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小学时,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揠苗助长》《伤仲永》的故事;到了中学,英语老师提醒我们不要“抱桌子腿”,不能靠拼时间、搞疲劳战术,还讲了个英语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负担过重,人会变傻.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孩子们抱桌子腿的少了,改成了报补习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小学时,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揠苗助长》《伤仲永》的故事;到了中学,英语老师提醒我们不要“抱桌子腿”,不能靠拼时间、搞疲劳战术,还讲了个英语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意思是负担过重,人会变傻.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孩子们抱桌子腿的少了,改成了报补习班.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有关吃播的文献,从社会、娱乐、饮食等方面分析观众观看吃播的动机.吃播的本质是一个“数字餐桌”,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吃播视频,来缩小社会隔离空间;吃播的娱乐满足主要体现在通过分享饮食体验,帮助观众获得感官满足和乐趣.观看吃播的积极影响是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社区,使观众克服身体距离,形成共同在场的感觉,促进与他人在情感和心理方面的联系;消极影响是改变观众的食物偏好、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等,导致无序饮食.
本文以叙事视角理论对《新疆日报》的扶贫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新疆日报》扶贫报道在叙事视角方面具有以全知视角为主、善于引用多方消息来源等特点.本研究在分析之余,致力于厘清叙事视角与真实性的关系,并为扶贫报道的视角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一部分:互联网研究rn问题1:众所周知,您是互联网研究的领先学者.请问您是怎么进入到这个领域的?您的学术发展脉络是如何变化的?rn马修·艾伦:最初在澳洲国立大学的战略与国防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主要接受的是历史和政治学科的学术训练,了解历史、技术、社会变革和未来规划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在这之后,我花了几年的时间去学习传统媒介(主要是电视)的知识.1994年,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尽管当时这项技术尚未成熟,但我意识到它具有变革世界的潜力.因此,我尝试深入研究这项技术,并且很早就把它融入教学之中.得益于此,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是话语在网络空间中产生并极速传播的现象,这种传播现象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结合话语分析的方法对2020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从话语的微观结构、宏观结构及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切入,探究这种传播现象中话语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文梳理了全国高校第六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主旨发言,以期为各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过三次重构,第三次重构即万物互联驱动下春节传统媒介化重构,是媒介技术推动传统节日演变的代表性例证.本文从媒介化理论出发,探究了广泛应用的新媒介技术如何实现对春节的解构与建构.一方面,媒介技术简化和消解了春节诸多习俗,弱化了春节的空间感、具身性与物质性,改变着春节活动的参与方式和文化氛围,媒介逻辑与商业逻辑入侵传统习俗;另一方面,它也建构了具有消费特征、泛在连接、数码狂欢式的春节.
《航拍中国》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季播创意纪录片,使用纯航拍的方法进行拍摄,用高品质的视听语言进行叙事,对中国的地理、人文、国家发展成就进行展示,讲述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中国故事.该纪录片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新创优出精品”战略的重要成果,节目播出后获得了众多观众与研究者的好评.本文以已经播出的三季《航拍中国》节目为分析对象,对其主题、视听叙事理念及叙事方法进行分析、归结.
作为革命战争年代的杰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的建构者与笃行者,张友渔不仅曾经是一位卓越的职业报人,更是一位孜孜以求、成绩斐然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大家,其新闻观不仅包含对新闻本体、新闻舆论、新闻自由等新闻学命题的深刻理解,而且也含括对报刊工作者与读者的素质关切,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新时代对以张友渔为代表的老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的新闻思想重新进行回溯、资鉴、传承与发展,管窥其在新语境下的适用性与发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采纳新技术的经济门槛进一步降低,但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感到疲惫、烦躁,进而减少使用,学界称之为“社交媒体倦怠”.本研究聚焦于此,采纳技术使用的双因素模型,将感知价值归为推动因素,抑制因素则从基于客体、基于情感和基于社交功能的三个角度出发,分别落脚于社交媒体过载、消极感知和社交焦虑.本研究拓展了技术使用的双因素模型在社交媒体领域的推动因素和抑制因素范围,丰富了该模型在社交媒体倦怠领域的应用,为技术使用的双因素模型提供具有参考性的研究维度.
一个全新的智能媒体时代正在来临,以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媒介变革使传统广告行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智能媒体时代下的广告传播是具身性的,在移动传播的视角下,“身体在场”已经变成了一种“远程在场”,即感官上的延伸.文章以具身理论为基础,分析智能媒体时代的广告实现了在内容上由自我创作到人机协同、在形式上由界面化到沉浸体验、在推送上由广而告之到个性精准推送的三个转变,并且指出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如何与消费者的身体相互联系,从而实现“具身在场”的广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