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办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各种问题,本部分将从W下几方面来分析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师资队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实践基地等方面来分析探讨。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问题;成因
一、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重视度不够
在我国民办高校中,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且也己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对其重视及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大部分民办高校,只是停留在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层面上,存在授课流于形式的问题,这是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
(二)学生对创新创业育的意识淡薄
民办高校学生为二本或大专起点,素质参差不齐,对于自己所在的学校比较缺乏认同感。学生自身存在缺乏自信心、信息滞后、盲目行动和设计规划、执行力低下等不足。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渥,起点高;一部分学生经济困难,压力大;更多的学生缺乏目标,盲目跟进。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面狭窄
我们总希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日后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因此,会针对性地对某一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事实上,创业精神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创建企业的能力,更是学生主动寻找工作机遇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面向更多的学生。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不高
目前我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一方面,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只停留在实务讲座或者创业大赛的层面上;另一方面,高校只管"教育"而不管"评估"与"反思",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一套全面的衡量标准。
(3)欠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专门的创业组织机构、充足的资金来源、成体系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各类促进技术转移的中介机构、有丰富理论并提供平价的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期刊。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别单一,基本停留在开设创业理论类课程的居面上。一般民办高校只有创业理论类课程,创业理论类课程主要由金融、财务、法务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理论型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创业背景知识的理解,在集中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
(四)缺乏专业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
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专业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一般由校内相近专业的专职教师担任创业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师资不足的情况下,由一些行政和教辅人员以兼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明显不足,师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教师知识的复合性,又要求其在创业领域的专长性。然而现有的高校人才引进制度和人事管理模式排斥或者难以吸引到众多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五)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建设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民办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尚未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学分不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结项效率低;学生科研项目少;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教学基地建设数量不足,维护不好等,严重的影响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说明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经济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的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停留在模仿学习阶段,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原因在于很多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没有感受到民办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后,对增强民办高校的核必竞争力所发挥的影響力。
(二)学生对创新创化教育的认识不够,欠缺主动性
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创新创业及创业活动的深刻认识。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许多大学生打算通过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或者通过多拿几个证书等途径来实现自己对成才与成功的渴望,因而他们把前途押在了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深造等方面,自然不愿深入了解创业现象和创业活动。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不少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形式主义,只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下次课程的实践相互结合,利用创业讨论会、比赛等形式开展創新创业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创业设计一般也都是只为参加比赛,基本没有将其进行实际运作的。而且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极少融入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办法、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很多民办的高等院校一般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归为选修的课程,进而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不具备必要的系统性与实用性。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现在大部分民办院校依旧使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好坏进行评价,不过这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综合评定。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评定方式并不应当是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应当是从各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去进行评定。评定的方面应当包含各个方面,并且应该针对每个方面所占的影响比例对其进行评价权重的分配。
(四)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和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够
师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问题。民办高校,受制度设计、竞争环境、社会评价等多因素影响,学校在引进尤其是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教师上困难重重。民办高校近年中青年骨干教师存在一定的流失率,流失教师中有硕士、博士,讲师和副教授,还有部分专业负责人等。髙层次人才的缺乏及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够,对民办高效培育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五)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和资金的投入未能得到应有的支持
许多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明显倾向于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亲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重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民办高校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必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仍缺乏最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出现实验实践教学中也建设滞后,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顺和落实,教学设备陈旧-实践基地建设少等现象,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一个原因是民办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认识不够,第二个原因主要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它的资金投入存在的困难,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以社会捐助和学费为主,国家支持力度较小,因此民办高校没有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是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
作者简介:魏娜(1985.0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协和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关键词】:民办高校;创新创业;问题;成因
一、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重视度不够
在我国民办高校中,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且也己相继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从总体的情况来看,对其重视及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大部分民办高校,只是停留在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层面上,存在授课流于形式的问题,这是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而导致的。
(二)学生对创新创业育的意识淡薄
民办高校学生为二本或大专起点,素质参差不齐,对于自己所在的学校比较缺乏认同感。学生自身存在缺乏自信心、信息滞后、盲目行动和设计规划、执行力低下等不足。一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渥,起点高;一部分学生经济困难,压力大;更多的学生缺乏目标,盲目跟进。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覆盖面狭窄
我们总希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日后走向自主创业的道路,因此,会针对性地对某一部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事实上,创业精神培养的不仅是学生创建企业的能力,更是学生主动寻找工作机遇的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当面向更多的学生。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不高
目前我我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一方面,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只停留在实务讲座或者创业大赛的层面上;另一方面,高校只管"教育"而不管"评估"与"反思",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一套全面的衡量标准。
(3)欠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专门的创业组织机构、充足的资金来源、成体系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各类促进技术转移的中介机构、有丰富理论并提供平价的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期刊。
(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类别单一,基本停留在开设创业理论类课程的居面上。一般民办高校只有创业理论类课程,创业理论类课程主要由金融、财务、法务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理论型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创业背景知识的理解,在集中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
(四)缺乏专业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
大部分民办高校没有专业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一般由校内相近专业的专职教师担任创业基础理论类的课程,师资不足的情况下,由一些行政和教辅人员以兼课的形式进行授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师资明显不足,师资问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师资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求教师知识的复合性,又要求其在创业领域的专长性。然而现有的高校人才引进制度和人事管理模式排斥或者难以吸引到众多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
(五)实践活动和实践基地建设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
民办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有:尚未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学分不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结项效率低;学生科研项目少;实验室建设滞后;实验教学基地建设数量不足,维护不好等,严重的影响了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校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不高,说明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新经济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的理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停留在模仿学习阶段,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原因在于很多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没有感受到民办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后,对增强民办高校的核必竞争力所发挥的影響力。
(二)学生对创新创化教育的认识不够,欠缺主动性
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创新创业及创业活动的深刻认识。由于目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许多大学生打算通过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或者通过多拿几个证书等途径来实现自己对成才与成功的渴望,因而他们把前途押在了考研、考证、考公务员、出国深造等方面,自然不愿深入了解创业现象和创业活动。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不少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是形式主义,只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下次课程的实践相互结合,利用创业讨论会、比赛等形式开展創新创业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创业设计一般也都是只为参加比赛,基本没有将其进行实际运作的。而且各个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极少融入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新办法、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很多民办的高等院校一般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归为选修的课程,进而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不具备必要的系统性与实用性。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现在大部分民办院校依旧使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来对学生的学习好坏进行评价,不过这样的方式并不适用于创新创业课程的综合评定。对于创新创业课程的评定方式并不应当是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应当是从各个方面综合在一起去进行评定。评定的方面应当包含各个方面,并且应该针对每个方面所占的影响比例对其进行评价权重的分配。
(四)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和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够
师资问题说到底是体制问题。民办高校,受制度设计、竞争环境、社会评价等多因素影响,学校在引进尤其是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教师上困难重重。民办高校近年中青年骨干教师存在一定的流失率,流失教师中有硕士、博士,讲师和副教授,还有部分专业负责人等。髙层次人才的缺乏及教师队伍稳定性不够,对民办高效培育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五)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够和资金的投入未能得到应有的支持
许多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明显倾向于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学生亲身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重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许多民办高校已经认识到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必要性,但由于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仍缺乏最重要的实践环节。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出现实验实践教学中也建设滞后,实验教学管理体制没有得到很好的理顺和落实,教学设备陈旧-实践基地建设少等现象,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一个原因是民办高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对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认识不够,第二个原因主要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决定了它的资金投入存在的困难,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以社会捐助和学费为主,国家支持力度较小,因此民办高校没有得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资金支持,是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
作者简介:魏娜(1985.02—),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协和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