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每个学生的内心都蕴藏着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受。让小学生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认识,唤醒小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推进作文教学的深入展开。但事实上,一些学生畏于表达,不知道如何表达,不愿意表达,主要原因是缺失表达的兴趣。激活学生表达的兴趣点,让学生尽情习作,唯有重构写作标准,尊重学生个性,整合语文教学资源,拓展学生习作空间,学会欣赏和有效评价,才能让学生习作信心十足,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训练 教学对策
习作,就是写作文,简言之就是运用汉语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在每一个学生的童心世界里,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绚丽多彩的梦想,每一颗心灵都蕴藏着对五彩斑斓世界的不同诠释。正如叶圣陶所言:“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鸣出内心的感兴。”在平时习作教学和指导中,我们要走近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表达的意愿,让他们从自己的想法、认识中圈画对世界独特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尽情地习作,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一、放下所谓标准,回归习作教学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与一些不爱写作的学生交谈中发现,“写作文很难”是很多学生畏惧习作的主要原因。“习作”是对世界的感知、看法的表达,应该是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敢于表达想法的一种途径。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习作”很难?难道他们都不想表达?反思平时习作训练,往往对写作有着增加字数、情感、要点等要求,似乎习作训练变成了一份难做的“蛋糕”。希望学生能够妙笔生花,我们希望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提升,但如果将习作目标定得太高,就势必影响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似乎将每个学生都武断地列入“培养作家”的教育窠臼中。习作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意识,利用习作表达学生对世界的真情实感。每个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并非一致,有的学生想说的话很多,有的学生仅有只言片语。如果我们放下所谓的“标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理解,将习作训练的“初心”回归到学生本身,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拿起笔表达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我们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想法,不能设置过高的门槛,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统一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将要求放低,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用自己的笔抒写人生体验,让习作训练回归自然,不再感到习作训练是一种负担,而是对自己生活体验的一种再现,从而将“习作”看作一种快乐的表达过程。
二、关注学生个性,唤醒学生表达热情
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是各不相同的。在习作训练教学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关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每个学生想表达、乐表达,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尽情写作?要给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语言文字构架特定意义的文章。写作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对生活的观察、对自我的思考、对世界的认识。教师要在写作空间上拓展自由度,激发学生表达的真情与感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真切的体验中说出真心话。如果明确了写作主题,而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并未有与之相关联的生活体验,即便搜肠刮肚,也难以写出真切的体验,导致语言苍白,假话、空话连篇。所以,不需要明确主题,尝试学生自主选题,特别要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让学生从心里感悟生活,才能让写作闪耀光彩。在习作训练中,让学生自主创作,在作文中展现不同的体验。有学生写的《爷爷的生日》,表达了妈妈对爷爷的无限关爱与体贴;有学生写的《游西山》,赋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机勃勃的草木无限深情;有学生写的《蚂蚁搬食》,对蚂蚁的动作、行为进行生动的描写,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刻画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同样,习作时间也要自由,让学生尽兴。作文是基于生活的创作活动,习作训练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尽管每周都要求学生写出一篇佳作,但也不能苛责学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篇幅可长可短,体裁可以多样,关键是让学生在习作中养成勤写随笔、勤写日记的习惯。
三、依托语文教材,整合学生习作资源
写作文需要在平时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生活,多阅读不同文学作品,包括教材与课外读物,在写作语言、思维、表达进行长期的训练。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开发网络渠道,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资料,结合学生间的探讨、交流梳理写作方向,整合写作思路,吸取优秀的文学营养,将之运用到自己的习作训练中,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可以挖掘现有的教材资源,重视语文课程知识的挖掘,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打通课堂内外,拓展习作天地。如在家庭里,关注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走进校园,发现校园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了解社会,感悟社会生活中的趣闻轶事,都可以将之纳入习作素材资源。平时,要乐于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撰写观察日记,积累读书笔记,随时、随地、随兴地记录自己对生活的别样体验,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变成习作的知识乐园。留心观察生活,广泛搜集信息,拓宽阅读视野,为习作训练夯实素材基础。另外,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习作指导,挖掘学生的习作潜能,特别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从自己的乐趣入手,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逐步建立习作的自信心,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习作空间。
四、善于做好衔接,拓宽学生习作空间
在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上,教师要善于密切作文教学与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的联系,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积累中厚积薄发。习作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表现方式,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和习作实践掌握写作技巧,加强习作训练与思想情感的融合。阅读教学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博览群书,从不同作品中理解、积淀文学语言素材。如读到好词佳句要摘抄下来,多读几遍,最好出口成诵,便于在以后写作中灵活运用。只有不断地积累和运用,才能做到妙语连珠。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绝佳的素材,我们在习作指导中要关注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捕捉习作练笔契机。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后,我们可以“宋奶奶,我想对您说”为主题,让学生表达对宋奶奶的一份情意;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燕子》一文后,可以让学生以“假如我是一只燕子”为例,采用拟人或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希冀。生活是写作训练的不竭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思考经历的人和事,从中寻找写作的切入点,记录典型事件。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找到知识内化的途径,如引入改写、仿写、续写等方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发掘习作空间。
五、注重多元评价,从习作中升华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写作文,教师要能够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特别在学生习作评价上,以同学、老师的视角发现作品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增强写作信念。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习作道路上永远充满自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篇文字都有独特之处。教师的评价要及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引导,让学生从习作中感受到乐趣。要引入学生间的评价,让学生之间相互传阅、相互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想,增进习作交流。教师要注重习作评改,专门设置课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每周一次习作训练课,每两周一次习作评改课,也可以融入“习作展示”环节,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反馈,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维互动关系的形成。评改课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能够从评改中增进知识内化。如对于遣词造句的品析,对文本谋篇布局的设计,对文本故事材料的选择等,都可以作为典型评改实例,让学生从交流中理解,从理解中促进内化。
总之,习作教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很关键,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顺应学生的习作兴趣,多途径、多层面地拓展习作指导,鼓励学生自由、自主表达,增强学生习作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习作训练中见证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关于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几点策略[J].学周刊,2016(01):170.
[2]徐梅田.提高小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18):40.
[3]张炜.让孩子爱上寫作[N].江苏教育报,2011-11-10(A03).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习作训练 教学对策
习作,就是写作文,简言之就是运用汉语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达出来。在每一个学生的童心世界里,对自我、对世界的认识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绚丽多彩的梦想,每一颗心灵都蕴藏着对五彩斑斓世界的不同诠释。正如叶圣陶所言:“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鸣出内心的感兴。”在平时习作教学和指导中,我们要走近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想法,激发他们表达的意愿,让他们从自己的想法、认识中圈画对世界独特的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尽情地习作,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目标。
一、放下所谓标准,回归习作教学初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与一些不爱写作的学生交谈中发现,“写作文很难”是很多学生畏惧习作的主要原因。“习作”是对世界的感知、看法的表达,应该是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敢于表达想法的一种途径。为什么很多学生觉得“习作”很难?难道他们都不想表达?反思平时习作训练,往往对写作有着增加字数、情感、要点等要求,似乎习作训练变成了一份难做的“蛋糕”。希望学生能够妙笔生花,我们希望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断提升,但如果将习作目标定得太高,就势必影响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似乎将每个学生都武断地列入“培养作家”的教育窠臼中。习作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意识,利用习作表达学生对世界的真情实感。每个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并非一致,有的学生想说的话很多,有的学生仅有只言片语。如果我们放下所谓的“标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表达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理解,将习作训练的“初心”回归到学生本身,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拿起笔表达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我们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想法,不能设置过高的门槛,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统一的要求。也就是说,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要将要求放低,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苛责;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见闻感受,用自己的笔抒写人生体验,让习作训练回归自然,不再感到习作训练是一种负担,而是对自己生活体验的一种再现,从而将“习作”看作一种快乐的表达过程。
二、关注学生个性,唤醒学生表达热情
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看法都是各不相同的。在习作训练教学中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关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让每个学生想表达、乐表达,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尽情写作?要给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写作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运用语言文字构架特定意义的文章。写作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对生活的观察、对自我的思考、对世界的认识。教师要在写作空间上拓展自由度,激发学生表达的真情与感受,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从真切的体验中说出真心话。如果明确了写作主题,而对于一些学生而言,并未有与之相关联的生活体验,即便搜肠刮肚,也难以写出真切的体验,导致语言苍白,假话、空话连篇。所以,不需要明确主题,尝试学生自主选题,特别要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让学生从心里感悟生活,才能让写作闪耀光彩。在习作训练中,让学生自主创作,在作文中展现不同的体验。有学生写的《爷爷的生日》,表达了妈妈对爷爷的无限关爱与体贴;有学生写的《游西山》,赋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机勃勃的草木无限深情;有学生写的《蚂蚁搬食》,对蚂蚁的动作、行为进行生动的描写,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刻画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同样,习作时间也要自由,让学生尽兴。作文是基于生活的创作活动,习作训练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尽管每周都要求学生写出一篇佳作,但也不能苛责学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篇幅可长可短,体裁可以多样,关键是让学生在习作中养成勤写随笔、勤写日记的习惯。
三、依托语文教材,整合学生习作资源
写作文需要在平时增加知识积累,多观察生活,多阅读不同文学作品,包括教材与课外读物,在写作语言、思维、表达进行长期的训练。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开发网络渠道,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写作素材、资料,结合学生间的探讨、交流梳理写作方向,整合写作思路,吸取优秀的文学营养,将之运用到自己的习作训练中,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可以挖掘现有的教材资源,重视语文课程知识的挖掘,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打通课堂内外,拓展习作天地。如在家庭里,关注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走进校园,发现校园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了解社会,感悟社会生活中的趣闻轶事,都可以将之纳入习作素材资源。平时,要乐于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撰写观察日记,积累读书笔记,随时、随地、随兴地记录自己对生活的别样体验,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变成习作的知识乐园。留心观察生活,广泛搜集信息,拓宽阅读视野,为习作训练夯实素材基础。另外,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习作指导,挖掘学生的习作潜能,特别是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从自己的乐趣入手,发现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逐步建立习作的自信心,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习作空间。
四、善于做好衔接,拓宽学生习作空间
在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上,教师要善于密切作文教学与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的联系,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积累中厚积薄发。习作是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表现方式,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和习作实践掌握写作技巧,加强习作训练与思想情感的融合。阅读教学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博览群书,从不同作品中理解、积淀文学语言素材。如读到好词佳句要摘抄下来,多读几遍,最好出口成诵,便于在以后写作中灵活运用。只有不断地积累和运用,才能做到妙语连珠。教材中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是绝佳的素材,我们在习作指导中要关注学生与教材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捕捉习作练笔契机。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后,我们可以“宋奶奶,我想对您说”为主题,让学生表达对宋奶奶的一份情意;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燕子》一文后,可以让学生以“假如我是一只燕子”为例,采用拟人或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希冀。生活是写作训练的不竭源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思考经历的人和事,从中寻找写作的切入点,记录典型事件。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找到知识内化的途径,如引入改写、仿写、续写等方法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发掘习作空间。
五、注重多元评价,从习作中升华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写作文,教师要能够点燃学生的表达欲望,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特别在学生习作评价上,以同学、老师的视角发现作品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增强写作信念。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在习作道路上永远充满自信。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篇文字都有独特之处。教师的评价要及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激励和引导,让学生从习作中感受到乐趣。要引入学生间的评价,让学生之间相互传阅、相互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想,增进习作交流。教师要注重习作评改,专门设置课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改。每周一次习作训练课,每两周一次习作评改课,也可以融入“习作展示”环节,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反馈,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维互动关系的形成。评改课要关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能够从评改中增进知识内化。如对于遣词造句的品析,对文本谋篇布局的设计,对文本故事材料的选择等,都可以作为典型评改实例,让学生从交流中理解,从理解中促进内化。
总之,习作教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很关键,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顺应学生的习作兴趣,多途径、多层面地拓展习作指导,鼓励学生自由、自主表达,增强学生习作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习作训练中见证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关于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几点策略[J].学周刊,2016(01):170.
[2]徐梅田.提高小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18):40.
[3]张炜.让孩子爱上寫作[N].江苏教育报,2011-11-10(A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