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转变观念,拓展诚信教育价值体系和内容,完善监督监督,构建诚信教育网络,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诚信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诚信;价值构建;教育监督体系
一、构建现代化的诚信教育体系是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诚信教育应有之义
在东西方文明冲突的背景下,价值的多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价值的多元造成行为方式的多元,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是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出现的,它具有文化上深层次的成因。因此,在探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时,我们要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思考现代化背景下诚信价值和教育问题,以达到教育成效。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不是缺乏对多元的认同,而是缺乏对现代化诚信道德体系的思考和构建,缺乏从整体上、宏观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缺乏将其纳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宏观考量。
诚信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德育在实践过程存在一些误区: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在教育内容上,过于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德育的社会功能;诚信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转变观念,从价值层次去思考构建当代诚信道德体系,在这个背景之下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现代化的诚信价值体系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化的养分,审视文化传统,鲜明民族特色,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要摆脱以往单纯就行为强调教育的模式,从价值体系这个深层次角度出发,去思考大学生诚信问题,改革诚信教育内容、方法、指导思想,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指明出路。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诚信教育中时代内涵的缺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诚信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诚信已经超出个人道德的范畴,成为社会契约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传统中的诚信强调的是自律。而现代社会经济交往的复杂性、风险性较之以往大大增加,为规避风险,诚信成为社会交往契约中重要的一条规范,如《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当前,在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中,更多地是强调诚信的个人性,而忽视了外在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诚信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价值选择。在趋利性的内在动力下,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然而,在实践中,只注重道德认知的培养,忽视将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出现了教育上只管“知”不管“行”的两张皮现象,未能作到知行合一。
诚信教育中实效性的缺乏。当前,高校中诚信教育更着重于从大局出发,着重于说教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忽视主体认知的“内化”和需求,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未能使学生对诚信价值产生一种理性的精神需求。同时,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教育,离不开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缺乏切实可行的诚信规章制度,诚信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不能使学生自觉把外在的约束、处罚与心灵的沟通、情感的教化、氛围的熏陶有机结合。在教育中还存在着教书与育人脱离的现象,导致诚信教育仅限于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缺乏全方位育人的渠道。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拓展,未能共同营造“诚信教书、诚信育人”的氛围。
诚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社会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导致诚信出现危机。学校中的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制度缺乏、监督不力,给大学生不诚信以可乘之机,如高校对就业中的不诚信问题难以作出有效监督,招聘单位要进行核实需要较大的社会成本。类似的问题导致失信的惩罚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而导致一些不诚信的行为的出现。
三、审视文化传统,拓展诚信价值体系构建
要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因此,必须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诚信价值体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实效。中华民族是富有诚信传统的民族,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构建现代化的诚信价值体系。
(一)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而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作为传统道德范畴,诚是个体德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信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对于人际的协作和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诚信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关于诚信作为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有过许多论述。孔子曾经多次谈到诚信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认为人之于诚信,如同鱼之于水,不可须臾而离。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诚,也就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自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行来进行的。成于中必显于外。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
(三)诚信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公共道德。在公共生活领域,诚信具有更重要的价值。社会上的种种关系,是靠信义来维系的。孔子谈论政治时曾经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现实中大量的事实说明,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活动实践告诉人们,具体的商品是有价的财产,而诚信的声誉则是无价的财富、是未来的财富。讲诚信有经济效益,讲诚信就能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要充分拓展诚信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诚信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公共道德而身体力行之,而不仅是将其视为外在约束。
四、借鉴外来先进经验,构建诚信教育监督体系
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西方国家在诚信教育监督体系建设上具有较长的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因此,要积极借鉴西方主要国家大学生诚信管理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高等院校诚信教育的实情,构建现代化的诚信教育监督体系。
(一)更新诚信教育思路,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一,要把传统诚信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相结合。诚信不仅仅是“私德”,而且是社会“公德”。“诚”、“信”,都意味着不仅要遵守内心的价值观念,更意味着信守法律、信守规则,不得肆意妄为地破坏和违背规则,不得用欺骗造假等手段来逃避法则的制裁。只有这样,传统的“诚信”才能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公民道德,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第二,在教育中要将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相统一。以前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多重视对道德认知的教育,但对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利用好课堂教育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诚信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以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完善院校诚信监督体系,在制度层面上推进诚信建设。高等院校诚信教育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诚信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高等院校诚信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学生的诚信档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可使诚信教育保持时效性和连贯性。可以考虑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其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同时,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诚信档案。学生毕业时,将诚信档案归入学生人事档案,并在毕业推荐表上予以反映,以此增加学生的失信成本,促使学生努力维护自己的信誉,实现自律。要建立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好的诚信氛围离不开有效的约束机制。要将德育列为考核内容,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评优评奖资格等。要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
(三)构筑诚信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诚信不是天生的,其生成有定的现实要求和条件,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努力。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传媒工具,彰扬诚实守信的人与事,正面引导学生;教学部门应从学生的课堂情况、考试情况等方面加强监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理念;学生工作部门及各院、系、班应从日常规范着手,建立透明、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相应的奖惩制度。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建立与学生家长、当地的居委会等社会机构的联系,构筑立体的诚信教育网。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研究和建立我国个人诚信登记系统,建立教育部门诚信系统,逐步实现高校、教育部门、社会诚信档案的无缝连接。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如我国一个留学德国的学生,学业有成,因为借图书馆的书忘记还,回国时不能办理登机手续。完善的诚信网络体系,能够形成立体的监督和教育氛围,有效杜绝大学生不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3,(4).
[2]邱伟光.学校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3]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道德与文明,2003,(1).
关键词:诚信;价值构建;教育监督体系
一、构建现代化的诚信教育体系是多元化文化背景下诚信教育应有之义
在东西方文明冲突的背景下,价值的多元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价值的多元造成行为方式的多元,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产生是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出现的,它具有文化上深层次的成因。因此,在探讨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时,我们要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思考现代化背景下诚信价值和教育问题,以达到教育成效。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不是缺乏对多元的认同,而是缺乏对现代化诚信道德体系的思考和构建,缺乏从整体上、宏观上对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思考,缺乏将其纳入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宏观考量。
诚信教育是高等院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一直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德育在实践过程存在一些误区:在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以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学生的优劣;在教育内容上,过于抽象化、空洞化,忽视了德育的社会功能;诚信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转变观念,从价值层次去思考构建当代诚信道德体系,在这个背景之下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体系。现代化的诚信价值体系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现代化的养分,审视文化传统,鲜明民族特色,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围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诚信教育。要摆脱以往单纯就行为强调教育的模式,从价值体系这个深层次角度出发,去思考大学生诚信问题,改革诚信教育内容、方法、指导思想,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指明出路。
二、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诚信教育中时代内涵的缺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诚信有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诚信已经超出个人道德的范畴,成为社会契约不可或缺的一种制度。传统中的诚信强调的是自律。而现代社会经济交往的复杂性、风险性较之以往大大增加,为规避风险,诚信成为社会交往契约中重要的一条规范,如《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当前,在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中,更多地是强调诚信的个人性,而忽视了外在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诚信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价值选择。在趋利性的内在动力下,诚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然而,在实践中,只注重道德认知的培养,忽视将道德认知向道德情感的内化和行为的外化,出现了教育上只管“知”不管“行”的两张皮现象,未能作到知行合一。
诚信教育中实效性的缺乏。当前,高校中诚信教育更着重于从大局出发,着重于说教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忽视主体认知的“内化”和需求,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未能使学生对诚信价值产生一种理性的精神需求。同时,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教育,离不开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缺乏切实可行的诚信规章制度,诚信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不能使学生自觉把外在的约束、处罚与心灵的沟通、情感的教化、氛围的熏陶有机结合。在教育中还存在着教书与育人脱离的现象,导致诚信教育仅限于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缺乏全方位育人的渠道。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拓展,未能共同营造“诚信教书、诚信育人”的氛围。
诚信教育机制的不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元社会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导致诚信出现危机。学校中的诸多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许多弊端和漏洞,制度缺乏、监督不力,给大学生不诚信以可乘之机,如高校对就业中的不诚信问题难以作出有效监督,招聘单位要进行核实需要较大的社会成本。类似的问题导致失信的惩罚机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进而导致一些不诚信的行为的出现。
三、审视文化传统,拓展诚信价值体系构建
要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拓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因此,必须建立富有时代特色的诚信价值体系,以达到良好的教育实效。中华民族是富有诚信传统的民族,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构建现代化的诚信价值体系。
(一)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而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礼记·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作为传统道德范畴,诚是个体德性和精神的内在实有。信讲的是言谈的诚实性,言由心出,表里一致。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对于人际的协作和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诚信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人格。关于诚信作为个人道德的重要性,历史上的思想家们有过许多论述。孔子曾经多次谈到诚信的极端重要性。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认为人之于诚信,如同鱼之于水,不可须臾而离。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诚,也就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自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行来进行的。成于中必显于外。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坚持以诚信待人处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
(三)诚信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公共道德。在公共生活领域,诚信具有更重要的价值。社会上的种种关系,是靠信义来维系的。孔子谈论政治时曾经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现实中大量的事实说明,社会生活中诚信的缺失已经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市场经济活动实践告诉人们,具体的商品是有价的财产,而诚信的声誉则是无价的财富、是未来的财富。讲诚信有经济效益,讲诚信就能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要充分拓展诚信教育的内涵,让学生认识到诚信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公共道德而身体力行之,而不仅是将其视为外在约束。
四、借鉴外来先进经验,构建诚信教育监督体系
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西方国家在诚信教育监督体系建设上具有较长的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因此,要积极借鉴西方主要国家大学生诚信管理的经验,同时根据我国高等院校诚信教育的实情,构建现代化的诚信教育监督体系。
(一)更新诚信教育思路,提高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一,要把传统诚信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相结合。诚信不仅仅是“私德”,而且是社会“公德”。“诚”、“信”,都意味着不仅要遵守内心的价值观念,更意味着信守法律、信守规则,不得肆意妄为地破坏和违背规则,不得用欺骗造假等手段来逃避法则的制裁。只有这样,传统的“诚信”才能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公民道德,维系市场秩序的经济伦理。第二,在教育中要将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相统一。以前我们的教育,往往过多重视对道德认知的教育,但对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践却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利用好课堂教育主渠道,增加和渗透诚信教育的新内容的基础上,加强诚信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情感,以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完善院校诚信监督体系,在制度层面上推进诚信建设。高等院校诚信教育监督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诚信问题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高等院校诚信监督体系至关重要。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和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学生的诚信档案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纽带,可使诚信教育保持时效性和连贯性。可以考虑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其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同时,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诚信档案。学生毕业时,将诚信档案归入学生人事档案,并在毕业推荐表上予以反映,以此增加学生的失信成本,促使学生努力维护自己的信誉,实现自律。要建立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好的诚信氛围离不开有效的约束机制。要将德育列为考核内容,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评优评奖资格等。要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
(三)构筑诚信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诚信不是天生的,其生成有定的现实要求和条件,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协同努力。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传媒工具,彰扬诚实守信的人与事,正面引导学生;教学部门应从学生的课堂情况、考试情况等方面加强监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理念;学生工作部门及各院、系、班应从日常规范着手,建立透明、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相应的奖惩制度。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建立与学生家长、当地的居委会等社会机构的联系,构筑立体的诚信教育网。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研究和建立我国个人诚信登记系统,建立教育部门诚信系统,逐步实现高校、教育部门、社会诚信档案的无缝连接。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如我国一个留学德国的学生,学业有成,因为借图书馆的书忘记还,回国时不能办理登机手续。完善的诚信网络体系,能够形成立体的监督和教育氛围,有效杜绝大学生不诚信行为。
参考文献:
[1]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3,(4).
[2]邱伟光.学校诚信道德建设的问题和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3]赵士辉.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道德与文明,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