囊床面剥离方法的报道较少。根据胆囊床解剖结构及腔镜下的操作特点,临床上LC术中用传统的方法剥离胆囊床在手术暴露、操作、安全性等环节上尚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胆囊床剥离的并发症时有发生,为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5月采用左侧路径胆囊床剥离方法完成LC 500例,效果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术在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贲门失弛缓症患者35例,分为两组,其中18例行球囊扩张术(扩张组),17例行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术(联合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症状评分,测量食管钡餐摄片的钡柱高及宽。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术后1周、3个月两组的临床症状的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术后6、12个月联合治疗的临床症状缓解优于单
期刊
误吞异物是临床常见急诊,尤其是婴幼儿的消化道异物,由于其消化道管壁薄弱而腔道狭小,内镜下取异物的安全性备受医生及家属的关注。笔者自1990年用成人胃镜取出第一例婴幼儿异物至今,已成功取出49例婴幼儿上消化道异物,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下溃疡边缘黏膜小凹形态及黏膜微血管等微细结构对胃良恶性溃疡的诊断价值。方法Pentax EG-3430Z型放大胃镜对158例溃疡病患者,先行常规检查,后利用其放大功能观察溃疡边缘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改变,于相应部位内镜下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良性溃疡胃小凹形态规则,34.4%及67.7%患者呈C型和D型,93.8%恶性溃疡患者胃小凹呈E型,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良恶性溃疡小凹形
目的探讨10年来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主要酸相关疾病在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分析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进行胃镜检查的所有病例,共计53598例。选择全部十二指肠球溃疡(DU)、胃溃疡(GU)、反流性食管炎(RE)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却感染情况及DU、GU、RE检出情况的变化。结果10年来却的平均检出率为42.17%。1996年最高,为48.77%,2005年最低,为33.61%,
患者女性,48岁,糖尿病史10年,长期口服二甲双胍,血糖控制在7-8mmol/L.除阑尾手术史无其他特殊疾患史。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及便血,初始为黑便2次,其后皆为鲜血,量不多,
患者男,67岁,发现右腋下包块半年,剑突下痛1个月,加重1周后入院。2年前,患者右食指甲下出现一黑斑,后指甲脱落,表面溃烂出血,伴疼痛.经久不愈,外院病理示“慢性溃疡”1年前,进行有食指末节切除术并愈合良好:半年前,发现有腋下鸡蛋大小包块,包块质硬,欠活动,后缓慢长大;1个月前.剑下隐痛不适,呈持续性疼痛,无呕血、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