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黔东南乡村旅游在发展地方经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也存在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同质化竞争严重、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分析提出要以政策引领发展、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培育乡村旅游产业、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近年来,黔东南乡村旅游开发在发展地方经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文化环境促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1.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依托蓬勃发展的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黔东南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形式,取得一定实效。在麻江县乌羊麻依托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和乌羊麻美丽乡村的打造,游客增多,村民已先后开办了10多家农家乐,生意都很红火。2019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2892.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2888.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接待入境旅游者4.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外国人2.08万人次;港、澳、台同胞2.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
2.促进村民增收与脱贫
通过旅游项目建设牵引、景区开发带动等方式,让乡民直接参与到乡村民俗、农家乐、旅游商品销售等环节中,让贫困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2018年度通过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带动贫困人口计划带动66870人增收,旅游富民成效日趋显现。西江千户苗寨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实现旅游开发脱贫创富。
3.促进人员回流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旅游产业引领地位,推进村村共同发展产业,共同设立合作社,促进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西江苗寨等一批旅游村、专业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大力扶持乡村“能人”,发挥他们的致富带动作用。据2018年数据,近年来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抓手,黔东南地区共带动一万五千余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助推旅游脱贫1.98万户5.2万人以上。其中,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带动15129人,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带动9091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带动12505人、“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扶贫工程带动5376人、旅游结对帮扶工程带动4704人、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工程带动2409人。
4.促进文化环境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这里乡景、乡韵、乡情更加引人入胜。近年来,黔东南州结合州情实际,探索出以“千村百节”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方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利用百姓大舞台、百村侗歌大赛、百村苗歌大赛、姊妹节、苗年、萨玛节、周末篮球赛等重大节庆赛事平台,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打造百姓精神家园。如望城村民紧紧围绕乡村旅游、精品水果两条主线,抓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旅游经济,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截至2019年,黔东南创建省级乡村旅游村寨26个、乡村旅游客栈和乡村农家乐109个,乡村旅游生态文化明显提升。
二、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虽然乡村旅游发展热火朝天,也起到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是由于黔东南是高山丘陵地区,山多平地少,交通不发达,城镇化率低。因此,乡村经济比较滞后、基础设施十分不完善、生活条件落后、乡风文明还需普及、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严重、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任然是大多数基本现状。
1.以政策引领发展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务院、文旅部、农业农村部、农业银行等各部門联合或独立发布相关发展政策,2018年12月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的《关于金融支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通知》,2019年8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2020年7月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等政策文件精神可见,国家是非常鼓励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达到40亿人次、1.2万亿/年的规模。应以此为契机,依托政策来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2.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7月文旅部《关于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强通村公路、产业路建设,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要以黔东南州所有乡村覆盖为目标,实现乡村组组通、产业基地路路通、旅游景区直通、景区互联互通。实现光纤进村入户,移动网络4G信号和无线WIFI网络全覆盖,开发应用智慧旅游技术平台。
3.以点带面培育乡村旅游产业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多集中在乡村,已有丹寨万达旅游小镇“企业带县”、剑河县反召村“乡村旅游+”、锦屏县圭叶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旅游扶贫新经验、新模式,同时提出“共建、共管、共享”的“三共三带”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这一批行业发展新模式,要继续总结推广。坚持“旅游+”功能,通过整合资源、规划衔接,推动旅游业与大健康产业、大生态、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让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引擎。
4.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借助职院旅游专业办学优势,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精准输送,或选择实力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劳动转移、定向就业创业等方式培训,将对旅游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乡村接待、文化表演、农家乐、旅店、讲解(导游)员、厨师、等从事旅游直业的人员作为培训的重点,提升素质、知识、能力、服务水平,下工夫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旅游人才队伍,使人才能进得来,留得住。
参考文献:
[1]曾广超.贵州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8-07-13
[2]经济日报.山东沾化走出文化扶贫特色路富口袋先富脑袋[J].农村科学实验,2019-03-02.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近年来,黔东南乡村旅游开发在发展地方经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文化环境促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1.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依托蓬勃发展的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黔东南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形式,取得一定实效。在麻江县乌羊麻依托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示范园的带动效应和乌羊麻美丽乡村的打造,游客增多,村民已先后开办了10多家农家乐,生意都很红火。2019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2892.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12888.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接待入境旅游者4.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其中,外国人2.08万人次;港、澳、台同胞2.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1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
2.促进村民增收与脱贫
通过旅游项目建设牵引、景区开发带动等方式,让乡民直接参与到乡村民俗、农家乐、旅游商品销售等环节中,让贫困群众分享旅游发展红利。2018年度通过旅游扶贫九项工程带动贫困人口计划带动66870人增收,旅游富民成效日趋显现。西江千户苗寨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实现旅游开发脱贫创富。
3.促进人员回流就业
发展乡村旅游,提升旅游产业引领地位,推进村村共同发展产业,共同设立合作社,促进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西江苗寨等一批旅游村、专业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大力扶持乡村“能人”,发挥他们的致富带动作用。据2018年数据,近年来以乡村旅游为发展抓手,黔东南地区共带动一万五千余个农村劳动力就业,助推旅游脱贫1.98万户5.2万人以上。其中,旅游项目建设扶贫工程带动15129人,景区带动旅游扶贫工程带动9091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带动12505人、“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扶贫工程带动5376人、旅游结对帮扶工程带动4704人、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工程带动2409人。
4.促进文化环境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这里乡景、乡韵、乡情更加引人入胜。近年来,黔东南州结合州情实际,探索出以“千村百节”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生活的方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利用百姓大舞台、百村侗歌大赛、百村苗歌大赛、姊妹节、苗年、萨玛节、周末篮球赛等重大节庆赛事平台,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打造百姓精神家园。如望城村民紧紧围绕乡村旅游、精品水果两条主线,抓特色产业发展,发展旅游经济,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截至2019年,黔东南创建省级乡村旅游村寨26个、乡村旅游客栈和乡村农家乐109个,乡村旅游生态文化明显提升。
二、黔东南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虽然乡村旅游发展热火朝天,也起到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是由于黔东南是高山丘陵地区,山多平地少,交通不发达,城镇化率低。因此,乡村经济比较滞后、基础设施十分不完善、生活条件落后、乡风文明还需普及、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严重、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等任然是大多数基本现状。
1.以政策引领发展
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务院、文旅部、农业农村部、农业银行等各部門联合或独立发布相关发展政策,2018年12月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7月的《关于金融支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的通知》,2019年8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2020年7月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等政策文件精神可见,国家是非常鼓励乡村旅游业态的发展,到2025年,乡村(休闲)旅游业达到40亿人次、1.2万亿/年的规模。应以此为契机,依托政策来引领乡村旅游发展。
2.加强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7月文旅部《关于统筹做好乡村旅游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加快市场复苏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到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强通村公路、产业路建设,打通旅游“最后一公里”,要以黔东南州所有乡村覆盖为目标,实现乡村组组通、产业基地路路通、旅游景区直通、景区互联互通。实现光纤进村入户,移动网络4G信号和无线WIFI网络全覆盖,开发应用智慧旅游技术平台。
3.以点带面培育乡村旅游产业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多集中在乡村,已有丹寨万达旅游小镇“企业带县”、剑河县反召村“乡村旅游+”、锦屏县圭叶村“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一批旅游扶贫新经验、新模式,同时提出“共建、共管、共享”的“三共三带”乡村旅游扶贫模式,这一批行业发展新模式,要继续总结推广。坚持“旅游+”功能,通过整合资源、规划衔接,推动旅游业与大健康产业、大生态、大数据产业协同发展。让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拉动地方发展的强大引擎。
4.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借助职院旅游专业办学优势,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精准输送,或选择实力培训机构,开展实用技能、劳动转移、定向就业创业等方式培训,将对旅游经营管理者特别是乡村接待、文化表演、农家乐、旅店、讲解(导游)员、厨师、等从事旅游直业的人员作为培训的重点,提升素质、知识、能力、服务水平,下工夫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旅游人才队伍,使人才能进得来,留得住。
参考文献:
[1]曾广超.贵州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8-07-13
[2]经济日报.山东沾化走出文化扶贫特色路富口袋先富脑袋[J].农村科学实验,201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