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从宏观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对其自身发展越来越重要,但不同类型高校应侧重于培养不同类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并有所侧重,形成分层次培养、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格局是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形势,针对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等进行了分析探究。
一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
肇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普通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研究开发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兼顾平衡,能较好地运用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等实践领域,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1]。学校自从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并积极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与经验。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初现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教学地位。2012年,学校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区域性”和“应用性”,更新教育观念,涉及的办学方向,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性,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经过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实践教学操作路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比重大幅提高,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空间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地位得以凸显。
2 建成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12年,肇庆学院与怀集县委、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县校对接”“校校对接”的方式在怀集县建成了我校第一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学校每年会安排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到这些学校进行长达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技能,也为学校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2014年,学校又与封开县合作建立了第二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
3 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随着高等教育向职业化方向转型,肇庆学院在充分调研及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中心充分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及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综合协调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各类问题,开展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通过多渠道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完成外包专业课程植入,做好对学生的延伸服务等措施,将企业案例移植进入校园、课堂,建立了企业家、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的交流机制,让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接受企业项目经理的实操培训,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企业实训锻炼的平台。
4 校企多模式联合培养IT类应用型人才。肇庆学院的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与多家企业联合培养IT类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2周的专业实训;另一种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17(9+8)周的专业实训与毕业实习。上述两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IT企业无缝对接的平台,对于提升该学院声誉及社会知名度、学生就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就业跟踪调查报告表明,该学院学生在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入职后的平均工资、起薪点等多个指标上均位居本校各专业前列,这充分说明了该学院这些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显成效。
(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为进一步提高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升学所需的实验知识和素质,学校于去年已制订了《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意见从改革的基本原则、基本建设模式、基本要求、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引导各院系在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向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向发展,时刻考虑社会的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科学预测,确定所开实验课程,注重实用性,即考虑到将来的工作实际,在教学环节上努力采用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学校修订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整体统一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而又相对独立的、全过程、阶梯式的“1+3+4+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制定并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经费分配办法、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要求与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非师范类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实践教学工作良性开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的改革,将学分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为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兴趣和热情,学校已逐步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包括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
二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肇庆学院的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学科积淀较薄弱,与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理解不够全面深入,缺乏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专业传统结构失衡,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予以合理的界定。因此,在发展应用性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我定位盲目偏高,仍沿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双师型”师资队伍规模与水平有待提高,招生方式以及办学形式与市场经济匹配有待加强等[2-4]。 (一)以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课程
地方院校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践应用的落后局面;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时远低于理论学时,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5],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亟需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不够鲜明
地方高校虽有围绕应用型人才办学模式修订培养方案,推进学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办学特色进一步显现。但是,如何将这些特色提升和系统化尚未达成全校性共识,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措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还不系统和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特色并未完全形成。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不相适应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与之相应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肇庆学院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没有一线实践经验,对学生未来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不太了解,且学校普遍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如果一个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应用实践能力不强,则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能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停留于理论性的一般教导。
(四)实践教学改革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在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学校经费有限、重视程度不及理论教学等原因,实践教学方面尚有很多事务工作需要推进和完善。具体表现在:实训场地有限,缺乏较规范完善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某些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器材数量不足;制定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激励、约束机制等。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即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贏”模式。然而,一些企业与研究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工作业务流程的考虑,对校企合作并不十分热心,有的企业不太乐意接收学校的实习生。目前,许多非师范实习单位都是通过校友和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落实,但这样的实习活动往往存在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被大大缩减,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实习组织形式急需改进和加强。
三 地方高校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立足地方,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要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养成[6]。具体而言,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找准自身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各自相同,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7]。具体而言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立足于地方,强调学校与地域社会的紧密联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科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实事求是,既不能盲目跟在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精英教育”,也不能“错位经营”而走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之路,要牢牢把握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
(二)以应用能力为本位,设计培养方案和选择课程内容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知识基础较宽,应用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应用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8]。具体表现在: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以适应终身教育为目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着重突出其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设计每门实践教学课程、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案和内容,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大学四年希望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和学期中去,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从而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逐步升级。
(四)加快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研讨教学法”“调研法”等[9]。同时,因实习、实验、调查、课程设计等学习模式通常需要有教师指导,但考虑到大部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即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既可以突出教学相长,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组建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障。例如,可优先引进或录用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或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习;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让学校教师走进行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积累专业实践经验等,想方设法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六)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经验表明,大力发展产学研的教育模式能极大促进本科院校提高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地方院校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科研单位与政府机构,开展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保持学校与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应切实调查了解企业的要求,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大量沟通,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合作企业发展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让企业体会到与高校进行合作的益处,从而愿意为高校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七)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应是现代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体现,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实践动手技能,还包含胜任某一职业所需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等素质要求。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目标来塑造。在知识能力培养上,要加厚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在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上,要贯穿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10]。
除上述策略外,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引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加强对高校的分类指导,完善评估体系、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等。
四 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型高校、区域环境和经济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模式,地方高校如何科学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准自身的定位,将自身的优势与本地经济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质量、水平和效益取胜,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
教学,2006(6):57-58.
[2]王智祥,杨文兵,柏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
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9-111.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
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4]孙秋柏.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现代
教育管理,2013(10):74-78.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69.
[6]刘秀玲.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个维
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35-137.
[7]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
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8]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70-172.
[9]张翠英,温卫中.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
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4-156.
[10]王芹萼.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
职业,2007(21):175-177.
一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与经验
肇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普通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研究开发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之间兼顾平衡,能较好地运用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等实践领域,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1]。学校自从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并积极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特色与经验。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初现
1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实践教学地位。2012年,学校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区域性”和“应用性”,更新教育观念,涉及的办学方向,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社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性,以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经过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实践教学操作路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比重大幅提高,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空间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地位得以凸显。
2 建成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2012年,肇庆学院与怀集县委、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以“县校对接”“校校对接”的方式在怀集县建成了我校第一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学校每年会安排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到这些学校进行长达半年的顶岗实习,学生边学习边实践,不仅提高了教师教学技能,也为学校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2014年,学校又与封开县合作建立了第二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
3 建设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随着高等教育向职业化方向转型,肇庆学院在充分调研及论证的基础上,成立了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中心充分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及二级学院的学科优势,综合协调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的各类问题,开展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中心通过多渠道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完成外包专业课程植入,做好对学生的延伸服务等措施,将企业案例移植进入校园、课堂,建立了企业家、工程师与高校教师的交流机制,让学生在校园里可以接受企业项目经理的实操培训,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企业实训锻炼的平台。
4 校企多模式联合培养IT类应用型人才。肇庆学院的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充分利用自身教学资源优势,与多家企业联合培养IT类应用型人才。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2周的专业实训;另一种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展为期17(9+8)周的专业实训与毕业实习。上述两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与IT企业无缝对接的平台,对于提升该学院声誉及社会知名度、学生就业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就业跟踪调查报告表明,该学院学生在就业率、就业满意度、入职后的平均工资、起薪点等多个指标上均位居本校各专业前列,这充分说明了该学院这些年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已初显成效。
(二)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不断优化
为进一步提高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升学所需的实验知识和素质,学校于去年已制订了《肇庆学院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意见从改革的基本原则、基本建设模式、基本要求、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的阐述,引导各院系在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向宽口径、厚基础的方向发展,时刻考虑社会的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科学预测,确定所开实验课程,注重实用性,即考虑到将来的工作实际,在教学环节上努力采用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实践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
学校修订和完善了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线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整体统一的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而又相对独立的、全过程、阶梯式的“1+3+4+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制定并完善的规章制度包括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践教学经费分配办法、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要求与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非师范类本科生实习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实践教学工作良性开展。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的改革,将学分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为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工作中去,提高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兴趣和热情,学校已逐步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包括设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
二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肇庆学院的本科办学时间较短,学科积淀较薄弱,与其他地方高校一样,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理解不够全面深入,缺乏必要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专业传统结构失衡,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予以合理的界定。因此,在发展应用性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如自我定位盲目偏高,仍沿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双师型”师资队伍规模与水平有待提高,招生方式以及办学形式与市场经济匹配有待加强等[2-4]。 (一)以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课程
地方院校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势必造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践应用的落后局面;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时远低于理论学时,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5],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亟需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教学特色不够鲜明
地方高校虽有围绕应用型人才办学模式修订培养方案,推进学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办学特色进一步显现。但是,如何将这些特色提升和系统化尚未达成全校性共识,缺乏强有力的推进措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还不系统和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特色并未完全形成。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不相适应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与之相应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肇庆学院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高校,没有一线实践经验,对学生未来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不太了解,且学校普遍重视教师的学历教育,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如果一个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较少,应用实践能力不强,则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能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导致对学生的培养停留于理论性的一般教导。
(四)实践教学改革投入不足
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在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学校经费有限、重视程度不及理论教学等原因,实践教学方面尚有很多事务工作需要推进和完善。具体表现在:实训场地有限,缺乏较规范完善的课外实践教学基地;某些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室器材数量不足;制定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缺乏应用型人才培养激励、约束机制等。
(五)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校企合作,即通过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实现学校与企业“双贏”模式。然而,一些企业与研究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和工作业务流程的考虑,对校企合作并不十分热心,有的企业不太乐意接收学校的实习生。目前,许多非师范实习单位都是通过校友和教师的私人关系联系落实,但这样的实习活动往往存在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学生的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被大大缩减,这种现象值得思考,实习组织形式急需改进和加强。
三 地方高校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立足地方,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要求为宗旨,以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养成[6]。具体而言,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找准自身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使命各自相同,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7]。具体而言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立足于地方,强调学校与地域社会的紧密联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师资状况等因素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找准人才培养的定位,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科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实事求是,既不能盲目跟在高水平研究型高校后面追求“精英教育”,也不能“错位经营”而走职业院校技能训练之路,要牢牢把握好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区别。
(二)以应用能力为本位,设计培养方案和选择课程内容
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知识基础较宽,应用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应用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专业课程体系[8]。具体表现在: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以适应终身教育为目标,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着重突出其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从而切实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三)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手段,它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设计每门实践教学课程、每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案和内容,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依托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大学四年希望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和学期中去,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一阶段目标又要具体分解到这一阶段的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上去,从而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环环相扣、逐步升级。
(四)加快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研讨教学法”“调研法”等[9]。同时,因实习、实验、调查、课程设计等学习模式通常需要有教师指导,但考虑到大部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即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指导,从而既可以突出教学相长,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五)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组建好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保障。例如,可优先引进或录用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型”或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习;请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来学校做兼职教师;让学校教师走进行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积累专业实践经验等,想方设法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六)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经验表明,大力发展产学研的教育模式能极大促进本科院校提高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地方院校应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企业、科研单位与政府机构,开展产学研紧密联系的教育教学模式。为保持学校与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应切实调查了解企业的要求,主动地与企业进行大量沟通,积极开展一些有利于合作企业发展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让企业体会到与高校进行合作的益处,从而愿意为高校提供更加良好的实训环境。
(七)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应是现代应用型人才高素质的体现,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实践动手技能,还包含胜任某一职业所需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等素质要求。因此,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全面且可持续发展目标来塑造。在知识能力培养上,要加厚基础、拓宽口径,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在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上,要贯穿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10]。
除上述策略外,还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引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加强对高校的分类指导,完善评估体系、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等。
四 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类型高校、区域环境和经济背景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模式,地方高校如何科学构建适应自身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总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面向区域发展需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找准自身的定位,将自身的优势与本地经济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学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质量、水平和效益取胜,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
教学,2006(6):57-58.
[2]王智祥,杨文兵,柏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几个突出问
题的再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09-111.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
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4]孙秋柏.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现代
教育管理,2013(10):74-78.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
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69.
[6]刘秀玲.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三个维
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135-137.
[7]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
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60.
[8]姜秀丽,杨锐锋.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
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70-172.
[9]张翠英,温卫中.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
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4-156.
[10]王芹萼.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与
职业,2007(2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