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和各高校的校园网已经基本建成并得到完善,省市教育科研网建设蓬勃发展,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已经完成。但是,优秀的教学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应用,在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方面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前,视频公开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火热,显示了未来的教育将更加开放。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高校不能紧锁“大门”,要抓住视频公开课发展的契机,更多地解放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这一目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宋晓平:推进网络公开课的根本障碍是理念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在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中主讲心理学的保罗·布鲁姆教授说:视频公开课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现实中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正在发生变化,从更深的层面看,这是美国大学扩大全球影响的战略,也是美国文化扩张的一个体现。这种文化的渗透影响到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文化扩张是挡不住的,是世界的大势所趋。
截至2011年7月1日的数据显示,当前网络热传的国外公开课程主要有九大门类,共141门课程,主要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名校。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成果的另一个方面应该体现在“高校服务社会,教化公民”这一功能上。
中国高等院校更应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得高校有条件、有平台将高校优质、先进的理念、思想向社会传播,从而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达到提升整体民族素质的目的。
西安交通大学视频公开课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由学术资源平台和网络公开课发布平台构成。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术资源平台于2006年开始建设;网络公开课发布平台由西安交通大学自主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对国内大学而言,推进网络公开课最根本的还是理念上的障碍。这需要突破以下几个问题的困扰:能否真正履行大学服务社会、传播知识、引领思想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责任?能否突破片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在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将学校的课程视频资源公开,从而直面于社会大众,甚至被公众从多个角度评论或与其他学校的公开课程相互比较?
建立一个良好且有效的共享机制非常必要。在具体操作层面,要分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建立校、院两级的学术资源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合作协议等明确校、院、教师个人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为知识共享提供制度保障;对外,应当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走出去”,就是要主动将校内的大师和经典推荐给普通大众,实现“分享智慧”;“引进来”,就是要博采众长,将大师和经典引入共享平台,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实现“智慧的会聚”。
杨放春:探讨一种适合的开放运营模式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教育资源信息化是今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资源共享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最核心的就是大学的各种课程。我非常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课程应该成为大学服务的一种功能,而且这种服务一定是开放的。
从科研的角度看,科技资源的开放也应该是高等教育资源开放的一部分。围绕着新型的科学技术,比如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发展,以前封闭在大学校园中的科技资源,比如科研设备,也可以通过网络载体,将大型设备的性能和能力资源,对外开放共享。否则设备总是放在孤零零的实验室,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维护成本却越来越高。
这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可行的机制,建立一种适合的运营模式,将这些仪器设备作为一种能够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这是大学的特有资源。
信息化的建设,涉及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的转变,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彭说龙:开放课程不宜过分强调技术标准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标准的问题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大学需要加强校园之间的交流沟通,也需要扩大对外的开放和共享,因此应该重点考虑顶层设计的必要性。这个顶层设计必须是中国高校自己的顶层设计,是适合中国当前高校发展和教育改革实际的顶层。实际上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完全统一是很难的,因为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当前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不宜过分强调技术的标准,否则有可能使得教育资源建设停滞不前。要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队伍中来。制定互联网教育管理的规则很重要,现在的情况是相应规则的制定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在经费的立项方面,对信息化保障的力度目前还是有限的,比如,我们就没有像高教司那样发一个文件,规定一个学生一年必须保证50钱。因此我认为将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费用和保障成本的投入,或许我们也可以仿照高教司的做法,规定按一个学生或者一个老师一年基本上的信息服务费为150元或者200元人民币,把这个标准明确下来。
喜饶尼玛:信息化管理体制不确定性导致重硬轻软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教育现代化是推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育观念全面改革,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高校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规划与实施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学校的技术部门和专家,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做到项目整体成功,保证每一个项目都不发生重大失误。
当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有的高校是由网络中心来主导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这就容易造成重网络硬件建设、轻教学应用的现象。花了很多钱来建设、升级、更新设备,但是对教学的推动不大。中央民族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围绕着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核心开展,一方面狠抓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强调业务流程的再造。
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民族学生为主的高校,也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必然是一种混合性的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狠抓资源共享,包括数字教学的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可以方便地取得各种资源和信息。这就需要信息网络的管理工作向服务转变,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对学生的服务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改造、无线网覆盖、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学校将在资源共享方面有大动作,包括云计算和校园网格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掘现有的高性能计算与服务器的潜力。三是,推进电子校务建设,核心理念是流程再造。四是,推动移动学习工程,开展包括移动OA、移动信息门户、移动教务、移动图书馆等一系列工作。五是,进行IT治理,充分保证在组织上、经费上及人员上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通过不断的审计来确保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娄红祥:需重视应用过程的再开发
山东大学副校长
山东大学的一个特点是校区比较多,在济南就有六个校区,威海还有分校,最近在青岛又建立了一个新的校区。在这种情况下,多校区办学,需要信息化的有效支撑。但就当前的状况而言,我认为大学信息化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首先,普遍都重视“修路”,却不讲究“买好车”,也就是说,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在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课程目前还不能把全国的优秀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体系,而与此同时,网络课程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因此教育部应该牵头调动各个大学的积极性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从更高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把不同的资源有效地整合,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山东大学在济南建立了一个大型的仪器共享平台,这个共享性的平台负责整个大学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营,从收费到管理,再到日常的使用,都放在一个平台上,实行预约机制。
武马群:职业教育更强调平台建设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特别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上,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网络平台,网络的信息链接到各个教室、宿舍,在各个地方实现无线覆盖,视频连通,多校区万兆光纤连接,在教室之间可以直接沟通。那么一个好的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有多个教室甚至多个校区的学生同时听课,而且可以互动。另外,我们的会议系统建立了一个网真的系统平台,这是一种面对面非常直观的系统,简化了多校区之间人员的往来流动,只有这个平台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才能够顺利发展。
张俊宗:以需求推动建设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
我们学校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学校,规模也比较小,在甘肃的甘南,是一所藏族地区的藏族学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就是“以需求推动建设”。对于资源共享,要考虑到在获得其他院校的优质资源的同时,我们能做什么贡献,我认为共享的基础是必须有对等性。
我们计划在甘南这个地方的几个民族院校建立一个藏族民族风景写生基地、艺术实践基地,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大家都非常看好这个区域,从自然风光到人文历史,有特点的东西很多。过去有很多人要到这个地方写生、体验,但他们没有目标,西部地区很大,一个甘南,4.5万平方公里,光跑一圈,没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够。因此就有人提议能不能先做一个资源库,这个思路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民族类型的学校也可以有优质的资源共享到网络上去,而且这个资源非常庞大。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宋晓平:推进网络公开课的根本障碍是理念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
在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中主讲心理学的保罗·布鲁姆教授说:视频公开课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现实中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正在发生变化,从更深的层面看,这是美国大学扩大全球影响的战略,也是美国文化扩张的一个体现。这种文化的渗透影响到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文化扩张是挡不住的,是世界的大势所趋。
截至2011年7月1日的数据显示,当前网络热传的国外公开课程主要有九大门类,共141门课程,主要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名校。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成果的另一个方面应该体现在“高校服务社会,教化公民”这一功能上。
中国高等院校更应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使大学真正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整体。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使得高校有条件、有平台将高校优质、先进的理念、思想向社会传播,从而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达到提升整体民族素质的目的。
西安交通大学视频公开课与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由学术资源平台和网络公开课发布平台构成。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学术资源平台于2006年开始建设;网络公开课发布平台由西安交通大学自主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对国内大学而言,推进网络公开课最根本的还是理念上的障碍。这需要突破以下几个问题的困扰:能否真正履行大学服务社会、传播知识、引领思想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责任?能否突破片面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在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将学校的课程视频资源公开,从而直面于社会大众,甚至被公众从多个角度评论或与其他学校的公开课程相互比较?
建立一个良好且有效的共享机制非常必要。在具体操作层面,要分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建立校、院两级的学术资源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合作协议等明确校、院、教师个人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为知识共享提供制度保障;对外,应当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走出去”,就是要主动将校内的大师和经典推荐给普通大众,实现“分享智慧”;“引进来”,就是要博采众长,将大师和经典引入共享平台,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实现“智慧的会聚”。
杨放春:探讨一种适合的开放运营模式
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
教育资源信息化是今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在资源共享方面,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最核心的就是大学的各种课程。我非常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课程应该成为大学服务的一种功能,而且这种服务一定是开放的。
从科研的角度看,科技资源的开放也应该是高等教育资源开放的一部分。围绕着新型的科学技术,比如云计算、物联网等的发展,以前封闭在大学校园中的科技资源,比如科研设备,也可以通过网络载体,将大型设备的性能和能力资源,对外开放共享。否则设备总是放在孤零零的实验室,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维护成本却越来越高。
这需要我们找到一种可行的机制,建立一种适合的运营模式,将这些仪器设备作为一种能够共享的科技资源平台,这是大学的特有资源。
信息化的建设,涉及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的转变,在这方面下工夫,才能使我们的决策更科学,使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
彭说龙:开放课程不宜过分强调技术标准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标准的问题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大学需要加强校园之间的交流沟通,也需要扩大对外的开放和共享,因此应该重点考虑顶层设计的必要性。这个顶层设计必须是中国高校自己的顶层设计,是适合中国当前高校发展和教育改革实际的顶层。实际上大学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完全统一是很难的,因为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当前的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不宜过分强调技术的标准,否则有可能使得教育资源建设停滞不前。要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队伍中来。制定互联网教育管理的规则很重要,现在的情况是相应规则的制定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在经费的立项方面,对信息化保障的力度目前还是有限的,比如,我们就没有像高教司那样发一个文件,规定一个学生一年必须保证50钱。因此我认为将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运行费用和保障成本的投入,或许我们也可以仿照高教司的做法,规定按一个学生或者一个老师一年基本上的信息服务费为150元或者200元人民币,把这个标准明确下来。
喜饶尼玛:信息化管理体制不确定性导致重硬轻软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
教育现代化是推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教育观念全面改革,实现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高校的信息化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规划与实施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依靠学校的技术部门和专家,挑选合适的合作伙伴,这样才能做到项目整体成功,保证每一个项目都不发生重大失误。
当前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有的高校是由网络中心来主导教育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这就容易造成重网络硬件建设、轻教学应用的现象。花了很多钱来建设、升级、更新设备,但是对教学的推动不大。中央民族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围绕着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核心开展,一方面狠抓信息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强调业务流程的再造。
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以民族学生为主的高校,也是一所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必然是一种混合性的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的优势、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是狠抓资源共享,包括数字教学的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可以方便地取得各种资源和信息。这就需要信息网络的管理工作向服务转变,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使对学生的服务更加高效,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在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改造、无线网覆盖、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学校将在资源共享方面有大动作,包括云计算和校园网格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掘现有的高性能计算与服务器的潜力。三是,推进电子校务建设,核心理念是流程再造。四是,推动移动学习工程,开展包括移动OA、移动信息门户、移动教务、移动图书馆等一系列工作。五是,进行IT治理,充分保证在组织上、经费上及人员上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通过不断的审计来确保信息化工作的效果。
娄红祥:需重视应用过程的再开发
山东大学副校长
山东大学的一个特点是校区比较多,在济南就有六个校区,威海还有分校,最近在青岛又建立了一个新的校区。在这种情况下,多校区办学,需要信息化的有效支撑。但就当前的状况而言,我认为大学信息化还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首先,普遍都重视“修路”,却不讲究“买好车”,也就是说,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在高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课程目前还不能把全国的优秀教育资源集中起来,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质量评估体系,而与此同时,网络课程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因此教育部应该牵头调动各个大学的积极性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从更高的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把不同的资源有效地整合,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山东大学在济南建立了一个大型的仪器共享平台,这个共享性的平台负责整个大学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营,从收费到管理,再到日常的使用,都放在一个平台上,实行预约机制。
武马群:职业教育更强调平台建设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高级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特别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上,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网络平台,网络的信息链接到各个教室、宿舍,在各个地方实现无线覆盖,视频连通,多校区万兆光纤连接,在教室之间可以直接沟通。那么一个好的教师上课的时候,可以有多个教室甚至多个校区的学生同时听课,而且可以互动。另外,我们的会议系统建立了一个网真的系统平台,这是一种面对面非常直观的系统,简化了多校区之间人员的往来流动,只有这个平台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才能够顺利发展。
张俊宗:以需求推动建设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院长
我们学校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学校,规模也比较小,在甘肃的甘南,是一所藏族地区的藏族学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就是“以需求推动建设”。对于资源共享,要考虑到在获得其他院校的优质资源的同时,我们能做什么贡献,我认为共享的基础是必须有对等性。
我们计划在甘南这个地方的几个民族院校建立一个藏族民族风景写生基地、艺术实践基地,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大家都非常看好这个区域,从自然风光到人文历史,有特点的东西很多。过去有很多人要到这个地方写生、体验,但他们没有目标,西部地区很大,一个甘南,4.5万平方公里,光跑一圈,没有一个月的时间不够。因此就有人提议能不能先做一个资源库,这个思路给了我们一种启示,民族类型的学校也可以有优质的资源共享到网络上去,而且这个资源非常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