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情商教育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还存在不少误区和偏差。在剖析实施情商教育的误区和偏差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纠偏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生;情商教育培养体系;偏差;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176-02
情商即情感商数(EQ),与智商(IQ)相对应,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新罕布尔什大学梅耶教授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曼尔在此基础上作了更全面更系统的阐释,他把情商归结为五种能力,即觉察和认知自身情绪能力,认识他人情绪即移情能力,控制自己情绪能力,承受挫折即自我激励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获得成功,专业技术只占15%,而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等却占85%。可见,情商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高职生情商现状不容乐观,自卑、焦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他们,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往往容易淡化情商教育,甚至对情商教育存在误区和偏差,导致情商教育实施力度不大,浅尝辄止,抑或无的放矢,收效甚微,更遑论情商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纠正高职生情商教育的偏差,认清误区和盲点,凸显实效,是构建高职生情商培养体系的前提。同时,对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顺利就业乃至人生成功打下扎实基础,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生情商教育的误区和偏差
1.观念陈旧偏颇。高职教育一些理念诸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及“管用、够用、实用”等在一段时期在国内高职院校曾经非常盛行,也受到过立竿见影的成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一度“抢手”。但这样的宗旨和理念往往导致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容易使高职院校只注重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培育而忽视适应社会和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情商的培养。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生的就业形势必然越来越严峻。为了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促使高职生尽快就业,一些高职院校干脆唯就业率的马首是瞻,把就业率当做学校运转的指挥棒,把提高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杆。于是,依旧固守“专业技能至上”的思想,甚至变本加厉,视人文学科的开设为累赘,认为情商教育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直至把情商教育抛到九霄云外……我们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固然重要,但由此疏忽乃至偏废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情商素养的培育,无异于“杀鸡取卵”。这样办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发育不健全的“畸形儿”,容易经受不起打击和挫折,协调沟通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严重削弱了个人的发展潜力。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才竞争的激烈,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的提高,只有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情商素质的人才会脱颖而出。高职院校若不能使学生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必然会被时代抛弃。据对一些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大学生最缺什么”时,有近90%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情商”,这恰恰折射出高校情商教育的欠缺。
2.界限模糊不清。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商教育,但由于对情商的内涵和外延含混不清,把情商教育简单等同于非智力因素甚至德育教育,导致情商教育的实施无所适从。其实,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而且非常复杂的概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指出“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的、认知的和情感的成份。”[1]可见,非智力因素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如情绪、兴趣、意志和性格、动机、爱好等。反观情商,它仅指人的情绪调节和适应,和非智力因素有交叉之处。由于非智力因素范围要大得多,如果把情商教育等同于非智力因素,就会使得情商教育缺乏针对性,甚至会被淡化或者忽略,最终收不到效果。而德育则是完全不同的范畴,它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它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品质教育等内容[2]。情商和德育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若把两者等同起来只会使情商教育形同虚设。
3.实施主体不明。不少高职院校认为情商教育是学工处、团委的本职工作,抑或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与学校其他部门和教师无关,这会造成情商教育工作的零散,削弱情商教育合力的形成,严重影响情商教育的实施效果。
4.实施过程随意。由于种种原因,情商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施情况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的情商教育大都处在“三无”状态,即:无目标——没有把情商教育纳入专门的教育目标;无计划——没有把情商教育列入教务部门的教学计划;无教材——没有设计或编写专门的课程或项目[3]。这直接导致情商教育无的放矢,无所适从,没有理论指导,只是简单搞一些诸如讲座、心理咨询之类的课外活动,随意性强甚至走过场。
5.课堂渗透缺失。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渗透情商教育,可能会比其他方法和渠道开展情商教育更有效。遗憾的是,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本没有这种认识,在课堂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穿插实施情商教育。也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只有人文学科才能渗透情商教育,理工学科则无法实施。情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唯技能而技能,应该说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纠正误区和偏差的措施与对策
1.转变观念,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工作若干年后,取得较大成就的不是当年学习成绩好专业技能强的学生,反而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但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亲和力和沟通能力。社会上盛行的“高学历的人为低学历的老板打工”的现象也正说明了情商对人生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学生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高职院校要直面现实,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转变“重技能轻情商”的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观念和做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情商和智商并驾齐驱。
2.提高认识,构建“三有”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真正认识到情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可持續发展的原动力,培育学生情商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情商教育要做到“三有”,即:有计划——把情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去;有目标——要重新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中增加情商教育的要求,尤其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设人文学科;有教材——组织人力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专门的情商课程。
3.明确主体,提高教师情商素养。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情商教育,不是学校某个部门的事情,它是全校上下共同的责任。情商教育应该覆盖所有部门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教师的情商状况、治教治学、人格品质乃至言谈举止都对学生的情商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本身情商素养低下,培育学生的情商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实践,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情商水平。同时,还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情商教育才会像潇潇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4.深化改革,創新课堂教学方法。所有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只要有心,情商素材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学科,不论任何专业任何课程,都可以在课堂上随机随意渗透情商教育。同时,要围绕重新修订后包含有情商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情商教育内容或项目,讲究课堂艺术,运用课堂技巧,穿插课堂机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让课堂情商渗透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专门开设的情商课程,可以以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作为师资,做到方法灵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节课均要设置情商实践教学内容,实施情商项目训练化教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收到“既有趣、又有益”的实效。
5.有的放矢,强化课外实践活动。情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校上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联动,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情商教育的主渠道的话,那么,课外实践活动就是实施情商教育的主阵地了。课外情商教育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科技节及运动会等,让学生了解自己,展现自我,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展以社会实践为主线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可以锻炼人际沟通协调和社交能力;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宗旨的学术讲座、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化解学生心理疑问和焦虑,可以打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开展以抗挫折和抗风险为内容的攀岩、自行车环保越野和创业园等活动,磨练意志,体验挫败感,可以增强学生坚韧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耐挫力。
参考文献:
[1]韦克斯勒.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J].美国心理学家,1950,(3):13.
[2]姜双丹.探析新形势下高校的德育内容[J].科教文汇,2008,(1):5.
[3]许慧,等.高职高专情商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J].职业时空,2008,(7):5.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EQ Cultivation System for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on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EQ Education
LIU Jian-fei,DAI Chun-ping,LIU Yu-gen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 EQ education,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compone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Q educ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 still exist many errors and devi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itfalls and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EQ education, put forward specific deviation-correcting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Q cultivation system; devia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高职生;情商教育培养体系;偏差;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176-02
情商即情感商数(EQ),与智商(IQ)相对应,最早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新罕布尔什大学梅耶教授提出的。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曼尔在此基础上作了更全面更系统的阐释,他把情商归结为五种能力,即觉察和认知自身情绪能力,认识他人情绪即移情能力,控制自己情绪能力,承受挫折即自我激励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获得成功,专业技术只占15%,而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等却占85%。可见,情商是人生最为重要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高职生情商现状不容乐观,自卑、焦虑、厌学甚至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他们,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往往容易淡化情商教育,甚至对情商教育存在误区和偏差,导致情商教育实施力度不大,浅尝辄止,抑或无的放矢,收效甚微,更遑论情商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纠正高职生情商教育的偏差,认清误区和盲点,凸显实效,是构建高职生情商培养体系的前提。同时,对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顺利就业乃至人生成功打下扎实基础,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高职生情商教育的误区和偏差
1.观念陈旧偏颇。高职教育一些理念诸如“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及“管用、够用、实用”等在一段时期在国内高职院校曾经非常盛行,也受到过立竿见影的成效,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一度“抢手”。但这样的宗旨和理念往往导致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容易使高职院校只注重高职生专业技能的培育而忽视适应社会和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情商的培养。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生的就业形势必然越来越严峻。为了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促使高职生尽快就业,一些高职院校干脆唯就业率的马首是瞻,把就业率当做学校运转的指挥棒,把提高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标杆。于是,依旧固守“专业技能至上”的思想,甚至变本加厉,视人文学科的开设为累赘,认为情商教育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直至把情商教育抛到九霄云外……我们认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固然重要,但由此疏忽乃至偏废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情商素养的培育,无异于“杀鸡取卵”。这样办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发育不健全的“畸形儿”,容易经受不起打击和挫折,协调沟通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也严重削弱了个人的发展潜力。因为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才竞争的激烈,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的提高,只有既有较高专业素养又有较强情商素质的人才会脱颖而出。高职院校若不能使学生智商和情商协调发展,必然会被时代抛弃。据对一些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大学生最缺什么”时,有近90%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情商”,这恰恰折射出高校情商教育的欠缺。
2.界限模糊不清。有些高职院校虽然意识到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商教育,但由于对情商的内涵和外延含混不清,把情商教育简单等同于非智力因素甚至德育教育,导致情商教育的实施无所适从。其实,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而且非常复杂的概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指出“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气质和人格因素,尤其是人格因素,还应该包括先天的、认知的和情感的成份。”[1]可见,非智力因素包含了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如情绪、兴趣、意志和性格、动机、爱好等。反观情商,它仅指人的情绪调节和适应,和非智力因素有交叉之处。由于非智力因素范围要大得多,如果把情商教育等同于非智力因素,就会使得情商教育缺乏针对性,甚至会被淡化或者忽略,最终收不到效果。而德育则是完全不同的范畴,它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它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品质教育等内容[2]。情商和德育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若把两者等同起来只会使情商教育形同虚设。
3.实施主体不明。不少高职院校认为情商教育是学工处、团委的本职工作,抑或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与学校其他部门和教师无关,这会造成情商教育工作的零散,削弱情商教育合力的形成,严重影响情商教育的实施效果。
4.实施过程随意。由于种种原因,情商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施情况五花八门,参差不齐。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的情商教育大都处在“三无”状态,即:无目标——没有把情商教育纳入专门的教育目标;无计划——没有把情商教育列入教务部门的教学计划;无教材——没有设计或编写专门的课程或项目[3]。这直接导致情商教育无的放矢,无所适从,没有理论指导,只是简单搞一些诸如讲座、心理咨询之类的课外活动,随意性强甚至走过场。
5.课堂渗透缺失。高职院校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渗透情商教育,可能会比其他方法和渠道开展情商教育更有效。遗憾的是,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师根本没有这种认识,在课堂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穿插实施情商教育。也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只有人文学科才能渗透情商教育,理工学科则无法实施。情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唯技能而技能,应该说是我国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纠正误区和偏差的措施与对策
1.转变观念,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工作若干年后,取得较大成就的不是当年学习成绩好专业技能强的学生,反而是那些学习成绩一般但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喜欢参加各项活动的学生往往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有亲和力和沟通能力。社会上盛行的“高学历的人为低学历的老板打工”的现象也正说明了情商对人生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学生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高职院校要直面现实,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转变“重技能轻情商”的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观念和做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情商和智商并驾齐驱。
2.提高认识,构建“三有”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真正认识到情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可持續发展的原动力,培育学生情商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责任。因此,情商教育要做到“三有”,即:有计划——把情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去;有目标——要重新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中增加情商教育的要求,尤其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开设人文学科;有教材——组织人力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专门的情商课程。
3.明确主体,提高教师情商素养。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情商教育,不是学校某个部门的事情,它是全校上下共同的责任。情商教育应该覆盖所有部门所有专业所有课程所有教师。教师的情商状况、治教治学、人格品质乃至言谈举止都对学生的情商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本身情商素养低下,培育学生的情商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实践,不断完善自身修养,不断提高情商水平。同时,还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情商教育才会像潇潇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
4.深化改革,創新课堂教学方法。所有教师都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只要有心,情商素材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人文学科还是理工学科,不论任何专业任何课程,都可以在课堂上随机随意渗透情商教育。同时,要围绕重新修订后包含有情商培养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情商教育内容或项目,讲究课堂艺术,运用课堂技巧,穿插课堂机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让课堂情商渗透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尤其是专门开设的情商课程,可以以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作为师资,做到方法灵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一节课均要设置情商实践教学内容,实施情商项目训练化教学,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收到“既有趣、又有益”的实效。
5.有的放矢,强化课外实践活动。情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全校上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联动,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实施情商教育的主渠道的话,那么,课外实践活动就是实施情商教育的主阵地了。课外情商教育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开展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科技节及运动会等,让学生了解自己,展现自我,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培育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开展以社会实践为主线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可以锻炼人际沟通协调和社交能力;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宗旨的学术讲座、心理咨询和心理测试,化解学生心理疑问和焦虑,可以打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开展以抗挫折和抗风险为内容的攀岩、自行车环保越野和创业园等活动,磨练意志,体验挫败感,可以增强学生坚韧性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耐挫力。
参考文献:
[1]韦克斯勒.认知的、欲求的和非智力的智力[J].美国心理学家,1950,(3):13.
[2]姜双丹.探析新形势下高校的德育内容[J].科教文汇,2008,(1):5.
[3]许慧,等.高职高专情商人才培养模式之探讨[J].职业时空,2008,(7):5.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EQ Cultivation System for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Research on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EQ Education
LIU Jian-fei,DAI Chun-ping,LIU Yu-gen
(Heyuan Polytechnic, 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 EQ education,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component part of school educ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EQ educ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 still exist many errors and devi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itfalls and deviation of implementation of EQ education, put forward specific deviation-correcting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EQ cultivation system; devia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