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全球华人姓氏寻根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l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3年12月21日
  地点:首都图书馆报告厅
  人物:钱文忠、冯八飞
  2013年12月21日,腾讯书院“百家姓——全球华人姓氏寻根”活动邀请钱文忠教授讲述《百家姓》的故事,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姓氏作为切入点,与全球华人一同来寻根溯源。
  为什么要讲《百家姓》?
  钱文忠首先回答了一个大家都非常想了解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讲《百家姓》。但他并没有急于作答,而是先向在场的朋友致歉,因为他从三亚一路赶来,没来得及换正装出席今天的活动,觉得对大家十分不尊重。紧接着,钱文忠说:“我想从几个方面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讲《百家姓》不是一个偶然的决定,是我个人计划的一部分。我曾经讲过《玄奘西游记》,通过讲玄奘来探寻我们这个民族迫切需要的信仰的力量;而后又讲了《三字经》《百家姓》,为什么会讲这些呢?因为我们现在有一个很重要的误区,就是认为只要是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身份证、护照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就都是中国人。我觉得是不是中国人,除了国籍以外,还得看你的文化。所以你到底是什么人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你所延续的传统文化。而今天的中国人到底继承了多少传统文化呢?”
  你知道爷爷的名字吗?
  “你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吗?你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吗?你知道自己高祖父的名字吗?”钱文忠即兴对在场的观众做了一个小测试,但问题问到最后,举手的人仅剩下两个。“按照中国传统,这应该是我们生命中最亲的人,但我相信,90%甚至95%以上的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高祖父的名字,还有什么传统可言呢?可见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像我们想象和自以为的那样安全和没问题吧!”
  随即,钱文忠又一次向观众发问:“在座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母亲的名字呢?”显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这在历史上恰恰是违背传统的。”钱老师解释说,“按照中国的传统,母亲的名字只有你的外公、外婆和你的父亲知道,子女是要等母亲百年以后,为了给她写碑传时才能知道的,母亲在世的时候子女是不能知道其姓名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从最根本层面出现了问题。”
  姓氏的危机与挑战
  钱文忠老师在讲《百家姓》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姓氏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一是因为历史上改姓、换姓、合并姓、分流姓,这些原本清楚的记载,因为大量家谱被毁而无据可寻;二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户籍登记时将很多姓氏搞乱,比如姓‘傅’的与姓‘付’的,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姓,但登记时就写成了简单的‘付’;还有阎锡山的‘阎’,很多被简写成‘闫’;还有‘肖’这个姓,原来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几个人姓,但现在居然比姓‘萧’的要多,很多都是因为登记的时候被‘简化’了;另外,繁简字转化的时候也改了一批姓,比如‘于、予、於’这三个姓其实并没有关系,但最后都变成了‘于’姓;改革开放以后还出现了很多自取的复姓,所以我们的姓氏就开始快速紊乱,而这个紊乱的背后是记忆、传统与文化的紊乱和丧失。”
  文化上的“孤儿”
  “我曾经问过很多人,你这个姓从哪儿来的?你是从哪儿迁来的?你的始祖是谁?但关于这些问题大家好像并没有什么兴趣。”钱文忠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点可悲的,“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父母,变成了一个孤儿,让大家觉得很心痛,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是谁,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谁,不也等于是孤儿吗?但我们都没有意识到在文化上的孤儿状态,也是同样让人心痛的。”
  随着新年的临近,《百家姓》也即将在春节期间播出。在讲座的最后,钱文忠老师呼吁大家“在吃团圆饭,孝敬长辈的同时,每个人最好都带着录音笔,坐在爷爷奶奶面前,听他们讲讲家里的故事,这是现在最容易做,最应该做,也最值得做的事情。”
其他文献
有人说“战争的获益者只有蛆虫”,但这对开封之围毫不适用,当旷古未闻的浩劫降临时,甚至蛆虫也在这片诅咒的土地上消失。  无论历史如何发展,围城都将作为最残酷的战争手段得到铭记。如果将目光放在明末,又除去扬州与嘉定,那么在种种悲欢离合之中,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如开封之围般惨烈的例子。死神用最无情的手段,对百万军民进行了半年之久的煎熬,导致其中十之八九死于非命;而对大明,这场战斗又是一个转折点,随着开封陷
期刊
据说北京紫禁城有一密室,锁键甚固,代代相传里头藏的是国初很有些能掐会算本领的刘伯温留下的密件,非大变故不得开启。到了崇祯十六年,满清军队挥师南下,直逼山海关,情势危急,坐困愁城的崇祯皇帝欲开启阅示,太监跪谏,不听。开室,内唯有一柜。开柜,内有三图。第一幅图画的是文武百官数千人,却将官帽拿在手里,披发乱走。崇祯问其含义,太监回答说:“或恐官多法乱。”第二幅画的是士兵倒戈弃甲,穷民负镪奔逃,崇祯又问,
期刊
今年4月9日,中国书史及印刷史学者钱存训,在其位于芝加哥的家中去世,享年105岁。  钱为学界所称道,并因为他在中国古文字及书史方面有卓越成就,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中国书目和古文字学学者之一,还在于他对中国古籍所做出的另一个杰出贡献。  他曾参与一场堪称经典的“古籍保卫战”:在日本占领上海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把数万本珍稀古籍偷运到安全地点。 这批书籍上承清内阁大库旧藏,又广纳清末民国几代学人潜心搜罗的善
期刊
潜艇与飞机是伴随工业文明出现的两大新式武器,一个潜入水中,以隐蔽性见长;一个翱翔天际,打击力强大。若是能将两者结合,造出一种能潜水的航母,其威力可想而知。在潜艇飞机刚刚问世不久的岁月里,便有许多军事强国试图造出这样一种武器来,这种努力到至今都在继续,以致于许多人都坚信,未来的海军之王,不再是浮在水面上的航母,而是这种藏在水下的航母了……  先行者——轰炸目标是伦敦  潜艇的起源很早,传说文艺复兴时
期刊
3D打印的兴起  我们过去要花两个月时间和十万美元来制作一个模型,现在却只需一千美元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就能搞定。  人类操纵原子和分子的新能力带来了制造业的颠覆性革命:3D打印。快速成型制造这种新加工过程根据三维数字文档来制作物品,先铺一层超薄的将要构成物品的材料,然后再一层层添加材料,直到制成三维物品。可以使用一种以上的材料。虽然这种新技术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它带给制造业的优势难以低估,有些成果
期刊
“六君子”之外的两个人  1898年,昙花一现的戊戌变法运动,以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宣告失败。这段历史不仅关系到清王朝一姓的兴衰,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改良运动。对于戊戌变法的具体细节,相关著作如车载斗量,其中的主要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以至荣禄、袁世凯的事迹也均为人所熟知。但有两位险些和戊戌六君子一同殉难的维新人士——张荫桓和徐致靖,他们却往往为治史者所忽略。  张荫桓(18
期刊
虽然一些政治家和专家都非常崇尚“传统婚姻”——这听起来有些怀旧,总能联想到爷爷奶奶的有柔焦功能的宝丽来相机。当婚姻成为地位不等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时,几乎没有人会考虑到婚姻传统的真正根基。即使是现在,合法的婚姻并不是以两人之间的感情为衡量标准,而是看双方是否有能力共享社会保险和税收福利。事实上,为爱结婚的这一概念才是非传统的。  传统婚姻的十万个为什么  在大多数有记载的人类历史上,婚姻是为了最大化
期刊
说过了《民呼日报图画》,再来谈《时报附刊之画报》,似乎是倒着走,不太顺。《民呼日报》创办于1909年5月15日,无论年纪、规模、影响力,还有存世时间,都远不及创办于1904年6月12日的《时报》。《时报》的创办人狄葆贤,乃康有为弟子,与梁启超也有深交。在晚清报界,《时报》之开辟“时评”专栏、创办报纸周刊等,都很有革新意识;至于陈冷血在《时报》上的小说试验,更是文学史家关注的对象。照常理推测,《时报
期刊
读法国大革命史,会发现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这就是贵族在大革命中的短视。正如法国学者乔治·勒费弗尔在《法国大革命的降临》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这场引起整个法国陷入天翻地覆中的大革命,最早其实是由贵族发起的;然而贵族发起的这场革命,最终毁掉的恰恰是贵族制度本身。贵族是革命的最早发起者,也是革命的最大受害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要理解这一悖论,我们得追溯到1370年法国国王与贵族之间达成的那个
期刊
“通天”几乎是我们社会特有的术语。经常看到三五人群聚会的场合有人高谈阔论,众人听得聚精会神;若有人问,那人是谁,总有这样的回答,你不知道吗,他可是通天的人;或者,他的博导、姑父、某个朋友是通天的人,经常去海里,有最新的消息……这个“天”就是有形无形之手,抓住了精英们的颈项,决定了大家的脑袋。  对未知信息或对权威信息的渴求是人性共有的现象,这种渴求通天、进而跟大人物交往是东西方人都具有的品性或虚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