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指基层党支部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研究“三会一课”制度的落实情况,既有助于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又有助于探索制度创新的途径,更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要。为此,我们立足朝阳区各基层党支部开展“三会一课”具体实际,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街乡社区村、国企、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领域党组织,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个别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朝阳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对策建议。
朝阳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
朝阳区共有基层党组织6314个,其中党支部5483个,党员163897人。总体看,朝阳区各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三个不均衡”。
“三会一课”落实情况不均衡。支部党员大会在执行的时间频次上相对较高,但会议质量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有75.5%的基层党支部能够按照“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的要求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基本能按照规定履行支部党员大会各项职能。而支部委员会在召开时间频次上与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在履行支委会各项职能方面基本符合要求。只有21.2%的党支部能按照“每月召开一次”的要求召开支委会。党小组会执行情况较差,甚至还有23.6%的党支部没有成立党小组,以国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行政村党支部最为突出。另有7.8%的党员没有编入党小组,在编入党小组的党员中有3.2%的党员从没有参加过党小组会。相比较而言,基层党支部党课开展情况较好,基本能按照制度规定定期开展,且质量较好。朝阳区24个街乡均成立了区委党校分校,定期举办党课,大多数党支部也都建立了每月学习日主题活动制度。
不同领域党支部落实情况不均衡。由于街道社区“党员数量多、离退休党员多、党员意识强”的特点,在党小组会、支委会和党课落实方面,时间频次相对较高。从支委会执行情况看,农村地区行政村落实情况较好,支委会召开的质量较高。从党课开展情况看,有些农村地区行政村党支部开展的党课活动政治性体现不够,存在以举办各类健康养生知识讲座代替党课现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系统党支部,由于“重政务(业务),轻党务”等各方面原因,党员参与积极性较小,也很难按时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但“三会一课”开展的规范性相对较高,与实际工作结合较为密切。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支部中,“三会一课”制度落实面临“思想认识不高、人员能力不强、客观条件限制”三大制约因素,导致活动组织难,党员参与难,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层面党员参与情况不均衡。从党员身份上看,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参与热情低、满意度也较低;普通党员参与热情高、满意度也较高。调研反映,一些支部书记认为组织“三会一课”是增加负担,不愿意组织开展活动。从职业上看,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参与率和满意度较低,更愿意“线上参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以及街道社区等“体制内”从业的党员参与率和满意率相对较高。从学历层次上看,低学历党员对党员身份认同度较高,参与“三会一课”的意愿较为强烈,而高学历党员对党员身份认同度相对较弱,对传统“三会一课”组织形式意见很大,更愿意利用信息化手段参与。
影响“三会一课”制度有效落实的原因分析
党员队伍出现新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当前党员结构也在发生大的转变。一方面表现在流动党员不断增多(全区共有4000多名流动党员),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党员队伍呈现出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这给利用传统方式组织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多,全区共有2.5万名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从业的党员,党员成分日趋多元,这些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越来越淡薄,这也影响到“三会一课”制度的有效落实。
党内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不紧密。党内生活依然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内循环阶段,脱离了党员的实际思想和生活、脱离了不同单位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三会一课”没有实现净化党员思想灵魂、坚定党性信念和牢树正确“三观”的目的。
支部书记组织不到位。一些党支部书记对“三会一课”普遍存在“嘴上说起来重视,心里面轻视,做起来忽视”的现象,不愿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基层党支部书记、委员、党小组长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支部书记普遍反映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三会一课”,而年轻党务工作者又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基本素养。因此,增强支部书记对“三会一课”制度的认识和组织能力迫在眉睫。
内容形式与党员期待不一致。党课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空洞说教,缺乏新意,严重存在“四不”现象,即“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研究不深,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把握不准,对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透,对党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关心不够”。还有的党支部书记不敢针对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利用“三会一课”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即使通过会议或党课进行了提醒,但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导致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上级组织检查指导不到位。缺乏及时有力的检查指导,也是影响“三会一课”制度不能在基层党支部有效落实的重要因素。存在会议记录检查多,实效评估少;要求指示多,调研指导少;考核多,激励少的“三多三少”现象。
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加强“三会一课”在基层党支部的有效落实,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增强“三会一课”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必须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增强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工作推动的力度。提高“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的质量,首先要强化各级党务工作者对“三会一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的主动性、自觉性。其次是要提高广大党员对“三会一课”制度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党员主动参与意识。党内生活是党员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参与党的建设和各项事务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党员参与权、选举权、讨论权、监督权和批评权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党内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完善民主评议党员等机制,不断增强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严格制度规定。严格“三会一课”的制度规定,提高“三会一课”活动严肃性,是促进“三会一课”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首先要严格时间规定。针对调研中,大家普通反映的时间频次过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从严不从宽”的原则,严格“三会一课”召开的时间底线标准,建议规定支部党员大会至少每三个月召开一次,支委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党课至少两个月举办一次,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要讲两次党课。其次要明确环节流程。针对调研反映的“三会一课”制度缺乏明确的操作流程问题,上级组织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三会一课”制度指导手册,明确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召开的内容、条件和具体流程;针对基层支部书记反映较多的“支部书记不会讲党课”问题,制定《党课授课大纲》,规定每年党课的具体计划、内容、时间和方式等,提升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明确工作标准。上级组织部门要制定出台“三会一课”制度的工作标准、考核测评标准,这既能给基层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提供指导和依据,也能提升基层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的质量。
丰富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三会一课”活动内容,是提升“三会一课”质量的必然要求。要围绕中心,提升“三会一课”制度的指导性。“三会一课”制度,要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党支部、党小组要围绕上级党组织的决策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不偏离方向。要结合实际,提升“三会一课”制度的针对性。“三会一课”活动,有没有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关键取决于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将“三会一课”活动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党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本着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原则,做到会议“有主题、有议题、有实质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要与时俱进,增强“三会一课”制度的时效性。为了促进“三会一课”制度扎根落地,可以借鉴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与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环节相结合的做法,实现“三会一课”内容与日常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
创新载体形式。不断创新“三会一课”形式载体,是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创新组织方式,提高吸引力。在党小组设置方式上,按照“有利于工作交流、有利于日常联系、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准则,打破原来同一个党小组成员必须同属一个支部的设置方式,让党员自愿选择加入某个党小组,自愿选择参加某个党小组的活动,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参加党小组会的活动。要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凝聚力。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和“人户分离”党员参加“三会一课”难组织的问题,可以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视频电视会议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明确内容和时间要求,因地制宜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党员凝聚起来。要创新活动方式,提高生命力。针对大家普通反映的活动方式单一化、单向化的问题,通过完善活动流程环节,突出支委会、党小组会民主议事、建言献策、沟通思想、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的功能,充分保障支委和党员的民主权利;针对大家反映的“党课不够生动,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在坚持支部书记讲党课的同时,组织一些实地参观、观看视频资料和发动党员讲党课,不断丰富党课内容和形式,有效提升党课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夯实基础保障。首先是创新考核机制,通过建立“三会一课”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坚持考核与指导相结合,将日常检查、定期考核和实效评估相结合,不能仅看活动的次数、是否有活动记录,还要有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考核促进执行。其次是建立激励机制。对执行好的党支部进行项目化奖励,对执行不好的党支部建立相应的惩罚措施,将“三会一课”执行情况与党建工作考评、党支部书记个人述职、党支部党员发展指标和各类评优相结合,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提升能动性。再次要完善基层基础保障机制。针对在场地、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困难的党支部,按照支部党员人数给予相应支持,不断创新项目化党建经费支持力度,真正保障党支部“有人管事,有场地议事,有经费办事”。
责任编辑:高 斌
朝阳区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
朝阳区共有基层党组织6314个,其中党支部5483个,党员163897人。总体看,朝阳区各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三个不均衡”。
“三会一课”落实情况不均衡。支部党员大会在执行的时间频次上相对较高,但会议质量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有75.5%的基层党支部能够按照“每三个月召开一次”的要求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基本能按照规定履行支部党员大会各项职能。而支部委员会在召开时间频次上与要求有一定差距,但在履行支委会各项职能方面基本符合要求。只有21.2%的党支部能按照“每月召开一次”的要求召开支委会。党小组会执行情况较差,甚至还有23.6%的党支部没有成立党小组,以国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行政村党支部最为突出。另有7.8%的党员没有编入党小组,在编入党小组的党员中有3.2%的党员从没有参加过党小组会。相比较而言,基层党支部党课开展情况较好,基本能按照制度规定定期开展,且质量较好。朝阳区24个街乡均成立了区委党校分校,定期举办党课,大多数党支部也都建立了每月学习日主题活动制度。
不同领域党支部落实情况不均衡。由于街道社区“党员数量多、离退休党员多、党员意识强”的特点,在党小组会、支委会和党课落实方面,时间频次相对较高。从支委会执行情况看,农村地区行政村落实情况较好,支委会召开的质量较高。从党课开展情况看,有些农村地区行政村党支部开展的党课活动政治性体现不够,存在以举办各类健康养生知识讲座代替党课现象。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系统党支部,由于“重政务(业务),轻党务”等各方面原因,党员参与积极性较小,也很难按时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但“三会一课”开展的规范性相对较高,与实际工作结合较为密切。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支部中,“三会一课”制度落实面临“思想认识不高、人员能力不强、客观条件限制”三大制约因素,导致活动组织难,党员参与难,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层面党员参与情况不均衡。从党员身份上看,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小组长参与热情低、满意度也较低;普通党员参与热情高、满意度也较高。调研反映,一些支部书记认为组织“三会一课”是增加负担,不愿意组织开展活动。从职业上看,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参与率和满意度较低,更愿意“线上参与”。机关事业单位、国企以及街道社区等“体制内”从业的党员参与率和满意率相对较高。从学历层次上看,低学历党员对党员身份认同度较高,参与“三会一课”的意愿较为强烈,而高学历党员对党员身份认同度相对较弱,对传统“三会一课”组织形式意见很大,更愿意利用信息化手段参与。
影响“三会一课”制度有效落实的原因分析
党员队伍出现新变化。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当前党员结构也在发生大的转变。一方面表现在流动党员不断增多(全区共有4000多名流动党员),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党员队伍呈现出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这给利用传统方式组织党员参加“三会一课”提出了新挑战;另一方面表现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数量不断增多,全区共有2.5万名在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中从业的党员,党员成分日趋多元,这些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越来越淡薄,这也影响到“三会一课”制度的有效落实。
党内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不紧密。党内生活依然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内循环阶段,脱离了党员的实际思想和生活、脱离了不同单位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三会一课”没有实现净化党员思想灵魂、坚定党性信念和牢树正确“三观”的目的。
支部书记组织不到位。一些党支部书记对“三会一课”普遍存在“嘴上说起来重视,心里面轻视,做起来忽视”的现象,不愿组织开展活动。由于基层党支部书记、委员、党小组长绝大多数都是兼职人员,支部书记普遍反映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三会一课”,而年轻党务工作者又缺乏开展党建工作的经验和基本素养。因此,增强支部书记对“三会一课”制度的认识和组织能力迫在眉睫。
内容形式与党员期待不一致。党课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空洞说教,缺乏新意,严重存在“四不”现象,即“对党的基本理论学习研究不深,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把握不准,对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透,对党员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关心不够”。还有的党支部书记不敢针对党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利用“三会一课”进行批评教育,有的即使通过会议或党课进行了提醒,但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导致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上级组织检查指导不到位。缺乏及时有力的检查指导,也是影响“三会一课”制度不能在基层党支部有效落实的重要因素。存在会议记录检查多,实效评估少;要求指示多,调研指导少;考核多,激励少的“三多三少”现象。
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的对策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加强“三会一课”在基层党支部的有效落实,提高“三会一课”质量,增强“三会一课”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必须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增强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工作推动的力度。提高“三会一课”制度落实的质量,首先要强化各级党务工作者对“三会一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的主动性、自觉性。其次是要提高广大党员对“三会一课”制度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党员主动参与意识。党内生活是党员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参与党的建设和各项事务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党员参与权、选举权、讨论权、监督权和批评权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党内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渠道,完善民主评议党员等机制,不断增强党员参与“三会一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严格制度规定。严格“三会一课”的制度规定,提高“三会一课”活动严肃性,是促进“三会一课”制度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首先要严格时间规定。针对调研中,大家普通反映的时间频次过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坚持“从严不从宽”的原则,严格“三会一课”召开的时间底线标准,建议规定支部党员大会至少每三个月召开一次,支委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党小组会至少每月召开一次,党课至少两个月举办一次,支部书记每年至少要讲两次党课。其次要明确环节流程。针对调研反映的“三会一课”制度缺乏明确的操作流程问题,上级组织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三会一课”制度指导手册,明确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党小组会召开的内容、条件和具体流程;针对基层支部书记反映较多的“支部书记不会讲党课”问题,制定《党课授课大纲》,规定每年党课的具体计划、内容、时间和方式等,提升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要明确工作标准。上级组织部门要制定出台“三会一课”制度的工作标准、考核测评标准,这既能给基层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提供指导和依据,也能提升基层党支部落实“三会一课”的质量。
丰富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和完善“三会一课”活动内容,是提升“三会一课”质量的必然要求。要围绕中心,提升“三会一课”制度的指导性。“三会一课”制度,要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等方面,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党支部、党小组要围绕上级党组织的决策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保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不偏离方向。要结合实际,提升“三会一课”制度的针对性。“三会一课”活动,有没有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关键取决于基层党组织能不能将“三会一课”活动与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与党员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要本着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原则,做到会议“有主题、有议题、有实质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要与时俱进,增强“三会一课”制度的时效性。为了促进“三会一课”制度扎根落地,可以借鉴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将支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与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环节相结合的做法,实现“三会一课”内容与日常中心工作的有机融合。
创新载体形式。不断创新“三会一课”形式载体,是提高“三会一课”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创新组织方式,提高吸引力。在党小组设置方式上,按照“有利于工作交流、有利于日常联系、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准则,打破原来同一个党小组成员必须同属一个支部的设置方式,让党员自愿选择加入某个党小组,自愿选择参加某个党小组的活动,确保每个党员都能参加党小组会的活动。要创新活动载体,提高凝聚力。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流动党员和“人户分离”党员参加“三会一课”难组织的问题,可以通过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视频电视会议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明确内容和时间要求,因地制宜召开支委会和党小组会,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党员凝聚起来。要创新活动方式,提高生命力。针对大家普通反映的活动方式单一化、单向化的问题,通过完善活动流程环节,突出支委会、党小组会民主议事、建言献策、沟通思想、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的功能,充分保障支委和党员的民主权利;针对大家反映的“党课不够生动,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在坚持支部书记讲党课的同时,组织一些实地参观、观看视频资料和发动党员讲党课,不断丰富党课内容和形式,有效提升党课教育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夯实基础保障。首先是创新考核机制,通过建立“三会一课”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坚持考核与指导相结合,将日常检查、定期考核和实效评估相结合,不能仅看活动的次数、是否有活动记录,还要有质量评价标准,通过考核促进执行。其次是建立激励机制。对执行好的党支部进行项目化奖励,对执行不好的党支部建立相应的惩罚措施,将“三会一课”执行情况与党建工作考评、党支部书记个人述职、党支部党员发展指标和各类评优相结合,建立良性的激励机制,提升能动性。再次要完善基层基础保障机制。针对在场地、人员和经费方面存在困难的党支部,按照支部党员人数给予相应支持,不断创新项目化党建经费支持力度,真正保障党支部“有人管事,有场地议事,有经费办事”。
责任编辑: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