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在进口国外低价大豆的冲击下,我国大豆生产步履维艰。尽快有效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严峻课题。
在“中国优质大豆之乡” 黑龙江省海伦市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宾县,一条“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大豆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初步成型,成为提高大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国际竞争力,缓解供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为解决国产大豆“行路难”问题提供了样本。
一、海伦市、宾县大豆种植基地情况
黑龙江省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随着大豆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海伦市把大豆新技术推广工作作为实现大豆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设高标准大豆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打造大豆生产优质高效技术样板,不断提高大豆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带动全市大豆产业的发展。2006年,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191万亩,总产26.8万吨。2013大豆种植面积仅90万亩,总产仍超过26万吨。
海伦大豆改良项目经世行和国家农发办批准,总投资为1751万元。项目区种植大豆2000亩,2007年平均亩产175.5公斤,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24.7公斤,增产17.6%,亩增收93.86元。2009年平均亩产172公斤,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30.1公斤,增产20.7%,亩增收108.36元。项目区内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与项目区外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比达到462:321。
宾县是全国产粮大县500强之一,耕地面积243万亩。大豆播种面积87万亩,产量13.5万吨,其中A级豆(高油、高蛋白大豆)播种面积55万亩,产量9.1万吨,是全国的“大豆之乡”,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之一。
黑龙江省宾县大豆改良项目经世行和国家农发办批准,总投资为1738.37万元,项目区大豆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000亩,项目区内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与项目区外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比达到375∶330。
二、两地大豆产业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模式。海伦市、宾县建设的大豆种植基地是我国第一批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的优质大豆良种扩繁基地,其发展模式以种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东北农业大学和哈尔滨禾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科技依托,由基地农户组成农民协会,通过推行订单农业的经营方式,采取“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并保持长期稳定,以确保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可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优质大豆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和成熟技术。
1.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通过项目扶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机械装备投入,提升标准化水平,提高主产区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建立高蛋白专用大豆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切入点,突破现有产业瓶颈,提高国产大豆市场竞争力,缓解大豆进口压力,增加农民收益。
2.以科技支撑为依托对象。为豆农提供优质大豆原种及全程技术服务。由技术依托单位和种业公司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团,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采用面对面讲课、座谈交流、播放电教片、现场指导、典型科技示范户介绍经验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宽带网络技术,利用国家“863”计划支持的大豆智能化专家系统,给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3.以原料基地为载体。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载体,推广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区域化生产,解决各市县大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混种混收问题。
4.以龙头企业为运营中枢。龙头企业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营工作,包括产品检验、引进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组织培训等。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统一加工,并以订单的形式回收大豆原种、良种,通过精选、包衣等工艺制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大豆原种及良种,向辐射区出售,公司通过销售原种及良种获利,以保证公司的运营。
5.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实施单元。在该项目运行中,农民合作社主要负责落实种植计划、生产计划、安排培训计划、组织大豆生产和产品收购、销售等活动;代表农户同种业公司签订种子购销合同;协调技术依托单位和种业公司对农户进行技术服务等事宜。项目所建的灌溉井及附属设备、农防林、砂石路等田间工程和购置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归农民协会所有,并由其负责使用和管护工作,同时组建农机服务队对农户进行服务。农民协会在选择农户入基地时,可优先考虑吸收妇女、贫困户等弱势群体,使他们在项目建设中获得利益。
总的来看,以“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项目扶持模式实现了项目区大豆产业的统一组织管理,大豆专一品种、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大豆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和集约化管理水平,并通过项目扶持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拉长、增粗了产业产品链条。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得以缓解,农民的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问题。
1.大豆产销链条脱节,导致成本上升。黑龙江省地处内陆,而大豆需求地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受地理环境限制,黑龙江省大豆产品绝大部分通过铁路运输。铁路运输不光成本高、损耗大,而且由于运输资源有限,存在不能及时出运、滞后到达等问题,无法保证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黑龙江省的大型大豆种植基地相隔较远,比较分散,直接采购费用较高。由于存在运输瓶颈,大豆加工企业纷纷选择在沿海地区建厂,大量使用进口大豆直接加工,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安全。
2.大豆加工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大豆加工链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使农产品增值的主要过程。虽然项目区大豆加工业已经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主要生产大豆初级制成品,即使能够进行大豆深加工的企业,也由于技术、工艺掌握程度不同,加工品深度、精度不够,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在黑龙江省大豆深加工企业中,蛋白制品企业占大多数,采用的多是浓缩、分离蛋白技术,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可以充分运用蛋白改性等技术生产出各种专用性、功能性较强的高附加值大豆制品。总体而言,我国大豆深加工技术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 3.大豆流通环节效率低下。流通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生产者的切身利益。项目主产区大豆流通环节较多、效率低下,使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升高。从国储收购来看,由于价格稳定、收购数量多,使农民倾向于将大豆卖给国储,容易形成“挤售”现象,让农民承担额外的交易费用。因此,大部分农民选择将大豆卖给粮贩,粮贩再转手卖给经纪人,最后经纪人卖给加工企业,流通环节多,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对加工企业来说,原料成本包括基础收购费用、短途运输及二次倒运费用、场地储存费用,还有其他人力物力支出,这些费用加起来,每收购一吨大豆需承担超出基础收购价80元左右的间接费用。而沿海一些大豆加工企业直接购买进口大豆,每吨大豆从购买到进入车间,除支付购买费用,只需30元左右的其他费用。原料成本的差异降低了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4.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不畅,交易费用增加。
产业链管理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链条上的所有节点主体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将影响交易有效进行的因素推向链条之外,从而达到链条上所有节点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就成为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从项目区大豆产业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交流还不够通畅,生产者对消费者的需求状况缺乏了解,妨碍其合理安排种植,由于不能充分掌握市场价格信息,也影响了对收益情况的判断,进而影响实际大豆供给量。对加工企业来说,不能明确生产者具体生产状况,对原料数量和来源无法把握,对其制定加工计划,科学地安排生产十分不利。
三、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大豆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链各环节松散、联系不够紧密,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可以通过大豆产业协会等组织,从相关主体的实际利益出发,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等环节形成合力,将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大豆加工技术水平。黑龙江省具备大力发展大豆加工业的优势,包括大豆高蛋白的品质优势、非转基因的品种优势、数量优势,强大的科研支撑。因此,企业应该坚持大豆精深加工、功能性产品开发的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设立专门的大豆产品研发部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依托科研机构,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企业自身的优势,形成完整的大豆深加工技术体系,延长大豆产业链,获得更多的产品增值,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豆加工企业收益偏低的现状。
(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销售成本。解决黑龙江省大豆流通效率低下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工企业产区就地收购、集中运输,不仅可降低运输费用,也会更好地满足企业原料需求。二是国储可以在大豆主产地设立多个收购点,实行统一价格、分批收购,缩短农户运输和排队等待收购的时间,充分保障豆农利益。
(四)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在大豆产业链条中,信息起到联系各环节的关键作用,是双方能否进行公平合理交易的基础,同时也对产业链整体的组织绩效有显著影响。建立健全大豆电子信息系统,提供准确实时更新的大豆价格、产销状况,合理预测需求趋势,为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进行下一步安排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世行项目处)
责任编辑:洪峰
在“中国优质大豆之乡” 黑龙江省海伦市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宾县,一条“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大豆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初步成型,成为提高大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国际竞争力,缓解供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为解决国产大豆“行路难”问题提供了样本。
一、海伦市、宾县大豆种植基地情况
黑龙江省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大豆生产基地。随着大豆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海伦市把大豆新技术推广工作作为实现大豆产业发展的首要工作,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设高标准大豆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打造大豆生产优质高效技术样板,不断提高大豆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带动全市大豆产业的发展。2006年,海伦市大豆种植面积191万亩,总产26.8万吨。2013大豆种植面积仅90万亩,总产仍超过26万吨。
海伦大豆改良项目经世行和国家农发办批准,总投资为1751万元。项目区种植大豆2000亩,2007年平均亩产175.5公斤,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24.7公斤,增产17.6%,亩增收93.86元。2009年平均亩产172公斤,较常规生产田亩增产30.1公斤,增产20.7%,亩增收108.36元。项目区内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与项目区外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比达到462:321。
宾县是全国产粮大县500强之一,耕地面积243万亩。大豆播种面积87万亩,产量13.5万吨,其中A级豆(高油、高蛋白大豆)播种面积55万亩,产量9.1万吨,是全国的“大豆之乡”,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之一。
黑龙江省宾县大豆改良项目经世行和国家农发办批准,总投资为1738.37万元,项目区大豆良种繁育面积达到2000亩,项目区内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与项目区外农户每亩年均净收入比达到375∶330。
二、两地大豆产业发展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模式。海伦市、宾县建设的大豆种植基地是我国第一批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成的优质大豆良种扩繁基地,其发展模式以种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东北农业大学和哈尔滨禾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为科技依托,由基地农户组成农民协会,通过推行订单农业的经营方式,采取“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机制,并保持长期稳定,以确保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可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优质大豆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提供优质种源和成熟技术。
1.以项目扶持为切入点。通过项目扶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机械装备投入,提升标准化水平,提高主产区大豆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建立高蛋白专用大豆产业化示范基地为切入点,突破现有产业瓶颈,提高国产大豆市场竞争力,缓解大豆进口压力,增加农民收益。
2.以科技支撑为依托对象。为豆农提供优质大豆原种及全程技术服务。由技术依托单位和种业公司的专家、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团,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采用面对面讲课、座谈交流、播放电教片、现场指导、典型科技示范户介绍经验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充分发挥计算机宽带网络技术,利用国家“863”计划支持的大豆智能化专家系统,给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3.以原料基地为载体。以标准化生产基地为载体,推广专业化、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区域化生产,解决各市县大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与混种混收问题。
4.以龙头企业为运营中枢。龙头企业负责整个项目的运营工作,包括产品检验、引进推广先进的栽培技术、组织培训等。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统一加工,并以订单的形式回收大豆原种、良种,通过精选、包衣等工艺制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大豆原种及良种,向辐射区出售,公司通过销售原种及良种获利,以保证公司的运营。
5.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实施单元。在该项目运行中,农民合作社主要负责落实种植计划、生产计划、安排培训计划、组织大豆生产和产品收购、销售等活动;代表农户同种业公司签订种子购销合同;协调技术依托单位和种业公司对农户进行技术服务等事宜。项目所建的灌溉井及附属设备、农防林、砂石路等田间工程和购置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归农民协会所有,并由其负责使用和管护工作,同时组建农机服务队对农户进行服务。农民协会在选择农户入基地时,可优先考虑吸收妇女、贫困户等弱势群体,使他们在项目建设中获得利益。
总的来看,以“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产业化项目扶持模式实现了项目区大豆产业的统一组织管理,大豆专一品种、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大豆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和集约化管理水平,并通过项目扶持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拉长、增粗了产业产品链条。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问题得以缓解,农民的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存在问题。
1.大豆产销链条脱节,导致成本上升。黑龙江省地处内陆,而大豆需求地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受地理环境限制,黑龙江省大豆产品绝大部分通过铁路运输。铁路运输不光成本高、损耗大,而且由于运输资源有限,存在不能及时出运、滞后到达等问题,无法保证企业的生产需要。同时,黑龙江省的大型大豆种植基地相隔较远,比较分散,直接采购费用较高。由于存在运输瓶颈,大豆加工企业纷纷选择在沿海地区建厂,大量使用进口大豆直接加工,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安全。
2.大豆加工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大豆加工链是整个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使农产品增值的主要过程。虽然项目区大豆加工业已经开始向生产规模化、产业结构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主要生产大豆初级制成品,即使能够进行大豆深加工的企业,也由于技术、工艺掌握程度不同,加工品深度、精度不够,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在黑龙江省大豆深加工企业中,蛋白制品企业占大多数,采用的多是浓缩、分离蛋白技术,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可以充分运用蛋白改性等技术生产出各种专用性、功能性较强的高附加值大豆制品。总体而言,我国大豆深加工技术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 3.大豆流通环节效率低下。流通环节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生产者的切身利益。项目主产区大豆流通环节较多、效率低下,使加工企业原料成本升高。从国储收购来看,由于价格稳定、收购数量多,使农民倾向于将大豆卖给国储,容易形成“挤售”现象,让农民承担额外的交易费用。因此,大部分农民选择将大豆卖给粮贩,粮贩再转手卖给经纪人,最后经纪人卖给加工企业,流通环节多,无形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对加工企业来说,原料成本包括基础收购费用、短途运输及二次倒运费用、场地储存费用,还有其他人力物力支出,这些费用加起来,每收购一吨大豆需承担超出基础收购价80元左右的间接费用。而沿海一些大豆加工企业直接购买进口大豆,每吨大豆从购买到进入车间,除支付购买费用,只需30元左右的其他费用。原料成本的差异降低了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4.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不畅,交易费用增加。
产业链管理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链条上的所有节点主体的紧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将影响交易有效进行的因素推向链条之外,从而达到链条上所有节点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能否进行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换,就成为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的关键。从项目区大豆产业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交流还不够通畅,生产者对消费者的需求状况缺乏了解,妨碍其合理安排种植,由于不能充分掌握市场价格信息,也影响了对收益情况的判断,进而影响实际大豆供给量。对加工企业来说,不能明确生产者具体生产状况,对原料数量和来源无法把握,对其制定加工计划,科学地安排生产十分不利。
三、促进大豆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大豆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黑龙江省大豆产业链各环节松散、联系不够紧密,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可以通过大豆产业协会等组织,从相关主体的实际利益出发,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使大豆产业在种植、加工、运销、进出口等环节形成合力,将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大豆加工技术水平。黑龙江省具备大力发展大豆加工业的优势,包括大豆高蛋白的品质优势、非转基因的品种优势、数量优势,强大的科研支撑。因此,企业应该坚持大豆精深加工、功能性产品开发的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设立专门的大豆产品研发部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依托科研机构,整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企业自身的优势,形成完整的大豆深加工技术体系,延长大豆产业链,获得更多的产品增值,从而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豆加工企业收益偏低的现状。
(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销售成本。解决黑龙江省大豆流通效率低下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加工企业产区就地收购、集中运输,不仅可降低运输费用,也会更好地满足企业原料需求。二是国储可以在大豆主产地设立多个收购点,实行统一价格、分批收购,缩短农户运输和排队等待收购的时间,充分保障豆农利益。
(四)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在大豆产业链条中,信息起到联系各环节的关键作用,是双方能否进行公平合理交易的基础,同时也对产业链整体的组织绩效有显著影响。建立健全大豆电子信息系统,提供准确实时更新的大豆价格、产销状况,合理预测需求趋势,为生产者和加工企业进行下一步安排提供依据。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世行项目处)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