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畔的工业遗产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近代工业中,棉纺业和面粉业是中外资本最早青睐的产业。棉纺厂和面粉厂所需的原料——棉花和小麦,以及制成品都需要通过水路来输入和输出。苏州河横贯上海市区,拥有便利的水上运输条件,于是成为了上海近代工业的温床。
  老地图是了解区块地域概况的利器,能有一张专门针对苏州河沿岸地区的历史地图,无疑能让我们对这一区域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了解。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张《苏州河北岸地图》,尺寸为125×113.5cm,绘制精良。有一点要注意,该图的阅图习惯不是现在的上北下南,而是正好倒过来。地图的四至范围:北到沪宁铁路,南到苏州河,西到长寿路桥,东到西藏路桥。图中以不同的色块,示意不同区域,全图系手绘,惜乎年代未知。时间、地点是最基本的历史研究坐标,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考据,看能否确定下来这张地图绘制的时间点。
  西藏路桥在图上标注为“新垃圾桥”。该桥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得名“北泥城桥”。1899年工部局重建该桥,改称为“新垃圾桥”。这样,这张图肯定要晚于1899年。图中另有一桥,标注 “舢板厂新桥”,即现在的恒丰路桥。这座桥建于1903年,最早为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建造的一座木桁架桥,因为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故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新桥”。由此,我们又将上限时间点向前推进到1903年。
  该图北到沪宁铁路,但在此图中,该铁路还没有完工。图中所标注“此沪宁铁路圈用之地”“沪宁铁路软道”等语,即为明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建议清政府修建吴淞至江宁的铁路。1905年4月,沪宁铁路开工建造,历时三年,于1908年完工通车。这样一来,该图完成应在1905年和1908年之间。
  咸丰十年(1860年) 英商立德洋行在新闸桥边开设一家生产酸碱的工厂, 1875年改组为美查制酸厂,为江苏药水厂的前身。这是中国第一家由外商开设的化工厂,也是上海开埠以后第一家化工企业。清光绪三十三年冬(1907年),江苏药水厂迁至西康路宜昌路一带,药水弄就由此而来。在此图上,该厂名为“江苏药水厂”,但还是位于新闸桥西侧,这样就可以确定该图的绘制不会晚于1907年。历史研究,讲究孤证不立,以上三条证据互相佐证,我们可以确定该图的绘制应在1905到1907年中间。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点,这张图中还有很多历史信息供我们挖掘,仔细研究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务了。这张图的存在就说明了当时苏州河沿岸这片“投资热土”的热度。苏州河上桥梁由木质到钢结构变迁、铁路的修建、工厂的设立都显示着苏州河两岸正从昔日的田园风光转变为以钢铁、烟囱、铁轨为要素的近代工业聚集地。
  就整个苏州河沿岸来说,又数曹家渡和小沙渡,是工业企业特别集中之地。1941年7月,曹家渡对境内的厂商进行登记时,境内厂商已达280家,工人人数多达12,223人。“小沙渡”地块,则处在租界和华界的交界处,交通便捷,劳工成本低廉,吸引了日资内外棉等棉纺织工厂的进驻,使小沙渡成为近代上海著名的工业区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是如何的量丰而质优。
  苏州河两岸的工业遗存、遗产是丰富的,但保护利用的形势也是严峻的。在华东师大2002年的调查中,苏州河下游沿岸六区共有工业企业7918家,其中几乎集中了上海全部的纺织企业。在2002年这一年的时间里,仅苏州河沿岸就有八家企业被拆迁。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代表申新九厂原址,仅保留了作为优秀近代工业建筑的厂房和办公楼。
  申新九厂原址没有能得到妥善保护,很是可惜。申新九厂和三新纱厂渊源颇深,而三新厂的前身即为清末洋务运动时所开设的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为清末中国自强运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该局俗称“洋布局”,为中国最早的官督商办棉纺织厂,实为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嚆矢。1931年,汇丰银行、中国营业公司、大来洋行以及申新公司成为三新纱厂的买主——其中大来洋行收购地基,申新公司购得全部机器房屋。申新纺织第九厂在原址租地经营三年后,机器设备复迁往苏州河岸边的澳门路新建厂房。荣宗敬指示在拆迁前将“洋布局”厂容厂貌、车间布置摄下一整套20多帧照相,以使棉厂始祖的形象永远留存。此一套珍贵老照片现为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所珍藏,在一张标题为“三新厂大门”的照片上有一段文字交代了拍摄渊源。
  “民国二十年三月上海杨树浦三新纱厂(统称洋布局)全部机器房屋悉由荣宗氏向美商中国营业公司收买,改为申新纺织第九厂。今在澳门路自置基地建筑新厂,全部机器不日迁往。旧有厂屋即须拆除。惟三新为我国首先创办之纺织厂,见其湮没实有不忍,特摄是影,得二十有八帧,以留纪念。——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申新九厂识。”
  幸存下来的工业遗址,保护和再利用方式又有多种情况,其中利弊见仁见智,不多置评。上海宜昌路130号的上海啤酒厂为20世纪30年代著名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的作品。原灌装楼整体保留,内部修缮改造后作为“梦清园”的办公楼使用,原酿造楼改造后,定位为公园餐饮和酒吧。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现为上海纺织博物馆。莫干山路280号,为面粉厂的车间,建于1913至1930年间,由通和洋行设计,被改建成酒店,即现在的莫干山大饭店。福新面粉厂仓库群中,位于长安路上的6号厂房改造成苏州河现代艺术馆,其余部分改造后用于高端商务。莫干山路50号和“南苏河”创意产业集聚区被认为是工业遗址保护再利用的两个成功案例。前者,原来是上海春明纺织厂,历史上曾是信和纱厂。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上海时尚文化新地标。后者是中国地区唯一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物遗产保护奖”。建筑位于南苏州河路1305号,始建于1933年,原系杜月笙私家仓库。
  每个近代企业遗址都有丰富的历史信息,不单纯是冷冰冰的建筑。建筑和它周围的人,以及所处的社区是互动、互为影响的。工业建筑遗存的保护和利用要考虑到建筑本身的历史,要对由历史形成的社区氛围、人们的感情予以尊重。在此基础上,还要关照到周边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而不是过于局限在具体设计手法等物质手段上。只有遵循这样的思路来重新改造和利用近代工业建筑才能在不隔断历史联系的前提下,使旧的建筑继续作为周围居民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凤凰涅槃般新生的“活”建筑。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