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如何服用中药汤剂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ebing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对儿童疾病的治疗方法与成人基本相同,然而由于生理、病理与年龄的不同,在服用中药上有其特点,今就几个问题谈之。
  
  一、煎得越浓越少越好吗
   不少人都喜欢把中药煎得又浓又少,尤其是小儿服的中药更是如此,以为中药煎得越浓越少效果越好。事实上,这种看法和做法是无科学根据的,有时还是有害的。
  须知,中药的煎煮过程,实际上是中药中的有效成份不断向水中析出溶解的过程,当中药饮片本身与药液中的有效成份浓度平衡时也就停止了。故此时如继续煎煮,不仅药物内有效成份不会再析出溶解,还会使药液中有效成份不断蒸发减少,甚至还因为经时过长的高温条件而遭到破坏,令药效为之降低。还有,过于浓缩之药汁,其味无疑更苦,更难以服用,服后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这对于儿童服用尤为不宜。
  综上所述,为使药物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应注意“质”与“量”的关系,中药在煎煮到一定的时间后,其每次中药液滤取量保持在400~500毫升为宜。小儿所用的药物剂量,往往比成人少,故当酌情为之减量亦可。
  
  二、小儿用药剂量怎样把握
  
  鉴于小儿有其生理和病理特点,故在用药剂量上与成人不同。历代医家对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和周岁内的乳儿,用量十分谨慎,不但剂量用得小,而且药物选择也很注意。当新生儿或乳儿得了小病,则不主张用药,认为只要乳母饮食洁净,乳汁清和,可以不药自愈。也有主张乳母服药,让药物吸收入乳汁之中,小儿食乳,则可达到治疗目的。总之,小儿的用药剂量应慎之又慎,既不可药量过轻,治之无效,亦不可投之重药,损伤小儿。
  小儿用药的具体比例为:新生儿,一般是成人用量的六分之一左右,药性平和的用量可稍微增大;乳儿为成人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幼儿及幼童,可为成人的三分之二或接近成人量;学龄期儿童可用成人量。
  在此应提请各位注意:①疾病的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一般的门诊病例和并不十分危重的住院病例,均可按上述比例用量处方,但若病情重急。则不要受此限制。②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要有一定的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用量可稍增大,但以不超过成人一般用量为限。药味多的处方,主药的用量以不减为好,辅助药可以适当减少,减少的幅度以不超过原定比例用量的三分之一为度。③要特别注意控制药性猛烈的中药用量。在这些中药中,一类是药性比较辛热、苦寒或有攻伐作用的,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药,如疾病必须要用者,也宜“中病而止”,不可过量。
  
  三、如何对待服用呕吐
  
  小儿服用中药汤剂,有的在药碗未放下就马上将药吐出,给继续用药带来困难。鉴此,止吐是必要的,可采取内服外用的方法,可以起到一定的止吐作用。
  (1)内服方法 可用伏龙肝(灶心土)50克,煎汤代水加入中药汤剂中服用;绿豆100克,加水适量煎液,服药后立即饮用绿豆汤,可奏止吐效果。
  (2)外用方法可嘱咐患儿家长在服药前取一块干净的毛巾,用温水湿透拧干后围于颈项(毛巾温度不宜过高),此时再服药汁,可避免吐药。尚有,对易吐药者,服药汁时温度应适口,不可过烫;可先喝一小口,不吐时荐喝第二口,勿一气喝干。服药姿势以站立为佳。
  
  四、小儿服用中药的正确方法
  
  给小儿喂服中药,是每个家长普遍感头痛之事,此因孩子不愿服,或喂后立即吐掉。鉴此,掌握正确喂药方法是很必要的。现辑介之。
  一般1~3岁的婴幼儿,每天中药量为100毫升左右,可分6~7次分服完。因为此阶段的婴幼儿对味觉非常敏感,尤以对苦味特别反感,往往入口即吐。可在不影响药效前提下,先在药液中加少量的牛奶、冰糖、砂糖等食品,以作调味。对于3岁以下的婴儿,可采用被动喂药法,将病儿抱成半卧位,头部抬高,颈部垫上小毛巾,固定手足,取塑料软管吸满中药,将管置于病儿口腔颊粘膜和臼齿间慢慢挤滴。由于体位的原因,此时药液可慢慢从舌下入口。若小儿仍不肯咽下,则可用拇指和食指捏小儿两颊,令之吞咽。切记不可采用捏鼻子灌药的粗暴动作,以防药液呛入气管,导致窒息。
  3~7岁的幼童,每天中药量一般是300毫升左右,可分3~4次服完。3~7岁幼童大多数已具有自服药的能力,但往往不愿服之。故应诱导、劝说,晓之以理,不要轻易威逼,反而使病儿产生对抗情绪。可以将中药液说成幼童爱吃的食品,如“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同时还可在服药后给小儿吃一些平时喜爱的食品,以使小儿养成良好的服药习惯。对极个别不愿服药的幼童,亦可采用上述的被动喂药法。
  另外,因病情需要,对30天内的新生儿喂药,可以将中药汤放在奶瓶中,用乳胶奶头让患儿自己吸吮,因新生儿味觉尚未完全形成,故对中药苦味不在乎。但有些新生儿体质差,则可用滴管慢慢滴入,喂时宜多观察面色及呼吸,防止呛喉。新生儿中药量每天30~50毫升左右。
  
  五、吃中药可否加糖
  
   由于中药多昧苦,故给小儿服用中药汤剂时往往加糖,为的是减轻药物之怪味,其实此为是不妥的,往往易于降低中药的药效。
  中医认为,中药具有辛、甘、酸、苦、成五味,各具不同的作用,辛味中药多为发散,如荆芥、薄荷;甘味中药多为补益,例甘草、大枣;酸味中药多为收敛,如五味子、金樱子;苦味中药多为清热,如黄连、黄芩;咸味中药多为软坚,如海藻、昆布。若将蔗糖放入药液内,味道虽然得到调和,实际上缓和了药物作用。同时,中药还具有寒、热、温、凉四性,而蔗糖属温性,如果投入寒凉的中药中,无疑中药之寒凉之性被缓解,从而药效降低,疗效随之受损。
  此外,蔗糖也有它的禁忌范围,患者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内阻、舌苔厚腻等症状者,不能服用。如在服用化湿理气中药时,加入了蔗糖,无疑是“火上加油”矣!
  综上所述,未经医生许可,不可自行加糖作调味。
  
  六、服药禁忌
  
  在服用某些中药时,必须禁服与这些药物有减低、抵销药效或产生副反应的食品。如服用人参、党参忌萝卜;服用珍珠母、枣仁、贝母、半夏忌茶叶;服用厚朴忌豆类;服用苍术、白术忌桃子、李子;服用荆芥忌虾、蟹、海鲜;服用甘草、苍耳子、乌梅、桔梗、黄连、茱萸忌猪肉;服用土茯苓、使君子忌浓茶;服用茯苓、丹参忌醋;服用地黄、首乌忌葱、大蒜。
其他文献
在中国出版发行业享有盛名的“北京图书订货会高层论坛”将于2011年1月8日举办,主题再一次聚集数字出版——“数字出版,下一个五年的竞合策略”。以此为名,传统出版商与数字出版新军将握手言欢,共同期许一个以“0、1”代码再造古登堡基因的时代。  出版商欢腾雀跃,信心十足,代表了数字出版市场供方的姿态,那么作为需求一方的读者对数字化阅读又持何态度?2010年发布的一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正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