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道民族唱法,我们得首先了解什么是民族声乐。民族声乐中的“民族”一词乃传自日本,而在此之前,我国称之为“中乐”或“国乐”,但为了把我国的歌唱艺术与国外尤其是西方歌唱艺术区分开来,便采用了“民族”一词,既将我国内地本土的声乐艺术称之为“民族声乐”,其中包括中国本土内所有的声乐艺术。而我们目前说到的“民族唱法”,可以说它是存在于民族声乐之内,因为它不同于传统民族声乐内的戏曲演唱艺术或其它,它的概念是由八三年的上海青年歌手独唱比赛中专家商议而最终定的以唱法为分类的比赛,即符合民族声乐审美的民族唱法,而它的艺术和歌唱技巧,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民歌自然唱法的基础上,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唱法,十分注重对咬字、吐字、形體表演、台风以及对语言、声调、韵脚的处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不仅继承了传统民族声乐的精华,更是吸取了美声唱法的一些技巧,使民族唱法更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并且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和审美习惯。
民族声乐艺术在我国有渊远的发展历史,经过歌唱名家们和无数民间歌手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以其优美动人的歌声和令人惊叹的歌唱技巧造就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巅峰。但准确的讲,民族唱法作为一种名称一个独立概念来说成立时间并不久,也是有八三年定的名,普遍使用也是在定名的第二年。纵观民族唱法的发展历史,也是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历程的,从无到有再到其后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民族唱法的萌芽期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西方的音乐文化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一同闯入中国的大门,随即便孕育了中国的新音乐,当时主要有学堂乐歌和军歌,主要人物有沈心工、李淑同等,而随后出现的工农歌咏活动与工农革命歌曲、上海大同演乐会的成立则是到了新音乐文化的初期,此时的代表作有《问》、《教我如何不想他》,人物如赵元任等。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唱法就在这时孕育和成长了它的演唱形式、风格和新一代的歌唱家黄自、苏绿汀、洗星海等。
第二时期即成形期,它的成形则是建立在新中国唱法的基础上。于一九五零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开展的土、洋之争唱法座谈会,人员包括李元庆、杨荫浏等多位学者专家,主要的问题是新中国唱法到底建立在西洋唱法或民间唱法。虽然当时的专家学者们最终没有得到确切答案,但却有了民族唱法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风格,并且终于以民族声乐定名成为音乐类院校的专业并有了自己一席之地。
第三时期和第四时期则是他的定名期和发展期,民族唱法的定名则是采用了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的建议,明确的分类出了另两种唱法“西洋美声唱法”及“通俗唱法”在各大比赛中。民族唱法的发展则是在二十世纪后期,它的演唱形式已经形成了一条系统化的教学链,其专业化的教学演唱模式使一系列的民族声乐作品具有了艺术、民族和时代性。歌唱家代表人物如李谷一、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等。作用、实践方法上去叙述。
民族唱法注重演唱情感,从概念上来说心理学上解释情感,它是人类在客观世界中对待活泼热切活动所体现自身的意志与意向的一种反映形式。情感的表达则是人们在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基础上,换成自己所理解和感受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民族唱法与其它唱法中的演唱情感所不同的是,它用其甜、亮、宽、脆的嗓音特点更多体现民族小调式的婉转韵味以及山歌式的飒爽粗犷之气,有了丰富的民族色彩韵味加上它的用声技巧,是抒情的、风格的或戏剧的,我们的声音处理只要即刻到位,就可表现出它的音域宽厚之感或细腻之情。说道演唱的情感,我们经常提到以情带声,可见情感在民族演唱中的作用与地位之重。一位优秀的歌唱家,除了拥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发声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将作品中所待表达的情感思想用情恰如其分生动的表现出来,此时他的演唱必定是最佳状态的呈现,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歌曲生命力,才能与观众产生最强大的共鸣与真情的感染。民族演唱中的情感因素如何去实践它,无非就是做好每一个能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当我们拿到一首新作品,我们首先得分析它的谱面基本信息,即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旋律,这是最基本的影响情感的音乐组成要素;接着了解作品的民族地域特色、写作背景、故事内涵和曲式段落分析、歌唱技巧的掌握,这是影响情感的音乐修养要素;最后是去表达呈现作品,这是演唱者的心理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情感因素,不论你前面的准备做的再充足,演出时却发挥不出来也是不行的,观众只看结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种类不同,民族风格也就不一样,不论从文化背景、地域特点,生活习惯、语言基础或者思想内容上都会有所区别,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唱法上风格的不一,就如吴晓丽说的,要求哪的民族就要唱出哪的风味。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品种多样,但最有影响力的则属南方小调和汉族北方的山歌,用其土嗓子即我们称之为原生态的唱法,纯真质朴的表现自己民族的魅力与内心情感。例如南方的江苏小调《茉莉花》、《无锡景》,曲调委婉细腻,又如具粗狂质朴特点的北方山歌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等。民歌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写照,他并不是简简单单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想要唱好民歌,需要学者的近一步研究和体会。
参考文献:
[1]吴果.21世纪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6).
[2]尤志国.如何用现代声乐理念理解“三种唱法”[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肖兵在发声方法在三中唱法中的异同,民族音乐出版设,2011(5).
[4]黄向红.民族、通俗唱法的起源[J].赤峰学院学报,2008(2).
[5]李翔.三种唱法的存在是人类不同层次的情感需要[J].贵州大学学报,2006 (4).
[6]陈丽燕.试论民族声乐教学中唱情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小天,女,(1992.9~),浙江湖州人,就职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历 : 本科,研究方向 : 声乐表演。
民族声乐艺术在我国有渊远的发展历史,经过歌唱名家们和无数民间歌手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以其优美动人的歌声和令人惊叹的歌唱技巧造就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巅峰。但准确的讲,民族唱法作为一种名称一个独立概念来说成立时间并不久,也是有八三年定的名,普遍使用也是在定名的第二年。纵观民族唱法的发展历史,也是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历程的,从无到有再到其后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即民族唱法的萌芽期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西方的音乐文化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一同闯入中国的大门,随即便孕育了中国的新音乐,当时主要有学堂乐歌和军歌,主要人物有沈心工、李淑同等,而随后出现的工农歌咏活动与工农革命歌曲、上海大同演乐会的成立则是到了新音乐文化的初期,此时的代表作有《问》、《教我如何不想他》,人物如赵元任等。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民族唱法就在这时孕育和成长了它的演唱形式、风格和新一代的歌唱家黄自、苏绿汀、洗星海等。
第二时期即成形期,它的成形则是建立在新中国唱法的基础上。于一九五零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开展的土、洋之争唱法座谈会,人员包括李元庆、杨荫浏等多位学者专家,主要的问题是新中国唱法到底建立在西洋唱法或民间唱法。虽然当时的专家学者们最终没有得到确切答案,但却有了民族唱法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风格,并且终于以民族声乐定名成为音乐类院校的专业并有了自己一席之地。
第三时期和第四时期则是他的定名期和发展期,民族唱法的定名则是采用了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的建议,明确的分类出了另两种唱法“西洋美声唱法”及“通俗唱法”在各大比赛中。民族唱法的发展则是在二十世纪后期,它的演唱形式已经形成了一条系统化的教学链,其专业化的教学演唱模式使一系列的民族声乐作品具有了艺术、民族和时代性。歌唱家代表人物如李谷一、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等。作用、实践方法上去叙述。
民族唱法注重演唱情感,从概念上来说心理学上解释情感,它是人类在客观世界中对待活泼热切活动所体现自身的意志与意向的一种反映形式。情感的表达则是人们在根据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基础上,换成自己所理解和感受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来。民族唱法与其它唱法中的演唱情感所不同的是,它用其甜、亮、宽、脆的嗓音特点更多体现民族小调式的婉转韵味以及山歌式的飒爽粗犷之气,有了丰富的民族色彩韵味加上它的用声技巧,是抒情的、风格的或戏剧的,我们的声音处理只要即刻到位,就可表现出它的音域宽厚之感或细腻之情。说道演唱的情感,我们经常提到以情带声,可见情感在民族演唱中的作用与地位之重。一位优秀的歌唱家,除了拥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和发声技巧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将作品中所待表达的情感思想用情恰如其分生动的表现出来,此时他的演唱必定是最佳状态的呈现,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歌曲生命力,才能与观众产生最强大的共鸣与真情的感染。民族演唱中的情感因素如何去实践它,无非就是做好每一个能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当我们拿到一首新作品,我们首先得分析它的谱面基本信息,即节奏、节拍、速度、力度和旋律,这是最基本的影响情感的音乐组成要素;接着了解作品的民族地域特色、写作背景、故事内涵和曲式段落分析、歌唱技巧的掌握,这是影响情感的音乐修养要素;最后是去表达呈现作品,这是演唱者的心理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情感因素,不论你前面的准备做的再充足,演出时却发挥不出来也是不行的,观众只看结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种类不同,民族风格也就不一样,不论从文化背景、地域特点,生活习惯、语言基础或者思想内容上都会有所区别,自然而然的也就形成唱法上风格的不一,就如吴晓丽说的,要求哪的民族就要唱出哪的风味。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品种多样,但最有影响力的则属南方小调和汉族北方的山歌,用其土嗓子即我们称之为原生态的唱法,纯真质朴的表现自己民族的魅力与内心情感。例如南方的江苏小调《茉莉花》、《无锡景》,曲调委婉细腻,又如具粗狂质朴特点的北方山歌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的《爬山调》等。民歌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写照,他并不是简简单单生活语言直接拿来,而也讲究韵律,讲究比兴等手法,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想要唱好民歌,需要学者的近一步研究和体会。
参考文献:
[1]吴果.21世纪中国民族唱法的发展现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6).
[2]尤志国.如何用现代声乐理念理解“三种唱法”[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肖兵在发声方法在三中唱法中的异同,民族音乐出版设,2011(5).
[4]黄向红.民族、通俗唱法的起源[J].赤峰学院学报,2008(2).
[5]李翔.三种唱法的存在是人类不同层次的情感需要[J].贵州大学学报,2006 (4).
[6]陈丽燕.试论民族声乐教学中唱情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小天,女,(1992.9~),浙江湖州人,就职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学历 : 本科,研究方向 : 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