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节课由学生主讲。王赛负责播放课件,晗口则煞有介事地站在前面,俨然一个小老师。
他操着东北味的普通话开场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快乐》这课。谁来说说你生活中的快乐?”
同学们纷纷举手。
“刘建超,你说。”
……
“哦,听音乐是你最快乐。嗯,很好。”
全班哄堂大笑,为他那副认真劲儿,为他模仿老师时那可爱的样子。
我悄悄走到最后,坐到他的座位上。
他又提问了:“请同学们读第4页。你从劳动中获得过快乐吗?”
同学们有的举起来手,有的则陷入沉思。这时,我端端正正地举起了右手,晗旸的目光略带惊异地落在我身上。同学们的目光也随着他齐刷刷地落到我身上。
“我也想回答。”我说,仍旧举着手。大家都笑了,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见老师举手回答问题,觉得很新奇。
“好,黄老师说。”晗旸“老师”批准了。
“我觉得,我辛苦工作换来你们的好成绩时,我最快乐。”善良的孩子们对我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则迫不及待地坐回到座位上。
课还在上着,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坐在学生的位置上上课,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这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次。在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一刹那,我突然理解了那些不爱发言的孩子。当我站起来,望着周围仰视的目光,竟有种眩晕的感觉,我尽可能地用手触到课桌,以寻求一种安全感,然后赶快把刚才构思好的话讲完,便匆匆坐下。因为,在我站起来回答问题,被全班同学关注的那一刻,我感觉到,由于紧张,大脑已经不能顺利地思考了,唯一的愿望就是赶快说完好快点坐下。作为一名站在讲台上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老师,尚且要紧张成这样,何况学生?更何况那些天生内向的学生呢?
于是,我想起那个故事。
在圣诞节的晚上,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派对。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母亲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几番哭了起来,母亲开始还是很有耐心地哄着,但多次之后,女儿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亲气愤地把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蹲下来的那刹那,她惊呆了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不高兴,因为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这个故事曾受到广泛关注,在教育界更是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于是“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的理论得到大力倡导。但是,很多人只是在形式上蹲下了身体,说话的态度依然是趾高气扬,依然是高高在上。其实,“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从他的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去理解包容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去体会感受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因为,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世界,隔着岁月的距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的世界,我们对孩子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教师,经常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去体会下他们的感受是十分必要的。而要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理解、平等、尊重,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身体,我们要置身学生们中间,更要“置心”于学生们中间。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感悟: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可是,为什么总是有人旧话重提?旧话重提还有没有必要?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察觉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做到“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尤其是没有形成“蹲下身来”来的“下意识”和“潜意识”。因此,编辑认为,再提“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仍然很有必要。
不“变通”的爱 史 峰
赵清栋是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
记得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我在这个班级中学习虽 然还算努力,但成绩并不好。我的语文成绩尤其差,在班 里的排名总是在中等以下,算是差生。
赵老师从来没有因为我语文成绩差而嫌弃我。相 反,却给了我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他常常抽出时间来为 我讲解,这让我非常感动。只是我不争气,赵老师讲过的 问题,我仍旧是模糊不解。
有次,镇上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聚集到我们学校, 要进行讲课比赛。讲课比赛对于老师们来说是特别重 要的事情:要是讲课获奖了,老师就有可能从镇里的学 校被推荐到县里去教学,甚至到市里或省里教学也是 有可能的。许多老师都将讲课比赛当成自己“成功”的 一条捷径,所以都相当重视。
上语文课时,有一位参加讲课比赛的老师来找我们 赵老师。赵老师跟我说是他老同学来了,课堂要中断 一会儿。赵老师让我们先看着书,他走出教室,在教室外 边的窗台下接待自己的老同学。
我的座位恰好就在这个窗口下,所以能“偷听”到 赵老师和他老同学的对话。
那人说:“赵呀,这次多亏在你们学校里参加讲课 比赛,多亏你就在这所学校里。老同学,这次参赛你可 要好好帮我呀。”
赵老师问:“怎么帮你?”
“让我用你们班的学生上课。”那人提要求。
“这好办,到时我帮你组织一下就是了。”赵老师真 诚地跟老同学说。
“组织倒不用,只要你把学生给筛选一下就行了。” 那人接着提要求。
“筛选?怎么筛选?”赵老师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噢,你知道,我是教语文的,讲课时要是有那些差 生也在听课,提问时他们不会表达,讨论时他们不会参 与,这些学生简直就是课堂上的木头人,会大大影响教 学效果的。你也教语文,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 你就把你班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帮我筛选掉,等我上课 的时候,你别让他们在课堂上就行,这样课堂就干净 了。”那人解释清楚了什么叫“筛选”,我听明白了,赵 老师肯定也听明白了。
听到要“筛选”掉差生,我心里有被人侮辱的感 觉一一将语文差的学生“筛选”掉,可不是就要先将我 筛选掉嘛。我紧张地听赵老师将如何应对他老同学的 要求。
好一会儿,赵老师才对他同学说:“这样筛选,不 行。”
“为什么?”老同学不解。
“会伤害到学生们。”赵老师告诉他。
我松了一口气。赵老师的同学却紧张起来“有什 么不行的,不就是让他们一节语文课不上嘛,又不是永 远不让他们上语文课了。就算是有伤害,还能伤害到哪 里去嘛。你知道,这次讲课比赛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要是讲砸了,我调到县城学校的希望可就泡汤了。”
赵老师说:“这次讲课比赛对你来说是相当重要 的,但正常参与每一节课对孩子们来说也是相当重要 的,并且这也是他们的权利。”
那人火了:“你少跟我唱高调,芝麻点大小的事,你 都不帮忙,你还承认不承认我是你最要好的同学了?”
赵老师说:“承认。但这与筛选学生没有关系。对不 起,老同学,你的要求我真得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而是 不能这么做,不能因咱一个人的利益而去伤害那么多 孩子的心灵……”
那人不等赵老师把话说完,就生气地离去了,抛下 一句话:“虽然你承认你是我的老同学,但我已经不承 认了!”
那人走远了,赵老师或许也生气了,红涨着脸进了 教室,给我们继续上课。而这时,我的眼圈却红了——为 了我们一个也不能少地上每一节语文课,赵老师硬是不 知“变通”地拒绝了自己老同学的“合理要求”。这让我 分明感觉到赵老师是那么无私地爱护并重视我们每 个人。
赵老师的老同学最终没有用我们班来上课,看来他 真不承认赵老师是自己的老同学了。
赵老师就这样一直爱护着我们,不知“变通”地爱 护着我们。他用“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实践着位教 师应有的博爱。
我至今十分怀念赵老师。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
编辑感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编辑相信,在中国,每一个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这句话都高度认同,并且都在努 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这句话的内涵。如文中的那位“赵 老师”,就是在用自己的固执、死脑筋和不知变通的言 行告诉我们,教师的爱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宗旨只 有一个,那就是——要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
他操着东北味的普通话开场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快乐》这课。谁来说说你生活中的快乐?”
同学们纷纷举手。
“刘建超,你说。”
……
“哦,听音乐是你最快乐。嗯,很好。”
全班哄堂大笑,为他那副认真劲儿,为他模仿老师时那可爱的样子。
我悄悄走到最后,坐到他的座位上。
他又提问了:“请同学们读第4页。你从劳动中获得过快乐吗?”
同学们有的举起来手,有的则陷入沉思。这时,我端端正正地举起了右手,晗旸的目光略带惊异地落在我身上。同学们的目光也随着他齐刷刷地落到我身上。
“我也想回答。”我说,仍旧举着手。大家都笑了,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见老师举手回答问题,觉得很新奇。
“好,黄老师说。”晗旸“老师”批准了。
“我觉得,我辛苦工作换来你们的好成绩时,我最快乐。”善良的孩子们对我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则迫不及待地坐回到座位上。
课还在上着,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坐在学生的位置上上课,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这是我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次。在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一刹那,我突然理解了那些不爱发言的孩子。当我站起来,望着周围仰视的目光,竟有种眩晕的感觉,我尽可能地用手触到课桌,以寻求一种安全感,然后赶快把刚才构思好的话讲完,便匆匆坐下。因为,在我站起来回答问题,被全班同学关注的那一刻,我感觉到,由于紧张,大脑已经不能顺利地思考了,唯一的愿望就是赶快说完好快点坐下。作为一名站在讲台上有着十几年经验的老师,尚且要紧张成这样,何况学生?更何况那些天生内向的学生呢?
于是,我想起那个故事。
在圣诞节的晚上,一个年轻的母亲带着5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派对。热闹的场面,丰富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母亲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女儿到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几番哭了起来,母亲开始还是很有耐心地哄着,但多次之后,女儿坐到地上,鞋子也甩掉了。
母亲气愤地把把女儿从地上拖起来,训斥之后,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蹲下来的那刹那,她惊呆了她的眼前晃动着的全是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刚才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她明白了女儿为什么会不高兴,因为她蹲下来的高度正是女儿的身高。
这个故事曾受到广泛关注,在教育界更是引发了更多的思考,于是“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的理论得到大力倡导。但是,很多人只是在形式上蹲下了身体,说话的态度依然是趾高气扬,依然是高高在上。其实,“蹲下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站在同个心理高度上,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用认真而亲切的态度,把孩子看成一个需要尊重的独立的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从他的思维方式和年龄特点,去理解包容你不能接受的事情,去体会感受他们内心的真正需求。因为,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世界,隔着岁月的距离,“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从孩子的视角,去看孩子的世界,我们对孩子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作为教师,经常坐到学生的座位上,去体会下他们的感受是十分必要的。而要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理解、平等、尊重,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蹲下身体,我们要置身学生们中间,更要“置心”于学生们中间。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编辑感悟: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可是,为什么总是有人旧话重提?旧话重提还有没有必要?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察觉到,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做到“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尤其是没有形成“蹲下身来”来的“下意识”和“潜意识”。因此,编辑认为,再提“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仍然很有必要。
不“变通”的爱 史 峰
赵清栋是我小学时的语文老师。
记得那时我上小学四年级,我在这个班级中学习虽 然还算努力,但成绩并不好。我的语文成绩尤其差,在班 里的排名总是在中等以下,算是差生。
赵老师从来没有因为我语文成绩差而嫌弃我。相 反,却给了我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他常常抽出时间来为 我讲解,这让我非常感动。只是我不争气,赵老师讲过的 问题,我仍旧是模糊不解。
有次,镇上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聚集到我们学校, 要进行讲课比赛。讲课比赛对于老师们来说是特别重 要的事情:要是讲课获奖了,老师就有可能从镇里的学 校被推荐到县里去教学,甚至到市里或省里教学也是 有可能的。许多老师都将讲课比赛当成自己“成功”的 一条捷径,所以都相当重视。
上语文课时,有一位参加讲课比赛的老师来找我们 赵老师。赵老师跟我说是他老同学来了,课堂要中断 一会儿。赵老师让我们先看着书,他走出教室,在教室外 边的窗台下接待自己的老同学。
我的座位恰好就在这个窗口下,所以能“偷听”到 赵老师和他老同学的对话。
那人说:“赵呀,这次多亏在你们学校里参加讲课 比赛,多亏你就在这所学校里。老同学,这次参赛你可 要好好帮我呀。”
赵老师问:“怎么帮你?”
“让我用你们班的学生上课。”那人提要求。
“这好办,到时我帮你组织一下就是了。”赵老师真 诚地跟老同学说。
“组织倒不用,只要你把学生给筛选一下就行了。” 那人接着提要求。
“筛选?怎么筛选?”赵老师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噢,你知道,我是教语文的,讲课时要是有那些差 生也在听课,提问时他们不会表达,讨论时他们不会参 与,这些学生简直就是课堂上的木头人,会大大影响教 学效果的。你也教语文,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 你就把你班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帮我筛选掉,等我上课 的时候,你别让他们在课堂上就行,这样课堂就干净 了。”那人解释清楚了什么叫“筛选”,我听明白了,赵 老师肯定也听明白了。
听到要“筛选”掉差生,我心里有被人侮辱的感 觉一一将语文差的学生“筛选”掉,可不是就要先将我 筛选掉嘛。我紧张地听赵老师将如何应对他老同学的 要求。
好一会儿,赵老师才对他同学说:“这样筛选,不 行。”
“为什么?”老同学不解。
“会伤害到学生们。”赵老师告诉他。
我松了一口气。赵老师的同学却紧张起来“有什 么不行的,不就是让他们一节语文课不上嘛,又不是永 远不让他们上语文课了。就算是有伤害,还能伤害到哪 里去嘛。你知道,这次讲课比赛对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要是讲砸了,我调到县城学校的希望可就泡汤了。”
赵老师说:“这次讲课比赛对你来说是相当重要 的,但正常参与每一节课对孩子们来说也是相当重要 的,并且这也是他们的权利。”
那人火了:“你少跟我唱高调,芝麻点大小的事,你 都不帮忙,你还承认不承认我是你最要好的同学了?”
赵老师说:“承认。但这与筛选学生没有关系。对不 起,老同学,你的要求我真得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而是 不能这么做,不能因咱一个人的利益而去伤害那么多 孩子的心灵……”
那人不等赵老师把话说完,就生气地离去了,抛下 一句话:“虽然你承认你是我的老同学,但我已经不承 认了!”
那人走远了,赵老师或许也生气了,红涨着脸进了 教室,给我们继续上课。而这时,我的眼圈却红了——为 了我们一个也不能少地上每一节语文课,赵老师硬是不 知“变通”地拒绝了自己老同学的“合理要求”。这让我 分明感觉到赵老师是那么无私地爱护并重视我们每 个人。
赵老师的老同学最终没有用我们班来上课,看来他 真不承认赵老师是自己的老同学了。
赵老师就这样一直爱护着我们,不知“变通”地爱 护着我们。他用“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实践着位教 师应有的博爱。
我至今十分怀念赵老师。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南县路镇一中)
编辑感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编辑相信,在中国,每一个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对这句话都高度认同,并且都在努 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这句话的内涵。如文中的那位“赵 老师”,就是在用自己的固执、死脑筋和不知变通的言 行告诉我们,教师的爱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但是宗旨只 有一个,那就是——要把爱的雨露洒向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