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性状,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这一研究成果有望解决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低的难题。
研究发现,水稻不育性受自私基因位点qhms7的控制,并发现它包含三个紧密连锁的基因ORF1、ORF2和ORF3。深入了解水稻杂种不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后,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籼粳交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为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
中科院研制出光敏型控释农药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制出光敏型控释农药。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黏土、光敏材料等制备出一种复合纳米材料,以该材料为载体与农药复配研制出光敏型控释农药。该农药对紫外-可见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通过光高效调控农药释放,实现农药按需供给,显著提高利用率。同时,该载体可有效增强农药附着力,延长药效,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该技术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应用前景广阔。
首个禽流感DNA疫苗获得批准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用于预防H5亚型禽流感的DNA疫苗,经过严格的审评程序,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这是我国获得批准的首个DNA疫苗产品,也是该所动物流感团队继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后,又一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
据介绍,DNA疫苗使用后不仅能够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反应,还可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具有环境友好和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等特点,是未来人和动物预防与治疗疫苗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中外科学家为水稻降砷“解毒”
中国和不少亚洲国家以稻米为主食,然而水稻具有富集有毒物质砷的能力,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近日,中外科学家找到一种新办法,通过操控水稻基因降低砷含量,给水稻“解毒”。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赵方杰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对水通道蛋白NIP1;1和NIP3;3具有转运砷的能力,但它们对硅的运输能力较弱。基于该特性,研究人员操控这两种蛋白的基因,让它们运输的砷无法留在植物体内,既达到了“解毒”的效果,水稻硅含量和产量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国内首个病虫智能监测系统试制成功
近日,国内首个全自动化的病虫智能监测系统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试制成功。该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病虫监测领域,综合物联网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实现了小麦赤霉病的自动化监测,除此之外,也可用于水稻、油菜等其他作物多种病虫的监测。
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病虫害监测从人工调查向自动化监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网络上传展示给用户,技术人员无需下地调查,即可获得病虫害发生情况,同时,由于智能监测克服了人工调查的误差,结合标准化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也极大地提高了测报准确率。
一批节水小麦新品种培育成功
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开展以来,已培育推广出一批平均节水超过30%的节水小麦新品种,实现了小麦丰产不减产,破解了华北漏斗区地下水超采的难题。
针对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紧缺和黄淮南片赤霉病危害加剧的问题,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相继对节水材料和赤霉病抗性材料进行鉴定选育,评选出石麦15、石麦22、衡观35等7个小麦节水品种,西农511、郑麦9023、宁麦26等9个较抗赤霉病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培育推广,标志着我国小麦育种研究在保持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上又迈上了高产绿色优质并重的新台阶。
我国集成推广一批甜瓜绿色发展技术
日前,从中国农科院在河南兰考县召开的甜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上了解到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今年启动“瓜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并已在提升甜瓜质量安全、节约资源消耗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集成相关技术并进行示范,示范区内的甜瓜果實平均提早成熟5~10天,农药减施40%、化肥减施30%,亩均增效1500~2000元,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甜瓜主产区推广的技术模式。
核桃深加工取得新突破
日前,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王丰俊经过多年研究、试验,研发出三种核桃高值化深加工技术。以核桃为主要原料,以加工风味核桃、核桃多肽露、核桃油、核桃蛋白粉为主要内容,建立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线,可大量消化我国核桃资源,带动核桃产业发展。
据了解,具有多种风味的核桃深加工,避免了核桃的油腻感;特定结构加工的核桃多肽露产品,具有很好的预防高血压功能;采用获得专利的冷榨冷炼技术、纯物理法生产的高端核桃油,无任何化学溶剂残留,核桃制油后剩余的核桃粕蛋白含量可达50%,适合开发利用。
研究发现,水稻不育性受自私基因位点qhms7的控制,并发现它包含三个紧密连锁的基因ORF1、ORF2和ORF3。深入了解水稻杂种不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后,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实现籼粳交杂种优势的有效利用,为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的培育提供基础。
中科院研制出光敏型控释农药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研制出光敏型控释农药。
研究人员利用纳米黏土、光敏材料等制备出一种复合纳米材料,以该材料为载体与农药复配研制出光敏型控释农药。该农药对紫外-可见光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通过光高效调控农药释放,实现农药按需供给,显著提高利用率。同时,该载体可有效增强农药附着力,延长药效,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该技术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应用前景广阔。
首个禽流感DNA疫苗获得批准
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用于预防H5亚型禽流感的DNA疫苗,经过严格的审评程序,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这是我国获得批准的首个DNA疫苗产品,也是该所动物流感团队继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后,又一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
据介绍,DNA疫苗使用后不仅能够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反应,还可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具有环境友好和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等特点,是未来人和动物预防与治疗疫苗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中外科学家为水稻降砷“解毒”
中国和不少亚洲国家以稻米为主食,然而水稻具有富集有毒物质砷的能力,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近日,中外科学家找到一种新办法,通过操控水稻基因降低砷含量,给水稻“解毒”。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赵方杰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对水通道蛋白NIP1;1和NIP3;3具有转运砷的能力,但它们对硅的运输能力较弱。基于该特性,研究人员操控这两种蛋白的基因,让它们运输的砷无法留在植物体内,既达到了“解毒”的效果,水稻硅含量和产量也没有受到显著影响。
国内首个病虫智能监测系统试制成功
近日,国内首个全自动化的病虫智能监测系统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试制成功。该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病虫监测领域,综合物联网技术、智能识别技术等实现了小麦赤霉病的自动化监测,除此之外,也可用于水稻、油菜等其他作物多种病虫的监测。
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病虫害监测从人工调查向自动化监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通过网络上传展示给用户,技术人员无需下地调查,即可获得病虫害发生情况,同时,由于智能监测克服了人工调查的误差,结合标准化科学化的数据分析,也极大地提高了测报准确率。
一批节水小麦新品种培育成功
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开展以来,已培育推广出一批平均节水超过30%的节水小麦新品种,实现了小麦丰产不减产,破解了华北漏斗区地下水超采的难题。
针对华北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紧缺和黄淮南片赤霉病危害加剧的问题,国家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相继对节水材料和赤霉病抗性材料进行鉴定选育,评选出石麦15、石麦22、衡观35等7个小麦节水品种,西农511、郑麦9023、宁麦26等9个较抗赤霉病品种。这些新品种的培育推广,标志着我国小麦育种研究在保持产量国际领先水平的基础上又迈上了高产绿色优质并重的新台阶。
我国集成推广一批甜瓜绿色发展技术
日前,从中国农科院在河南兰考县召开的甜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上了解到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今年启动“瓜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并已在提升甜瓜质量安全、节约资源消耗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通过集成相关技术并进行示范,示范区内的甜瓜果實平均提早成熟5~10天,农药减施40%、化肥减施30%,亩均增效1500~2000元,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甜瓜主产区推广的技术模式。
核桃深加工取得新突破
日前,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王丰俊经过多年研究、试验,研发出三种核桃高值化深加工技术。以核桃为主要原料,以加工风味核桃、核桃多肽露、核桃油、核桃蛋白粉为主要内容,建立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线,可大量消化我国核桃资源,带动核桃产业发展。
据了解,具有多种风味的核桃深加工,避免了核桃的油腻感;特定结构加工的核桃多肽露产品,具有很好的预防高血压功能;采用获得专利的冷榨冷炼技术、纯物理法生产的高端核桃油,无任何化学溶剂残留,核桃制油后剩余的核桃粕蛋白含量可达50%,适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