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小女孩跑到我身边,满脸笑容地说了声“老师好!”,便开心地转瞬离开了。刚准备回应她,蓦地,只看见了她身后和她一样蹦跳的马尾辫。 “老师好!”在课间操时间再次听到了似曾熟识的声音。是她,二班的一个小女孩,笑靥如花,一脸阳光。
两次的相遇让我突然想起,这是我们家访小组所家访到的一个学生。那天过后,她的笑脸多次扑入我的眼帘。
我心释然。不禁重拾起了这段家访的记忆。
你和我有多远,用脚步可以丈量
家访是教育这门永恒艺术当中的一朵“奇葩”。现代通信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当今时代,单线式的学校教育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采用多种形式的家访方式,进行家校立体化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在周六我们家访小组一行九人,开始了实地家访。
家访的路线是在磨市村四、五、六组,因为学生住所分散,我们决定不借用任何交通工具,完全步行。在覃老师那儿集合之后,相互打量,笑声连连:今天娘子军着装远离高跟鞋和飘逸的衣裙,统一为平底鞋、休闲衣,便于跋山涉水,乡间穿行。
就这样,在交替的脚步、闪动的背影中开始了家访。
小溪泛尽却山行,柳暗花明又一村
观山妩媚,看水流长。在一次次峰回路转中,我们体验着校园内所没有的惊奇和变化,不必一一勾画对每一个学生家访的细节和详情,在出发与到达的交替循环中,收获了太多的感动与幸福。时至今日回想家访活动,我仍然被学生及家长的质朴感动着:有在晚上就打电话询问时间的;有在家门口做事便于及时回家的;有时时聆听电话声音迎接家访的……也许,每日忙碌的生活往往让我们变得浮躁。然而,一杯绿茶,一句家常话,一次握手,无论是进门家访还是临走告别,他们质朴本色的生命及生活状态,让我感动,他们的质朴将与蔚蓝的天空、开阔的田野、起伏的群山一起美好地存在于我的心里。
时至中午十二点,柳家院桥头以上的学生家访结束。吃过午饭后,我们又开始了下一站家访。
随溪流而上,左转,再走;再右转,逆流而上,应该是下一个家访学生的家了。可是,问问热情的村民,他们却不认识这个孩子。只得再往里走。记不清几次蜿蜒曲折,小溪泛尽,总算到了学生阳的家。阳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颇受师生欢迎,老师曾和家长有过电话联系。落座、喝茶、寒暄,发现客厅里几件普通的家电中,最显眼的是那一台电脑。就学生使用电脑尺度的把握,阳的家长让我们心生敬意:本是高中毕业的他,不想孩子在知识面上就此与他人落下距离,家住地不能使用有线宽带,他就采用无线宽带上网。广泛地涉猎信息,初步掌握电脑的相关知识是他买电脑的初衷,为防止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他在孩子可玩游戏时,设置了时间限制,听他一番话,觉得关于教育疏与堵的问题他更具有话语权。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为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他特地开辟了天然运动场,每天一千米的跑步,长期坚持,从不中断。离开他家,倦意少了许多,阳和他的弟弟坚持给我们做向导,看着他们娴熟地骑着自行车,如风儿般在山间小道上穿行,一旁的小覃老师好生羡慕:“要是我的孩子能这样,该多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庭教育显空白
近年来,随着国家给予农民的许多优惠政策,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潮不断上升。毋庸置疑,农民进城打工增加了家庭收入,但是从子女的教育方面看,农民外出打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诺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随婆婆生活在家。去她家里时,说起孩子的教育,老人家一脸的无奈。诺跟婆婆生活,虽然不会缺衣少食,但是隔代的情感交流难以融洽,和父母的沟通就是每周的一次电话。婆婆说到,打电话成了例行公事,第一次有点兴奋,后来孩子竟然不知说什么好了。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会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家庭教育则变成一片空白。双休时间,婆婆在农田劳动时,诺就自由地玩耍,有时五六个孩子扎堆玩,作业、娱乐难以合理安排,甚至受同伴的影响而不做作业。在我们与婆婆、诺谈话时,诺明确了自身的优点与努力方向: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要严于自律。如果父母在家,我相信,诺会更加出色。可是,身为老师的我们,又能怎样去改变她家庭的现状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愿成为你生活中的朋友
在几十名家访的同学中,冰和兰是两个特殊的孩子。冰因小时候患病,听力减弱,只能坐在第一排,正因为这样,她平时很少与人接触,即便是和爸爸妈妈一起,也不愿多言,有时爸爸妈妈说话时,她嫌声音大,脾气浮躁。说到孩子的性格,家长一脸担忧——过于内向的她不能再封闭自己了。我想到她放学时向我提出的换同桌的申请,一般情况下,没有正当的理由是不允许的,但是,对她破例了,兴许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乐意和我交流,希望我们以后是真正的朋友。
兰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去世,与爸爸、爷爷生活在一起。所到之处,养育女儿的家长一脸喜悦,女孩细心、贴心,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在兰的卧室,我们看到了一屋凌乱,她的爸爸面露愧意,平时这些都没有教过她。覃苹书记弯腰拾起被子,抹平床单,告诉她如何又快又好地叠被子,并要求她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因为那份责任,我们义无反顾
从头顶烈日到暮色降临,忽然发现,简单、从容的生活也因为这样的家访变得更加充实和灿烂。原来,浮云太远,幸福很近。
回想这些家访活动,让我们零距离见证学生的生存环境,感受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真切的心境,使我们的心与学生更近了,学生的心与教师更近了,学生的心中期盼更多了。在参与这次家访活动的人员中,有一年之后就退休的汪老师,有大手牵小手带着儿子家访的杨老师……看着他们,我的灵魂和觉悟得到了提升;面对学生的企盼,我感觉身上的担子、责任更重了;面对家长的嘱托,我心里更增添了一份责任与使命感。
走进学生家庭,带去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必然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
两次的相遇让我突然想起,这是我们家访小组所家访到的一个学生。那天过后,她的笑脸多次扑入我的眼帘。
我心释然。不禁重拾起了这段家访的记忆。
你和我有多远,用脚步可以丈量
家访是教育这门永恒艺术当中的一朵“奇葩”。现代通信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当今时代,单线式的学校教育已经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采用多种形式的家访方式,进行家校立体化教育势在必行。因此,在周六我们家访小组一行九人,开始了实地家访。
家访的路线是在磨市村四、五、六组,因为学生住所分散,我们决定不借用任何交通工具,完全步行。在覃老师那儿集合之后,相互打量,笑声连连:今天娘子军着装远离高跟鞋和飘逸的衣裙,统一为平底鞋、休闲衣,便于跋山涉水,乡间穿行。
就这样,在交替的脚步、闪动的背影中开始了家访。
小溪泛尽却山行,柳暗花明又一村
观山妩媚,看水流长。在一次次峰回路转中,我们体验着校园内所没有的惊奇和变化,不必一一勾画对每一个学生家访的细节和详情,在出发与到达的交替循环中,收获了太多的感动与幸福。时至今日回想家访活动,我仍然被学生及家长的质朴感动着:有在晚上就打电话询问时间的;有在家门口做事便于及时回家的;有时时聆听电话声音迎接家访的……也许,每日忙碌的生活往往让我们变得浮躁。然而,一杯绿茶,一句家常话,一次握手,无论是进门家访还是临走告别,他们质朴本色的生命及生活状态,让我感动,他们的质朴将与蔚蓝的天空、开阔的田野、起伏的群山一起美好地存在于我的心里。
时至中午十二点,柳家院桥头以上的学生家访结束。吃过午饭后,我们又开始了下一站家访。
随溪流而上,左转,再走;再右转,逆流而上,应该是下一个家访学生的家了。可是,问问热情的村民,他们却不认识这个孩子。只得再往里走。记不清几次蜿蜒曲折,小溪泛尽,总算到了学生阳的家。阳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颇受师生欢迎,老师曾和家长有过电话联系。落座、喝茶、寒暄,发现客厅里几件普通的家电中,最显眼的是那一台电脑。就学生使用电脑尺度的把握,阳的家长让我们心生敬意:本是高中毕业的他,不想孩子在知识面上就此与他人落下距离,家住地不能使用有线宽带,他就采用无线宽带上网。广泛地涉猎信息,初步掌握电脑的相关知识是他买电脑的初衷,为防止孩子沉迷于电脑游戏,他在孩子可玩游戏时,设置了时间限制,听他一番话,觉得关于教育疏与堵的问题他更具有话语权。更让我们惊讶的是,为孩子有健康的体魄,他特地开辟了天然运动场,每天一千米的跑步,长期坚持,从不中断。离开他家,倦意少了许多,阳和他的弟弟坚持给我们做向导,看着他们娴熟地骑着自行车,如风儿般在山间小道上穿行,一旁的小覃老师好生羡慕:“要是我的孩子能这样,该多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家庭教育显空白
近年来,随着国家给予农民的许多优惠政策,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潮不断上升。毋庸置疑,农民进城打工增加了家庭收入,但是从子女的教育方面看,农民外出打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
诺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随婆婆生活在家。去她家里时,说起孩子的教育,老人家一脸的无奈。诺跟婆婆生活,虽然不会缺衣少食,但是隔代的情感交流难以融洽,和父母的沟通就是每周的一次电话。婆婆说到,打电话成了例行公事,第一次有点兴奋,后来孩子竟然不知说什么好了。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会因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失落、孤独,家庭教育则变成一片空白。双休时间,婆婆在农田劳动时,诺就自由地玩耍,有时五六个孩子扎堆玩,作业、娱乐难以合理安排,甚至受同伴的影响而不做作业。在我们与婆婆、诺谈话时,诺明确了自身的优点与努力方向: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要严于自律。如果父母在家,我相信,诺会更加出色。可是,身为老师的我们,又能怎样去改变她家庭的现状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愿成为你生活中的朋友
在几十名家访的同学中,冰和兰是两个特殊的孩子。冰因小时候患病,听力减弱,只能坐在第一排,正因为这样,她平时很少与人接触,即便是和爸爸妈妈一起,也不愿多言,有时爸爸妈妈说话时,她嫌声音大,脾气浮躁。说到孩子的性格,家长一脸担忧——过于内向的她不能再封闭自己了。我想到她放学时向我提出的换同桌的申请,一般情况下,没有正当的理由是不允许的,但是,对她破例了,兴许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乐意和我交流,希望我们以后是真正的朋友。
兰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去世,与爸爸、爷爷生活在一起。所到之处,养育女儿的家长一脸喜悦,女孩细心、贴心,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在兰的卧室,我们看到了一屋凌乱,她的爸爸面露愧意,平时这些都没有教过她。覃苹书记弯腰拾起被子,抹平床单,告诉她如何又快又好地叠被子,并要求她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
因为那份责任,我们义无反顾
从头顶烈日到暮色降临,忽然发现,简单、从容的生活也因为这样的家访变得更加充实和灿烂。原来,浮云太远,幸福很近。
回想这些家访活动,让我们零距离见证学生的生存环境,感受家长在教育子女中真切的心境,使我们的心与学生更近了,学生的心与教师更近了,学生的心中期盼更多了。在参与这次家访活动的人员中,有一年之后就退休的汪老师,有大手牵小手带着儿子家访的杨老师……看着他们,我的灵魂和觉悟得到了提升;面对学生的企盼,我感觉身上的担子、责任更重了;面对家长的嘱托,我心里更增添了一份责任与使命感。
走进学生家庭,带去学校的重视、老师的关爱。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的对话和交流,必然激起学生心里的浪花。心灵的距离,有时就等同于脚下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