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幻,艺术有真

来源 :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细微处见功底,于质朴处见真谛。”展赏唐俊林先生的画作,北方田园山水的特质跃然纸上。这里有雄伟壮阔的山光水色,有草木华滋的崇山峻岭,但更多的是浅山幽谷,小桥流水,平静疏淡,悠闲恬雅,像田园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画家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自我,追求内心的和谐。
  山水画作品是用自然的山水来抒发画家的心,画家的情。与其说唐俊林是在画山水,不如说他在通过手中的笔表现自己的感受。唐俊林先生拜于名师门下,自身不断锤炼画技并锐意创新。在继承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基础上,他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绘画特点融合在一起,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笔墨清迈俊逸,意境幽远清新,色彩素雅浑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将西方绘画的着色技巧融入中国山水画创作之中的创新,也为他的北方田园山水画开拓了新的意境。
  几十年风尘仆仆、游走四方,远离都市喧嚣,深入山野村落,融入古朴民风的经历,让唐俊林感受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体味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奇美,惊诧于“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景色,沉浸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暖意。坎坷经历的磨练,也让他能够对世间俗事坦然处之,他没有选择去描绘壮丽的雄山丽水,而将创作的视角投向了灵山静水、闲云野境的田园风光。用心和情感去写黑白世界,加之扎实的水墨笔法和持之以恒的创新,使他的北方田园画作脱离了世俗气,融入了一种清新和大气。
  于是,《梦回雪原》将雪原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其中弥漫的缱缱绻绻的深情,印证了画家每每想起童年往事所魂牵梦萦的雪原的纯净和博大。构图的奇特和多变,使作品凸显意境、形式、笔墨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形式美感的巨大力量。对于生活在黑龙江的唐俊林来说,那一片似海的雪原,更是游子渴盼回归的故乡。
  而同样是描绘雪景的《雪村往事》却显现出另一种的意境。白雪覆盖下的小村即景,若隐若现的山涧、小桥,粗犷而质朴的山间小屋,在表现了景物自然之美的同时更表现了画家在领略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契合的灵性与心境。
  《白桦林》描绘的是白桦树林的一角,白色树干和鲜绿色叶子在风中颤动着,青草和星星点点的小花陪伴着静静流淌的河水,画面的色彩柔和、新鲜,而不张扬,静与动的精妙结合,显示出画家创作时所拥有的平静与淡泊的心态。
  假自然之象以寄情,求真美意趣于一体。《月夜》是画家将西方绘画的着色技巧融入中国式的构图的代表作。高挂在云端的圆月与树木、山石巧妙地融为一体,远处的飞鸟和山涧中的流水却让寂静的夜灵动起来。作品中线与墨、线与色彩之间的巧妙运用,令他的绘画作品独具韵味,也让画家与笔墨之间达到了“入境”、“合一”。
  “自上山来看野水”,学画的过程,先是学,后是修,境由心生,心生笔墨,笔墨生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有心境,才有本真,才能使笔墨纸砚充满灵性。几十年的绘画生涯,让唐俊林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也有了更加平静淡泊之心。也正由于此,他得以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得以让自己的作品更具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释然。一切皆幻,艺术有真。对于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唐俊林终能“却于水底见青山”。
  
  相关连接
  唐俊林先生,黑龙江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系,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画室国画专业进修,师从北京画院著名画家王文芳先生。作品曾入选《现代中国画作品精选》,多幅作品被文化部、中国美术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等机构收藏。1996年在北京举办了唐俊林国画展。唐俊林先生热心书画公益事业,曾参与策划了“纪念徐悲鸿100周年画展”等多次国内外高水平展览,鼓励青少年接触绘画,策划了“全国铁路少儿书画作品展”等多次面向儿童的绘画活动。
其他文献
谢佳,出生于福州市,受母亲影响对钢琴兴趣浓厚,6岁开始跟随徐荣芹老师学习钢琴,198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杨曼如教授,199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姚世真。1997年赴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跟随俄罗斯著名钢琴家、作曲家VassyLobanov教授继续深造,2000年获钢琴硕士学位。随后进入慕尼黑音乐学院Robert Regoes教授班学习,期间,曾在科隆、波恩、海德堡、慕尼黑、萨尔茨堡
期刊
诗味的乡情    “你们是在哪儿认识的?”  “好像是在西郊。”  2004年12月中的一个下午,我偕小儿林清辉前往北京大学燕南园62号拜访林庚先生。原约三时到达,想让先生午休多睡一会儿,我们有意晚点出发;三时整,车刚出三环,便接到林先生的电话,说他准时等着。将近九十五岁高龄的林先生,还是那么信守期约,使我自觉汗颜。车赶到燕南园,小保姆开了门,我们急忙穿过书房,拐过回廊,到林先生的卧室,他从窗前的
期刊
复旦结缘    西单的一条胡同内,有一座院落,这就是高教部所在地。1967年夏天,我刚到北京不久,想拜访鲍正鹄先生,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向传达室说明来意,便进了院门,几经打听,终于找到鲍先生。他身上穿着一件陈旧的中装,头上歪戴着一顶草帽,手上拿着一根扫把,脸上挂着一丝苦笑,惊奇地瞧了我半天,显然没有认出我是谁,当然也不可能认出我是谁,因为在学校里我几乎没有同他单独来往过,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我看着
期刊
知道丹增的大名,是在他的散文中。  中国的文字,有时就是魅力无穷。发表在《十月》上的那篇《童年的梦》,让我从千百个名叫丹增的藏族同胞中,一下就认出了既是作家又是高官的丹增。酣畅流利、朴实清新的文采,将我的思绪带进了神秘的雪域高原。他的文字,仿佛有种亲和力,可以将他的故事,变成你的似曾亲历。穿越河谷的马帮铃声,飘香的酥油茶,习诵经文的小喇嘛,还有在怒江边徘徊辗转了三天三夜的老母亲……读来觉得是那么熟
期刊
拙作《中国饮食文化史》把茶的风格定位为“清”,书出版后,总有些不安。用“清”字能概括中国人饮茶的追求吗?有的对茶有兴趣的朋友也向我这样问过。  20年前,我在《文学遗产》工作时,编辑部中的几位同仁都爱喝茶,但喜好品类却大有差别。有位从甘肃平凉落实政策回所(《文学遗产》是社科院文学所办的学术期刊)的老先生爱喝云南沱茶,每杯都沏得特别浓,状如深色琥珀。“太酽了。”对此,我往往会做出这样的评价。老先生的
期刊
摘 要:追求高效课堂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个性,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因人而教;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自学能力;教学策略;挖掘潜能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
期刊
现代舞皇后邓肯,长得美丽绝伦。有一次她对大文豪萧伯纳示爱,说,要是咱俩结合了,生出的孩子一定会像你那样聪明,如我这般漂亮。可萧伯纳听了却不以为然:要是咱俩结合了,生出的孩子外貌像我、脑瓜子像你怎么办?——看来,萧伯纳不太相信运气,他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因为他觉得,邓肯的愿望纯属一厢情愿,且赌注都压在了交好运上。其实,邓肯的想法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她敢拿青春作赌,是缘于生活中交好运的现象确
期刊
永厚寄来一张小画贺年,画的是一头小猪——从猴年开始,猴、鸡、狗、猪,年年不曾间断。生肖十二,已得其四。我也依往年例,作一小文,聊充读后,不知算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  今年丙戌,马上就到丁亥,所以从元旦以后便到处都画着或放着“肥猪拱门”、“金猪贺岁”一类的图画与摆件。肥、金,都表现着强烈的发财欲望,就像去年狗年大说“旺旺”,前年鸡年猛谈“金鸡”,每年的贺节语都是“发财”的意象。
期刊
说起耳熟能详这件事,还真是颇有些年代和地域的区别。  比我大一些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哼上几句样板戏: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临行喝妈一碗酒…一而我,惭愧得很,我第一次看样板戏是在大学三年级一个无聊赖的雪夜,路过大礼堂就随便进去看看,是《智取威虎山》,过目不忘的那种刚烈明扬。  我却一直记得“宝玉哭灵”的悲痛调子:“而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觅见。”我的
期刊
最近,我和《大不列颠了颠百科全书俗语卷》的编撰者之一,著名的汉学家马赛克·二道恩先生有过一番小小的争论。我坚持认为“有朋自远方来”应该是一个俗语,而他坚持认为这不算。其实,在争论之初,我确实怀着蒙混过关的心态,心想一个洋鬼子能懂啥,所以故意以云山雾罩的学问之美,试图令其晕晕乎乎,一头雾水。没想到马赛克先生不是等闲之辈,居然以令人惊讶的方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句出自孔夫子论语里的话,以其超凡脱俗的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