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兰当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时,不能每天回家,最初家里没有请人打扫,到处都是灰尘,马兰便不顾演出的疲惫,自己动手细细地擦。余秋雨说:“所谓尘世,就是充满灰尘的世界,要学会承受,别擦了。”但马兰却没有抱怨过,还是不辞辛苦地打扫。或许就是这些日常小事,也在体现着夫妻两人面对纷扰时的态度吧?
余秋雨到伊拉克做节目的时候,曾经有两天和家里完全断绝了消息,那两天马兰完全没吃没睡。她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每天要做节目,要奔波,要考察,还要写文章,往国内发送。他在用自己的生命走这条文化的路,我觉得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但有些人连他的文章都没有看全,就恶意中伤他。我当时觉得,将心比心,真的是很痛。”
余秋雨回国后对马兰说:“有些好事的实现,是需要有人付出代价的,我愿意付这个代价。”马兰心疼地说:“那对你不公平。”余秋雨笑了,说:“没事,这样我会活得更结实一点!”
烟火人家,扶持前行
虽然夫妻俩一个是黄梅戏的名角,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但他们也迷恋着人间烟火的乐趣。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组曾经想拍摄他俩寻常过日子的情况,于是夫妻俩就决定带摄制组去他们经常买菜的菜市场转转。对于这么一个鲜活的生活细节,编导大喜过望。“但是那个菜场实在是太破旧了,在中央电视台来之前,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破旧。”余秋雨乐了。
当余秋雨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还不是很高的时候,上海就有很多人认识马兰了。每当两人一起出门,总有人好奇地问余秋雨:“她是不是马兰?”余秋雨就说:“哦,有点像,很像。”一次他们去“马兰拉面”吃夜宵,结账时,店主说:“看你长得有点像马兰,便宜你五角。”余秋雨说:“是啊,就因为有点像,她还乐滋滋地给马兰写信,可人家不回。”店主人同情地叹了一口气:“人家是大人物啊!”出了店门两个人就笑翻了天。
在家里,两个人还经常互相“吹捧”,余秋雨对马兰说:“马老师,我喜欢你的戏。”马兰则说:“余老师,我喜欢你的书。”
灵魂深处,沟通无限
现实中,余秋雨和马兰的爱情已经经受过了太多的考验,包括时间、包括风雨,或许他们已经达到每一个转身都同样牵动对方的心漪。“我们感情很深,感觉很好,思想同步,”余秋雨曾经这样评论他和马兰的关系:“我们属于一见如故,从始至终都是非常的和谐和密切。我们既是夫妻,又是艺术伙伴,我们都非常尊重对方的父母。共同生活了十几年,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观念和艺术观念已经成为了完全一致的人。”
而马兰也说:“我跟余秋雨都希望人和人之间有非常好的沟通,不同文化没有关系,不同语言也没有关系,不同种族也没有关系,希望大家都能够沟通。我们两个人从来没有吵过架,但他急的时候也是急的不得了,他会说这件事情你不应该说,我非常不想听,待会儿再说,就把电话挂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伤感情的话。当他出行几万公里考察回来,我觉得真是上帝让我失而复得,我的人生很完美。”
(王原远摘自《家庭周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