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服饰比较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q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地带,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境内云山四围,多样生态并存,多元文化汇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信奉同一宗教,服饰却各不相同的三个民族——保安族、东乡族和撒拉族。由于信仰同一个宗教——伊斯兰教,所以在服饰上同样都遵循了穆斯林服饰的特点,但在细节上却各有各的特点和传承性。
  【关键词】: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服饰;比较
  一、保安族服饰特点
  保安族服饰与当地东乡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的服饰基本相一致,都是以精短的服饰为主,这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生产生活方式有关。最标志性的服饰即号帽与盖头,是宗教信仰的产物,人们既严格遵循了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又无形中言明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同时也表明了保安族服饰是世俗性和宗教性合二而一的民族服饰。由于保安族最早居住在青海同仁地区,那里气候寒冷,加之受当地藏族和蒙古族服饰的影响,保安族前期传统服饰接近于藏族和蒙古族服饰。清咸丰四年(1854年),保安族迁往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居住。由于自然环境、气候环境的改变,保安族人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从畜牧业生产逐渐转向农业生产,能通过种植获得更为丰富的粮、油、棉、桑、麻等生活资料,服饰原料不再局限于畜类产品,也更多地采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土布,加之和积石山县的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穆斯林民族交流融合后受到影响,其服装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短小精悍的衣裤为主,式样繁多,绣饰精美且工艺性突出。[1]
  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拥有共同的服饰特色,保安族男子也喜穿白汗褟,即白衬衣,小立领,对襟,自制布纽扣,布料多用白什布、白丝布。
  值得一提的是,保安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之一“绑身子”,是一种形似马夹,但又与一般马夹有所不同的特色服饰,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的马夹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也被称为保安族马夹,其特点总体同马夹一致,只是前身的腹部约八分之三部分是整块的,且绣花、镶边并做成口袋,左边固定在马夹上,右边用带子“绑”住或是用编制布纽扣固定,这样巧妙的设计方便穿着者根据自身的体型做适当的调节,更加适合人体。“绑身子”颜色多用墨绿、豆绿、紫红、粉红、水红、深蓝、湖蓝等色,用绸缎、平绒、呢子、混纺等布料做成。“绑身子”不仅可以防寒保暖,还具有其他实用功能,
  相传在随蒙古军队初到同仁地区时,盔甲、护膝与腰带是随军征战的保安族男儿必不可少的护身装备。对于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保安族先民们来说,不直接参加战斗就不被允许像马背上的战士那样身着盔甲,但为了防范伤害,智慧的保安族先民便设计了类似盔甲样式的皮制马夹,这种马夹质地厚实,却不像盔甲般沉重,而是轻便随体、短小紧凑,马夹上缝有口袋,既能防身还能随身携带必备物件,非常实用方便。由盔甲演变而来的皮质马夹自此便成为了当时随军保安族先民的普遍装束,而这种马夹也随着人们的需要和季节的变换不断改进。为了让马夹更为轻盈合体,兵将将全皮制马夹改为麻布马夹,只在护胸部位保留一片皮子;冬季为了御寒保暖,人们将马夹做成夹层式,把麻或是羊毛、牛毛加进布里面,既防身又御寒,让跟随军队东奔西走的保安族匠人多了一份温暖和安全。这种马夹在之后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便逐渐成为独具保安族民族特色的一种服饰——“绑身子”。“绑身子”的适用性使其更具美感,男性穿着者显得更加精神威武,女性则更显俏丽活泼。此外,“绑身子”“绑”在腹部,精美的刺绣,生动丰富的图案,别致的镶边和独特的款式,使它独具魅力,展示了保安族妇女的智慧。如今,别具特色的早期传统服饰“绑身子”依然保留着,现在的人们多将它穿着在白汗禢外面。此时的保安族人已经少有穿着宽大的斜大襟长袍了,精短的服饰更加便于人们行动和劳作。
  二、东乡族服饰特点
  与保安族共同生活在积石山县的还有东乡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东乡族也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以东乡县最为集中,故而得名“东乡族”。东乡族同回族一样,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自称“撒尔塔”,意思是“中亚信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东乡族是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游牧民族,羊毛制品是东乡人服饰生活中的重要内容。[2]由于东乡族长期与羊共同生存,逐渐形成了朴实简单的审美观。东乡族传统服饰色调以黑、白两色为主,服饰原料以羊毛、羊皮为主,服饰制作工艺以擀毡织褐色熟皮为主,服饰功能取向不以粗陋为然而以厚实暖和为尚。
  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东乡族服饰大体上遵循了穆斯林服饰的一般特征。东乡族男子色彩审美较单一,一般只戴白、黑色的无沿号帽,上穿宽大的长袍,宽大的腰带上还挂有小刀、荷包、鼻烟壶和眼镜盒;东乡族男子不喜留长发,但习惯留胡须,这与保安族和撤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不一样。东乡族妇女上穿大襟外套,还有齐膝坎肩。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少女及新婚少妇为绿色,中年妇女为青色,老年妇女为白色的。盖头一般长到腰际,以确保完全盖住头发。现在一些参加工作的年轻妇女,为了工作及活动方便,弃盖头而代之以白色小帽。与保安族服饰一样,东乡族表现在服饰上的同一性即他们的头衣,因为他们拥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以宗教为服饰的联结点,可见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撒拉族服饰特点
  撒拉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因自称“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相传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唐代时原住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化隆县和甘肃积石山大河家一带,聚居地比较集中。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和。与保安族服饰比较,撒拉族男子同样也喜爱穿白汗褟,青黑色马甲,区别在于撒拉族的上衣一般比较宽大,且马甲为对襟形制,同时腰间系布或腰带,这样可以使衣服更加贴合人体,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同时,人体的腰部为人体的黄金分割线,在腰间作装饰,可以使撒拉族男子看上去更加挺拔魁梧。在色彩上撒拉族男子多以白、黑色为主,忌讳红、黄色及花色繁缛的服饰;妇女除了参加宗教仪式的场合外,衣裤鲜艳多彩,再套上黑或紫色的坎肩或过膝长裙,更加凸显撒拉族女子的妩媚俊俏,服饰颇具特色。
  总之,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我国少数民族散居、杂居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就为各民族之间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在彼此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文化渗透现象。尤其是生活在同一地区的各民族间的文化渗透现象更为普遍,反映在民族服饰习俗方面的文化渗透现象更是显而易见。生活在积石山县地区的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民族,服饰虽然各具特色,但是在传统服饰习俗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即男子戴“号帽”,妇女戴“盖头”,这一习俗表明他们的宗教信仰是相同的,伊斯兰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充分说明,在各民族交流过程中,文化互相渗透现象普遍存在,表现在服饰方面的渗透现象更为直观。
  参考文献:
  [1]徐雯.保安族服饰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硕士论文.2012
  [2]陈其斌.东乡族服饰变迁研究. 【A】.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2004.12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的戏曲文化深厚,其中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脚色行当,有别于正旦、武旦和老旦,多为性格活泼或是泼辣放荡的青年或中年女性形象,常常带有喜剧色彩。花旦一词,来自元代夏庭芝的《青楼集》:“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我国著名的四大名旦包括: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的表演各具特色,为我国的戏曲文化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对戏曲花旦一角进行分析介绍,并就花旦的装扮特色、表演特点、唱腔特
期刊
【摘要】:了解政治术语翻译原则对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政治术语翻译得当,可以促进各国间的互信合作,加快彼此的了解与交流。本文通过介绍政治术语翻译原则,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障碍,到达最佳的政治翻译效果。  【关键词】:政治;术语;原则  政治术语的语言功能主要是传递信息和事实,它们通常不附带个人的特色语言,而是注重语言表达的客观性和传递信息内容的真实性。我国的政治文献包括党
期刊
【摘要】:风景园林作为我国的一项公益项目,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到较多人员的重视。本文主要研究新型网络图技术在风景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其研究的目的为:扩大新型网络图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将网络图技术在风景园林的施工中进行应用,提高风景园林项目的质量,提高园林项目工程的整体实用性。通过对有关新型网络图技术的文献典籍进行查阅得出的结果为:新型网络图技术在风景园林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划分园林景观的模块、制定合理
期刊
【摘要】:羌族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羌族民间舞蹈中的“羊皮鼓舞”不仅有着其民族深厚的历史沉淀,更是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羊皮鼓舞”作为一种古老历史沉淀的宗教祭祀舞蹈,更要重视对其舞蹈艺术特征内涵的发掘、利用和提升。  【关键词】:羌族;羊皮鼓舞;文化内涵;艺术特色  序言  有一个古老的民族,他发源于我国西北部的重重山峦之中,他们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羊
期刊
【摘要】:贾宝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近三百年来,《红楼梦》的评点者纷纷对贾宝玉这一独特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而其中,脂砚斋是《红楼梦》抄本系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主要评点者,作为此书的知音,脂砚斋甚至参与到了小说的创作中,其评语相对更加具有影响力和深刻性,裕瑞所谓“本本有其叔脂研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1]刘拴福所谓“脂砚斋与雪芹同时人,目击种利事,故批语不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剖析赫西俄德在《神谱》和《劳作与时日》里关于原始女神该亚的王权神话叙事,旨在探析女神该亚的起源神话,以期加深对古希腊初民神话思维方式的认识。  【关键词】:赫西俄德;王权神话;该亚  赫西俄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神话诗人之一,与荷马并称。他有两部完整诗作流传后世:《神谱》系统地叙述古希腊诸神的世家;《劳作与时日》探析人类社会的正义与劳作。从表面上看,两部诗篇在主题上
期刊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翻译《诗经》的方法也很多,有直译、异译,归化、异化,形似、神似,化境等。本文通过分析译作,探讨中国古典文化翻译的方法,加快中国文化走国门。  【关键词】:《诗经》;翻译方法;中国文化  一.简介  《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典型代表,语言独居一格、押韵有制、形式整齐划一,翻译起来,不仅考虑形式,还有意义、节奏,如《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
期刊
【摘要】:汉语语法中处置性的“把”字句,芜湖方言和普通话基本一致,但因为“把”字的语法功能丰富,所以在芜湖方言中还有几种特殊用法。因此本文就芜湖方言中“把”字句的几种特殊用法作简略分析。  【关键词】:芜湖方言;“把”字句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下游南岸。芜湖市位于官话区和吴语区的交界地带,主要通行江淮官话和吴语宣州片。芜湖很多地方的方言具有官话和吴语的共同特征,属于过渡类型的方言,因此
期刊
【摘要】:新疆民歌具有独特的节奏、音型、调式与中立音、变化音以及变化多样的节拍特点,从而产生不同的律动变化。本文从上述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这些歌曲中的内涵特点。  【关键词】:新疆民歌;演唱特点;中立音  一、新疆的地域文化与音乐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省份之一,是连接中外文化、经济的重要通道,古称“西域”。古代的“丝绸之路”有很大一部分也在新疆境内,新疆虽然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却是亚欧大陆板块的重
期刊
【摘要】: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成熟于南宋,其作为传承文化的主阵地对南宋之后儒学的发展产生诸多影响。金衢地区为浙江学术兴盛之地,婺学大师与孔氏南宗无不通过南宋书院从事教育活动、传播儒学。南宋书院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儒学教育制度化、平民化的实现并大力推动了儒学自身的创新进步。  【关键词】:南宋书院;儒学;金衢地区  【正文】南宋时期,书院多为理学大师率先修建及主持,与儒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