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的一天,江苏金坛的一个小杂货店里。一个记账员模样的青年在昏暗的油灯下激动地打开上海寄来的新一期《科学》杂志,看到了发表在上面的那篇题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也看到了印在上面的自己的名字——华罗庚。他还没想到,他第一次发表的论文,会对他的命运产生何等重要的影响。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很是欣赏,但他和同事都不知道这个华罗庚是何方神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一位只念过初中的失学青年。熊庆来惊奇不已,随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就这样,华罗庚于1931年来到了北京。接站的人发现,这个青年左腿有残疾——那是两年前严重的伤寒病带给他的。
华罗庚生于1910年,父亲是个小杂货店店主。他刚生下来父亲就用两个箩筐一扣,取义“落地生根”,容易养活,“罗庚”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初中毕业后他到上海中华职业中学读书,因家境贫困,交不起饭费,只好退学回乡,在父亲店里帮忙。
他的初中老师王维克出任金坛县初级中学校长,聘他到学校当会计兼庶务。后来还让他兼做数学教员。不久竟有人向教育局告状,说校长私自“任用不合格教员华罗庚”,王校长愤然辞职。华罗庚的教员做不成了,好在还能继续做会计。他白天勤奋工作,晚上沉迷于数学世界,决心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当时他可以借到的,不过是《大代数》、《解析几何》和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而已。但就是这点儿有限的数学书籍,奠定了一位大数学家的基础。
进清华后,华罗庚被安排做数学系助理员。清华的学习、研究环境使他如鱼得水,才华得以发挥。只用了一年半,他就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德、法文,以勤奋、才华和学术成就,赢得了师生们的尊敬。1935年,教授会一致通过他升任助教,以初中学历而登上大学讲坛,破了清华的先例。据另一位大数学家陈省身回忆,那时罗岁庚几乎成了清华数学系的中心,熊庆来碰上难题时,往往朝隔壁喊:“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再一年半,华罗庚又被提升为讲师。到1936年,他已先后在欧美、日本等国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数论方面的论文。
1936年,华罗庚到英同剑桥大学留学深造。他没有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做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在剑桥两年,他写出了近20篇论文,令同行们对他刮目相看。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他的导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听到这个消息,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剑桥访学结束后,华罗庚谢绝了访问苏联和继续留在海外学习的邀请,返回抗战中的祖国,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在昆明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他坚持研究,并于1941年完成了个人第一部名著《堆垒素数论》,这部专著成为20世纪数论著作的经典。
1946年,华罗庚应邀到美国伊利诺大学任教,被聘为终身教授。1950年,他又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工作,途经香港时,写了《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呼吁留学生们回国参加建设。在回国后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大副校长、中科院副院长等职,从未放弃研究,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数论导引》《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等著作享有国际声誉。作为著名的数学家,他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版了《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著作,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在数学教育和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报告厅做学术演讲,然而就在演讲结束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之际,他倒在了讲坛上,恰如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编辑/孙栎栎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很是欣赏,但他和同事都不知道这个华罗庚是何方神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是一位只念过初中的失学青年。熊庆来惊奇不已,随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
就这样,华罗庚于1931年来到了北京。接站的人发现,这个青年左腿有残疾——那是两年前严重的伤寒病带给他的。
华罗庚生于1910年,父亲是个小杂货店店主。他刚生下来父亲就用两个箩筐一扣,取义“落地生根”,容易养活,“罗庚”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初中毕业后他到上海中华职业中学读书,因家境贫困,交不起饭费,只好退学回乡,在父亲店里帮忙。
他的初中老师王维克出任金坛县初级中学校长,聘他到学校当会计兼庶务。后来还让他兼做数学教员。不久竟有人向教育局告状,说校长私自“任用不合格教员华罗庚”,王校长愤然辞职。华罗庚的教员做不成了,好在还能继续做会计。他白天勤奋工作,晚上沉迷于数学世界,决心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当时他可以借到的,不过是《大代数》、《解析几何》和一本只剩50页的《微积分》而已。但就是这点儿有限的数学书籍,奠定了一位大数学家的基础。
进清华后,华罗庚被安排做数学系助理员。清华的学习、研究环境使他如鱼得水,才华得以发挥。只用了一年半,他就攻下了数学系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英、德、法文,以勤奋、才华和学术成就,赢得了师生们的尊敬。1935年,教授会一致通过他升任助教,以初中学历而登上大学讲坛,破了清华的先例。据另一位大数学家陈省身回忆,那时罗岁庚几乎成了清华数学系的中心,熊庆来碰上难题时,往往朝隔壁喊:“华先生,你来一下,看看这个题怎样解……”再一年半,华罗庚又被提升为讲师。到1936年,他已先后在欧美、日本等国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关数论方面的论文。
1936年,华罗庚到英同剑桥大学留学深造。他没有选择攻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做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在剑桥两年,他写出了近20篇论文,令同行们对他刮目相看。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关于完整三角和的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他的导师哈代是这方面的权威学者,听到这个消息,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
剑桥访学结束后,华罗庚谢绝了访问苏联和继续留在海外学习的邀请,返回抗战中的祖国,被聘为西南联大教授。在昆明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他坚持研究,并于1941年完成了个人第一部名著《堆垒素数论》,这部专著成为20世纪数论著作的经典。
1946年,华罗庚应邀到美国伊利诺大学任教,被聘为终身教授。1950年,他又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国工作,途经香港时,写了《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呼吁留学生们回国参加建设。在回国后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大副校长、中科院副院长等职,从未放弃研究,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其《数论导引》《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典型群》(与万哲先合著)等著作享有国际声誉。作为著名的数学家,他还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出版了《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著作,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在数学教育和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6月12日下午,华罗庚在东京大学报告厅做学术演讲,然而就在演讲结束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之际,他倒在了讲坛上,恰如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