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创新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eny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通过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实现警察公共关系与警民关系的和谐统一;进一步优化警察公共关系的传媒环境,促进警察与媒体良性互动;树立以人为本、公正执法的理念,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
  【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 警民关系 和谐 创新
  
  警民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需要进一步创新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建立以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的警察公共关系,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民警的理解和支持,形成和谐的警民关系。
  塑造良好形象 促进警民关系从人际关系向公共关系转变
  警察形象是公众对警察组织的整体评价,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是警民关系和谐的强大动力。一个真实的、具有公信力的警察形象,是求得民众理解和支持的沟通基础。以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为目标的公安管理科学和行为艺术是新时期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是警察公共关系创新的前提。人民警察外在行为、举止等表现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成的形象、地位、信任和支持程度构成了人民警察的形象。人民警察的形象代表着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公安机关组织内部统一思想,提高民警士气,增强凝聚力;也有助于积极调整公安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工作。
  警察公共关系是密切警民关系的纽带。公安机关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使警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为公安机关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人民警察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各种犯罪和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好社会的稳定。但要实现这一目的,公安机关就应广泛宣传,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这恰恰需要通过警察公共关系的运作来影响和改变人民群众的态度,启发和引导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公安工作,从而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关系从人际关系向公共关系的转变。
  警民关系是警察形象的试金石。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与警民关系的好坏有着直接必然的联系,是警察形象好坏的试金石。实践证明,警察的形象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人民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度就高,对公安工作的支持力度就大,警民关系就和谐。反之,如果人民群众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警察的工作和行为,这说明警察的形象还不适应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优化警察公共关系的传媒环境
  客观看待传媒环境对警察形象的影响。传媒环境是指由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构成的外部传播条件。一方面,传媒环境对警察形象有正面影响。通过正面的公安宣传报道,倡导主旋律,取得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和公安民警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和亲和力。积极做好面向社会的宣传、协调与沟通,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导向,积极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社会公众恰当认识和评价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工作,有效引导人民群众改变对警察的不良看法。另一方面,传媒环境对警察形象有负面影响。公安民警在执法、管理、服务时经常处于社会矛盾的交汇点上,工作上稍有不慎,极易导致涉警负面报道。这对警察的形象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进而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优化警察公共关系的传媒环境,促进警察与媒体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抢险救灾等工作中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社会声誉。一是利用媒体加大新闻舆论宣传,扩大宣传阵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公安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采访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全方位立体展现公安工作。二是利用媒体正面宣传,树立先进典型,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倡导人民警察爱人民、人民警察人民爱的社会新风尚。三是及时曝光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典型案例,教育群众,震慑不法分子。四是利用媒体强化舆论监督,促进社会环境的净化,执法环境的优化。
  完善长效机制,夯实合作双赢的基础。一是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专门的新闻和社会舆情监督机制,落实专人定期分析民情、舆情,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控。密切关注新闻报道尤其是互联网动态,及时通报警情动态,澄清事实,制订应对工作预案,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快速启动,维护公安队伍和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二是健全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切实掌握话语主动权,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拉近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三是完善定期与媒体联系沟通机制,畅通与媒体的沟通渠道,争取媒体的理解与支持,促进警民互动。四是建立警察与公众之间良好的对话沟通机制。警民关系和谐的首要条件就是交流和理解,警务对接民众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沟通。通过阳光警务活动、爱民实践活动、开展警民共建活动、警营开放日以及建立和完善民警向群众定期述职制度等各种形式,倾听群众意见,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从而增进信任与合作,避免误会和磨擦。
  树立以人为本、公正执法的理念
  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以提高警察的公信力为基础。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任何时候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人民警察的保护。这一鱼水关系相互交融,互为支撑。人民警察只有纪律严明、作风过硬、执法公正,真正在人民群众中具备公信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营造良好的治安氛围。人民警察的公信力才能在得到提升的同时,使警民关系更加和谐,警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和谐氛围更加浓厚。人民警察通过提高公信力,不仅能有效地惩治违法犯罪、匡扶正义,也能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打击违法犯罪的行动中,形成警民互动抓治安的良性格局。
  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以人民警察公正执法为前提。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承载的是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公正执法是党和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人民警察执法工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能否公正执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威信,关系到人民警察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警民关系的和谐。因此,人民警察首先要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在具体执法中,做到态度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爱护群众。公正执法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为执法而执法。
  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以群众满意为评判标准。人民警察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职权是人民赋予的,对人民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使命和宗旨,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与否是检验警民关系是否和谐的关键。把握住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坚持从广大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干起,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见,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尽心竭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满意度就高,警民关系就更加融洽、和谐。反之,人民群众如果对人民警察不满意,就不可能支持人民警察的工作,更谈不上警民关系的和谐。因此,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心头,时刻让人民群众满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公安工作才能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真正收到实效。
  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把以人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和谐警民关系是建立在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之间感情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人民警察正确履行职责,充分重视群众的需求,自觉维护群众利益,以多样化的、平等的服务积极回应群众的需求,并时刻接受群众的监督,通过平等服务来赢得群众对警察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互相支持的鱼水关系。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服务对象,把以人为本作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理念,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浓厚感情去执法、去工作。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人民群众对人民警察在感情上充满关心爱护,在行动上充满理解包容,在工作上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帮助,积极配合人民警察的工作,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爱护、帮助、理解和包容,形成一种相互默契、亲如一家的警民和谐局面。
  和谐的警民关系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是以提升新时期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为目标,广泛宣传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职权和工作程序,减少和消除社会公众的误解和偏见,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公安机关为保一方平安付出的辛勤汗水,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民心。及时向广大群众通报警情、社情,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合理建议积极予以采纳实施,使群众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参与感,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促进警察与群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建立良性互动的新型警民关系,用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理解与合作,为公安工作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关系的和谐。(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市万州区公安局;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正确处理三峡库区社会矛盾 防范和化解社会冲突》,项目批准号:2008-ZX04)
其他文献
【摘要】修改《国家赔偿法》应重新审视其立法理念。目前法律中关于司法赔偿制度的目的定位的错误,导致了具体制度的不合理性。对于一部以关注负值交易关系为核心的赔偿法律制度,应以平复损失作为存在并适用的根本目的,将人权保障从理念变为现实。  【关键词】司法赔偿 目的 权利 救济    司法赔偿制度的目的,是司法赔偿理论中具有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对司法赔偿制度的目的并没有专门规定。
【摘要】交通肇事罪财产抵刑的条款从立法上设定了适用刑法的不平等,既造成了司法适用过程中的混乱,也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刑事法律规定的不满,更是对公平、正义等法律理念的亵渎。因此,必须废除交通肇事罪的财产抵刑条款,这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 财产抵刑 存废    1997年《刑法》在借鉴1979年《刑法》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交通运输业的客观情况,进一步完善了
知识产权问题直接影响到重大经济活动的成败。政府应当建立知识产权审议机制,为重大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通过明确知识产权审议的性质、合理界定重大经济活
【摘要】当前,在贪腐犯罪案件的处理中,技术侦查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这一手段的作用,不致使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借鉴国外有关方面的立法状况、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制定两条适用原则:重罪原则和必需性原则,并从适用主体、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序等方面规范立法设计。  【关键词】贪污贿赂案件 技术侦查手段立法规制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加快,贪污贿赂犯罪案件进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用阿莫西林及甲哨唑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方法:82例消化性溃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甲哨唑治疗;对照组41例单服奥美拉唑
法国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近年在我国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他强调多样性统一、有序性与无序性的统一、包含部分与整体的整体观、在教育上要重视掌握的"七种必要的知识"
【摘要】现代专利法的实用性标准经过了一个演进的过程。早期专利实用性要求很高,要求申请人引进新产业或新贸易,后来要求提供模型或样品,要求规定时间内实施,及至变成要求应用的可能性,实用性要求明显呈下降趋势。实用性要求降低有其合理性,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关键词】实用性 专利法 实用性标准    现代专利法的实用性一般指发明能够在某一产业制造或者使用是所谓专利三性之一。但是,专利审查中,实用性要求及
【摘要】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则,实现对人权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构建法治社会,推动我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需要从援助机关、援助对象、援助资金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不断完善。  【关键词】法律援助刑事诉讼司法公正  所谓法律援助,在实践当中又被称为司法援助、法律帮助或者说是法律扶助,在援助的范围上可以分为民事法律
【摘要】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战略之下,和谐主义司法成为必然要求。在民事诉讼模式中的构建中,和谐主义司法起到价值基础的作用。在和谐司法的语境下,结合主义是以当事人主义为主,适度吸收职权主义的合理因素的民事诉讼新模式,是我国民事诉讼模式构建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和谐司法 民事诉讼 结合主义 协同主义    我国现行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弊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
【摘要】公安执法失范现象的存在,侵犯了公民合法权益,影响了法治社会的发展进程。究其原因,有执法主体方面的,也有其他多方面综合作用导致的。应从体制、机制、制度上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在实践上规制公安执法权,实现公安工作的法治化。  【关键词】公安执法权 失范 原因 规制    公安执法失范的原因探析  公安执法权是国家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管理秩序,保护国家、社会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