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信简直是个好东东,要不我们怎么说赶上了好时代?诚然,微信上面垃圾多多,但除了垃圾,微信上毕竟有那么多一看就是正儿八经的东东,比如艺术,比如艺术中的一大门类——书法。书法借微信来传播,算得上是时代带给书艺的福音。
微信传播书法的贡献之一,是让无数微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哪怕蹲马桶上都能点开书法的资讯和书法名家作品,秒知展览信息、零距离浏览书法作品。不过这还都是正常情况,最给力的是经常有一些书法名家的视频猛不丁地就叫人“大开眼戒”——没错,不是“眼界”,而是“眼戒”。
但是书法家,呵呵,鸡贼级人物众多,微信这样既可发图片更能发小电影的自媒体无疑让他们看到了宣传自个艺术水平的偌大空间。很不好意思,当代那几位影响最大的书法表演艺术家的最火热作品呈现,我就是通过微信的小电影欣赏到的。
近年颇有几位早些年的书法名家重新包装、重换节目而借着微信宣传走到普罗大众眼前的,但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幕后高人的认真策划。比如,两三年前有过一波“中国当代丑书十家”的微信被群众大肆转发。要搁以前,你要说哪个书法家写的是“丑书”,那还不等于挖他家祖坟一样?
时代不同了,“丑书”比“美书”成为更大的卖点了,被点名的“丑书”书法家甘之若饴,收获上百万的微信浏览量,弄得原先一些正襟危坐惯了的书法名家坐不住了,于是乎走上前台,打破同行不相互撕咬的不成文惯例,点名道姓挨个批评起被炒得烫手的丑书家,同时祭出十位他眼里的正宗书家与丑书家一一对比,那阵式就差用他自己一个人直接跟十位丑书家对殴了。
不过十对十比较下来的结果,丑书家的字确实是够丑,但人家的气场大呀,加上美书家的字不光没显出过人的书法功力和作品美感,反而在丑书面前露出怯来,结果不了了之,至今丑书家中最霸道的几位哥儿还隔三差五在琉璃厂的高大上商业堂馆里弄个新作展啥的,据说行情比挨骂前涨了两倍不止。
所以,丑书家不怕被人骂,当今时代,当你在网上骂一个人的时候,观众第一反应是这两位有过节,第二反应就换成是经过策划之后上演的“双簧”,没准儿那开骂的一方分的银子更多。
以前农村生活水平比现在差很多,往往有爱占小便宜的人家看见邻居家的小鸡、小鸭之类活物或镰刀、铁锨之类家具在外面,会顺手牵羊偷到自己家里藏起来。失主家如果是识文断字的薄脸皮儿,多自认倒霉不声张,而心地质朴的就会可着嗓门在村子里走来走去地 “卷”、翻来覆去地骂。
小偷嫌疑人踅在家里听上半天骂,有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就会走出去劝失主别骂了,“乡里乡亲的,瞧您骂得多难听”。失主原本就有怀疑目标,心想不是平常有小偷小摸喜好的就是跟自己家平日不对付的,这下好了,最大嫌疑人就在眼前,失主会骂得更狠。嫌疑人搂不住火就会出语激烈些,失主气愤之极,就会不再客气:“有捡钱捡物的,没见过还有上赶着来捡骂的!”如今书坛的逻辑却是截然相反:书法家还就是有主动找骂、甚至主动策划着请人来骂的。这就是当下书法作品的市场规律,越骂越升价,越骂越有人关注。
这几年在微民中间最火的一位中年书法家,如果命名流派的话,得叫作“喊派书法家”。这位“喊派书法家”是逢写必喊。而写出来的字——怎么说呢,手里把几杆大号毛笔攥在一起,从倒满墨汁的搪瓷盆里蘸饱了,一边胡乱喊叫着呛呛呛来回跑上几趟,一边呼哧呼哧地在两三米长的白纸上横竖划拉上十条八条墨线——要说这就是书法作品,打死也没人信。但这丝毫不影响拇指一族在微信空间群发群转,早先的新闻学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八成大家把这样的书法创作当成“人咬狗”的新闻来传播了……
不过在书法小电影之林中,上面这几位只能在排行榜Top 5之后的位置。有道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光脚的年轻书法家上位来得更生猛。这两年雄踞Top 1者,是自带女友到国外表演“身体书法”者,不过这位小弟立马被官方书协发红头文件从组织里给销了户。
说到底,如果看穿了这些书坛乱象,应当会明白:真正热爱书法这门艺术,你得打心里怀有对文化的敬重。心里有了这样的底色,再去欣赏历史上书法大家们的经典作品,才会认真生出审美的愉悦。教孩子学书法也是这样,得先引导孩子感受书法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否则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一群东晋名士——在兰亭雅集时,如果一个个揣着有文化却非装没文化,曲水流觞那酒壶还没漂到跟前,自己先就佯醉乱吆喝起来,连哭带喊、连吹牛带吐痰地在纸上刷字,八成中国历史上不会出现《兰亭序》这样空前绝后的“天下第一行书”。再退一步说,就算古人的书里记载了唐代狂草书家张旭、怀素喝醉酒之后大喊大叫地在墙壁或大幅宣纸上狂书的轶事,甚至张旭一来劲儿,还将头上的长发浸到墨池里用手提出来握着写字,但是,人家寫出来的那真是艺术作品。原因很简单,人家对字法、草法早就烂熟于心,别说拿毛笔、拿头发这样的软工具写字,你递他一根擀面杖,人家写出来的也是既合字法要求、又充满高涨情绪的书法作品,没准儿擀面杖写出来的就成了咱们最早的硬笔书法了呢。
微信传播书法的贡献之一,是让无数微民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哪怕蹲马桶上都能点开书法的资讯和书法名家作品,秒知展览信息、零距离浏览书法作品。不过这还都是正常情况,最给力的是经常有一些书法名家的视频猛不丁地就叫人“大开眼戒”——没错,不是“眼界”,而是“眼戒”。
但是书法家,呵呵,鸡贼级人物众多,微信这样既可发图片更能发小电影的自媒体无疑让他们看到了宣传自个艺术水平的偌大空间。很不好意思,当代那几位影响最大的书法表演艺术家的最火热作品呈现,我就是通过微信的小电影欣赏到的。
近年颇有几位早些年的书法名家重新包装、重换节目而借着微信宣传走到普罗大众眼前的,但无一例外,都是经过了幕后高人的认真策划。比如,两三年前有过一波“中国当代丑书十家”的微信被群众大肆转发。要搁以前,你要说哪个书法家写的是“丑书”,那还不等于挖他家祖坟一样?
时代不同了,“丑书”比“美书”成为更大的卖点了,被点名的“丑书”书法家甘之若饴,收获上百万的微信浏览量,弄得原先一些正襟危坐惯了的书法名家坐不住了,于是乎走上前台,打破同行不相互撕咬的不成文惯例,点名道姓挨个批评起被炒得烫手的丑书家,同时祭出十位他眼里的正宗书家与丑书家一一对比,那阵式就差用他自己一个人直接跟十位丑书家对殴了。
不过十对十比较下来的结果,丑书家的字确实是够丑,但人家的气场大呀,加上美书家的字不光没显出过人的书法功力和作品美感,反而在丑书面前露出怯来,结果不了了之,至今丑书家中最霸道的几位哥儿还隔三差五在琉璃厂的高大上商业堂馆里弄个新作展啥的,据说行情比挨骂前涨了两倍不止。
所以,丑书家不怕被人骂,当今时代,当你在网上骂一个人的时候,观众第一反应是这两位有过节,第二反应就换成是经过策划之后上演的“双簧”,没准儿那开骂的一方分的银子更多。
以前农村生活水平比现在差很多,往往有爱占小便宜的人家看见邻居家的小鸡、小鸭之类活物或镰刀、铁锨之类家具在外面,会顺手牵羊偷到自己家里藏起来。失主家如果是识文断字的薄脸皮儿,多自认倒霉不声张,而心地质朴的就会可着嗓门在村子里走来走去地 “卷”、翻来覆去地骂。
小偷嫌疑人踅在家里听上半天骂,有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就会走出去劝失主别骂了,“乡里乡亲的,瞧您骂得多难听”。失主原本就有怀疑目标,心想不是平常有小偷小摸喜好的就是跟自己家平日不对付的,这下好了,最大嫌疑人就在眼前,失主会骂得更狠。嫌疑人搂不住火就会出语激烈些,失主气愤之极,就会不再客气:“有捡钱捡物的,没见过还有上赶着来捡骂的!”如今书坛的逻辑却是截然相反:书法家还就是有主动找骂、甚至主动策划着请人来骂的。这就是当下书法作品的市场规律,越骂越升价,越骂越有人关注。
这几年在微民中间最火的一位中年书法家,如果命名流派的话,得叫作“喊派书法家”。这位“喊派书法家”是逢写必喊。而写出来的字——怎么说呢,手里把几杆大号毛笔攥在一起,从倒满墨汁的搪瓷盆里蘸饱了,一边胡乱喊叫着呛呛呛来回跑上几趟,一边呼哧呼哧地在两三米长的白纸上横竖划拉上十条八条墨线——要说这就是书法作品,打死也没人信。但这丝毫不影响拇指一族在微信空间群发群转,早先的新闻学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八成大家把这样的书法创作当成“人咬狗”的新闻来传播了……
不过在书法小电影之林中,上面这几位只能在排行榜Top 5之后的位置。有道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光脚的年轻书法家上位来得更生猛。这两年雄踞Top 1者,是自带女友到国外表演“身体书法”者,不过这位小弟立马被官方书协发红头文件从组织里给销了户。
说到底,如果看穿了这些书坛乱象,应当会明白:真正热爱书法这门艺术,你得打心里怀有对文化的敬重。心里有了这样的底色,再去欣赏历史上书法大家们的经典作品,才会认真生出审美的愉悦。教孩子学书法也是这样,得先引导孩子感受书法之美、传统文化之美。
否则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一群东晋名士——在兰亭雅集时,如果一个个揣着有文化却非装没文化,曲水流觞那酒壶还没漂到跟前,自己先就佯醉乱吆喝起来,连哭带喊、连吹牛带吐痰地在纸上刷字,八成中国历史上不会出现《兰亭序》这样空前绝后的“天下第一行书”。再退一步说,就算古人的书里记载了唐代狂草书家张旭、怀素喝醉酒之后大喊大叫地在墙壁或大幅宣纸上狂书的轶事,甚至张旭一来劲儿,还将头上的长发浸到墨池里用手提出来握着写字,但是,人家寫出来的那真是艺术作品。原因很简单,人家对字法、草法早就烂熟于心,别说拿毛笔、拿头发这样的软工具写字,你递他一根擀面杖,人家写出来的也是既合字法要求、又充满高涨情绪的书法作品,没准儿擀面杖写出来的就成了咱们最早的硬笔书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