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简介:
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原为铜山县劝学所总董兼视学杨维周先生1915年创办的国民敬仪女校,后数易其名。春华秋实,岁月如歌,而今,经受风雨砥砺的青年路小学已跻身全国名校之列,发展为拥有5所学校的集团校,形成了“名校加分校、名校加弱校、名校加村校”的办学格局。
走进校园,融入其中,你会身不由己地受到感染,那种自然和谐的生态、张驰有度的状态以及蓬勃生长的样态,无不孕育着、萌发着、彰显着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不经意间便触动了你的心弦。沉吟中,这所百年老校已然在脑海里幻作了大树的模样,枝繁叶茂,葳蕤盎然:生命的根须极力向下延伸,生命的枝叶肆意向外舒展,每一片枝叶都是这样自由地存在着,而又自由地生长着。
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滋养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人的成长同样需要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校园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学校发展的“根”与“源头活水”,如何用内在的精神文化滋养老师和学生,让校园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充溢着文化的内蕴、色泽和味道,让每个青小学子走出校门的时候都能带上个性突出、色彩鲜明的优良文化烙印,青小人一直在用行动探索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规律。
“儿童是学校的中心,学校是儿童的乐园”是杨维周老先生创学伊始提出的办学理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历久弥新,烛照长空。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青小人秉承和坚守着“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生长”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并不断丰盈着它的内涵,向外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向下夯实落地的根基。学校倡导这样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快乐的种子,每一位教师都是相信奇迹、创造奇迹的农人,要为种子的生长提供最大的支持。为此,学校从校本课程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形象力系统建设、执行力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学校的文化,让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持續的教育力量,让文化浸润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家匡亚明说“空气流动就是风”,校风、教风、学风应该成为自然而然的自觉行动并蔚然成风。青年路小学非常注重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在数十年的蓄积与沉淀中渐渐形成了“重德、启智、笃学、知耻”的校风、“敬业、善诱、创新、进取”的教风和“自主、慎思、博学、创造”的学风。当校风学风教风凝聚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之后,师生们便在实践中次第构建和生成了共同的班级愿景、学校愿景,这些大大小小的愿景唤醒和激励着每一个师生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
青年路小学走过了风雨兼程的百年历程,靠的就是这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渐渐内化于心,进而迸发为一股春潮涌动风帆竞发的软实力,推动着学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革新、跨越和涅槃。
课程体系:师生成长的跑道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有开放的、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就是让课程走进儿童、走进教室、走进学校,实现儿童、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为让课程成为师生成长的跑道,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生素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大的教育场,并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自下而上确立课程内容”,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师生需求,让课程的设置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二是“自上而下架构课程体系”,邀请专家把脉论证,让课程更具前瞻的视野,更能突显学校的特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三是教师全员、全程参与课程的建设,既加深了理解认识,又增强了执行力和创新力,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立足于创始人杨维周老先生提出的“儿童是学校的中心,学校是儿童的乐园”这一办学理念,青年路小学努力架构多元整合、丰富开放的课程体系,并确立了课程名称:“小能豆快乐生长课程”。课程以“一粒种子的生长”为原型,根据种子的自然生长机制,将课程划分为小能豆萌芽课程(文化基础)、小能豆单叶课程(自主发展)和小能豆三叶课程(社会参与)三大体系,既与“校标”呼应,又可具象地呈现课程设计的逻辑。
(校标) (课程)
基于“重启一行,我是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对现有课程与预设课程进行了归类、梳理、整合与优化,按照儿童生长的现实需求,课程以“种子(学生)”的成长向度为线索,设置了5个实施板块24个课程模块56门课:小能豆萌芽课程对应的是国家基础性课程,学校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将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其和“崇真、尚美、健康、创造”的育人目标一一对应,并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融合对接。小能豆单叶课程和小能豆三叶课程分别对应的是拓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包括“缤纷社团梦工场”“主题大体验” “小能豆云学园”“小能豆寻根文化”和“小能豆三原色”五大实施板块。
丰富的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期待通过这样的顶层设计、构建与实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程的学习中找到存在感,从而更加快乐而有个性地生长。
信息技术:智慧教育的羽翼
电化教育是青年路小学的品牌特色,也始终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从最初的自制投影仪、投影片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直至现在的电子书包进课堂及远程协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学校的每一个坚实有力的脚步都为今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教育进入全新的数字时代,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羽翼。2012年,江苏省政府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启动了全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青年路小学成为首批试点校,围绕“E动小天地 智慧大学堂”这一主旨,师生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革新,努力构建新技术支撑下的生长课堂,经过五年的实验与积累,学校在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数字化平台建设、学习资源丰富、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教改之路。 一是尝试远程协同的教研活动:2013年,学校借助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多画面编辑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录播系统,选取不同校区、不同的班级尝试进行同一主题的学习;2014年,借助远程会议平台,学校开始三地可视教研的探索。执教老师在主会场上课,其他校区的相关学科教师远程在线观看教学过程,课后,分处三地的教师通过会议平台评课议课,这种无障碍的音画交流,让教研更为高效。
二是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在E学习环境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学生是生长着的。他们在兴趣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资源和工具,自主探究发现、小组协商合作、进而实践创造,学习变得自主、独立、有趣、高效。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生长着,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转变;由解决问题向提出问题的转变;由标准化总结向开放性思维的转变;合作探究由课堂向课外的转变……如今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已从数学学科扩展为语文、英语、音乐、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数十位教师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
三是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开放课程:“小能豆云学园”是学校创建的虚拟学习社区,其本质是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共有五个部分,“国学经典吧”“魔力乐学园”“童眼看世界”“名师微课程”“家长大讲堂”,它以开放融通的姿态将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引入到“云”中的学校,使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缝转换和深度融合,让学习者在有意思、有意义且有成效的学习体验中完成了知识的获取和素养的提升。
阅读存折:书香人生的引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在少年时期与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学校针对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样”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科学严密的规划和扎扎实实的研究,2006年,阅读考级成为青小学子特有的活动。为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率,根据儿童年龄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学校将学生的阅读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结合年级自然划分为六个等级,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尽可能涵盖各个领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读到适合自己且自己喜欢的书,以期获得成长所需的均衡的阅读营养,在弥漫着书香的跑道上奔向他所向往的远方。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邀请一些儿童文学的大师大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设阅读讲座,进行写作指导等等。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书香儿童”,成为校园中最耀眼的明星;读书活动延伸到家庭,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书香家庭”层出不穷。
为使学生的阅读之旅始终拥有持久的动力和能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评价引领阅读,2013年,学校创启了阅读存折。这是仿照银行存折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知识财富的一种载体,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课外阅读评价手册。每天,同学们都会用“小脚丫”记录下今天的阅读足迹;每周,家长们会对孩子一周来的读书情况进行评价;月末,每个班的语文老师会对全班同学的阅读情况进行“认证”。同学们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在“阅读储蓄”中存入一笔精神财富。阅读存折不仅可以记录下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点滴进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阅读评价方式的变革。除教师评價外,还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意在通过客观公正而又多元灵动的评价方式和策略引领和督促学生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清幽的书香中得到了滋养和丰盈。
阅读存折激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引擎,学生阅读的兴趣从外在驱动走向内在自觉;阅读的内容从随意走向体系;阅读的管理从无序走向规范,阅读的效能从低效走向高质,它让一次次有意思、有意义的阅读之旅完美地在这里启航,又华丽地在这里落幕,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阅读,感受书籍的魅力,从而为学生的书香人生奠基基础。
教研协作:抱团发展的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教师群体学习文化的构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教研活动则是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的一条捷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了让老师们在团队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学校始终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梯队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寻找和创新更有效的教研机制,尝试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即以主题教研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观察技术为手段,从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行为,把教学理论、学科理论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引导教师在研究和反思中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素养的提升。其模式流程如下:
问题导向,确定教研活动主题:教研活动应根植于教师需求的土壤,聚焦一线老师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层层展开,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个话题,引发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异质组合,现场生成教研团队:一是全员参与保证覆盖面,所有与会人员签到后即可扫描活动二维码,进入微信交流群,活动结束后提交网上课堂评测表;二是采用摇奖的方式现场生成5个教研团队,这样就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形成一个团队。
课前会议,专业视角明确要求:课堂观察量表的介入让教研活动更具含金量,课前各小组组长阐述量表记载的注意点,明确各组员的观察点。
多元对话,微信助力头脑风暴:微信群里专家、教研员、与会老师的多元对话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启也进入了研讨状态。大家一边听课记录,一边浏览点评,一边各抒己见,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深度研讨,教研团队课后亮剑:课后,6个老师教研团队依托课堂观察量表整理记录,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形成观察结论,各观察组派代表集体交流汇报。
热点聚焦,复盘重构教学片断:针对本节课的呈现,教研团队可复盘其中的教学片断,并就热点问题及相关环节进行重构。
卷入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势必要求参与教研的教师从内心树立起 “大教研”的观念和意识,以开放悦纳的姿态融入其中,真实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见解或主张,学会分享相互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同寻找、解决学科的共性问题,其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老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人们常常用“行走”这个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但“行走”还不足以表达出青小人身上那种昂扬向上、孜孜以求的状态,因为青小向着太阳奔跑的脚步与激情始终如一;因为,青小向着智慧出发的理想与精微不变如常。
青小,奔跑在教育路上。
徐州市青年路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原为铜山县劝学所总董兼视学杨维周先生1915年创办的国民敬仪女校,后数易其名。春华秋实,岁月如歌,而今,经受风雨砥砺的青年路小学已跻身全国名校之列,发展为拥有5所学校的集团校,形成了“名校加分校、名校加弱校、名校加村校”的办学格局。
走进校园,融入其中,你会身不由己地受到感染,那种自然和谐的生态、张驰有度的状态以及蓬勃生长的样态,无不孕育着、萌发着、彰显着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不经意间便触动了你的心弦。沉吟中,这所百年老校已然在脑海里幻作了大树的模样,枝繁叶茂,葳蕤盎然:生命的根须极力向下延伸,生命的枝叶肆意向外舒展,每一片枝叶都是这样自由地存在着,而又自由地生长着。
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滋养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人的成长同样需要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校园文化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学校发展的“根”与“源头活水”,如何用内在的精神文化滋养老师和学生,让校园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充溢着文化的内蕴、色泽和味道,让每个青小学子走出校门的时候都能带上个性突出、色彩鲜明的优良文化烙印,青小人一直在用行动探索文化立校、文化兴校、文化强校的规律。
“儿童是学校的中心,学校是儿童的乐园”是杨维周老先生创学伊始提出的办学理想,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历久弥新,烛照长空。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互相激荡、碰撞的时代,青小人秉承和坚守着“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生长”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并不断丰盈着它的内涵,向外寻找广阔的发展空间,向下夯实落地的根基。学校倡导这样的理念: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粒快乐的种子,每一位教师都是相信奇迹、创造奇迹的农人,要为种子的生长提供最大的支持。为此,学校从校本课程建设、活动文化建设、形象力系统建设、执行力系统建设等方面构建学校的文化,让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持續的教育力量,让文化浸润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家匡亚明说“空气流动就是风”,校风、教风、学风应该成为自然而然的自觉行动并蔚然成风。青年路小学非常注重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在数十年的蓄积与沉淀中渐渐形成了“重德、启智、笃学、知耻”的校风、“敬业、善诱、创新、进取”的教风和“自主、慎思、博学、创造”的学风。当校风学风教风凝聚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追求之后,师生们便在实践中次第构建和生成了共同的班级愿景、学校愿景,这些大大小小的愿景唤醒和激励着每一个师生的自觉行动,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
青年路小学走过了风雨兼程的百年历程,靠的就是这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渐渐内化于心,进而迸发为一股春潮涌动风帆竞发的软实力,推动着学校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革新、跨越和涅槃。
课程体系:师生成长的跑道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成功的教育应该有开放的、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新课程改革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就是让课程走进儿童、走进教室、走进学校,实现儿童、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为让课程成为师生成长的跑道,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生素养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大的教育场,并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自下而上确立课程内容”,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师生需求,让课程的设置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二是“自上而下架构课程体系”,邀请专家把脉论证,让课程更具前瞻的视野,更能突显学校的特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三是教师全员、全程参与课程的建设,既加深了理解认识,又增强了执行力和创新力,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学校的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立足于创始人杨维周老先生提出的“儿童是学校的中心,学校是儿童的乐园”这一办学理念,青年路小学努力架构多元整合、丰富开放的课程体系,并确立了课程名称:“小能豆快乐生长课程”。课程以“一粒种子的生长”为原型,根据种子的自然生长机制,将课程划分为小能豆萌芽课程(文化基础)、小能豆单叶课程(自主发展)和小能豆三叶课程(社会参与)三大体系,既与“校标”呼应,又可具象地呈现课程设计的逻辑。
(校标) (课程)
基于“重启一行,我是第一”的教育理念,学校对现有课程与预设课程进行了归类、梳理、整合与优化,按照儿童生长的现实需求,课程以“种子(学生)”的成长向度为线索,设置了5个实施板块24个课程模块56门课:小能豆萌芽课程对应的是国家基础性课程,学校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将原有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其和“崇真、尚美、健康、创造”的育人目标一一对应,并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融合对接。小能豆单叶课程和小能豆三叶课程分别对应的是拓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包括“缤纷社团梦工场”“主题大体验” “小能豆云学园”“小能豆寻根文化”和“小能豆三原色”五大实施板块。
丰富的课程,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期待通过这样的顶层设计、构建与实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程的学习中找到存在感,从而更加快乐而有个性地生长。
信息技术:智慧教育的羽翼
电化教育是青年路小学的品牌特色,也始终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从最初的自制投影仪、投影片到现在的多媒体课件、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直至现在的电子书包进课堂及远程协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学校的每一个坚实有力的脚步都为今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教育进入全新的数字时代,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羽翼。2012年,江苏省政府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启动了全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青年路小学成为首批试点校,围绕“E动小天地 智慧大学堂”这一主旨,师生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革新,努力构建新技术支撑下的生长课堂,经过五年的实验与积累,学校在数字化教学模式探索、数字化平台建设、学习资源丰富、教师素养提升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数字化教改之路。 一是尝试远程协同的教研活动:2013年,学校借助同步录制、实时直播、在线点播、多画面编辑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录播系统,选取不同校区、不同的班级尝试进行同一主题的学习;2014年,借助远程会议平台,学校开始三地可视教研的探索。执教老师在主会场上课,其他校区的相关学科教师远程在线观看教学过程,课后,分处三地的教师通过会议平台评课议课,这种无障碍的音画交流,让教研更为高效。
二是探索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在E学习环境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学生是生长着的。他们在兴趣和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利用资源和工具,自主探究发现、小组协商合作、进而实践创造,学习变得自主、独立、有趣、高效。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生长着,由因材施教向因需施教的转变;由解决问题向提出问题的转变;由标准化总结向开放性思维的转变;合作探究由课堂向课外的转变……如今一对一数字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已从数学学科扩展为语文、英语、音乐、科学、美术等多个学科,数十位教师在全国新媒体新技术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
三是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开放课程:“小能豆云学园”是学校创建的虚拟学习社区,其本质是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共有五个部分,“国学经典吧”“魔力乐学园”“童眼看世界”“名师微课程”“家长大讲堂”,它以开放融通的姿态将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引入到“云”中的学校,使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缝转换和深度融合,让学习者在有意思、有意义且有成效的学习体验中完成了知识的获取和素养的提升。
阅读存折:书香人生的引擎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在少年时期与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学校针对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读得怎样”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科学严密的规划和扎扎实实的研究,2006年,阅读考级成为青小学子特有的活动。为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效率,根据儿童年龄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学校将学生的阅读进一步细化和深化,结合年级自然划分为六个等级,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尽可能涵盖各个领域的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读到适合自己且自己喜欢的书,以期获得成长所需的均衡的阅读营养,在弥漫着书香的跑道上奔向他所向往的远方。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邀请一些儿童文学的大师大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开设阅读讲座,进行写作指导等等。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书香儿童”,成为校园中最耀眼的明星;读书活动延伸到家庭,更多的家长参与其中,“书香家庭”层出不穷。
为使学生的阅读之旅始终拥有持久的动力和能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评价引领阅读,2013年,学校创启了阅读存折。这是仿照银行存折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知识财富的一种载体,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课外阅读评价手册。每天,同学们都会用“小脚丫”记录下今天的阅读足迹;每周,家长们会对孩子一周来的读书情况进行评价;月末,每个班的语文老师会对全班同学的阅读情况进行“认证”。同学们每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在“阅读储蓄”中存入一笔精神财富。阅读存折不仅可以记录下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点滴进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阅读评价方式的变革。除教师评價外,还有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意在通过客观公正而又多元灵动的评价方式和策略引领和督促学生将课外阅读进行到底,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清幽的书香中得到了滋养和丰盈。
阅读存折激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引擎,学生阅读的兴趣从外在驱动走向内在自觉;阅读的内容从随意走向体系;阅读的管理从无序走向规范,阅读的效能从低效走向高质,它让一次次有意思、有意义的阅读之旅完美地在这里启航,又华丽地在这里落幕,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阅读,感受书籍的魅力,从而为学生的书香人生奠基基础。
教研协作:抱团发展的路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教师群体学习文化的构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有效的教研活动则是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的一条捷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为了让老师们在团队中遇见更好的自己,学校始终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梯队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寻找和创新更有效的教研机制,尝试构建基于课堂观察的卷入式教研共同体,即以主题教研活动为依托,以课堂观察技术为手段,从专业的视角,用专业的行为,把教学理论、学科理论与课堂教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引导教师在研究和反思中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素养的提升。其模式流程如下:
问题导向,确定教研活动主题:教研活动应根植于教师需求的土壤,聚焦一线老师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层层展开,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个话题,引发教师的关注和思考。
异质组合,现场生成教研团队:一是全员参与保证覆盖面,所有与会人员签到后即可扫描活动二维码,进入微信交流群,活动结束后提交网上课堂评测表;二是采用摇奖的方式现场生成5个教研团队,这样就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形成一个团队。
课前会议,专业视角明确要求:课堂观察量表的介入让教研活动更具含金量,课前各小组组长阐述量表记载的注意点,明确各组员的观察点。
多元对话,微信助力头脑风暴:微信群里专家、教研员、与会老师的多元对话随着课堂教学的开启也进入了研讨状态。大家一边听课记录,一边浏览点评,一边各抒己见,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
深度研讨,教研团队课后亮剑:课后,6个老师教研团队依托课堂观察量表整理记录,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形成观察结论,各观察组派代表集体交流汇报。
热点聚焦,复盘重构教学片断:针对本节课的呈现,教研团队可复盘其中的教学片断,并就热点问题及相关环节进行重构。
卷入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势必要求参与教研的教师从内心树立起 “大教研”的观念和意识,以开放悦纳的姿态融入其中,真实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教学见解或主张,学会分享相互之间的优质资源,共同寻找、解决学科的共性问题,其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位老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人们常常用“行走”这个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他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念,但“行走”还不足以表达出青小人身上那种昂扬向上、孜孜以求的状态,因为青小向着太阳奔跑的脚步与激情始终如一;因为,青小向着智慧出发的理想与精微不变如常。
青小,奔跑在教育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