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语言。数学阅读有助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仅靠课堂上听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阅读,才能与教材语言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提高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恰当赞美问题情景数学活动;课外材料;信息技术;阅读兴趣
我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所教学生无数,组织过的数学检测多次,在一次次检测后,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这样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老师也一次以一次地说:“同学们,考试一定要细心,要把题目读懂。”千叮万嘱,考试下来,学生还是老问题。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埋怨学生粗心,做题不细致,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通过参加小学数学阅读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教师的我清楚地认识到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粗心做错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方法和经验,更谈不上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一、恰当赞美,激发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人们都认为数学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生动形象。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学生读后,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给予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校的李长容执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时,李老师在本节课里用到了这样一些语句:如,抽生读题目后,李老师赞扬:读得真好,准确、流利,还很有感情!读第一把锁的密码要求时,学生说出关键词后,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你的回答真精彩。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好孩子。你真棒……通过这样的鼓励,学生自然地对数学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颖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同时,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我校胡志菊老师执教《千克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创设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读教材的:师:同学们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重量级,一个属轻量级。师:你怎么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会观察,还有吗?生:可以测量它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师:你的方法很独到,你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很快引出了“千克”一词。师:谁知道千克的相关知识。学生很快地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三、开展数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这就告诉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中,不要只是教学生做题,更重要的是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让他们在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四、阅读课外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学生学习百分数后,我突然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都知道怎样写百分数和读百分数了,谁知道千分数和万分数的读写法呢?同学们感到惊奇,想知道怎样读写吗?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学生非常激动,认真地阅读,从中掌握千分数和万分数的读写法。因此,通过阅读课外材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且具有超时空、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针对现实条件,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阅读。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扩充了个体知识信息的容量,以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我校李长容老师在教学上就很注意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李老师在《数的排列》教学中,做得非常好,非常到位。课开始,李老师的教案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老师想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游玩,但是,大门上有两把锁,紧锁着大门,进不去,怎么办呢(师课件出示大门被锁的情景图)。生:把锁开了,我们不就进去了。师:要想开锁?请读上面一段文字(第一把锁的密码是由1和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两位数就是密码;第二把所的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按从小到大排列,第四的一个两位数)。此时的学生情绪非常高,大家争先恐后地阅读要求,学生读后纷纷举手回答自己读懂了什么。又如:我校认真用好课前三分钟,这三分钟学生自编自演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学生的准备的内容一次比一次精彩,我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内容,学生说是上网收的,再进行修改。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提前就给学生布置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学生是这样组织的:同学们,想听故事吗?生回答想。学生开始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廟,庙里有个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当然,不仅是这些,老师还可以有意地安排一些有趣的内容,让学生读,从中感受阅读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用兴趣牵线搭桥,使孩子们在数学阅读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恰当赞美问题情景数学活动;课外材料;信息技术;阅读兴趣
我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所教学生无数,组织过的数学检测多次,在一次次检测后,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唉呀!这道题目怎么没看清楚。”“我审题不够仔细!”“我没理解题意。”……这样的解释从表面上看似乎合情合理。老师也一次以一次地说:“同学们,考试一定要细心,要把题目读懂。”千叮万嘱,考试下来,学生还是老问题。一直以来,老师都是埋怨学生粗心,做题不细致,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通过参加小学数学阅读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教师的我清楚地认识到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粗心做错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方法和经验,更谈不上养成数学阅读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迫切的求知欲。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一、恰当赞美,激发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人们都认为数学学科比较呆板、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不如语文生动形象。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学生读后,教师要用丰富的语言给予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校的李长容执教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时,李老师在本节课里用到了这样一些语句:如,抽生读题目后,李老师赞扬:读得真好,准确、流利,还很有感情!读第一把锁的密码要求时,学生说出关键词后,师: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你的回答真精彩。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好孩子。你真棒……通过这样的鼓励,学生自然地对数学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颖而有趣;要有适当的难度,富有启发性。同时,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我校胡志菊老师执教《千克的认识》时,她是这样创设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读教材的:师:同学们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生:不公平。师:为什么?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重量级,一个属轻量级。师:你怎么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生:用眼睛看出来的。师:你会观察,还有吗?生:可以测量它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师:你的方法很独到,你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很快引出了“千克”一词。师:谁知道千克的相关知识。学生很快地阅读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三、开展数学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这就告诉我们数学老师,在教学中,不要只是教学生做题,更重要的是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让他们在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四、阅读课外材料,激发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一课时,学生学习百分数后,我突然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都知道怎样写百分数和读百分数了,谁知道千分数和万分数的读写法呢?同学们感到惊奇,想知道怎样读写吗?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读阅读材料,学生非常激动,认真地阅读,从中掌握千分数和万分数的读写法。因此,通过阅读课外材料,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运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且具有超时空、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等特点。针对现实条件,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阅读。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扩充了个体知识信息的容量,以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我校李长容老师在教学上就很注意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李老师在《数的排列》教学中,做得非常好,非常到位。课开始,李老师的教案是这样设计的:师:同学们,老师想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游玩,但是,大门上有两把锁,紧锁着大门,进不去,怎么办呢(师课件出示大门被锁的情景图)。生:把锁开了,我们不就进去了。师:要想开锁?请读上面一段文字(第一把锁的密码是由1和2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两位数就是密码;第二把所的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按从小到大排列,第四的一个两位数)。此时的学生情绪非常高,大家争先恐后地阅读要求,学生读后纷纷举手回答自己读懂了什么。又如:我校认真用好课前三分钟,这三分钟学生自编自演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学生的准备的内容一次比一次精彩,我问学生,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好的内容,学生说是上网收的,再进行修改。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提前就给学生布置课前三分钟的内容,学生是这样组织的:同学们,想听故事吗?生回答想。学生开始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廟,庙里有个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当然,不仅是这些,老师还可以有意地安排一些有趣的内容,让学生读,从中感受阅读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用兴趣牵线搭桥,使孩子们在数学阅读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