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是相对落后的,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低下,因此,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与时俱进,就必须改变英语语篇教学模式。a
关键词:高校外语;语篇教学模式;策略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始终没能摆脱以升学为目地的教学方式,并热衷于“教师在台上宣讲,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使用英语的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粗略懂一点语法,能辨认一些单词。为解决这一普遍问题笔者作了一定的思考。“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巩固、扩大学生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这一部分无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讲解,作为教师可侧重进行学法指导;这样“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语篇理解的培养;只有在语篇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是英语学科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之所在。因此,我们主张在外语课堂上构建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表象,就要指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周密细致地进行整体观察,然后再观察它的各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清晰表象。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求知欲也愈加强烈,尤其是遇到新的内容,他们往往希望一口气看完全部内容。
(二)认知理论
从广义来讲,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知识分类等心理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还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它是由一系列过程所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三) 图式理论
图式是认识或心理或智力结构,这种结构把有机体所察觉到的事物按照一般的特性组织到“群体”中去,可以把图式简单地看作概念或类别。认知心理学家把构成特定情况的事件和行动的发展顺序的意义单位称作图式或框架。图式是认知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学生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因此,图式理论是语篇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图式理论的不断增加,又能促进语篇的整体理解。
(四)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正如心理学格式塔理论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优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应重视整体的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理解词句,不理解全文。a
二、语篇教学法的含义
以往的以词、句子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如果用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也许是有一定作用。但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而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它将语言知识结构的讲解融与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以文章作者的思想为轴线,将文章的段落层次有机的剖析、讲解,使学生从原来局限于以词、句为单位的理解扩展为对文章总体思想的全局思考,旨在提高学生对文章重点、层次、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从而更好的阅读理解和综合使用语言。
因此,只有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三、语篇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我们在对高校英语课的设计过程中,应围绕以下三法
(一)以授课对象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定梯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可围绕文章主题,通过安排双向交流、小组讨论、短演讲等促使学生主动内化学习,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身临其境的场景式教学法
语言的学习需要强化对感性思维的锻炼,应该充分利用影音多媒体[7]等各种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枯燥无味感和畏惧情绪,增强其语感,同步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
(三)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学大纲要求为基础,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间承前启后,环环相套构成有机整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任务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任务布置实施主要分为:a.课前任务(pre-task),根据需要讲授的课程设计需要思考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强调自学和预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听讲;b.随堂任务(during-task),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以个人、小组等为单位完成任务,强调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c.课后任务(post-task),教学单元结束后需要巩固和掌握语言知识的任务,强调复习,需要统筹考虑和有机结合课前任务与随堂任务。
围绕着“三法”,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1.导入(呈现):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图式。通过有效的导入能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篇章理解的作用要大于语言知识。 2.快速阅读:通过快速阅读,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结构、含义;回答Prereading中所提的问题。对整个篇章有个大致了解,能回答一些识记性的问题。
3.理解:通过作记录、问答、找中心、关键词等途径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表层理解。
4.精读:通过精读,使学生掌握文章中所内含的信息。了解各语篇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
5.复述(表演):通过复述或表演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快速阅读和精读这两个环节。
6.讨论:通过分组讨论或两两讨论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学生发表自己对作者所表达内容的观点、看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对篇章进行评价性的理解。
7.巩固:巩固本课的内容,加深记忆。可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该篇章的理解,起到巩固的目的。
四、语篇教学构建的策略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相继投入使用,校园网、多媒体实验、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设备保证了英语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为在课堂中开展语篇教学提供保证。因此在每一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来展示语篇功能。从中心句到关键词;从语篇标记到段落结构;从中心话题到与此有关的深层次的思考,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依托所创设的情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
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中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由于语篇教学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在语篇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学生团体活动,如:对话、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采用上述团体活动方式,就可将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结合起来,将领会思想和表达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
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读者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听者和读者往往根据说者和写者发出的语言信息,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可能发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假设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因此,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但要备课,更要备“人”,以填补学生的信息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阶段,精心备课,以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五、结语
基于语篇分析模式的不同,认知策略模式对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语篇理解困难的解决会有所启示。在高效外语教学中的语篇教学模式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认知模式训练使学生们的成绩有显著提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激活学生的世界知识,认知策略在语篇类型教学中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在语篇教学中,培养语篇类型的认知能力语篇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语篇信息随着语篇类型的多样化和加深将不断扩大,而信息过程是学生已有背景知识的处理过程。在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中,从交流信息的角度讲,把握文章的总体思想要比理解分散的句子重要得多。在语篇类型教学中我们应做到注重知识激活,培养学生的语篇预测能力,把握语篇类型框架,抽象篇章模式,使体裁与原有的语篇相吻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高校外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刘绪华.语篇分析理论和逆向型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1999(03)
关键词:高校外语;语篇教学模式;策略
长期以来,英语教师始终没能摆脱以升学为目地的教学方式,并热衷于“教师在台上宣讲,学生在底下埋头笔记”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只注重字、词、句的分析和语法讲解;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偏低,使用英语的能力差。许多学生只粗略懂一点语法,能辨认一些单词。为解决这一普遍问题笔者作了一定的思考。“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巩固、扩大学生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这一部分无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讲解,作为教师可侧重进行学法指导;这样“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加强对学生语篇理解的培养;只有在语篇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正是英语学科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之所在。因此,我们主张在外语课堂上构建以图式理论和认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以语篇教学法为手段,以发展的英语能力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语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表象,就要指导学生对学习对象周密细致地进行整体观察,然后再观察它的各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清晰表象。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求知欲也愈加强烈,尤其是遇到新的内容,他们往往希望一口气看完全部内容。
(二)认知理论
从广义来讲,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知识分类等心理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还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它是由一系列过程所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三) 图式理论
图式是认识或心理或智力结构,这种结构把有机体所察觉到的事物按照一般的特性组织到“群体”中去,可以把图式简单地看作概念或类别。认知心理学家把构成特定情况的事件和行动的发展顺序的意义单位称作图式或框架。图式是认知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学生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因此,图式理论是语篇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图式理论的不断增加,又能促进语篇的整体理解。
(四)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正如心理学格式塔理论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优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应重视整体的语篇教学,否则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理解词句,不理解全文。a
二、语篇教学法的含义
以往的以词、句子为核心的外语教学,如果用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也许是有一定作用。但语言并非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词句,而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出来的。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用目的语来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只有通过实际参与语篇交际,才能真正理解语篇。而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教学而言,它将语言知识结构的讲解融与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以文章作者的思想为轴线,将文章的段落层次有机的剖析、讲解,使学生从原来局限于以词、句为单位的理解扩展为对文章总体思想的全局思考,旨在提高学生对文章重点、层次、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从而更好的阅读理解和综合使用语言。
因此,只有语篇教学,才有利于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言语交际能力。
三、语篇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我们在对高校英语课的设计过程中,应围绕以下三法
(一)以授课对象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定梯度和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可围绕文章主题,通过安排双向交流、小组讨论、短演讲等促使学生主动内化学习,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身临其境的场景式教学法
语言的学习需要强化对感性思维的锻炼,应该充分利用影音多媒体[7]等各种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调动学生 的非智力因素,克服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枯燥无味感和畏惧情绪,增强其语感,同步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
(三)任务驱动的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指以教学大纲要求为基础,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任务,任务之间承前启后,环环相套构成有机整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完成任务来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任务布置实施主要分为:a.课前任务(pre-task),根据需要讲授的课程设计需要思考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强调自学和预习的过程,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听讲;b.随堂任务(during-task),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以个人、小组等为单位完成任务,强调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c.课后任务(post-task),教学单元结束后需要巩固和掌握语言知识的任务,强调复习,需要统筹考虑和有机结合课前任务与随堂任务。
围绕着“三法”,具体可采用以下教学模式
1.导入(呈现):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图式。通过有效的导入能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篇章理解的作用要大于语言知识。 2.快速阅读:通过快速阅读,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结构、含义;回答Prereading中所提的问题。对整个篇章有个大致了解,能回答一些识记性的问题。
3.理解:通过作记录、问答、找中心、关键词等途径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表层理解。
4.精读:通过精读,使学生掌握文章中所内含的信息。了解各语篇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
5.复述(表演):通过复述或表演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快速阅读和精读这两个环节。
6.讨论:通过分组讨论或两两讨论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学生发表自己对作者所表达内容的观点、看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对篇章进行评价性的理解。
7.巩固:巩固本课的内容,加深记忆。可通过一些口头或笔头练习,来检测学生对该篇章的理解,起到巩固的目的。
四、语篇教学构建的策略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手段相继投入使用,校园网、多媒体实验、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设备保证了英语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充足性,为在课堂中开展语篇教学提供保证。因此在每一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来展示语篇功能。从中心句到关键词;从语篇标记到段落结构;从中心话题到与此有关的深层次的思考,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依托所创设的情景,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篇交际能力。
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中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
由于语篇教学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在语篇教学中要多开展一些学生团体活动,如:对话、同桌讨论、小组讨论、辩论等。采用上述团体活动方式,就可将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结合起来,将领会思想和表达思想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局面。
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读者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在语言交际中,听者和读者往往根据说者和写者发出的语言信息,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可能发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预测、假设和推断,从而达到理解。因此,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不但要备课,更要备“人”,以填补学生的信息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内容和阶段,精心备课,以使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语言知识的系统性。
五、结语
基于语篇分析模式的不同,认知策略模式对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语篇理解困难的解决会有所启示。在高效外语教学中的语篇教学模式中有计划、有目的的认知模式训练使学生们的成绩有显著提高,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激活学生的世界知识,认知策略在语篇类型教学中是可行的并且是有效的。在语篇教学中,培养语篇类型的认知能力语篇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语篇信息随着语篇类型的多样化和加深将不断扩大,而信息过程是学生已有背景知识的处理过程。在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中,从交流信息的角度讲,把握文章的总体思想要比理解分散的句子重要得多。在语篇类型教学中我们应做到注重知识激活,培养学生的语篇预测能力,把握语篇类型框架,抽象篇章模式,使体裁与原有的语篇相吻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高校外语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5]刘绪华.语篇分析理论和逆向型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