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北漂”大家可能并不陌生,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洋北漂”亦闯入了我们的视线,这些“洋北漂”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使他们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他们选择在中国漂泊,用特有的眼光找寻城市发展的轨迹,并为自己的梦想执著努力。
美国“曹操”:
说一口“京片子”的电视红人
三国中的曹操是个能征善战的枭雄,而在今天也有一位能说会道的曹操,并且还是一位洋曹操。这位曹操是美国人,但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他还参演了《派克式左轮》、《天下第一楼》等诸多影视剧,如今他又当起了北京台某栏目的外景主持,把自己的舞台搬到了街头巷尾,京城的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有这么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外,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大喊一声——曹操来了!
乔纳森·考斯瑞德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却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曹操”。从刚到北京的两眼一摸黑到能讲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这个身高1米83,眼睛深邃,一头卷发的美国帅小伙已在北京生活了近12年。他娶了个北京媳妇,生了个金猪宝宝,他说自己是地道的北京人。他曾参与出演《走向共和》、《大龙邮票》等70多部影视剧,主持了多档电视节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用曹操自己的话,我在北京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个字,美!
去中国:像是一部传奇小说
乔纳森·考斯瑞德在纽约大学读书时,选修外语选了中文。“那会儿我们那儿没什么人学中文,我就觉得特酷。”于是他就成了当时中文班里唯一的白人。
教中文的何老师要求学生每人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他回去冥思苦想。当时他正在看英文版的《孙子兵法》,孙子的每句话后面,都有历代著名军事家的点评。他惊讶地发现,每次总有一个叫CaoCao的人点评得特别精彩。后来他又看了《三国演义》,才知道点评的人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这俩字的汉语拼音特干净、特好记,所以我就改名叫‘曹操’了。”
曹操在纽约大学先学表演、导演,后来对分子生物学感兴趣,便转了系。
1996年大学毕业,曹操想到了去中国。“我爱看小说,一个人去一个很远的陌生地方,居住、生活,这本身就很传奇,我就好像是小说的主角。”于是曹操背起了行囊,只身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到北京:老外淘金也艰难
初来乍到语言不通,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一点都不了解,更甭提怎样生活了。曹操刚到北京时就在花家地租了一间民房,水泥地、水泥墙,还特脏。当时跟他合住的朋友养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无拘无束地满屋子乱跑,屋里到处都是兔子屎。那气味儿着实让人难以忍受,可曹操愣是坚持住了下来。
没过多久,曹操的爸爸来北京看望儿子。他进屋一闻到这种味道差点把鼻子气歪了,急忙对他说:“儿子,这可不行,人会得病的,还是去住酒店吧!”可曹操却不以为然:“我是来北京创业的,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就这样,曹操愣是把他的老爸气跑了。通过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能吃苦很坚强的小伙子。不光是外地人到北京淘金不容易,外国人到北京淘金也同样的艰难。
找工作:出演近70部影视剧
刚来北京的时候,曹操不知如何和别人交流,不知该找什么工作。他听说很多外国驻华代表的孩子学习需要辅导,就印制了一大堆海报,贴在外交公寓区。“我什么课都教,物理、生物、历史、数学都行。”曹操笑得很顽皮。
曹操先做了一段时间的外教,后来在外资单位工作过,也开过公司,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曹操发现中国电视电影中常常有外国人的角色,会说汉语又学过表演的他就想去试试。1999年他在翻看杂志时发现一则招外籍演员的广告,于是他就去和导演聊了半天。临走时曹操问导演什么时候通知他是否被录用,导演一脸诧异:“你还不知道?就是你了啊!”于是曹操得到了他的第一个角色,此后片约不断。
曹操是个有心的人,一般他先通过电话对角色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换上相应的服装去见导演,因此导演通常见到他,就会眼前一亮,挺像!“这就基本搞定了”,曹操掩饰不住小小的得意。谈到对自己的认识,曹操依然不失幽默感:“我的长相不算是最漂亮的,不过还可以;中文不是最好的,但还过得去;表演天分也算不上是A类的,所以对每一个角色我都要加倍认真揣摩,可以说这3个方面我都是B。”话虽如此,这3个B可比A+C+D更有优势。
如今,他已是中国影视圈中片酬最高的外籍演员。他演过中世纪军官,演过美国大兵,也演过成功白领。在央视2004年推出的电视剧《天下第一楼》中,他与几大当红明星巍子、濮存昕、王姬、陈宝国同台演出,饰演其中的重要角色“范大夫”。曹操还在中央电视台的几部大戏如《国宝沧桑》、《末代皇妃》、《中原突围》、《走向共和》、《书香门第》中饰演了重要角色,许多中国观众都对这个亦庄亦谐的英俊小生印象深刻。
如今,曹操又当起了北京台某栏目的外景主持,把自己的舞台搬到了街头巷尾,京城的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有这么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外,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大喊一声——曹操来了!去年,曹操还担任了奥运火炬手,在古城荆州传递祥云火炬。曹操对此很是激动,这不但圆了他的奥运梦,更圆了他的三国梦。
遇知音:更加喜欢北京生活
和曹操在荧屏上塑造出来的那些鲜明形象一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他与他的中国妻子李之茵的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
2002年3月14日,北京市民政局。
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用歪歪扭扭的笔触在姓名一栏写下“曹操”二字,被工作人员紧急叫停——
“先生,请写下您的真实姓名。”
“这就是我的名字呀。”
“啥,曹操?”在场工作人员无不讶异。
身旁,北京媳妇李之茵笑得一脸春光。
李之茵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曹操跟他的妻子是通过相亲认识的。说起这一段经历,曹操到哪儿都挺自豪:“我们俩是朋友介绍认识的!”在他看来,这是个很中国的路子,酷。
那还是1998年,曹操刚来中国不久的一个周末,曹操和李之茵在朋友的安排下“偶遇”了。细细的眼睛,鼓鼓的腮帮,白白的皮肤,美国曹操陷进北京姑娘清纯可人的眼神里。
但曹操不是只看长相就谈恋爱的人。他爱问女孩子三个问题:你最怕什么;你小时候做过的最丢脸的事儿是什么;你做过的最缺德的事儿是什么。他自认这是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了解对方的捷径。很多女孩听过这三个问题,有的撒谎,有的压根儿不愿意回答,还有的抿嘴嘻嘻哈哈不好意思。李之茵却和她们都不一样。只有她“傻乎乎”地将自己从小到大干过的那些邋遢事儿一股脑儿倒给曹操,坦白得连外向大方的美国佬都颇为吃惊。“从她的回答中,我嗅出了真相的味道。”那一刻,他真正喜欢上了这个纯真、大方、坦诚的北京姑娘。
就这样,一见如故的两人彼此认定对方为相伴一辈子的“知音”。
2003年两人结婚了,既没有摆酒席,也没照婚纱照,两人只是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去登记了。“结婚是一天的事,但我们的爱情是一辈子的。”曹操说得很深情。
婚后的日子再平常不过,也会“每天一小吵”,但只要对方先认错又会甜蜜如初。“最麻烦的还是婆媳吵架啊,我算是体会到了。”说到这里,曹操像天下每一个尴尬的儿子和丈夫一样,一脸无奈。好在李之茵这个懂事的儿媳妇总会在风雨过后,给婆婆打个电话认个错,婆婆也更喜欢她了。
两人的小家是他们共同的杰作,在顶层的露台上能俯瞰龙潭湖公园的全景,门口蹲着小石狮子,墙上挂着立轴的字画,客厅里摆着仿战国的铜鼎、西藏的箱子、老北京的橱柜,书房里立着仿唐代的大佛,家里的灯全是唐代宫灯的样式,就连金鱼缸上也铭刻着《岳阳楼记》。
曹操平时看书、拍戏、做沙盘,周末去战术模拟俱乐部模拟古代战争,畅想亚历山大的重骑兵遇上秦始皇的戈弩兵的场景。平时在家他做美国菜,媳妇炒中国菜,周末和朋友一块儿去烧烤。“在中国我有喜欢的工作、喜欢的房子,还和媳妇在一块儿。”曹操每3年只回洛杉矶两次,还在北京给父母买了房。
“中国和欧美一样,有着很完整的文明,多了解不同的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能做井底的那只小青蛙,要跳出去才能看见更远的大海。”曹操如是说。如今,这个快乐的美国青年已经把他的“根”深深扎在了中国。
胡同里的洋掌柜:
创意T恤解读北京印象
什么才是北京的符号?故宫、长城、烤鸭?其实,地铁3元车票、老房子门牌号以及出租车1.2元/公里标价牌这些当代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物件儿,在老外眼中的文化分量丝毫不亚于祖辈们传下来的瑰宝。这些北京的新符号你都可以在南锣鼓巷一个叫“创可贴8”的特色T恤店淘到,老板江森海16年前就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他也从一个哼着beatles的英国小伙儿变成了地道的京城胡同串子,并把自己对北京的热爱都倾注到他设计的T恤上。
英国小伙子多米尼克是北京南锣鼓巷的名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江森海,街坊四邻喜欢喊他“老江”。“老江”今年36岁。
这个出生在英国贵族家庭的绅士少爷,17岁离开国土,踏上了3年的全球旅程,南非、印度、南美都曾留有他的足迹……他在每一个国家游历、打工攒钱,然后去另一个国家。1993年,他到了中国。这一次,他没再离开。
在这16个年头里,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去过东北、内蒙古、甘肃、宁夏,最远还到过新疆。后来,他“漂”到了北京。在北京,老江爱上了胡同里的小吃和每天划过耳边的鸽哨。2004年,江森海在南锣鼓巷的一个四合院里安下了家。
“我很北京爷们儿。”江森海很认真地形容自己。
老胡同里的新T恤店
小符号浓缩大北京
北京有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胡同——南锣鼓巷,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国画大师齐白石、文学巨匠矛盾等数十位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曾聚集于此。如今,这里聚集着几十家酒吧、咖啡馆和创意小店。江森海的家就在这里,他把自己的创意T恤店“创可贴8”也开在了这里。
一走进“创可贴8”,亲切感就扑面而来。“炒豆胡同”的路牌高高地钉在墙上,并排是红金鱼的脸盆。老理发店的灯箱,也煞有介事地立在店门口。小朋友骑的小三轮儿,靠在旧沙发的旁边——沙发是有点土气的浅桃红,他10块钱从一位老太太那儿“高价买下”。同样的方法他又弄来了掉了漆的写字台,上面端正地摆着——不是青瓷花瓶,而是过去家家必备的痰盂,高脚的,保养得很新的样子,里面是一堆名片。“我最讨厌现在人动不动就拿出个名片显摆,所以我收到名片以后都把它们扔在这里。”说这话的时候,江森海的脸上浮现出孩子气的笑容。
老江卖的T恤都是他自己设计的,3元钱的地铁票、老房子的门牌号、铁皮保温瓶、洗脸盆的鲤鱼图案、“宫保鸡丁”……这些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物件儿,统统被江森海印在T恤衫上。随手翻着店里这些印着中国特色语言的T恤,让人感觉既亲切又新鲜。这些小小的符号浓缩着大大的“北京”。江森海说,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图案,往往被中国人忽视,但是,在外国人眼里他们却最能代表北京文化,他就是要表达一个外国人眼里的北京印象。
京腔京韵京图案
老外眼中的北京印象
江森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高瘦的欧洲男子,平时的装扮经常是下身毛边牛仔半裤——他自己动手剪的,上身一件印着“收药+电话号码”的T恤——他自己设计的。就是如此,他把自己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在自己的T恤衫上发挥到了极致——“北京保安”的保安服上绣朵枕巾上的莲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个妇女形象下书一行 “妇女也能当英雄”的大字;80年代的运动服背后印有“我爱东城区”、还有他身上的“收药+电话号码”,据说他挂出T恤的第二天,就真的接到了收药人的电话。
“创可贴8”的T恤衫图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已有的图案经过略微修改,比如1.2元夏利车标价牌、抱着条大鲤鱼的胖娃娃等。其中,“3元地铁票”是江森海最得意的作品,自然也是最走俏的。“北京的2号线地铁票设计得非常好看,所以就用它来做了一个T恤图案。”他回忆道。如今,北京已经告别纸质车票, “3元地铁票”更多了一分收藏价值。与地铁票图案的“歪打正着”不同,一幅以高楼大厦为背景的“城市建设者”形象T恤是江森海考虑良久的。“农民工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应被我们遗忘。” 还有一种则是纯粹的汉字,比如“宫保鸡丁”、“炸酱面”、“学习雷锋”,甚至是“收药”。为什么会是“宫保鸡丁”? 江森海说,“宫保鸡丁”是外国人来中国必吃的一道菜,而且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幽默感,身为一个外国人,无疑就把这种感觉放大化了,把这4个硕大的字印到T恤上,除了出人意料的抢眼还能怎么形容呢?至于“收药”,他说:“第一次在大街上看到这样的标志,第一感觉是难以置信,把这样的标志印在T恤上,这是一种黑色幽默。”
如今,他的店内有约60种图案的T恤衫,经过不断地筛选淘汰,每年会出现约15种最受欢迎的新图案。江森海得意洋洋地说:“从我店后面自己住的平房一路走到我的店口,在胡同里走秀,独一无二。”的确,穿上这些有型的T恤已经非常耀眼,再搭配着老北京的胡同风情,简直酷得一塌糊涂。
创意源自走街串巷
T恤情系汶川灾区
把“北京标志”印上T恤衫,这个创意是怎么形成的?这还得从很久以前说起。原来,江森海初到北京时就被老北京的古色古韵所吸引,他留意观察这个城市里所有对他而言新鲜有趣的事物,业余时间他就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他不拍人物,也不拍风景,地铁站牌、公交站牌、楼号牌、灭火器标志、马路上的路牌等等,这些才是老江镜头里的主角。时间久了,他竟然积累了记录10多年间北京变化发展的这些标志性“符号”。而把这些在老北京人看来很平常的物件儿印上T恤衫,这就是他的创意。在中国,T恤衫是“拿来主义”,那个年头在北京,T恤衫还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江森海的T恤衫一经面市,市场竟然出奇的好,大家都喜欢他T恤衫上京味十足的图案。
老江给小店取名叫做“创可贴8”,对于这个乍听起来让人一头雾水的名字,老江有自己的解释:“创可贴”在英文中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就是名词“创可贴”。第二个则是动词“贴东西”的意思,这层含义正好符合老江把照片印在衣服上的创意。第三个解释比较有意思,是喝酒喝到烂醉,老江说自己喜欢喝啤酒。所以这个词语对于自己的小店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江森海这个中国通还选择了数字8,预示着大吉大利。
在“创可贴8”里,处处都彰显着一个老外对北京的热爱,就连江森海的名片都透着京味儿——蓝底白字像极了老住宅楼的门牌号。名片上写着“创意独裁者”的独特称谓,他笑着说:“我这个老板现在是全职的设计师了。”在这个设计师眼里,整个北京城都充满着耀眼的符号,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逛街和思考,寻找着创作灵感。在这个英国人看来,这些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图案、标志、LOGO等一些路人几乎视而不见的符号,正是让他感觉最有韵味的火花,而他本人最喜欢的是北京70年代的东西,因为它们的复古,有种很旧、很温暖的感觉。江森海得意地说:“再过几年,我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就和我在英国生活的时间一样长了!” 而让江森海特别骄傲的事情是,过去有99%的“创可贴8”产品是被外国人买走的;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缩减到50%。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成为“创可贴8”的热爱者。
去年汶川遭遇大地震,老江坐不住了,把店里一款“妇女也可以当英雄”T恤出售所得的所有利润,全部通过半边天基金捐赠给四川灾区。江森海说他其实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将“创可贴8”利润的一部分,帮助孩子。例如圣诞节扮成圣诞老人去医院带孩子玩,最近带着12-19岁的流浪小孩来店里参观,告诉他们如何创业,介绍胡同文化。
热心参与胡同建设
下一代不只需要酒吧
对于南锣鼓巷,江森海有着极深的感情。 在胡同里举办文化创意集市、就如何建设南锣鼓巷向街道献计献策……这个在北京生活了15年的英国男子,正为保护南锣鼓巷的原汁原味做着各种努力。
“北京的历史文化、北京人的生活都会成为一个外国人猎奇的目标。就如同我设计的T恤,我希望它能成为北京的缩影。很多美好的回忆都会在每天不经意和耳熟能详中溜走,我希望我做的设计可以记录下历史的足迹,去影响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也能够看到北京5年前、10年前的样子。北京人的下一代需要南锣鼓巷里的3元地铁票,而不仅仅是一条酒吧街。”老江十分恳切地说。
凭着对南锣鼓巷建设的热情与创意,江森海也成了街道办事处的常客。他经常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街道办事处举行的关于南锣鼓巷建设的会议。尽管希望南锣鼓巷能和后海一样知名,江森海却不愿看到南锣鼓巷变成另一个后海。在他看来,如大规模引进酒吧,夜夜灯红酒绿,南锣鼓巷静谧、深邃的韵味将不复存在。生活在南锣鼓巷的居民,也将逐渐搬离。而一个没有居民生活的胡同,就不能称之为胡同。让江森海高兴的是,街道办的意见和他不谋而合,这让他对南锣鼓巷的未来充满信心。江森海希望自己可以为保护南锣鼓巷多做点事情,因为在他眼中,胡同就是北京活着的灵魂,“应该让来到这里的小孩子看到老北京的样子”。
很显然,江森海的努力有了效果,去年,街道办事处在胡同里举办了“创意市集”,江森海为此又是拉广告,又是邀请国外媒体和街头艺人。“创意市集”开张那天,北京许多媒体做了报道,吸引了很多游客。看到大家对他的创意非常肯定,他很兴奋。“我希望从自己开始做起,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老北京,认识到保护胡同的重要性,激发更多的人保护老北京胡同的想法。”
如今,长约800米的南锣鼓巷,文化商业气氛已经初具规模。江森海和他全家的生活已经融入这里,用他的话说“因为我爱”。
精神享受事业丰收
文化符号处处含金
江森海来中国10多年,住胡同多年,亲眼目睹了北京的巨大变化。他说,有些东西今天还有,明天或许就看不见了,如旧房的拆迁改造等。江森海正是把北京文化的独特符号反映到他的T恤上。一件小小的文化衫,成本也就几元钱,印上独特的、有个性的图案后,立马显得与众不同,这就是创意。这创意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对事物的独特观察。这种对文化的喜爱不仅给江森海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也带给他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事业。
如今,来买江森海T恤的不仅有海外游客,更有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连联合国也请他做设计。江森海的眼力和魄力令人欣赏,一个刚来中国时只带了几百美元的外国人,现在居然能在北京干这么多事,闯出自己的事业,这既缘于中国越来越宽松的大环境,也与他个人的眼光和决心分不开。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身处其中的每个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目睹、经历着变化。既有道路、酒店、商厦等建筑的日新月异,也有生活中不经意的细微变化,如已看不见的粮票油票、越来越少的蜂窝煤和烟筒、正在消失的洗衣板等等。它们代表的是过去的时光,但伴随它们的还有温馨的回忆和文化的传承。
文化来自哪里?文化就是老百姓生活的积累、是风土民情的沉淀。而文化与创意结合,就能产生巨大商机。具有“文化符号”的T恤,对那些喜欢彰显个性、追求不同的年轻人和喜欢怀旧的中老年人,同样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江森海的T恤卖80-100元,仍有市场。 正是对中国文化的着迷,对北京生活的热爱,给了江森海创业取之不尽的灵感和资源。但愿,他的成功也能带给我们对自己文化新的认识和启示。
美国“曹操”:
说一口“京片子”的电视红人
三国中的曹操是个能征善战的枭雄,而在今天也有一位能说会道的曹操,并且还是一位洋曹操。这位曹操是美国人,但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他还参演了《派克式左轮》、《天下第一楼》等诸多影视剧,如今他又当起了北京台某栏目的外景主持,把自己的舞台搬到了街头巷尾,京城的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有这么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外,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大喊一声——曹操来了!
乔纳森·考斯瑞德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却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曹操”。从刚到北京的两眼一摸黑到能讲一口流利的“京片子”,这个身高1米83,眼睛深邃,一头卷发的美国帅小伙已在北京生活了近12年。他娶了个北京媳妇,生了个金猪宝宝,他说自己是地道的北京人。他曾参与出演《走向共和》、《大龙邮票》等70多部影视剧,主持了多档电视节目,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用曹操自己的话,我在北京这几年的生活就是一个字,美!
去中国:像是一部传奇小说
乔纳森·考斯瑞德在纽约大学读书时,选修外语选了中文。“那会儿我们那儿没什么人学中文,我就觉得特酷。”于是他就成了当时中文班里唯一的白人。
教中文的何老师要求学生每人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他回去冥思苦想。当时他正在看英文版的《孙子兵法》,孙子的每句话后面,都有历代著名军事家的点评。他惊讶地发现,每次总有一个叫CaoCao的人点评得特别精彩。后来他又看了《三国演义》,才知道点评的人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这俩字的汉语拼音特干净、特好记,所以我就改名叫‘曹操’了。”
曹操在纽约大学先学表演、导演,后来对分子生物学感兴趣,便转了系。
1996年大学毕业,曹操想到了去中国。“我爱看小说,一个人去一个很远的陌生地方,居住、生活,这本身就很传奇,我就好像是小说的主角。”于是曹操背起了行囊,只身开始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到北京:老外淘金也艰难
初来乍到语言不通,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一点都不了解,更甭提怎样生活了。曹操刚到北京时就在花家地租了一间民房,水泥地、水泥墙,还特脏。当时跟他合住的朋友养了一只兔子,这只兔子无拘无束地满屋子乱跑,屋里到处都是兔子屎。那气味儿着实让人难以忍受,可曹操愣是坚持住了下来。
没过多久,曹操的爸爸来北京看望儿子。他进屋一闻到这种味道差点把鼻子气歪了,急忙对他说:“儿子,这可不行,人会得病的,还是去住酒店吧!”可曹操却不以为然:“我是来北京创业的,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就这样,曹操愣是把他的老爸气跑了。通过这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能吃苦很坚强的小伙子。不光是外地人到北京淘金不容易,外国人到北京淘金也同样的艰难。
找工作:出演近70部影视剧
刚来北京的时候,曹操不知如何和别人交流,不知该找什么工作。他听说很多外国驻华代表的孩子学习需要辅导,就印制了一大堆海报,贴在外交公寓区。“我什么课都教,物理、生物、历史、数学都行。”曹操笑得很顽皮。
曹操先做了一段时间的外教,后来在外资单位工作过,也开过公司,但是都没有成功。后来曹操发现中国电视电影中常常有外国人的角色,会说汉语又学过表演的他就想去试试。1999年他在翻看杂志时发现一则招外籍演员的广告,于是他就去和导演聊了半天。临走时曹操问导演什么时候通知他是否被录用,导演一脸诧异:“你还不知道?就是你了啊!”于是曹操得到了他的第一个角色,此后片约不断。
曹操是个有心的人,一般他先通过电话对角色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换上相应的服装去见导演,因此导演通常见到他,就会眼前一亮,挺像!“这就基本搞定了”,曹操掩饰不住小小的得意。谈到对自己的认识,曹操依然不失幽默感:“我的长相不算是最漂亮的,不过还可以;中文不是最好的,但还过得去;表演天分也算不上是A类的,所以对每一个角色我都要加倍认真揣摩,可以说这3个方面我都是B。”话虽如此,这3个B可比A+C+D更有优势。
如今,他已是中国影视圈中片酬最高的外籍演员。他演过中世纪军官,演过美国大兵,也演过成功白领。在央视2004年推出的电视剧《天下第一楼》中,他与几大当红明星巍子、濮存昕、王姬、陈宝国同台演出,饰演其中的重要角色“范大夫”。曹操还在中央电视台的几部大戏如《国宝沧桑》、《末代皇妃》、《中原突围》、《走向共和》、《书香门第》中饰演了重要角色,许多中国观众都对这个亦庄亦谐的英俊小生印象深刻。
如今,曹操又当起了北京台某栏目的外景主持,把自己的舞台搬到了街头巷尾,京城的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有这么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外,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在自己身边,大喊一声——曹操来了!去年,曹操还担任了奥运火炬手,在古城荆州传递祥云火炬。曹操对此很是激动,这不但圆了他的奥运梦,更圆了他的三国梦。
遇知音:更加喜欢北京生活
和曹操在荧屏上塑造出来的那些鲜明形象一样引人注目的,还有他与他的中国妻子李之茵的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
2002年3月14日,北京市民政局。
一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用歪歪扭扭的笔触在姓名一栏写下“曹操”二字,被工作人员紧急叫停——
“先生,请写下您的真实姓名。”
“这就是我的名字呀。”
“啥,曹操?”在场工作人员无不讶异。
身旁,北京媳妇李之茵笑得一脸春光。
李之茵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曹操跟他的妻子是通过相亲认识的。说起这一段经历,曹操到哪儿都挺自豪:“我们俩是朋友介绍认识的!”在他看来,这是个很中国的路子,酷。
那还是1998年,曹操刚来中国不久的一个周末,曹操和李之茵在朋友的安排下“偶遇”了。细细的眼睛,鼓鼓的腮帮,白白的皮肤,美国曹操陷进北京姑娘清纯可人的眼神里。
但曹操不是只看长相就谈恋爱的人。他爱问女孩子三个问题:你最怕什么;你小时候做过的最丢脸的事儿是什么;你做过的最缺德的事儿是什么。他自认这是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了解对方的捷径。很多女孩听过这三个问题,有的撒谎,有的压根儿不愿意回答,还有的抿嘴嘻嘻哈哈不好意思。李之茵却和她们都不一样。只有她“傻乎乎”地将自己从小到大干过的那些邋遢事儿一股脑儿倒给曹操,坦白得连外向大方的美国佬都颇为吃惊。“从她的回答中,我嗅出了真相的味道。”那一刻,他真正喜欢上了这个纯真、大方、坦诚的北京姑娘。
就这样,一见如故的两人彼此认定对方为相伴一辈子的“知音”。
2003年两人结婚了,既没有摆酒席,也没照婚纱照,两人只是穿着T恤衫和牛仔裤去登记了。“结婚是一天的事,但我们的爱情是一辈子的。”曹操说得很深情。
婚后的日子再平常不过,也会“每天一小吵”,但只要对方先认错又会甜蜜如初。“最麻烦的还是婆媳吵架啊,我算是体会到了。”说到这里,曹操像天下每一个尴尬的儿子和丈夫一样,一脸无奈。好在李之茵这个懂事的儿媳妇总会在风雨过后,给婆婆打个电话认个错,婆婆也更喜欢她了。
两人的小家是他们共同的杰作,在顶层的露台上能俯瞰龙潭湖公园的全景,门口蹲着小石狮子,墙上挂着立轴的字画,客厅里摆着仿战国的铜鼎、西藏的箱子、老北京的橱柜,书房里立着仿唐代的大佛,家里的灯全是唐代宫灯的样式,就连金鱼缸上也铭刻着《岳阳楼记》。
曹操平时看书、拍戏、做沙盘,周末去战术模拟俱乐部模拟古代战争,畅想亚历山大的重骑兵遇上秦始皇的戈弩兵的场景。平时在家他做美国菜,媳妇炒中国菜,周末和朋友一块儿去烧烤。“在中国我有喜欢的工作、喜欢的房子,还和媳妇在一块儿。”曹操每3年只回洛杉矶两次,还在北京给父母买了房。
“中国和欧美一样,有着很完整的文明,多了解不同的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不能做井底的那只小青蛙,要跳出去才能看见更远的大海。”曹操如是说。如今,这个快乐的美国青年已经把他的“根”深深扎在了中国。
胡同里的洋掌柜:
创意T恤解读北京印象
什么才是北京的符号?故宫、长城、烤鸭?其实,地铁3元车票、老房子门牌号以及出租车1.2元/公里标价牌这些当代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物件儿,在老外眼中的文化分量丝毫不亚于祖辈们传下来的瑰宝。这些北京的新符号你都可以在南锣鼓巷一个叫“创可贴8”的特色T恤店淘到,老板江森海16年前就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他也从一个哼着beatles的英国小伙儿变成了地道的京城胡同串子,并把自己对北京的热爱都倾注到他设计的T恤上。
英国小伙子多米尼克是北京南锣鼓巷的名人。他的中文名字叫江森海,街坊四邻喜欢喊他“老江”。“老江”今年36岁。
这个出生在英国贵族家庭的绅士少爷,17岁离开国土,踏上了3年的全球旅程,南非、印度、南美都曾留有他的足迹……他在每一个国家游历、打工攒钱,然后去另一个国家。1993年,他到了中国。这一次,他没再离开。
在这16个年头里,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去过东北、内蒙古、甘肃、宁夏,最远还到过新疆。后来,他“漂”到了北京。在北京,老江爱上了胡同里的小吃和每天划过耳边的鸽哨。2004年,江森海在南锣鼓巷的一个四合院里安下了家。
“我很北京爷们儿。”江森海很认真地形容自己。
老胡同里的新T恤店
小符号浓缩大北京
北京有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胡同——南锣鼓巷,它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清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末代皇后婉容的娘家、国画大师齐白石、文学巨匠矛盾等数十位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曾聚集于此。如今,这里聚集着几十家酒吧、咖啡馆和创意小店。江森海的家就在这里,他把自己的创意T恤店“创可贴8”也开在了这里。
一走进“创可贴8”,亲切感就扑面而来。“炒豆胡同”的路牌高高地钉在墙上,并排是红金鱼的脸盆。老理发店的灯箱,也煞有介事地立在店门口。小朋友骑的小三轮儿,靠在旧沙发的旁边——沙发是有点土气的浅桃红,他10块钱从一位老太太那儿“高价买下”。同样的方法他又弄来了掉了漆的写字台,上面端正地摆着——不是青瓷花瓶,而是过去家家必备的痰盂,高脚的,保养得很新的样子,里面是一堆名片。“我最讨厌现在人动不动就拿出个名片显摆,所以我收到名片以后都把它们扔在这里。”说这话的时候,江森海的脸上浮现出孩子气的笑容。
老江卖的T恤都是他自己设计的,3元钱的地铁票、老房子的门牌号、铁皮保温瓶、洗脸盆的鲤鱼图案、“宫保鸡丁”……这些北京人非常熟悉的物件儿,统统被江森海印在T恤衫上。随手翻着店里这些印着中国特色语言的T恤,让人感觉既亲切又新鲜。这些小小的符号浓缩着大大的“北京”。江森海说,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图案,往往被中国人忽视,但是,在外国人眼里他们却最能代表北京文化,他就是要表达一个外国人眼里的北京印象。
京腔京韵京图案
老外眼中的北京印象
江森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高瘦的欧洲男子,平时的装扮经常是下身毛边牛仔半裤——他自己动手剪的,上身一件印着“收药+电话号码”的T恤——他自己设计的。就是如此,他把自己的创意思维和设计能力在自己的T恤衫上发挥到了极致——“北京保安”的保安服上绣朵枕巾上的莲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个妇女形象下书一行 “妇女也能当英雄”的大字;80年代的运动服背后印有“我爱东城区”、还有他身上的“收药+电话号码”,据说他挂出T恤的第二天,就真的接到了收药人的电话。
“创可贴8”的T恤衫图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已有的图案经过略微修改,比如1.2元夏利车标价牌、抱着条大鲤鱼的胖娃娃等。其中,“3元地铁票”是江森海最得意的作品,自然也是最走俏的。“北京的2号线地铁票设计得非常好看,所以就用它来做了一个T恤图案。”他回忆道。如今,北京已经告别纸质车票, “3元地铁票”更多了一分收藏价值。与地铁票图案的“歪打正着”不同,一幅以高楼大厦为背景的“城市建设者”形象T恤是江森海考虑良久的。“农民工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应被我们遗忘。” 还有一种则是纯粹的汉字,比如“宫保鸡丁”、“炸酱面”、“学习雷锋”,甚至是“收药”。为什么会是“宫保鸡丁”? 江森海说,“宫保鸡丁”是外国人来中国必吃的一道菜,而且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幽默感,身为一个外国人,无疑就把这种感觉放大化了,把这4个硕大的字印到T恤上,除了出人意料的抢眼还能怎么形容呢?至于“收药”,他说:“第一次在大街上看到这样的标志,第一感觉是难以置信,把这样的标志印在T恤上,这是一种黑色幽默。”
如今,他的店内有约60种图案的T恤衫,经过不断地筛选淘汰,每年会出现约15种最受欢迎的新图案。江森海得意洋洋地说:“从我店后面自己住的平房一路走到我的店口,在胡同里走秀,独一无二。”的确,穿上这些有型的T恤已经非常耀眼,再搭配着老北京的胡同风情,简直酷得一塌糊涂。
创意源自走街串巷
T恤情系汶川灾区
把“北京标志”印上T恤衫,这个创意是怎么形成的?这还得从很久以前说起。原来,江森海初到北京时就被老北京的古色古韵所吸引,他留意观察这个城市里所有对他而言新鲜有趣的事物,业余时间他就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他不拍人物,也不拍风景,地铁站牌、公交站牌、楼号牌、灭火器标志、马路上的路牌等等,这些才是老江镜头里的主角。时间久了,他竟然积累了记录10多年间北京变化发展的这些标志性“符号”。而把这些在老北京人看来很平常的物件儿印上T恤衫,这就是他的创意。在中国,T恤衫是“拿来主义”,那个年头在北京,T恤衫还没有什么“文化”的概念,江森海的T恤衫一经面市,市场竟然出奇的好,大家都喜欢他T恤衫上京味十足的图案。
老江给小店取名叫做“创可贴8”,对于这个乍听起来让人一头雾水的名字,老江有自己的解释:“创可贴”在英文中有三个意思,第一个就是名词“创可贴”。第二个则是动词“贴东西”的意思,这层含义正好符合老江把照片印在衣服上的创意。第三个解释比较有意思,是喝酒喝到烂醉,老江说自己喜欢喝啤酒。所以这个词语对于自己的小店来说,再合适不过了。江森海这个中国通还选择了数字8,预示着大吉大利。
在“创可贴8”里,处处都彰显着一个老外对北京的热爱,就连江森海的名片都透着京味儿——蓝底白字像极了老住宅楼的门牌号。名片上写着“创意独裁者”的独特称谓,他笑着说:“我这个老板现在是全职的设计师了。”在这个设计师眼里,整个北京城都充满着耀眼的符号,他每天用大量的时间逛街和思考,寻找着创作灵感。在这个英国人看来,这些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图案、标志、LOGO等一些路人几乎视而不见的符号,正是让他感觉最有韵味的火花,而他本人最喜欢的是北京70年代的东西,因为它们的复古,有种很旧、很温暖的感觉。江森海得意地说:“再过几年,我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就和我在英国生活的时间一样长了!” 而让江森海特别骄傲的事情是,过去有99%的“创可贴8”产品是被外国人买走的;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缩减到50%。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成为“创可贴8”的热爱者。
去年汶川遭遇大地震,老江坐不住了,把店里一款“妇女也可以当英雄”T恤出售所得的所有利润,全部通过半边天基金捐赠给四川灾区。江森海说他其实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将“创可贴8”利润的一部分,帮助孩子。例如圣诞节扮成圣诞老人去医院带孩子玩,最近带着12-19岁的流浪小孩来店里参观,告诉他们如何创业,介绍胡同文化。
热心参与胡同建设
下一代不只需要酒吧
对于南锣鼓巷,江森海有着极深的感情。 在胡同里举办文化创意集市、就如何建设南锣鼓巷向街道献计献策……这个在北京生活了15年的英国男子,正为保护南锣鼓巷的原汁原味做着各种努力。
“北京的历史文化、北京人的生活都会成为一个外国人猎奇的目标。就如同我设计的T恤,我希望它能成为北京的缩影。很多美好的回忆都会在每天不经意和耳熟能详中溜走,我希望我做的设计可以记录下历史的足迹,去影响我们的下一代,让他们也能够看到北京5年前、10年前的样子。北京人的下一代需要南锣鼓巷里的3元地铁票,而不仅仅是一条酒吧街。”老江十分恳切地说。
凭着对南锣鼓巷建设的热情与创意,江森海也成了街道办事处的常客。他经常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街道办事处举行的关于南锣鼓巷建设的会议。尽管希望南锣鼓巷能和后海一样知名,江森海却不愿看到南锣鼓巷变成另一个后海。在他看来,如大规模引进酒吧,夜夜灯红酒绿,南锣鼓巷静谧、深邃的韵味将不复存在。生活在南锣鼓巷的居民,也将逐渐搬离。而一个没有居民生活的胡同,就不能称之为胡同。让江森海高兴的是,街道办的意见和他不谋而合,这让他对南锣鼓巷的未来充满信心。江森海希望自己可以为保护南锣鼓巷多做点事情,因为在他眼中,胡同就是北京活着的灵魂,“应该让来到这里的小孩子看到老北京的样子”。
很显然,江森海的努力有了效果,去年,街道办事处在胡同里举办了“创意市集”,江森海为此又是拉广告,又是邀请国外媒体和街头艺人。“创意市集”开张那天,北京许多媒体做了报道,吸引了很多游客。看到大家对他的创意非常肯定,他很兴奋。“我希望从自己开始做起,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老北京,认识到保护胡同的重要性,激发更多的人保护老北京胡同的想法。”
如今,长约800米的南锣鼓巷,文化商业气氛已经初具规模。江森海和他全家的生活已经融入这里,用他的话说“因为我爱”。
精神享受事业丰收
文化符号处处含金
江森海来中国10多年,住胡同多年,亲眼目睹了北京的巨大变化。他说,有些东西今天还有,明天或许就看不见了,如旧房的拆迁改造等。江森海正是把北京文化的独特符号反映到他的T恤上。一件小小的文化衫,成本也就几元钱,印上独特的、有个性的图案后,立马显得与众不同,这就是创意。这创意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对事物的独特观察。这种对文化的喜爱不仅给江森海带来精神上的享受,也带给他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事业。
如今,来买江森海T恤的不仅有海外游客,更有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连联合国也请他做设计。江森海的眼力和魄力令人欣赏,一个刚来中国时只带了几百美元的外国人,现在居然能在北京干这么多事,闯出自己的事业,这既缘于中国越来越宽松的大环境,也与他个人的眼光和决心分不开。
事实上,改革开放30年来,身处其中的每个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目睹、经历着变化。既有道路、酒店、商厦等建筑的日新月异,也有生活中不经意的细微变化,如已看不见的粮票油票、越来越少的蜂窝煤和烟筒、正在消失的洗衣板等等。它们代表的是过去的时光,但伴随它们的还有温馨的回忆和文化的传承。
文化来自哪里?文化就是老百姓生活的积累、是风土民情的沉淀。而文化与创意结合,就能产生巨大商机。具有“文化符号”的T恤,对那些喜欢彰显个性、追求不同的年轻人和喜欢怀旧的中老年人,同样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江森海的T恤卖80-100元,仍有市场。 正是对中国文化的着迷,对北京生活的热爱,给了江森海创业取之不尽的灵感和资源。但愿,他的成功也能带给我们对自己文化新的认识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