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数学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兴趣与主动;倾听与阅读;自主与合作;发现与应用;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現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还养成了主动学习知识的好习惯,一举数得。
二、培养学生倾听和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请学生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为主”,教师要把握方向,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 以后,我为学生安排的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积极性也很高。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小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持久的关注,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主动,积极,健康的参与学习,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好习惯,益终身。
关键词:兴趣与主动;倾听与阅读;自主与合作;发现与应用;创新与实践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現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还养成了主动学习知识的好习惯,一举数得。
二、培养学生倾听和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请学生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五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应“以学为主”,教师要把握方向,相机穿插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引导。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学《统计》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路口视频,让学生统计在一分中之内过往的车辆有几辆货车、几辆面包车、几辆小汽车,几辆公共汽车,一遍放完后,很多同学都说:“老师,太快了,再来一次。”我不吭声,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学们还是来不及记录。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看了两次都为未能记录下来呢?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有没有办法能又快又准确的记录下来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组员记录面包车、有的记录货车、有的记录小汽车、有的记录公共汽车,1分钟视频播完后,各个小组都有了统计结果。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 以后,我为学生安排的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积极性也很高。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小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慢的过程,需要持久的关注,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需要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主动,积极,健康的参与学习,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好习惯,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