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的胆道系统由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组成,胆道系统发生的结石病,按结石所在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按结石的化学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红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
胆结石大多与生活习惯有关
胆结石的成因,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被认为与胆汁中胆固醇过于饱和,胆汁中某些成核因子的作用,如糖蛋白和黏蛋白,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有关。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胆囊。一般来说,胆囊结石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生活习惯有关。如爱静不爱动、肥胖症、妊娠后期的病人,因体力活动减少,腹壁松弛,内脏下垂,长期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胆囊肌张力减退,导致胆汁逐渐淤积、浓缩、沉积而形成结石。据有关资料统计,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者,患胆结石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5倍。
(2)与胆囊的慢性炎症有关。胆囊黏膜因受浓缩的胆汁或返流的胰液刺激而发生炎症,其坏死脱落的黏膜和细菌、病毒等构成一个核心,促使胆固醇、胆红素沉积,久而久之形成结石。
(3)盲目节食减肥。不食早餐,喜食甜食、高脂肪类食物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安妥明、雌激素等,均可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易浓缩,胆固醇呈饱和状态,相继沉积而形成结石。英国医学家研究发现,90%以上的胆结石患者都有吃甜食的习惯。另有报道,盲目节食和不食早餐者,4个月内有1/3的人可能罹患结石。
(4)与某些物理因素有关。做胃部手术易损伤支配胆囊运动的神经,使胆囊功能降低,胆汁淤积,久之形成结石。
(5)胆固醇的代谢失调。妊娠晚期或产后妇女及高脂肪饮食或糖尿病患者,其血中胆固醇含量均增高,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也增高。此时若胆汁淤积,胆盐减少,则极易形成结石。
(6)胆固醇结石与家族遗传性相关。有些家族几代家庭成员中患胆固醇结石病者显著增多,现在研究发现,这些人群胆固醇的代谢发生障碍,主要是因为参与胆固醇代谢的许多酶类受遗传基因的调控,这些遗传基因的缺陷可以使发病率增高。
胆红素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感染有关,主要发生在肝内、外胆管。进入胆道内的蛔虫及其死亡后的虫体或虫卵皆可形成结石。日本学者对结石进行分析,发现55%的结石是以蛔虫卵为核心的。我国胆结石的成分中虫卵占20%~84%不等,高发地区占70%以上。
无“胆”问题不大
胆结石发生的原因还是以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引起为主,比如在西方国家胆结石发生率高就与其高脂肪类食物摄入高有关。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调查比较发现,近十几年来,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超过阑尾炎的发病率,与现在我们饮食中摄入脂肪含量增加有密切关系。
长时间摄入高脂类、高甜食物,不吃早餐,便秘,饮食不规律,多子女妇女,以及长期腹泻性疾病导致胆汁丢失,都与发病相关,我国农村地区胆红素结石发病率相当高。
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平时减少脂类食物的摄入,饮食营养要均衡;多食青菜、水果,因其含纤维素有助于排泄高脂类物质;饮食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养成定时进餐的良好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适当用些药物,长期腹泻病人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腹泻疾病;注意卫生,不要生吃食物,不喝生水,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这样做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带有遗传倾向者很难预防。
有人担心胆囊切除后,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实际上每年都有数十万的病人接受此手术,对身体影响不大。
胆囊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当胆囊结石、胆囊炎时,其绝大部分功能已基本丧失,而术后胆总管能起代偿作用,发挥胆囊的功能;有些病人胆囊术后有腹泻情况,一般来说,在3~5个月内可以恢复。如果长时间不恢复,就要到医院看医生,经过积极的治疗也可以好转;极少数病人有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奥地氏括约肌的功能紊乱、胆管结石残留、胆管末端狭窄、胆囊颈管留置过长等,经过相应治疗也可以得到消除。
胆结石治不好危害大
胆结石病发作时,因结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肝内胆管结石降人肝外胆管造成肠道梗阻或急性炎症时,可发生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等化脓性胆管炎。若结石未脱落进入肝外胆道,有时也会并发感染,可出现寒战及高热等败血症症状,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病人也可以不出现腹部绞痛及黄疸,可能发生肝脓肿、败血症、肝细胞功能衰竭、胆道出血等情况。患胆囊结石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饱胀及食欲不好等。急性发作时,多有剧烈绞痛和发热症状。其发生机理多是胆结石突然阻塞了胆囊管所致。
另外,每年大约有2%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小的结石可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而每次排石均可损伤胆总管末端肝胰壶腹括约肌,反复排石则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继发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
有0.5%~1%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并发胆囊癌,对于结石大于3厘米,年龄超过50岁、有肿瘤家族史、胆囊壁厚大于1厘米者,应视为胆囊癌高危人群,须引起高度警惕。
胆囊结石和冠心病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且两者常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以前有人认为胆囊结石病可以引起心脏病。但近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并未发现胆囊结石会导致心脏病,而是发现两病同时存在时,胆绞痛发作会引起冠心病症状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胆心综合征。
引起胆心综合征的机理是由支配胆道和心脏的神经,在脊髓部位有部分交叉,当胆囊病发作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有病的冠状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异常。这时若单纯采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常不理想。
特别是胆心综合征引发的心律失常,应用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好,而采用那些减轻胆绞痛的药物反而有效。
多数胆结石需手术根治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应用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胆结石,如体外震波碎石、口服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胆固醇结石、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有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有的效果不确切、不满意,许多病例容易复发,因此,目前基本摒弃不用。临床表明,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手段。
胆结石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例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状会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复健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确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还会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石会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临床上对胆结石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可分为传统的开腹手术和腔镜下的微创手术。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术式,胆囊结石,现大多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一般3~5天即可出院。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标准方法,但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都必须马上做手术,一般存在以下情况者要及时手术,否则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1)凡胆囊结石伴有明显的症状或反复胆囊炎发作者。
(2)胆囊结石颗粒较多、直径较小,易落人胆总管导致胆管炎和胰腺炎者。
(3)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者,若结石在胆总管或在肝总管内,可在十二指肠镜下用取石网取石,不需要麻醉,不需要开腹,术后即可下床走路,2~3天就可正常饮食;若结石在肝内胆管内,其治疗方法要根据结石在肝脏的数目、分布范围、肝脏的病理改变而决定。
胆结石大多与生活习惯有关
胆结石的成因,目前国内外尚无定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被认为与胆汁中胆固醇过于饱和,胆汁中某些成核因子的作用,如糖蛋白和黏蛋白,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有关。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胆囊。一般来说,胆囊结石与以下因素有关。
(1)与生活习惯有关。如爱静不爱动、肥胖症、妊娠后期的病人,因体力活动减少,腹壁松弛,内脏下垂,长期压迫胆管,使胆汁排泄不畅,胆囊肌张力减退,导致胆汁逐渐淤积、浓缩、沉积而形成结石。据有关资料统计,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者,患胆结石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加5倍。
(2)与胆囊的慢性炎症有关。胆囊黏膜因受浓缩的胆汁或返流的胰液刺激而发生炎症,其坏死脱落的黏膜和细菌、病毒等构成一个核心,促使胆固醇、胆红素沉积,久而久之形成结石。
(3)盲目节食减肥。不食早餐,喜食甜食、高脂肪类食物及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安妥明、雌激素等,均可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胆汁易浓缩,胆固醇呈饱和状态,相继沉积而形成结石。英国医学家研究发现,90%以上的胆结石患者都有吃甜食的习惯。另有报道,盲目节食和不食早餐者,4个月内有1/3的人可能罹患结石。
(4)与某些物理因素有关。做胃部手术易损伤支配胆囊运动的神经,使胆囊功能降低,胆汁淤积,久之形成结石。
(5)胆固醇的代谢失调。妊娠晚期或产后妇女及高脂肪饮食或糖尿病患者,其血中胆固醇含量均增高,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也增高。此时若胆汁淤积,胆盐减少,则极易形成结石。
(6)胆固醇结石与家族遗传性相关。有些家族几代家庭成员中患胆固醇结石病者显著增多,现在研究发现,这些人群胆固醇的代谢发生障碍,主要是因为参与胆固醇代谢的许多酶类受遗传基因的调控,这些遗传基因的缺陷可以使发病率增高。
胆红素结石的形成与胆道感染有关,主要发生在肝内、外胆管。进入胆道内的蛔虫及其死亡后的虫体或虫卵皆可形成结石。日本学者对结石进行分析,发现55%的结石是以蛔虫卵为核心的。我国胆结石的成分中虫卵占20%~84%不等,高发地区占70%以上。
无“胆”问题不大
胆结石发生的原因还是以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引起为主,比如在西方国家胆结石发生率高就与其高脂肪类食物摄入高有关。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调查比较发现,近十几年来,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超过阑尾炎的发病率,与现在我们饮食中摄入脂肪含量增加有密切关系。
长时间摄入高脂类、高甜食物,不吃早餐,便秘,饮食不规律,多子女妇女,以及长期腹泻性疾病导致胆汁丢失,都与发病相关,我国农村地区胆红素结石发病率相当高。
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平时减少脂类食物的摄入,饮食营养要均衡;多食青菜、水果,因其含纤维素有助于排泄高脂类物质;饮食要规律,不要暴饮暴食,养成定时进餐的良好习惯;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适当用些药物,长期腹泻病人一定要到医院就诊,及时治疗腹泻疾病;注意卫生,不要生吃食物,不喝生水,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这样做可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是带有遗传倾向者很难预防。
有人担心胆囊切除后,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实际上每年都有数十万的病人接受此手术,对身体影响不大。
胆囊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当胆囊结石、胆囊炎时,其绝大部分功能已基本丧失,而术后胆总管能起代偿作用,发挥胆囊的功能;有些病人胆囊术后有腹泻情况,一般来说,在3~5个月内可以恢复。如果长时间不恢复,就要到医院看医生,经过积极的治疗也可以好转;极少数病人有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奥地氏括约肌的功能紊乱、胆管结石残留、胆管末端狭窄、胆囊颈管留置过长等,经过相应治疗也可以得到消除。
胆结石治不好危害大
胆结石病发作时,因结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肝内胆管结石降人肝外胆管造成肠道梗阻或急性炎症时,可发生上腹绞痛、寒战、高热及黄疸等化脓性胆管炎。若结石未脱落进入肝外胆道,有时也会并发感染,可出现寒战及高热等败血症症状,严重时出现中毒性休克。
病人也可以不出现腹部绞痛及黄疸,可能发生肝脓肿、败血症、肝细胞功能衰竭、胆道出血等情况。患胆囊结石常表现为上腹部不适,胃饱胀及食欲不好等。急性发作时,多有剧烈绞痛和发热症状。其发生机理多是胆结石突然阻塞了胆囊管所致。
另外,每年大约有2%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小的结石可落入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而每次排石均可损伤胆总管末端肝胰壶腹括约肌,反复排石则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继发胆总管结石及胆源性胰腺炎。
有0.5%~1%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并发胆囊癌,对于结石大于3厘米,年龄超过50岁、有肿瘤家族史、胆囊壁厚大于1厘米者,应视为胆囊癌高危人群,须引起高度警惕。
胆囊结石和冠心病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且两者常在同一病人身上出现。以前有人认为胆囊结石病可以引起心脏病。但近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并未发现胆囊结石会导致心脏病,而是发现两病同时存在时,胆绞痛发作会引起冠心病症状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胆心综合征。
引起胆心综合征的机理是由支配胆道和心脏的神经,在脊髓部位有部分交叉,当胆囊病发作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有病的冠状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和心电图异常。这时若单纯采用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来治疗,疗效常不理想。
特别是胆心综合征引发的心律失常,应用一般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好,而采用那些减轻胆绞痛的药物反而有效。
多数胆结石需手术根治
虽然现在已有不少应用非手术的方法可以治疗胆结石,如体外震波碎石、口服去氧胆酸溶石治疗、注入甲基叔丁醚直接溶解胆固醇结石、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有的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有的效果不确切、不满意,许多病例容易复发,因此,目前基本摒弃不用。临床表明,手术治疗仍然是治疗胆结石的主要手段。
胆结石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例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病人的症状会得到解除,能完全恢复健康,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但是,确有少数病人在手术后还会有胆结石的症状,胆石会复发,甚至需要再次手术。
临床上对胆结石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可分为传统的开腹手术和腔镜下的微创手术。根据结石所在部位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术式,胆囊结石,现大多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一般3~5天即可出院。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标准方法,但不是所有的胆囊结石都必须马上做手术,一般存在以下情况者要及时手术,否则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1)凡胆囊结石伴有明显的症状或反复胆囊炎发作者。
(2)胆囊结石颗粒较多、直径较小,易落人胆总管导致胆管炎和胰腺炎者。
(3)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者,若结石在胆总管或在肝总管内,可在十二指肠镜下用取石网取石,不需要麻醉,不需要开腹,术后即可下床走路,2~3天就可正常饮食;若结石在肝内胆管内,其治疗方法要根据结石在肝脏的数目、分布范围、肝脏的病理改变而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