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2月,德国波恩国际军工转产中心公布了最新的全球军事化指数,军事化程度最高的20国内,中东地区就占据8个,包括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地区大国。事实上,2011年以来中东地区整体军费开支年均增长都保持在两位数,领跑世界。过去5年,中东地区更是有4国的军费开支跻身全球15强,而地区军费高举不下的背后,反映出中东地区局势的复杂与动荡。
多项高额支出勾画军费脉络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2015年沙特军费开支高达872亿美元,超过俄罗斯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而中东军费开支跨过“百亿俱乐部”门槛的地区国家达到7个之多,包括了阿联酋、以色列、土耳其、伊拉克、阿尔及利亚、伊朗和阿曼,其中阿联酋的军费甚至超过200亿美元。中东国家总体高昂的军费状况呈现出3大特点。
首先,军费总额增幅明显,GDP占比明显偏高。以第一名沙特为例,自2011年以来一路飙升,占比更是从2011年的7.2%上涨到2015年的13.5%。单年沙特军费增幅中,2014年较之2013年,增幅高达20%,放眼全球,能与其比肩的国家屈指可数。2009年-2014年间,军费开支翻了一番,增幅达95.6%。考虑到中东素来是全球军费增长“最狠”的地区,这个数字并不显得很突兀,同一时期就有3个国家的军费开支增幅超过沙特—伊拉克220%、阿曼144%和巴林105%。事实上,中东地区军费支出常年保持在GDP占比4%以上,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除了土耳其和埃及之外,海湾国家的军费GDP占比一般都在6%以上,以色列也一直在6%徘徊。动乱国家如伊拉克、叙利亚等国也高于5%,2015年伊拉克GDP占比更是高达7%。这些数字均高于同期欧美发达国家(欧盟主要国家军费开支比例为1%-2%),同时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军费支出大量用于武器装备贸易。中东地区的这些国家,由于自身的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很难靠自身力量生产复杂的武器系统,完全通过产业发展自主提升国防工业能力是一项极为艰难而漫长的工程。得益于石油经济的高收入,进口武器就成为这些国家弥补自身欠缺、快速提升国防力量的首要方式。根据SIPRI2017年2月发布的报告,中东地区过去5年中武器进口量同比增长86%,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9%。
再次,密集地区军事行动导致军费上涨。由于发起地区军事行动,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增加了军费支出。2014年,沙特、阿联酋、巴林、卡塔尔和约旦开始参与美国主导的叙利亚空袭行动。随后由于沙特“南大门”也门局势的持续恶化,军事重心开始逐渐转向也门。2015年4月,沙特率领10国组成的国际联军发起代号“果断风暴”的空袭也门行动,随后还派出大量地面力量挺进也门。这一行动仅在2015年当年就花费了接近5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对也门政府军的军事援助。伊朗则在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行动发起后,派出精锐力量革命卫队在地面支持叙利亚政府军的反恐行动。随后还出资组建外国志愿军进入叙利亚和伊拉克,并积极资助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武装。此前报道称,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阵亡的伊朗战士已达到2100多名,如此重大的人员损失也说明了伊朗的介入深度。土耳其2016年8月也发起了“幼发拉底盾牌”越境军事行动,在叙利亚北部参与打击“伊斯兰国”。可以说,中东地区主要大国在最近几年都发起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军费支出的上涨也就不足为奇。
复杂地区形势凸显防务紧张
军费的变化往往反映地区安全格局的改变,中东地区军费持续数年的连续上涨正契合这一点。中东军费开支的上涨一方面源于“阿拉伯之春”后地区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另一方面也源于美国近乎无所作为的表现加剧了地区大国争夺地区影响力的战略博弈。
2011年发端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携风带雨横扫几乎整个中东世界,利比亚内战、叙利亚内战、也门内战接踵而至。地区大国埃及政局也一波三折,国家实力元气大伤,昔日的地区影响力也一去不复返。2011年12月最后一批美国军队撤出伊拉克防区,仓促的做法使伊拉克局势持续陷入动荡。趁着叙利亚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和美军在伊拉克留下的权力真空,“伊斯兰国”乘虚而入,势力逐渐壮大,形成了“事实国家”。也门局势同样混乱不堪,胡塞武装和前总统萨利赫结盟对抗也门哈迪政府,“基地组织”半岛分支趁机做大,“伊斯兰国”也在浑水摸鱼。可以说,过去的5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整个中东地区已然“乱成一锅粥”,地区安全形势急转直下。这种情况下,中东大小国家纷纷提高防务开支水平,通过增加武器装备数量和更新武器装备质量,来拒止潜在的“祸水东流”。
而加剧地区不稳定局面的,还有奥巴马政府堪称失败的中东外交政策,放弃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伊拉克撤军,伊朗核协议伤害盟友以色列、沙特,叙利亚问题上近乎无所作为的表现……混乱不堪的中东泥潭,美国在中东地区事实影响力的减退,给地区主导权的归属留下悬念,原本地区战略均势开始被打破。伊朗通过大力支援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和拉拢伊拉克什叶派主导的政府,趁机利用军事手段在中东腹地的“黎凡特地区”构建了东起黎巴嫩(真主党)西至伊朗的“什叶派之弧”,在国际制裁的阴影下下出了一副地缘好棋。沙特面对叙利亚和也门一南一北的乱局,也开始寻求主动作为,通过领率海湾多国的军事行动,遏制什叶派力量的南北战略夹击,强化其地区号召力及影响力。土耳其也利用其在叙利亚问题及欧洲难民问题的有力话语权,通过军事行动和国际谈判发挥自己的地区影响力,以色列也藉著时不时对叙利亚境内真主党武装的轰炸保持对伊朗崛起的警惕。随着叙利亚和也门局势发展,地区大国的战略博弈日趋白热化。
多项高额支出勾画军费脉络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2015年沙特军费开支高达872亿美元,超过俄罗斯和英国位居世界第三。而中东军费开支跨过“百亿俱乐部”门槛的地区国家达到7个之多,包括了阿联酋、以色列、土耳其、伊拉克、阿尔及利亚、伊朗和阿曼,其中阿联酋的军费甚至超过200亿美元。中东国家总体高昂的军费状况呈现出3大特点。

首先,军费总额增幅明显,GDP占比明显偏高。以第一名沙特为例,自2011年以来一路飙升,占比更是从2011年的7.2%上涨到2015年的13.5%。单年沙特军费增幅中,2014年较之2013年,增幅高达20%,放眼全球,能与其比肩的国家屈指可数。2009年-2014年间,军费开支翻了一番,增幅达95.6%。考虑到中东素来是全球军费增长“最狠”的地区,这个数字并不显得很突兀,同一时期就有3个国家的军费开支增幅超过沙特—伊拉克220%、阿曼144%和巴林105%。事实上,中东地区军费支出常年保持在GDP占比4%以上,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除了土耳其和埃及之外,海湾国家的军费GDP占比一般都在6%以上,以色列也一直在6%徘徊。动乱国家如伊拉克、叙利亚等国也高于5%,2015年伊拉克GDP占比更是高达7%。这些数字均高于同期欧美发达国家(欧盟主要国家军费开支比例为1%-2%),同时也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军费支出大量用于武器装备贸易。中东地区的这些国家,由于自身的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很难靠自身力量生产复杂的武器系统,完全通过产业发展自主提升国防工业能力是一项极为艰难而漫长的工程。得益于石油经济的高收入,进口武器就成为这些国家弥补自身欠缺、快速提升国防力量的首要方式。根据SIPRI2017年2月发布的报告,中东地区过去5年中武器进口量同比增长86%,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9%。

再次,密集地区军事行动导致军费上涨。由于发起地区军事行动,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增加了军费支出。2014年,沙特、阿联酋、巴林、卡塔尔和约旦开始参与美国主导的叙利亚空袭行动。随后由于沙特“南大门”也门局势的持续恶化,军事重心开始逐渐转向也门。2015年4月,沙特率领10国组成的国际联军发起代号“果断风暴”的空袭也门行动,随后还派出大量地面力量挺进也门。这一行动仅在2015年当年就花费了接近5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对也门政府军的军事援助。伊朗则在俄罗斯军事介入叙利亚行动发起后,派出精锐力量革命卫队在地面支持叙利亚政府军的反恐行动。随后还出资组建外国志愿军进入叙利亚和伊拉克,并积极资助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武装。此前报道称,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阵亡的伊朗战士已达到2100多名,如此重大的人员损失也说明了伊朗的介入深度。土耳其2016年8月也发起了“幼发拉底盾牌”越境军事行动,在叙利亚北部参与打击“伊斯兰国”。可以说,中东地区主要大国在最近几年都发起了大规模军事行动,军费支出的上涨也就不足为奇。
复杂地区形势凸显防务紧张
军费的变化往往反映地区安全格局的改变,中东地区军费持续数年的连续上涨正契合这一点。中东军费开支的上涨一方面源于“阿拉伯之春”后地区安全形势的急转直下,另一方面也源于美国近乎无所作为的表现加剧了地区大国争夺地区影响力的战略博弈。
2011年发端于突尼斯的“阿拉伯之春”,携风带雨横扫几乎整个中东世界,利比亚内战、叙利亚内战、也门内战接踵而至。地区大国埃及政局也一波三折,国家实力元气大伤,昔日的地区影响力也一去不复返。2011年12月最后一批美国军队撤出伊拉克防区,仓促的做法使伊拉克局势持续陷入动荡。趁着叙利亚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和美军在伊拉克留下的权力真空,“伊斯兰国”乘虚而入,势力逐渐壮大,形成了“事实国家”。也门局势同样混乱不堪,胡塞武装和前总统萨利赫结盟对抗也门哈迪政府,“基地组织”半岛分支趁机做大,“伊斯兰国”也在浑水摸鱼。可以说,过去的5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整个中东地区已然“乱成一锅粥”,地区安全形势急转直下。这种情况下,中东大小国家纷纷提高防务开支水平,通过增加武器装备数量和更新武器装备质量,来拒止潜在的“祸水东流”。

而加剧地区不稳定局面的,还有奥巴马政府堪称失败的中东外交政策,放弃埃及穆巴拉克政权,导致灾难性后果的伊拉克撤军,伊朗核协议伤害盟友以色列、沙特,叙利亚问题上近乎无所作为的表现……混乱不堪的中东泥潭,美国在中东地区事实影响力的减退,给地区主导权的归属留下悬念,原本地区战略均势开始被打破。伊朗通过大力支援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和拉拢伊拉克什叶派主导的政府,趁机利用军事手段在中东腹地的“黎凡特地区”构建了东起黎巴嫩(真主党)西至伊朗的“什叶派之弧”,在国际制裁的阴影下下出了一副地缘好棋。沙特面对叙利亚和也门一南一北的乱局,也开始寻求主动作为,通过领率海湾多国的军事行动,遏制什叶派力量的南北战略夹击,强化其地区号召力及影响力。土耳其也利用其在叙利亚问题及欧洲难民问题的有力话语权,通过军事行动和国际谈判发挥自己的地区影响力,以色列也藉著时不时对叙利亚境内真主党武装的轰炸保持对伊朗崛起的警惕。随着叙利亚和也门局势发展,地区大国的战略博弈日趋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