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拯救的边缘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tephenmengste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昂尼德·安德列耶夫(1871—1919),无疑是俄国白银时代的文学大师。1871年,他出生在俄国一个叫阿廖尔的小城,在那里度过了他躁动不安的少年时光。出自他第一部小说集里的《小天使》就是这段时光的一种投射。“有时,萨什卡真想不再去做那些被称之为生活的事情了。”小说的开篇这样写道。但是无论他怎么报复生活,一切都是照旧,没有任何改变。十三岁的他,也不知道人们在不想活下去时都采用什么办法,便只好继续上学,在家下跪,没完没了。但被学校开除后,在一次圣诞枞树晚会上,一个蜡制小天使差点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用近乎疯狂的执著请求女主人把小天使送给他。之后,这个顽劣而孤独无奈的少年突然被圣洁之光照亮,隐秘于他内心深处的良善带着他飞升——如同小天使领着他。眼看着他小小年纪被生活困扰的灵魂即将得救,当他把小天使带回家时,另一个苍老衰颓的灵魂也几乎同时就要飞升了,就要得救了。
  这个苍老衰颓的灵魂即附身于萨什卡的父亲,父亲的故事是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小天使的出现,使父亲“失足”结婚前那段隐秘的罗曼史重新放光,成为一种遥远而具体的精神安慰。因为固执、任性、酗酒被开除的统计员父亲,当身体垮下时在家庭里很快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在母亲强悍的蔑视下,似乎永远蜷缩在一个角落里发抖,连儿子也瞧不上他。但是小天使那蜻蜒般透明微微颤动的翅膀“使父子二人两颗受伤的心融为一体,消除了使人与人分离、使人变得十分孤独、因不幸而软弱的无底深渊。萨什卡甚至自然而然地善意地欺骗了父亲——承认小天使就是“她”送的。
  他们的灵魂真的因小天使而得救了吗?如果作者不是安德烈耶夫,如果不去探究存在的深渊而只是出于一种伪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良好愿望,那么他们可能得救。但是,当萨什卡和他的父亲在小天使的拯救之光照耀下无比满足地进入梦乡时,蜡制小天使在滚烫炉子旁边的墙壁上慢慢融化了。新的一天来临,一切会怎样呢?“都是当统计员的料!”母亲的嘲笑也许真的会成为父子俩宿命的轮回。
  《小天使》是安德烈耶夫的早期作品,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但他在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契珂夫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有机地结合成了新的文学语境。鲁迅说他的作品“都含着严肃的现实性以及深刻的纤细,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俄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够如他的创作一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象之差,而出现灵肉一致的境地”。《小天使》里对糟糕而无望的现实生活琐细的描写,对小天使的精细刻画,对小主人公内心的深入挖掘,以及消失的小天使明显的象征性都体现出鲁迅所说的深刻的纤细,以及多种风格的融合、内在外在的融合。
  一个俄国作家在介绍安德烈耶夫生平创作的《墙与深渊之间》里,对他的第一部小说集如是说:“安德列耶夫几乎没杜撰任何情节——他只是擅于把它们从身边的现实中抽离出来而已。”正是这种抽离使他区别于传统和普通,从而慢慢成为独特的自己。
  “生活的梦魇”、人生的荒诞、天性的孤绝……纠缠于安德烈耶夫思想里的许多“该死的问题”,促使他去探求无意义中的意义。与他后来创造的那著名的“墙”和“深渊”的意象比起来,早期的“小天使”是非常灿烂光明的了,尽管她最后也消失了,在拯救的边缘闪亮了那么一下之后就从墙上滑向了深渊,但足以证明,这个悲观厌世的作家内心深处不只是黑暗,甚至可以说,他是那么渴望温暖和光明。
  责任编辑 婧 婷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微信使用行为影响的内部机制。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多维状态无聊量表和微信使用行为问卷对40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人格特质中神经质与无聊情绪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无聊情绪显著负相关,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显著正相关;外向性与无聊情绪显著负相关,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公众传播行为显著正相关;②神经质个性通过无聊情绪中的
期刊
两天没有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打电话,昨天母亲一接到我的电话就埋怨起来,问我这两天怎么没有向家里打电话?我解释说这两天事太多。母亲说:“太忙,打个电话的时间还是有的吧?你知道我有多担心?孩子他们都好吧?”“好,都好”。我赶快回答母亲。母亲听了我的话连说:“都好,就好,我跟你爸也放心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成为人父后更体会到这句话的浓浓深情。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了,以前一直是接送上学,为了锻炼他
期刊
农历已未年六月十五,正是大暑节气,白天气温高达37度,虽有徐徐南风,还是酷热难当。晚饭后,太阳已落下西山,月亮升起了老高,南风仍阵阵吹着,暑气消退了不少,已有些许凉爽的感觉。我家离村西头的水库约有30米,我搬了把小靠椅,到水库围堤上乘凉。   我居住的村庄叫党庄,水库紧挨着村庄,村里人都叫它“河坝”,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产物。在大集体年代里,人们都在生产队劳动,居住条件差,茅草房,没有电,夏日的
期刊
深植于洛阳古都的《牡丹》杂志,是一本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综合性老刊物,一直坚持着鲜明的办刊宗旨,有着明确的办刊方向。它有着自己的特色,在数以百计的文学刊物中,颇具标识性。而2015年,又开辟了一个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栏目“域外”,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牡丹》杂志刊载的这些作品都是首次翻译成中文,短则几千字,多则两万余字,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反应了俄国白银时代的社会现实,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几篇
期刊
读俄国白银时代的作家,一定不可绕过安德列耶夫。他的出众才华曾得到列夫·托尔斯泰、柯罗连科、勃洛克等同时代名家的赞赏,也获得了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他的写作独具一格,在神秘幽深、细腻婉转的叙事中展现人性的复杂多样、现实的惨淡残酷,并浸透着深刻的哲理。安德列耶夫生活在一个动荡黑暗的社会,本身又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有过三次自杀经历,对人生的诸多情感有着刻刀般的体验。他敏感,纤细,善于发掘人心深处的孤独忧
期刊
[摘 要] 采用《学习投入量表》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通过方便取样法对某高校大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结果显示,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大五高于大二和大三,居住在城市和县城者高于居住于农村者;平均每天课外学习时长4小时以上者,学习投入、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4小时以下者;对线上学习有信心者,在学习投入及自我效能感得分均高于没有信心
期刊
2015年,《牡丹》杂志坚守文学性,刊发了一批质地精良、艺术考究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自觉表达了对社会命题的承担、对复杂人性的探询,而且展现出了可贵的潜入时代深处的取向。   2015年《牡丹》上的小说,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对于底层经验的呈现。赵峙的《二海》(第4期)深得短篇小说写作的精髓,情节是单纯的,文字洗练、节制,在不动声色中传达出生存的冷峻感。小说描写了生活的一个横截面,一个窘迫的家庭对于陷于
期刊
音乐陶俑  站在黑暗里。他忘了一步一履走来的痛  他的手指像一条空寂的长廊,穿过春风,走在风景中  他把小草、野花、风、天空都搬到掌心  轻轻拨动空气,树叶摇动,鸟儿歌唱  从地底发出的歌声,像溪水淙淙  明亮的欢乐不断扩展  从翳暗内部,从刀痕深处,扩展  然后,阳光停在那里  一动不动  青铜立人  一个国飘摇不定。一座城云里雾里  你站在山巅,必然呼唤一场风雨  环管状的巨手一挥  天地便揽
期刊
汾河已经断流,河床上芳草葳蕤。傍晚,我走在齐腰的草丛里,伸出的手臂双桨般拍打着虚无的波浪。当我停下来,四野岑寂,偶有一两声鸟鸣从远处传来,我知道,那是三娃在叫我的名字。  二十年前的一个夏日,我们在凉爽的汾河中嬉戏,像两条欢快的鱼。三娃从河床上抓起一把细碎的石子,浮出水面时朝空中喷出一片水雾,在水雾下落的过程中,一道彩虹赫然出现。他把手中的石子投向我,笑着说,阿伍,快来捉我!然后,便一头扎进水里,
期刊
喜欢布衣。  旧时的“布衣”是指平民。《菜根谭》里的“布衣暖,菜根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生活苦点累点没什么打紧,要紧的是姿态,放低姿态,心态平和,才会有快乐。  我喜欢的布衣是棉、麻、真丝质地的衣饰,穿在身上轻柔,熨帖,舒心,像江南的春雨,像水墨烟雨图,好虽好,却是不经保存的,易旧,爱坏。  有些衣服,当时是左挑右选,试了又试,喜欢的不得了,像偶然间遇到的知音,丝竹弄响,弦外听音,那是意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