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众文化”是研究一个国家的社会史绕不开的话题,以往的日本大众文化研究者多从“东京中心史观”出发,着眼于关西地区大众文化发展的研究者甚少。笔者认为日本现代大众文化的起源与大正时期兴起于关西地区、尤其是阪神地区(大阪、神户)的modernism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诞生于阪神地区的宝塚歌剧和手塚治虫漫画为例,通过分析宝塚歌剧团成功的原因及手塚治虫漫画的起源与宝塚的关系,探究阪神地区大众文化的基调及其与消费社会的关联性。
【关键词】大众文化;阪神地区;消费社会;女性文化
【作者简介】邵佩佩(1990-),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现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语言文学。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首,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日本的动漫、流行音乐、电视游戏、家装设计、饮食文化等都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并在国内外都有着颇高的人气。虽然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是在现代以后才被广泛提及的概念,但笔者认为日本的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大正时期,尤其是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上世纪20年代,阪神是充满了摩登时尚感的地区,在阪急电车沿线诞生了宝塚温泉、甲子园球场、文化住宅等大众娱乐设施,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画家、摄影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艺术、文学、美术、时尚等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一、宝塚歌剧的诞生及其成功原因
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宝塚歌剧团诞生于大正初期,其前身是阪急电车董事小林一三为了吸引乘客创办的少女歌唱队。1910年连接大阪和箕面的电车线路开始运营,为了吸引乘客,小林一三在沿途宝塚站的附近建造了带室内泳池的宝塚温泉,然而由于禁止男女共浴令的出台而经营惨淡。1913年,小林推出少女歌唱队作为新的卖点,音乐家安藤弘夫担任歌唱队的指导。安藤提议创办少女歌剧培训学校,模仿东京音乐学校的课程体系,学制三年,教授学员乐器、唱歌、西洋舞蹈、歌剧等。宝塚歌剧团第一次公演是在大阪每日报社主办的婚姻博览会上,从1914年4月开始连续两个月的公演,赢得了很高的人气。随后趁胜追击打入东京市场,登上了帝国剧场的舞台。当时帝国剧场的宣传语“今日三越、明日帝剧”就反映出了宝塚歌剧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大众对消费文化及休闲娱乐产业的憧憬。
继宝塚之后,又诞生了东京市的松竹剧团、横滨市的花月园少女歌剧等少女歌剧团,然而宝塚歌剧团能一直稳居首位,它的成功背后有着独特的经营秘诀。
1.创办学校的人才战略。首先,宝塚歌剧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人才培养策略。大正初期,一般女性对于舞台表演还是很抗拒的,为了发展少女歌剧,必须有自己的演出人才培养模式。创始人小林一三为了把人才培养和剧团演出结合起来,创办了宝塚音乐歌剧学校,培养有音乐才能的学生,确保了剧团演员的新势力。“清、正、美”是宝塚音乐学校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能够独当一面的女性,重视学员的身体发展和性格塑造。甚至还有这样的逸话,当时居住在阪神地区的中产阶级的主妇们选儿媳的时候,如果对方是宝塚学校的毕业生会成为加分项。
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宝塚歌剧团基本确立了“剧场型选拔”人才机制,即在剧场舞台上展示学员从出道、成为候补演员、诞生剧团top star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吸引了期待top star诞生的大批粉丝,也保证了剧团内部人才的新陈代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在当红人气偶像团体AKB48颇为相似,但并不是所有的学员都能够成为top。根据近25年宝塚歌剧团在籍学员的公开资料,扮演女性角色的学员中成为top的有27名,占总人数的2.6%,扮演男性角色的则为14名,仅占总人数的1.3%。经过严格遴选的宝塚演员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奠定了剧团成功的基础。
2.大众为本、家庭为本的经营策略。宝塚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坚持贯彻大众艺术路线。在当时的日本,财界巨头色泽荣一花重金创办了东京帝国剧场演出西洋歌剧,然而并未收获好评,人气低迷。发现了这一点的小林一三提出了打造国民剧的构想,进行剧场改革,使剧场变成家庭全员能够放松愉悦地欣赏歌剧的娱乐设施,贯彻少女歌剧团的大众艺术路线。
除了“大众为本”之外,宝塚还提出了“以家庭为本”的经营策略。1920年代,阪神地区是一个充满了摩登现代感的地域,与明治时期重视国家的意识不同,大正时代是一个大众消费社会的萌芽期,个人和家庭受到重视,女性也走向社会,和孩子一起成为了消费社会的主体消费者。可以说,“以家庭为本,打造家庭全员能够放松娱乐的剧场空间”这一经营理念很好地迎合了当时人们重视家庭的心理,才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宝塚歌剧团是只有女演员的剧团,男装的丽人塑造的理想男性形象吸引了大批女性粉丝,而且与男明星不同,宝塚的男装丽人更能够被家庭接受。
3.积极吸收西洋文化。加藤周一用“杂种文化”来形容日本文化的特性,一直以来日本都积极地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更符合国民心理。宝塚歌剧团多次派剧作家、演出家和经营人员去欧美留学,学习西洋音乐、歌剧及剧场运作模式,成果显著。1926年剧团派演出家岸田辰弥去欧美学习符合大剧场构想的新的演出策划形式,岸田归国后策划的演出《梦巴黎》有连续16场场景变换,还引进了当时欧美流行的line dance,引领了一代潮流。另外,宝塚歌剧华丽的服装、top star佩戴的羽毛翅膀及新时代的化妆法都是积极吸收西洋文化的表征。
二、手塚治虫的漫画与宝塚少女歌剧
1.《丝带骑士》与宝塚。以《铁腕阿童木》享誉世界的漫画家手塚治虫出生于大阪,5岁时,关西大学创始人之一的祖父去世,手塚一家搬至宝塚市。他的母亲是热情的宝塚粉丝,幼年时常被母亲带去观看宝塚歌剧团的演出,手塚治虫在自传中也描写了童年时期充满梦想和憧憬的观剧经历。
他于1950年代创作的日本第一部面向少女的电视动画片《丝带骑士》就深受宝塚歌剧的影响。该动画讲述了一位拥有男孩的心的女孩蓝宝石曲折的命运。蓝宝石身为女孩无法继承王位,于是一直被假扮成男孩抚养,后来身份被图谋王位的对手识破被幽禁在塔中。她从塔里逃脱之后,作为骑士挥动武器守卫国家,因一次偶然的邂逅,蓝宝石与邻国王子相恋,但她却无法摆脱作为男孩生存的宿命,等待她的是悲惨的结局。当时,处于草创期的少女漫画一般以童话作品或者描寫生活的短片漫画为主,漫画主人公自我分裂式的性格特征使故事跌宕起伏,突破了以往少女漫画的固化模式,在上映起初引起了巨大轰动。手塚在《朝日新闻》<我的宝塚>一文中说,《丝带骑士》是集结了他的宝塚体验诞生的作品,观众们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宝塚歌剧“男装丽人”的影子,后期池田理代子的作品《凡尔赛玫瑰》也深受其影响。
2.1940年代的世态。手塚治虫能够在少女漫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和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1945年日本实施男女共学,46年呼吁妇女行驶参政权等一系列的改革,使日本的男女同权意识得到了急速发展,女性地位显著提高。47年1月15日,新宿的帝都剧场演出了日本第一场脱衣舞秀在东京引起热议,同期大阪的道顿堀也开始推出类似演出。1940年代是一个日本国民的性意识不断刷新的时期,性解放的浪潮也影响了很多名门大学的女在校生。
战后,科学文明的未来、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异民族的共生等问题备受知识界关注,致力于革新儿童漫画的手塚治虫也开始在作品中寻求新的突破。于是便有了少女漫画《丝带骑士》的诞生,描写了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主人公内心的纠葛,可以说手塚的这一构思一方面肯定了1940年代性解放的启蒙运动,另一方面也极力勾画出了战后艺术文化的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受众群体,离不开消费社会。宝塚歌剧和手塚治虫漫画的成功都源于对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正确把握。随着大正时期媒体的发展及大众文化的普及,都市中产阶级得以形成,虽然人数并不多,但他们发展了自己独有的消费文化。比如,观看艺术演出的观众、三越百货的顾客、文化住宅的居住者及短发洋装的女性。小林一三和手塚治虫作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的提供者,他们创造出的大众文化不仅成为现代日本大众文化的原型,更为我们理解今日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徐望.文化资本与消费社会双重视阈下的文化消费意义[J].江南论坛,2017(12).
[2]刘嘉瑢.日本西洋音乐的引进与宝塚歌剧的变迁[D].2014.
[3]渡辺裕.宝塚歌劇の変容と日本近代[M].東京新書館,1999.
[4]南博.大正文化[M].劲草书房,1977.
【关键词】大众文化;阪神地区;消费社会;女性文化
【作者简介】邵佩佩(1990-),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现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教师,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语言文学。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首,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日本的动漫、流行音乐、电视游戏、家装设计、饮食文化等都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并在国内外都有着颇高的人气。虽然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是在现代以后才被广泛提及的概念,但笔者认为日本的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大正时期,尤其是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上世纪20年代,阪神是充满了摩登时尚感的地区,在阪急电车沿线诞生了宝塚温泉、甲子园球场、文化住宅等大众娱乐设施,成为许多文人墨客、画家、摄影家创作灵感的源泉,艺术、文学、美术、时尚等大众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一、宝塚歌剧的诞生及其成功原因
距今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宝塚歌剧团诞生于大正初期,其前身是阪急电车董事小林一三为了吸引乘客创办的少女歌唱队。1910年连接大阪和箕面的电车线路开始运营,为了吸引乘客,小林一三在沿途宝塚站的附近建造了带室内泳池的宝塚温泉,然而由于禁止男女共浴令的出台而经营惨淡。1913年,小林推出少女歌唱队作为新的卖点,音乐家安藤弘夫担任歌唱队的指导。安藤提议创办少女歌剧培训学校,模仿东京音乐学校的课程体系,学制三年,教授学员乐器、唱歌、西洋舞蹈、歌剧等。宝塚歌剧团第一次公演是在大阪每日报社主办的婚姻博览会上,从1914年4月开始连续两个月的公演,赢得了很高的人气。随后趁胜追击打入东京市场,登上了帝国剧场的舞台。当时帝国剧场的宣传语“今日三越、明日帝剧”就反映出了宝塚歌剧的受欢迎程度以及大众对消费文化及休闲娱乐产业的憧憬。
继宝塚之后,又诞生了东京市的松竹剧团、横滨市的花月园少女歌剧等少女歌剧团,然而宝塚歌剧团能一直稳居首位,它的成功背后有着独特的经营秘诀。
1.创办学校的人才战略。首先,宝塚歌剧的成功离不开它的人才培养策略。大正初期,一般女性对于舞台表演还是很抗拒的,为了发展少女歌剧,必须有自己的演出人才培养模式。创始人小林一三为了把人才培养和剧团演出结合起来,创办了宝塚音乐歌剧学校,培养有音乐才能的学生,确保了剧团演员的新势力。“清、正、美”是宝塚音乐学校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能够独当一面的女性,重视学员的身体发展和性格塑造。甚至还有这样的逸话,当时居住在阪神地区的中产阶级的主妇们选儿媳的时候,如果对方是宝塚学校的毕业生会成为加分项。
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宝塚歌剧团基本确立了“剧场型选拔”人才机制,即在剧场舞台上展示学员从出道、成为候补演员、诞生剧团top star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不仅吸引了期待top star诞生的大批粉丝,也保证了剧团内部人才的新陈代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现在当红人气偶像团体AKB48颇为相似,但并不是所有的学员都能够成为top。根据近25年宝塚歌剧团在籍学员的公开资料,扮演女性角色的学员中成为top的有27名,占总人数的2.6%,扮演男性角色的则为14名,仅占总人数的1.3%。经过严格遴选的宝塚演员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奠定了剧团成功的基础。
2.大众为本、家庭为本的经营策略。宝塚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坚持贯彻大众艺术路线。在当时的日本,财界巨头色泽荣一花重金创办了东京帝国剧场演出西洋歌剧,然而并未收获好评,人气低迷。发现了这一点的小林一三提出了打造国民剧的构想,进行剧场改革,使剧场变成家庭全员能够放松愉悦地欣赏歌剧的娱乐设施,贯彻少女歌剧团的大众艺术路线。
除了“大众为本”之外,宝塚还提出了“以家庭为本”的经营策略。1920年代,阪神地区是一个充满了摩登现代感的地域,与明治时期重视国家的意识不同,大正时代是一个大众消费社会的萌芽期,个人和家庭受到重视,女性也走向社会,和孩子一起成为了消费社会的主体消费者。可以说,“以家庭为本,打造家庭全员能够放松娱乐的剧场空间”这一经营理念很好地迎合了当时人们重视家庭的心理,才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宝塚歌剧团是只有女演员的剧团,男装的丽人塑造的理想男性形象吸引了大批女性粉丝,而且与男明星不同,宝塚的男装丽人更能够被家庭接受。
3.积极吸收西洋文化。加藤周一用“杂种文化”来形容日本文化的特性,一直以来日本都积极地消化吸收外来文化使之更符合国民心理。宝塚歌剧团多次派剧作家、演出家和经营人员去欧美留学,学习西洋音乐、歌剧及剧场运作模式,成果显著。1926年剧团派演出家岸田辰弥去欧美学习符合大剧场构想的新的演出策划形式,岸田归国后策划的演出《梦巴黎》有连续16场场景变换,还引进了当时欧美流行的line dance,引领了一代潮流。另外,宝塚歌剧华丽的服装、top star佩戴的羽毛翅膀及新时代的化妆法都是积极吸收西洋文化的表征。
二、手塚治虫的漫画与宝塚少女歌剧
1.《丝带骑士》与宝塚。以《铁腕阿童木》享誉世界的漫画家手塚治虫出生于大阪,5岁时,关西大学创始人之一的祖父去世,手塚一家搬至宝塚市。他的母亲是热情的宝塚粉丝,幼年时常被母亲带去观看宝塚歌剧团的演出,手塚治虫在自传中也描写了童年时期充满梦想和憧憬的观剧经历。
他于1950年代创作的日本第一部面向少女的电视动画片《丝带骑士》就深受宝塚歌剧的影响。该动画讲述了一位拥有男孩的心的女孩蓝宝石曲折的命运。蓝宝石身为女孩无法继承王位,于是一直被假扮成男孩抚养,后来身份被图谋王位的对手识破被幽禁在塔中。她从塔里逃脱之后,作为骑士挥动武器守卫国家,因一次偶然的邂逅,蓝宝石与邻国王子相恋,但她却无法摆脱作为男孩生存的宿命,等待她的是悲惨的结局。当时,处于草创期的少女漫画一般以童话作品或者描寫生活的短片漫画为主,漫画主人公自我分裂式的性格特征使故事跌宕起伏,突破了以往少女漫画的固化模式,在上映起初引起了巨大轰动。手塚在《朝日新闻》<我的宝塚>一文中说,《丝带骑士》是集结了他的宝塚体验诞生的作品,观众们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宝塚歌剧“男装丽人”的影子,后期池田理代子的作品《凡尔赛玫瑰》也深受其影响。
2.1940年代的世态。手塚治虫能够在少女漫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和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1945年日本实施男女共学,46年呼吁妇女行驶参政权等一系列的改革,使日本的男女同权意识得到了急速发展,女性地位显著提高。47年1月15日,新宿的帝都剧场演出了日本第一场脱衣舞秀在东京引起热议,同期大阪的道顿堀也开始推出类似演出。1940年代是一个日本国民的性意识不断刷新的时期,性解放的浪潮也影响了很多名门大学的女在校生。
战后,科学文明的未来、热爱自然、尊重生命、异民族的共生等问题备受知识界关注,致力于革新儿童漫画的手塚治虫也开始在作品中寻求新的突破。于是便有了少女漫画《丝带骑士》的诞生,描写了具有双性人格特征的主人公内心的纠葛,可以说手塚的这一构思一方面肯定了1940年代性解放的启蒙运动,另一方面也极力勾画出了战后艺术文化的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受众群体,离不开消费社会。宝塚歌剧和手塚治虫漫画的成功都源于对时代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正确把握。随着大正时期媒体的发展及大众文化的普及,都市中产阶级得以形成,虽然人数并不多,但他们发展了自己独有的消费文化。比如,观看艺术演出的观众、三越百货的顾客、文化住宅的居住者及短发洋装的女性。小林一三和手塚治虫作为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大众文化的提供者,他们创造出的大众文化不仅成为现代日本大众文化的原型,更为我们理解今日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徐望.文化资本与消费社会双重视阈下的文化消费意义[J].江南论坛,2017(12).
[2]刘嘉瑢.日本西洋音乐的引进与宝塚歌剧的变迁[D].2014.
[3]渡辺裕.宝塚歌劇の変容と日本近代[M].東京新書館,1999.
[4]南博.大正文化[M].劲草书房,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