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公益”,拉近了公益与芸芸众生的距离。2013年SEE西南项目中心“长江第一湾·生态毅行”徒步公益筹款项目启动,迄今已举办5次生态毅行系列活动,其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品牌影响,赢得了慈善圈的瞩目。
跟随“生态毅行”的足迹,走进老君山的原始森林、走上玉龙雪山的高山秘境、走进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不仅可以一睹“行走公益”的究竟,也可一探独步原生态的神奇与魅力。
在行走中感受公益
“长江第一湾·生态毅行”徒步公益筹款活动,是由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发起、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等联合主办,通过组织爱心人士、志愿者开展穿行滇西北的大山和原始森林活动进行公益筹款,为恢复高山森林的生态、实施原始森林保育项目募集更多资金。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呼吁海内外、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中国母亲河金沙江水源地的生态,唤醒当地村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促进自然生态的保护。
一些实力雄厚的NGO并不过多依赖于行走募集善款,“行走公益”更多被赋予了组织形象推广、扩大公众参与度等方面。SEE生态协会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生态毅行”创意的提出,源于借鉴,更迫于资金的缺乏。萧今是“生态毅行”活动的最早发起者之一,她毫不讳言,西南中心的初期项目很倚重于“生态毅行”所筹到的善款。
雖然成员单位不乏一些企业界“超级大佬”,但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财大气粗。根据章程,SEE生态协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会员会费、捐赠、政府财政资助等。而成立于2013年的SEE西南项目中心,因“出道”较晚,其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会员会费,最初他们只有十几家会员,发展至今也只有二十几家,单纯依靠会员会费和捐赠,每年项目经费不足百万元,虽然总部在项目经费上给了大量的倾斜,西南项目中心也时常处于等米下锅的窘境。SEE西南项目中心的负责人说,很羡慕揣钱到处找合适项目的公益组织,而他们是揣着大把亟待实施的项目,到处找钱。
刚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的教授萧今,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多年,香港最大型的远足筹款活动“乐施毅行者”,给了萧今很大的启发。自1986年主办以来,乐施毅行者的筹款超过3亿港元,其成功为同行所艳羡,其筹款模式、活动形式的易复制、易操作也值得仿效。
萧今找到乐施会中国项目部总监廖洪涛请教。对同行,乐施会中国项目部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心得和盘托出。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生态毅行活动的模式经反复讨论终于定形:面向全国招募步行筹款志愿者,活动计划一年两次,每年4~5月份,9~10月各举办一次。整个活动包括生态毅行、生态保育与绿色经济论坛两个部分。生态毅行即徒步活动,每次在保育项目所在地,按照不同的线路进行距离数十公里不等的野外穿越。生态保育与绿色经济论坛,组织企业家、环保专家,政府官员等就相关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开展民众共同交流对话。活动的筹资对象为企业、机构、公众个人等。其中,企业队4人一组,每队最低筹款3万元起,社会公众队3人一组,每组筹款1万元人民币。参加者的徒步装备自带,整个活动采取国际上通行的AA制,每名徒步行志愿者需预付活动报名费以支付吃、住、行、保险以及后勤保障等费用。
公益行走的模式一确定,萧今他们趁热打铁组织了第一次活动。2013年10月,来自北京、香港、昆明、丽江的6家企业、46名志愿者在玉龙县石头乡分为4个小队出发,沿老君山山脚下,徒步穿越高海拔林区,整个行程约40公里,耗时2天半时间。由于组织严密,第一次活动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共筹集公益资金40余万元,其中SEE公益机构配套捐助35万。
万事开头难,有了首次成功举办的经验,“生态毅行”就成了SEE西南项目中心的年度例行工作,迄今为止,他们共举办了5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钱晓华在最近的两次生态毅行中担任了领队。“我觉得企业家参与环保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渠道运用于环保事业!”艰难行走之外,他有另一种感悟。
“不以募集善款为目的的行走公益都是作秀,也是对参与者的不尊重。”实践中,萧今感到欣喜。生态毅行募款金额呈逐年上升之势,2017年毅行,募集到了60余万元,为公益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力的财力支撑。
在行走中感受公益,会离公益更近。慈善,不仅是捐钱捐物,更要紧的是要感同身受地付出一份情感寄托。正如有的毅行者捐了钱、参加过一次生态毅行,表示下次还要再参加毅行活动,因为他到时想再看看自己的付出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左脚公益,右脚生态
如何在“行走公益”江湖上脱颖而出?
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的主题,紧紧扎根脚下的这片土地,坚持“左脚公益、右脚生态”的行走理念,是SEE西南项目中心“生态毅行”能够先声夺人的重要原因。
“青春是一场远行,经过就回不去;青春是一场相逢,爱和梦一起绽放;生态毅行是一场盛宴,定要好好品味。”这是生态毅行一名队员如诗如画的感受。回归自然、体验原生态、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是徒步旅行魅力所在。SEE西南中心坚持把徒步穿越的线路都安排在云南,特别注重不走寻常路的原生态地区,让参与者能零距离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态美。越凡脱俗的自然风光,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其天生丽质对许多资深户外爱好者、背包客来说,都散发着难以抵挡的魅力,这对于吸引更多的毅行者大有裨益。
难怪有参加过的毅行者,会生出“把我长埋此地吧”的感慨。终生难忘,是许多参加过生态毅行的人的共同印象。
第一次、第二次生态毅行的地点都确定在老君山。老君山被誉为“云南众山之祖”,有着极佳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家园,原始森林里栖息着云豹、林麝、小熊猫、黑熊等多种珍稀动物;是云南最著名的“药材之乡”,盛产云木香、当归、天麻、贝母、大黄、虫草、重楼等上百种药材;依山傍水的村寨里生活着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2016年5月的那次活动,将行走路线安排在了玉龙雪山。玉龙雪山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集天下名山险、奇、美、秀于一身,又是动植物王国,生态类型齐备,是横断山脉中高山动植物生长最集中的地段,被誉为“天然高山动植物园”和“现代冰川博物馆”。
“总会有一天,蓝天白云会重现。”抒情深沉的会歌,总在毅行者精疲力竭时为其注入动力。其实,与行走队伍一路相伴的还有一以贯之的生态理念。生态毅行,与许多行走公益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了户外行走的每一个环节。主办方坚持生态理念先行,全程做到绿色行走,徒步过程中既保障休息生活便利,也能做到让环境不受到污染。同时,更注重引导毅行者关注生态,既看生态保护的成绩,更揭示生态的脆弱、破坏生态的惨痛,通过一路宣讲生态理念、感受绿色经济,让毅行者从此看世界不知不觉多了一个生态保护的视角。
萧今从第一届的生态毅行开始,每年都坚持参加。她认为生态毅行就是人生缘分,而且这种缘份会一缘定终生。因为生态毅行,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一次,但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却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感受、感动、感恩,这几乎成了参加过生态毅行的人的共同心路历程。通过脚步感受沿途的自然生态之美;从自然和人文收获的无数感受,总有让心灵莫名震撼的那一刻,这刻凝固成感动;而感动沉淀,最终会升华成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激发内心深处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对于每一位毅行者来说,徒步有里程、有终点,可每次生态毅行的结束都只是出发,心中的徒步卻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接下来行者要面对着的将是一场漫长持久的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行走。
“坚持做自己,做久了,做好了,就是特色,就是存在的价值。”对于生态毅行能走多久、走多远,萧今很是乐观。
科学精神的传播者
每一次生态毅行的队伍里,总有一些特殊的人员,他们对动物植物如数家珍,一谈到环境生态就滔滔不绝。路途,就是他们为为毅行者们进行动植物、地质等方面知识科普的课堂,珍稀动植物、奇妙风土人情就是他们现场教学的道具,生态保育项目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教案,环境保护知识与结合途中所见所闻相结合,再被他们逐一娓娓道来。他们手把手地教毅行者制作专业级水准的标本。他们就是为每次毅行提供公益讲解、辅导的学者、专家团队。
涉溪而过时,会有科学家告诉队员,玉龙雪山溪里的土著鱼类很多都消失和濒危了。例如,圆口铜鱼是金沙江里的珍稀特有鱼类,被比成金沙江里的金丝猴,从长江中游远程跋涉来产卵、孵化。可随着栖息地环境变迁和过度捕捞,圆口铜鱼栖息范围萎缩,已成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指标性物种。
科学精神,是“生态毅行”浮出水面伊始就执着的追求,也堪称每次活动的指南针。用科学精神丈量着大地,地质地貌、动物植物、人文风情,都会呈现令人惊讶的精准。不猎奇,不跟风,生态毅行几乎可以说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科学的严谨求真,这就避免生态毅行沦为大众娱乐式的消费。
毅行者还用科学的精神,改变着当地人的一些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向遇到的村民科普环保知识,为村民算保护环境的综合经济帐,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毁林种玛卡、伐木烤烟叶等行为不合算。
赋予科考、科学探险的色彩,是生态毅行的浓墨重彩,也是生态毅行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2016年的生态毅行便是以“重走洛克路——科考探秘”为主题,以科考和人文地理探秘为主要任务,徒步了洛克线的丽江段。承担了科考任务,让行者们的视野充满发现和探究的趣味。
寻找栌菊木是这次徒步最具有挑战性的考察任务。栌菊木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菊科中仅有的木本残遗种。由于形态特殊,对于研究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学价值,是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在20公里长的路途中寻找一种珍稀物种,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队员都全神贯注地留意着身边的一草一木,生怕稍有疏忽便擦肩而过。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接近全程的终点,队员们在接近海拔1900米的山边,终于发现了栌菊木。
能实地参与生态毅行的人并不多,每次活动也不过数十人,但这些人能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在心田播下生态和科学的种子,每名队员,将来都有可能演绎出一片独木成林的景观。
而这些毅行者,带着徒步的收获回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中,又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将环保理念散布传播出去。
跟随“生态毅行”的足迹,走进老君山的原始森林、走上玉龙雪山的高山秘境、走进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不仅可以一睹“行走公益”的究竟,也可一探独步原生态的神奇与魅力。
在行走中感受公益
“长江第一湾·生态毅行”徒步公益筹款活动,是由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发起、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等联合主办,通过组织爱心人士、志愿者开展穿行滇西北的大山和原始森林活动进行公益筹款,为恢复高山森林的生态、实施原始森林保育项目募集更多资金。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呼吁海内外、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中国母亲河金沙江水源地的生态,唤醒当地村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促进自然生态的保护。
一些实力雄厚的NGO并不过多依赖于行走募集善款,“行走公益”更多被赋予了组织形象推广、扩大公众参与度等方面。SEE生态协会是由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资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生态毅行”创意的提出,源于借鉴,更迫于资金的缺乏。萧今是“生态毅行”活动的最早发起者之一,她毫不讳言,西南中心的初期项目很倚重于“生态毅行”所筹到的善款。
雖然成员单位不乏一些企业界“超级大佬”,但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并不像外界想的那样财大气粗。根据章程,SEE生态协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会员会费、捐赠、政府财政资助等。而成立于2013年的SEE西南项目中心,因“出道”较晚,其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会员会费,最初他们只有十几家会员,发展至今也只有二十几家,单纯依靠会员会费和捐赠,每年项目经费不足百万元,虽然总部在项目经费上给了大量的倾斜,西南项目中心也时常处于等米下锅的窘境。SEE西南项目中心的负责人说,很羡慕揣钱到处找合适项目的公益组织,而他们是揣着大把亟待实施的项目,到处找钱。
刚从香港中文大学退休的教授萧今,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多年,香港最大型的远足筹款活动“乐施毅行者”,给了萧今很大的启发。自1986年主办以来,乐施毅行者的筹款超过3亿港元,其成功为同行所艳羡,其筹款模式、活动形式的易复制、易操作也值得仿效。
萧今找到乐施会中国项目部总监廖洪涛请教。对同行,乐施会中国项目部毫无保留地把经验和心得和盘托出。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生态毅行活动的模式经反复讨论终于定形:面向全国招募步行筹款志愿者,活动计划一年两次,每年4~5月份,9~10月各举办一次。整个活动包括生态毅行、生态保育与绿色经济论坛两个部分。生态毅行即徒步活动,每次在保育项目所在地,按照不同的线路进行距离数十公里不等的野外穿越。生态保育与绿色经济论坛,组织企业家、环保专家,政府官员等就相关主题进行交流、讨论,开展民众共同交流对话。活动的筹资对象为企业、机构、公众个人等。其中,企业队4人一组,每队最低筹款3万元起,社会公众队3人一组,每组筹款1万元人民币。参加者的徒步装备自带,整个活动采取国际上通行的AA制,每名徒步行志愿者需预付活动报名费以支付吃、住、行、保险以及后勤保障等费用。
公益行走的模式一确定,萧今他们趁热打铁组织了第一次活动。2013年10月,来自北京、香港、昆明、丽江的6家企业、46名志愿者在玉龙县石头乡分为4个小队出发,沿老君山山脚下,徒步穿越高海拔林区,整个行程约40公里,耗时2天半时间。由于组织严密,第一次活动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共筹集公益资金40余万元,其中SEE公益机构配套捐助35万。
万事开头难,有了首次成功举办的经验,“生态毅行”就成了SEE西南项目中心的年度例行工作,迄今为止,他们共举办了5次。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钱晓华在最近的两次生态毅行中担任了领队。“我觉得企业家参与环保最大的意义就是,把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渠道运用于环保事业!”艰难行走之外,他有另一种感悟。
“不以募集善款为目的的行走公益都是作秀,也是对参与者的不尊重。”实践中,萧今感到欣喜。生态毅行募款金额呈逐年上升之势,2017年毅行,募集到了60余万元,为公益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更有力的财力支撑。
在行走中感受公益,会离公益更近。慈善,不仅是捐钱捐物,更要紧的是要感同身受地付出一份情感寄托。正如有的毅行者捐了钱、参加过一次生态毅行,表示下次还要再参加毅行活动,因为他到时想再看看自己的付出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左脚公益,右脚生态
如何在“行走公益”江湖上脱颖而出?
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的主题,紧紧扎根脚下的这片土地,坚持“左脚公益、右脚生态”的行走理念,是SEE西南项目中心“生态毅行”能够先声夺人的重要原因。
“青春是一场远行,经过就回不去;青春是一场相逢,爱和梦一起绽放;生态毅行是一场盛宴,定要好好品味。”这是生态毅行一名队员如诗如画的感受。回归自然、体验原生态、感受独特的风土人情,是徒步旅行魅力所在。SEE西南中心坚持把徒步穿越的线路都安排在云南,特别注重不走寻常路的原生态地区,让参与者能零距离体验到大自然的生态美。越凡脱俗的自然风光,瑰丽灿烂的民族文化,其天生丽质对许多资深户外爱好者、背包客来说,都散发着难以抵挡的魅力,这对于吸引更多的毅行者大有裨益。
难怪有参加过的毅行者,会生出“把我长埋此地吧”的感慨。终生难忘,是许多参加过生态毅行的人的共同印象。
第一次、第二次生态毅行的地点都确定在老君山。老君山被誉为“云南众山之祖”,有着极佳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家园,原始森林里栖息着云豹、林麝、小熊猫、黑熊等多种珍稀动物;是云南最著名的“药材之乡”,盛产云木香、当归、天麻、贝母、大黄、虫草、重楼等上百种药材;依山傍水的村寨里生活着纳西族、白族、普米族、傈僳族等民族。2016年5月的那次活动,将行走路线安排在了玉龙雪山。玉龙雪山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海洋性冰川,集天下名山险、奇、美、秀于一身,又是动植物王国,生态类型齐备,是横断山脉中高山动植物生长最集中的地段,被誉为“天然高山动植物园”和“现代冰川博物馆”。
“总会有一天,蓝天白云会重现。”抒情深沉的会歌,总在毅行者精疲力竭时为其注入动力。其实,与行走队伍一路相伴的还有一以贯之的生态理念。生态毅行,与许多行走公益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了户外行走的每一个环节。主办方坚持生态理念先行,全程做到绿色行走,徒步过程中既保障休息生活便利,也能做到让环境不受到污染。同时,更注重引导毅行者关注生态,既看生态保护的成绩,更揭示生态的脆弱、破坏生态的惨痛,通过一路宣讲生态理念、感受绿色经济,让毅行者从此看世界不知不觉多了一个生态保护的视角。
萧今从第一届的生态毅行开始,每年都坚持参加。她认为生态毅行就是人生缘分,而且这种缘份会一缘定终生。因为生态毅行,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唯一的一次,但对一个人产生的影响,却有可能是一辈子的事。
感受、感动、感恩,这几乎成了参加过生态毅行的人的共同心路历程。通过脚步感受沿途的自然生态之美;从自然和人文收获的无数感受,总有让心灵莫名震撼的那一刻,这刻凝固成感动;而感动沉淀,最终会升华成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激发内心深处生态保护的责任感。对于每一位毅行者来说,徒步有里程、有终点,可每次生态毅行的结束都只是出发,心中的徒步卻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接下来行者要面对着的将是一场漫长持久的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行走。
“坚持做自己,做久了,做好了,就是特色,就是存在的价值。”对于生态毅行能走多久、走多远,萧今很是乐观。
科学精神的传播者
每一次生态毅行的队伍里,总有一些特殊的人员,他们对动物植物如数家珍,一谈到环境生态就滔滔不绝。路途,就是他们为为毅行者们进行动植物、地质等方面知识科普的课堂,珍稀动植物、奇妙风土人情就是他们现场教学的道具,生态保育项目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教案,环境保护知识与结合途中所见所闻相结合,再被他们逐一娓娓道来。他们手把手地教毅行者制作专业级水准的标本。他们就是为每次毅行提供公益讲解、辅导的学者、专家团队。
涉溪而过时,会有科学家告诉队员,玉龙雪山溪里的土著鱼类很多都消失和濒危了。例如,圆口铜鱼是金沙江里的珍稀特有鱼类,被比成金沙江里的金丝猴,从长江中游远程跋涉来产卵、孵化。可随着栖息地环境变迁和过度捕捞,圆口铜鱼栖息范围萎缩,已成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指标性物种。
科学精神,是“生态毅行”浮出水面伊始就执着的追求,也堪称每次活动的指南针。用科学精神丈量着大地,地质地貌、动物植物、人文风情,都会呈现令人惊讶的精准。不猎奇,不跟风,生态毅行几乎可以说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科学的严谨求真,这就避免生态毅行沦为大众娱乐式的消费。
毅行者还用科学的精神,改变着当地人的一些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的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向遇到的村民科普环保知识,为村民算保护环境的综合经济帐,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毁林种玛卡、伐木烤烟叶等行为不合算。
赋予科考、科学探险的色彩,是生态毅行的浓墨重彩,也是生态毅行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2016年的生态毅行便是以“重走洛克路——科考探秘”为主题,以科考和人文地理探秘为主要任务,徒步了洛克线的丽江段。承担了科考任务,让行者们的视野充满发现和探究的趣味。
寻找栌菊木是这次徒步最具有挑战性的考察任务。栌菊木是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菊科中仅有的木本残遗种。由于形态特殊,对于研究中国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及古地理等,具有科学价值,是国家二类保护植物。在20公里长的路途中寻找一种珍稀物种,其难度不亚于大海捞针。队员都全神贯注地留意着身边的一草一木,生怕稍有疏忽便擦肩而过。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接近全程的终点,队员们在接近海拔1900米的山边,终于发现了栌菊木。
能实地参与生态毅行的人并不多,每次活动也不过数十人,但这些人能起到了很好示范作用。在心田播下生态和科学的种子,每名队员,将来都有可能演绎出一片独木成林的景观。
而这些毅行者,带着徒步的收获回到他们的工作生活中,又会像蒲公英的种子,将环保理念散布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