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立项研究课题资助(06JA790027);广西工学院科学基金资助(院科社0704105)
[摘要] 本文分析了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的现状及意义,提出了应当站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环北部湾经济圈建设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的观点,并对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动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 环北部湾经济圈 经贸合作 经济学分析
一、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的意义分析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尽管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文化及传统具有多样性,但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充分挖掘整个亚洲尤其是环北部湾经济圈巨大的自然、人力资源潜力,通过合作竞争来加快经济发展,是消除贫困、增进繁荣、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亚洲各国的经济福利和提高各国的政治地位的根本途径,而环北部湾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整合将是上述目标的基础。
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出海口。广西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促进中国和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战略枢纽,在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06年3月22日,广西宣布成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组织、协调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城市沿海基础实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沿海资源整合及总体规划等。广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加速北部湾经济圈的建设,加强广西与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对于促进广西与经济合作与交流,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广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环北部湾这个跨省跨国的经济圈尚处在开发初期。但一海连七国的环北部湾地区仍然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尤其是中国以及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经济近年来实现了较快速的发展,在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潮流的背景下,环北部湾地区无疑是一个极富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推进,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进程的全面加速,中国一东盟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环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与东盟的跨海联结的纽带,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受到各方的瞩目。在中国一东盟“10+1”框架下全力推进环北部湾地区经济合作,从海路实现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东部地区的相互连接将更加便捷,构建起东北亚与东南亚之间合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因此,环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开发不仅应该成为中国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而且也应该成为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所在。这对于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快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培育中国一东盟新增长极都有重大意义。
二、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打造环北部湾经济圈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命题,早在上个世纪8O年代末9O年代初,广西的学者就提出了这样的构想 ,但是此后在长达十多年的中国沿海地区蓬勃发展时期里,环北部湾地区始终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开发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客观基础和条件还没有形成。简言之,包括越南和中国的广西、海南等环绕北部湾周围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没有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等开发条件,因而也没有形成开发这个经济圈所必不可少的人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
从世界经济大格局来看,沿东亚环太平洋沿岸从北向南看,从俄罗斯到日本、韩国、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新加坡,基本上都是现代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聚集的较发达地区,形成了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但这个经济带还不完善,在中国与东盟的交汇区域,由于历史上的矛盾冲突较多等原因,经济比较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使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发生了断裂。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恰恰能连接起断裂的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从而使中国经济能更广泛地融人世界经济当中。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环北部湾经济圈构想不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而且已列入了越南和我国相关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目标,环北部湾地区已经迎来了自主开发和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然而,目前有关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论述几乎都是针对广西或某些地区的发展战略展开的。应当站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它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换言之,要把它与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可以把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中国加强周边国家次区域合作开发的战略、中国开放战略结合起来。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日商、韩商和有眼光的港台企业家和投资者,看到了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可能会带来的商机,因而已经开始付诸行动,纷纷在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投资建厂,抢占投资发展的制高点和先机。
三、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动因的经济学分析
到2005年7月,世界范围内已经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达到138个,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形成了135个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而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环北部湾经济圈也正在逐步形成。这都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各种区域性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各经济区域间在发展中共同促进的思想为经济学界所重视。
发达国家间或区域间如何“强-强”合作获得双赢的结果、“强-弱”或“弱-弱”条件下的多方共赢,尤其,可将博弈论的合作博弈分析方法等理论,作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的合作竞争理论支撑。如,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经贸合作不应走单一的自由贸易区的道路,而应该推进全面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区域金融科技合作机制的建设,在经济发展政策和运行上进行协商、协调和合作,运用博弈论、分层次模型等相关理论,开展区域对称、不对称合作竞争机制分析,寻求合作竞争的“多赢”格局。
理性经济行为主体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基本动因也是基本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的。当区域间纯粹的竞争阻碍各地的发展时,合作也将成为区域间的理性选择。合作的利益越高,合作的动力也就越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动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各区域内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分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由于区域间生产要素察赋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体系和收益体系上表现为:自然察赋充裕的要素,区域价格较低,密集使用该类要素的生产收益也较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区域价格较高,密集使用该类要素的生产收益相对较高。因此生产要素一般总是从价格较低的区域流向较高的区域。但要素的自由流动往往受多种因素阻碍,即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市场,要素流动也要受到区域政府的影响。而区域间的合作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创造条件,它可以减少要素流动的阻碍,提高了要素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3.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和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规律表明,产业或产品存在梯度的区际转移。通过不同发展梯度之间的产业承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调整和优化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发达地区将技术成熟,但生产成本上升的一些产业转移到相对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而提升自己产业的技术水平,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4.合理利用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效应
集聚与扩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过程,其作用也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关键因素。因经济联系密切或因生产要素指向性相同而形成集聚,可以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使企业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聚集过度时,会加剧区域间生产分布的不平衡,恶化区际经济关系。聚集规模超过了地域的承受力,原有的比较优势由于成本的攀升而丧失,从规模经济变为不经济。受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一些生产要素从经济高度聚集地区分散到其他地区,寻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起到区域经济扩散效应的作用。
5.减少区域间的冲突
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每个地区内部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目标和发展模式;同时,同一区域内有着共同占有的资源,为了实现地区目标,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考虑,由此形成了地区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对资源获取的争夺上。区域内不同地区对共同资源的少维护、多索取只会引起地区经济的过早衰落和长期发展乏力。为了减少这种无谓的资源损失代价,地区政府会选择协商的形式,实现地区间的合作,以减少地区间利益与目标的冲突。
6.实现区域资源的共同管理与综合开发
地理关系相近的地区因为共同拥有资源而成为合作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一方面,区域资源将相近地区合作起来,使地区成为资源的直接管理者,然而由于管理者过多,又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会导致区域资源管理的失效;合作则可以为共同管理提供制度条件,减少由于多头管理而造成的管理失效,提高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获得收益,不开发的资源,只能是潜在的财富。分散的管理导致开发的困难,如果不采取合作以让渡管理权限,就不可能刺激投资者对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或者因为区域内地区财力分散,无力投资开发资源,而使发展的机会丧失。所以,为了让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寻求合作,这也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思路。
7.实现区域间经济、文化、政治的融合
区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即不仅政府允许进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往来,还主动规划、寻求这种往来。合作的结果,可以淡化地区间的界线,扩大市场范围,形成以产品、资产、资本相互溶合的整体;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即通过劳动力流动、文化商品流动、相互间的文化服务,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融合。以此为基础,还会形成政治上的合作,以寻求共同的利益。政治上的结盟和行政区划的改变,也可能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合作高潮的到来,对经济的融合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涉及到广西、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由于省与国家之间地位的不对称,在政策的制定和对接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以“双赢互利合作”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立足环北部湾经济圈各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构建在这种不对等的区域之间构建 “弱-弱” 对称合作、“强-弱”不对称合作达到双赢的经贸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罗力: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五大国家战略[J]. 开放导报,2006,124(1):61-6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马瑞永: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博弈角度分析[J].2003(4):114-116
[摘要] 本文分析了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的现状及意义,提出了应当站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将环北部湾经济圈建设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之中的观点,并对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动因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 环北部湾经济圈 经贸合作 经济学分析
一、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的意义分析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家越来越意识到,尽管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同,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文化及传统具有多样性,但争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充分挖掘整个亚洲尤其是环北部湾经济圈巨大的自然、人力资源潜力,通过合作竞争来加快经济发展,是消除贫困、增进繁荣、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亚洲各国的经济福利和提高各国的政治地位的根本途径,而环北部湾经济圈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整合将是上述目标的基础。
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华南地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出海口。广西处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促进中国和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战略枢纽,在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06年3月22日,广西宣布成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组织、协调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城市沿海基础实施建设、重大产业布局、沿海资源整合及总体规划等。广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加速北部湾经济圈的建设,加强广西与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对于促进广西与经济合作与交流,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实现广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环北部湾这个跨省跨国的经济圈尚处在开发初期。但一海连七国的环北部湾地区仍然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尤其是中国以及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经济近年来实现了较快速的发展,在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潮流的背景下,环北部湾地区无疑是一个极富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推进,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进程的全面加速,中国一东盟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环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与东盟的跨海联结的纽带,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开发前景,越来越受到各方的瞩目。在中国一东盟“10+1”框架下全力推进环北部湾地区经济合作,从海路实现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东部地区的相互连接将更加便捷,构建起东北亚与东南亚之间合的桥梁和纽带,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因此,环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开发不仅应该成为中国及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的重点,而且也应该成为相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所在。这对于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快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培育中国一东盟新增长极都有重大意义。
二、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现状分析
打造环北部湾经济圈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命题,早在上个世纪8O年代末9O年代初,广西的学者就提出了这样的构想 ,但是此后在长达十多年的中国沿海地区蓬勃发展时期里,环北部湾地区始终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当时开发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客观基础和条件还没有形成。简言之,包括越南和中国的广西、海南等环绕北部湾周围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也没有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等开发条件,因而也没有形成开发这个经济圈所必不可少的人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
从世界经济大格局来看,沿东亚环太平洋沿岸从北向南看,从俄罗斯到日本、韩国、至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到新加坡,基本上都是现代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聚集的较发达地区,形成了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但这个经济带还不完善,在中国与东盟的交汇区域,由于历史上的矛盾冲突较多等原因,经济比较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使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发生了断裂。北部湾经济圈的建立,恰恰能连接起断裂的东亚环太平洋经济带,从而使中国经济能更广泛地融人世界经济当中。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环北部湾经济圈构想不但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而且已列入了越南和我国相关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目标,环北部湾地区已经迎来了自主开发和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
然而,目前有关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论述几乎都是针对广西或某些地区的发展战略展开的。应当站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将它纳入到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去。换言之,要把它与国家大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可以把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的能源战略、中国-东盟自贸区战略、中国加强周边国家次区域合作开发的战略、中国开放战略结合起来。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许多日商、韩商和有眼光的港台企业家和投资者,看到了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可能会带来的商机,因而已经开始付诸行动,纷纷在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投资建厂,抢占投资发展的制高点和先机。
三、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动因的经济学分析
到2005年7月,世界范围内已经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达到138个,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形成了135个自由贸易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而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环北部湾经济圈也正在逐步形成。这都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各种区域性经贸合作不断拓展,各经济区域间在发展中共同促进的思想为经济学界所重视。
发达国家间或区域间如何“强-强”合作获得双赢的结果、“强-弱”或“弱-弱”条件下的多方共赢,尤其,可将博弈论的合作博弈分析方法等理论,作为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的合作竞争理论支撑。如,环北部湾经济圈区域经贸合作不应走单一的自由贸易区的道路,而应该推进全面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区域金融科技合作机制的建设,在经济发展政策和运行上进行协商、协调和合作,运用博弈论、分层次模型等相关理论,开展区域对称、不对称合作竞争机制分析,寻求合作竞争的“多赢”格局。
理性经济行为主体总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区域经济合作的最基本动因也是基本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的。当区域间纯粹的竞争阻碍各地的发展时,合作也将成为区域间的理性选择。合作的利益越高,合作的动力也就越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动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区域分工是指一国内各区域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区际交换实现各区域内专业化部门生产的产品价值,并满足本区域不能生产或生产不利的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区域生产能力,增进区域利益。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分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由于区域间生产要素察赋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体系和收益体系上表现为:自然察赋充裕的要素,区域价格较低,密集使用该类要素的生产收益也较低;相对稀缺的要素区域价格较高,密集使用该类要素的生产收益相对较高。因此生产要素一般总是从价格较低的区域流向较高的区域。但要素的自由流动往往受多种因素阻碍,即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市场,要素流动也要受到区域政府的影响。而区域间的合作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创造条件,它可以减少要素流动的阻碍,提高了要素的流动速度,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3.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演化和升级
区域产业结构演化规律表明,产业或产品存在梯度的区际转移。通过不同发展梯度之间的产业承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调整和优化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发达地区将技术成熟,但生产成本上升的一些产业转移到相对发展水平低的地区。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承接发达地区转移出来的产业而提升自己产业的技术水平,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4.合理利用区域经济集聚与扩散效应
集聚与扩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过程,其作用也是推动区域合作的关键因素。因经济联系密切或因生产要素指向性相同而形成集聚,可以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使企业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区域经济聚集过度时,会加剧区域间生产分布的不平衡,恶化区际经济关系。聚集规模超过了地域的承受力,原有的比较优势由于成本的攀升而丧失,从规模经济变为不经济。受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一些生产要素从经济高度聚集地区分散到其他地区,寻求较高的经济效益,起到区域经济扩散效应的作用。
5.减少区域间的冲突
每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每个地区内部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目标和发展模式;同时,同一区域内有着共同占有的资源,为了实现地区目标,对资源的使用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考虑,由此形成了地区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对资源获取的争夺上。区域内不同地区对共同资源的少维护、多索取只会引起地区经济的过早衰落和长期发展乏力。为了减少这种无谓的资源损失代价,地区政府会选择协商的形式,实现地区间的合作,以减少地区间利益与目标的冲突。
6.实现区域资源的共同管理与综合开发
地理关系相近的地区因为共同拥有资源而成为合作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一方面,区域资源将相近地区合作起来,使地区成为资源的直接管理者,然而由于管理者过多,又存在利益上的矛盾,会导致区域资源管理的失效;合作则可以为共同管理提供制度条件,减少由于多头管理而造成的管理失效,提高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获得收益,不开发的资源,只能是潜在的财富。分散的管理导致开发的困难,如果不采取合作以让渡管理权限,就不可能刺激投资者对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或者因为区域内地区财力分散,无力投资开发资源,而使发展的机会丧失。所以,为了让资源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寻求合作,这也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的一个重要思路。
7.实现区域间经济、文化、政治的融合
区域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即不仅政府允许进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往来,还主动规划、寻求这种往来。合作的结果,可以淡化地区间的界线,扩大市场范围,形成以产品、资产、资本相互溶合的整体;与此同时,还加强了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即通过劳动力流动、文化商品流动、相互间的文化服务,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融合。以此为基础,还会形成政治上的合作,以寻求共同的利益。政治上的结盟和行政区划的改变,也可能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合作高潮的到来,对经济的融合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环北部湾经济圈经贸合作涉及到广西、广东、海南以及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由于省与国家之间地位的不对称,在政策的制定和对接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以“双赢互利合作”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立足环北部湾经济圈各经济板块的比较优势,构建在这种不对等的区域之间构建 “弱-弱” 对称合作、“强-弱”不对称合作达到双赢的经贸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罗力:环北部湾经济圈开发与中国五大国家战略[J]. 开放导报,2006,124(1):61-6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马瑞永: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博弈角度分析[J].2003(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