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著水利工程的不断发展,水生态文明的逐渐被重视,河道生态护坡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生态护坡受到重视的原因主要由于目前人们生活以及生产越来越涉及河道流向,因此人类的正常活动对于河道的干扰强度越来越大,这样就会导致河道的护坡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因此在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正在有意识的对河道护坡进行改善性施工。本文就水利工程中的河道生态护坡施工技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河流防洪;生态防护;研究
十八大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就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工程。人们借助水利工程灌溉,还修建大运河来方面的南北的交通,极大地缓解了陆路交通的压力。现如今,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依然借助水利来发电,以满足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水利工程带给了人们不少的便利,人们享受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因为修剪水利工程造成的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生活生产对河道本身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一、防洪生态保护现状
(一)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关于传统护坡技术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研究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针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外就提出生态补偿措施,并开展了河流生态工程。德国将其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日本则命名为“多自然型建设工法”。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首先提出“亲水”概念,即将生态护坡技术与城镇河道建设结合,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生态河堤。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堤坝修筑不再用混凝土而是改用天然石块,还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国外诸多规范和标准中也都提及了需将水利工程、景观美化和保护自然资源相结合。如《堤防设计与施工》(美国,EM110-2-1913)中提到“为了防护、美观及保护自然资源,堤防及其周围的植被(树木、灌木、草)也是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部分”;德国《防洪堤》(DIN19712)技术标准中提及“在确定防洪堤标准时,对公共利益,如自然景观、城建、社会方面的要求及河滩生态系统保护等也要予以考虑”。
(二)国内现状
我国在水利工程中生态护坡技术应用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在吸收国外河道整治和生态护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许多省市展开了生态护坡研究和应用,尤其在城市河道边坡治理方面。如上海市青浦区的章浜河整治项目,采用多种生态护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设计的栈桥式生态亲水湖岸,在解决较大水位波动影响的同时也营造了秀丽的景观环境。《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GB50286-2013)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2014)是我国堤防工程建设中指导性规范文件,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体现在对堤防工程的环境效应、景观效应和生态补偿方面重视不够。如河坝的修建会造成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使侧向水流的连通性受到破坏,而且景观相对单一,观赏性和舒适性欠佳,未全面考虑人的亲水性和近水需求。
二、生态防护的功能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工程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势必会影响到工程建设极其应用,生态护坡项目应运而生,为了保护周边的环境,减轻环境压力,这一项目应该大力推广。除此之外,生态护坡还有着其他的一些功能效益,分别是防洪、生态应用、景观。接下来,将会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具有防洪防冲保安全功能
我国是一个水利大国,闻名世界的两条大河——长江与黄河,是我国主要的水利交通运输线。河流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不少危害,最显著的就是洪水这一隐患。自古以来,治水就是一项难题,尤以黄河最为严重。黄河每年定期泛滥,周围居民苦不堪言,只得背井离乡。国家在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依然收效甚微。至于其缘由,追根溯源,还是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环境破坏。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大量涌入河道之中,河道抬升,洪水泛滥。现如今,采用生态护坡,在周围种植绿色植物,将根系扎入土壤之中,紧实土壤,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除却减少水土流失之外,栽种树木于中上游,也可以减少水流的冲击力度,减少对泥沙的承载能力,进而减少了泥沙的淤积,防止河道增宽,河水泛滥。由此可见,生态护坡对于防洪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生态功能
由于生态护坡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河道护坡中的植被通过岸堤进行连接,这样就能够有效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河流生态体系,能够有效地在陆域以及水域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区间。生态护坡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体现其防洪抗旱的效果,同时还能够为水生动物提供休憩场地以及食物等,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障水域的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不受到水利工程施工的破坏。同时高密度的植被覆盖的生态护坡是相关水域生物多样性能够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在生态护坡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植被的密度的确定要格外注意,要根据当地生态需求进行植被密度的确定和施工。
三、生态型防护技术
(一)与水环境治理的协调性
这种方案是针对河流两岸的环境比较好的地段,其本身就有着绿色植物在侧,生态压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乔木以及灌木,将二者相结合,交错混杂,利用植物的根系来稳固河岸,抵御洪水。这种方案是比较节省的,需要的材料少。当然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抗洪能力比较弱。
(二)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这一施工技术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其次是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第三是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法。第四是骨架内植草法。再次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法。最后是土壤固化剂法。我们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方法的选择。
四、结语
传统的护坡工程主要考虑防洪和稳固河势,忽视了生物生存和人文环境营造。生态型护坡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是现今护坡护岸工程建设的主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主体工程和地域特点选择经济、适宜的生态护坡护岸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凯浩,张静文.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6(1):29-31.
[2]王钰.河道生态护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8):12-13.
[3]王凯浩,张静文.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4(1):29-31.
关键词:河流防洪;生态防护;研究
十八大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水利工程就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工程。人们借助水利工程灌溉,还修建大运河来方面的南北的交通,极大地缓解了陆路交通的压力。现如今,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依然借助水利来发电,以满足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水利工程带给了人们不少的便利,人们享受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因为修剪水利工程造成的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们生活生产对河道本身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一、防洪生态保护现状
(一)国外现状
发达国家关于传统护坡技术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研究较早,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针对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国外就提出生态补偿措施,并开展了河流生态工程。德国将其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日本则命名为“多自然型建设工法”。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首先提出“亲水”概念,即将生态护坡技术与城镇河道建设结合,提倡凡有条件的河段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来修建生态河堤。为挽救城市河流的生态,堤坝修筑不再用混凝土而是改用天然石块,还草木自然生长的空间。国外诸多规范和标准中也都提及了需将水利工程、景观美化和保护自然资源相结合。如《堤防设计与施工》(美国,EM110-2-1913)中提到“为了防护、美观及保护自然资源,堤防及其周围的植被(树木、灌木、草)也是设计中应考虑的重要部分”;德国《防洪堤》(DIN19712)技术标准中提及“在确定防洪堤标准时,对公共利益,如自然景观、城建、社会方面的要求及河滩生态系统保护等也要予以考虑”。
(二)国内现状
我国在水利工程中生态护坡技术应用方面起步较晚,近年来在吸收国外河道整治和生态护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许多省市展开了生态护坡研究和应用,尤其在城市河道边坡治理方面。如上海市青浦区的章浜河整治项目,采用多种生态护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设计的栈桥式生态亲水湖岸,在解决较大水位波动影响的同时也营造了秀丽的景观环境。《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GB50286-2013)和《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2014)是我国堤防工程建设中指导性规范文件,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体现在对堤防工程的环境效应、景观效应和生态补偿方面重视不够。如河坝的修建会造成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使侧向水流的连通性受到破坏,而且景观相对单一,观赏性和舒适性欠佳,未全面考虑人的亲水性和近水需求。
二、生态防护的功能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工程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势必会影响到工程建设极其应用,生态护坡项目应运而生,为了保护周边的环境,减轻环境压力,这一项目应该大力推广。除此之外,生态护坡还有着其他的一些功能效益,分别是防洪、生态应用、景观。接下来,将会展开具体的论述。
(一)具有防洪防冲保安全功能
我国是一个水利大国,闻名世界的两条大河——长江与黄河,是我国主要的水利交通运输线。河流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不少危害,最显著的就是洪水这一隐患。自古以来,治水就是一项难题,尤以黄河最为严重。黄河每年定期泛滥,周围居民苦不堪言,只得背井离乡。国家在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依然收效甚微。至于其缘由,追根溯源,还是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的过度开采,造成了环境破坏。过度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大量涌入河道之中,河道抬升,洪水泛滥。现如今,采用生态护坡,在周围种植绿色植物,将根系扎入土壤之中,紧实土壤,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除却减少水土流失之外,栽种树木于中上游,也可以减少水流的冲击力度,减少对泥沙的承载能力,进而减少了泥沙的淤积,防止河道增宽,河水泛滥。由此可见,生态护坡对于防洪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具有生态功能
由于生态护坡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河道护坡中的植被通过岸堤进行连接,这样就能够有效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河流生态体系,能够有效地在陆域以及水域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区间。生态护坡在施工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体现其防洪抗旱的效果,同时还能够为水生动物提供休憩场地以及食物等,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障水域的物种的多样性,保护水域的生态环境不受到水利工程施工的破坏。同时高密度的植被覆盖的生态护坡是相关水域生物多样性能够保护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在生态护坡施工的过程中对于植被的密度的确定要格外注意,要根据当地生态需求进行植被密度的确定和施工。
三、生态型防护技术
(一)与水环境治理的协调性
这种方案是针对河流两岸的环境比较好的地段,其本身就有着绿色植物在侧,生态压力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乔木以及灌木,将二者相结合,交错混杂,利用植物的根系来稳固河岸,抵御洪水。这种方案是比较节省的,需要的材料少。当然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那就是抗洪能力比较弱。
(二)生态护坡施工技术
这一施工技术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纤维织物袋装土护岸。其次是面坡箱状石笼护岸法。第三是高效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法。第四是骨架内植草法。再次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法。最后是土壤固化剂法。我们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施工方法的选择。
四、结语
传统的护坡工程主要考虑防洪和稳固河势,忽视了生物生存和人文环境营造。生态型护坡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是现今护坡护岸工程建设的主流。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主体工程和地域特点选择经济、适宜的生态护坡护岸技术。
参考文献:
[1]王凯浩,张静文.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6(1):29-31.
[2]王钰.河道生态护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8):12-13.
[3]王凯浩,张静文.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14(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