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周推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out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运周推腹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治疗组予运周推腹法治疗.比较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多导睡眠参数及血清褪黑素含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0%,21/23)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18/24)(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多导睡眠各参数均显著改善(P<0.05),血清褪黑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周推腹法和口服艾司唑仑片均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一定疗效,但运周推腹法的疗效更佳.
其他文献
医药卫生历史古迹,是中国优秀医药文化成果的遗存,亟需相关的定级标准,确保文物的安全,以利于文物的保护和文化推广.文章以构建医药卫生文物研究为宗旨,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在医药卫生文物定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二级医药卫生文物的定级标准,加强医药卫生文物定级管理的措施,对医药卫生文物的定级和保护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提出国家在组建中国医史博物馆的同时,亟需大力培养文物学、考古学和医史文献学跨学科高级人才,加强对文物定级人员的培训,为真正实现对医药卫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夯基垒石.
张畹香为清朝江南名医,主要存世著作有《医病简要》《温暑医旨》及《张畹香医案》两卷.张畹香学术底蕴丰厚,临证用药独到,遵古不泥古,善治伤寒、温病,彰显自身特色.通过整理《张畹香医案》部分医案,可窥探其治疗疟疾、泄泻、温暑和月经病的临证经验,呈现出“治疟谨遵《素问》分型而有异治,疗泻内不离肝脾、外不离湿邪,温暑以利小便为特色疗法,月经病总以调肝法,既补肝体又实肝用”的临证特点.
文章从髀之涵义、两髀的作用、脾与髀的关系等方面探究了“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的理论,并且较完整得从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探讨脾之邪客的临床应用.笔者认为治疗的核心就是恢复股的正常形态以及髀枢的正常生理功能以达到祛除脾邪的目的.今后将针对其他五脏邪客做进一步探讨,以期对五脏邪客有较全面的论述,对临床有更多的指导意义.
目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案观察针刺传统经穴与结筋病灶点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80例NLBP患者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试验组(135例).对照组选择大肠俞、委中、腰眼等辨证取穴进行针刺.试验组患者先进行经筋触诊,确定结筋病灶点部位后按照针刺流程操作;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记录治疗前、治疗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VAS、RMBQ评分以及腹、背肌等长耐力测试.结果:共脱落12例,均保留在原组并使用干预前数据进
食积咳嗽为小儿临床常见病,医者现多从肺治,常在宣肺止咳化痰的基础上酌加消食化积药,笔者以六郁为着眼点,分析小儿食积咳嗽的病机演变,提出该病的演变过程可以分为郁、热、虚、损四大阶段,是一个因实致虚的病理过程,郁贯穿该病的整个病程,病在食积诱发气机失其通畅条达而多郁并存,病标在肺脾,病本可求之于少阳.大柴胡汤与之方证相应,可以作为标本兼顾治疗食积咳嗽实证的有效基础方剂.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是指处方收载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要求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具有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实践基础,是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方向,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文件提出要加强古代经典名方类中药制剂知识产权保护.文章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定义、特点和技术要点进行了简略梳理,结合案例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申请专利保护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供相关领域人员参考.
“气至”是针刺发挥疗效的前提和关键,但针刺信息如何精确的“气至病所”,目前的研究尚不深入.现代研究发现,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新媒介,其膜表面或者囊泡内可运载多种信号分子,靶向识别病变细胞,因此,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本课题组提出外泌体在针刺信息的靶向传递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是针刺信息靶向传递到病变部位从而发挥针刺疗效的重要载体.以外泌体为切入点研究针刺信息靶向趋病的机制,进一步通过人工干预外泌体及其运载物质调控针刺疗效,可促进临床疗效最大化,提高针灸应用水平,实现疾病靶向治疗,为中医药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属于先天之精,在治疗组织损伤和免疫紊乱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细胞所处微环境属于津液的范畴,其平衡稳定状态有利于维持细胞生物学特性.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炎症及肿瘤环境的重要细胞因子之一,BMSCs在与其相关的环境中可能发生生物学特性改变甚至恶性转化,具有促瘤或致瘤的风险.中医学认为,炎症时存在热毒和瘀血,并兼有气血耗伤、脏腑损伤蕴结体内,贯穿其发病始终,进而促进炎症向肿瘤的逐渐发展和演进.故益气生津、清热解毒符合保护炎症与肿瘤环境中BMSCs的治则治法.文章重点探讨T
目的:比较艾灸与岫玉灸对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岫玉灸组各47例,其中艾灸组44例、岫玉灸组45例完成研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指数(WOMAC)、50英尺(15m)步行时间于治疗2、4周与随访8、12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VAS评分、WOMAC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15m步行时间较治疗前均显著缩短(P<0.01).两组组
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穴不同留针时间对慢性炎性高张力胆囊动力影响的时效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确定留针时间提供参考.方法: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均予针刺阳陵泉穴治疗,不留针组针刺得气后行针15s立即起针,留针组针刺得气后行针15s,留针4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次15s.留针组采集针刺前、留针40min过程中、起针后40min内胆囊体积,不留针组只采集针刺前、起针后40min内胆囊体积.数据采集时间间隔均为5min.综合比较两组各时点胆囊收缩率.结果:不同留针时间下胆囊均产生规律的舒张-收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