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根据我在教学中的体会,我认为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能力。这里,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谈我的认识:
一、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明确学习目的,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向自己的理想努力。
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乏兴趣,主动性差等问题,原因有多方面:
1、自小行为、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心态差。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过着颐指气使的“小皇帝”生活,这直接造成孩子的心理结构是稚嫩和不成熟的,为就学后在学习中埋下重大隐患。再加上性格中的任性而为,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把学习当成负担而失去兴趣。
2、家庭教育跟不上,应试教育的广泛性使老师家长只注重分数,一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生气发火,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1)据对我校四至六年级13个班共52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父母外出打工的426名,占81.3%,他们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庭学习上得不到正确引导,学多少算多少,根本没有监督制约机制;(2)现行教育体制广泛实行的应试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分数说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使老师家长一见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定他学习不努力而生气甚至发火,时间一长,极易形成危险的潜意识:学习就是为分数而劳动,分数就是师长脸色的晴雨表,自己就是学习的工具!带着这种日趋加重的心理负担去学习,如何还能谈得上兴趣!
三、引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创造良好学习气氛,激发兴趣。生动活跃、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善于利用录音、图表、图片、简笔画表演来开展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善于以丰富有趣的语言,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勤反复不断变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将法、竞赛法、讨论法、直观法、表演法、设疑法等。
2、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向师性这两种心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心理催化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往往就喜欢哪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对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识,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教师适时适当关心、爱护、鼓励的言语,会让同学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老师过于严厉、急躁、不恰当的批评,会使学生紧张、消极。我所教的班级在年底小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介绍经验时说道:“老师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和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很好”“太聪明了”“非常正确”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使我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我们在出现错误时,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一声“老师也会犯错误”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对老师的信赖和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成绩突飞猛进。”由此可见,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共鸣,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創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一、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习差的小学生是靠家长逼着去上学,相当被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使他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高,表现出越来越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受人重视和关注,使自我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们天天生活在伙伴中、集体中,亲眼所见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得到教师和家长更多的关爱,得到同伴的认可和尊重,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这种思想在学生身上,便体现为希望自己的些许成功能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落实到自己身上,便是掌握一点一滴知识。只是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无能力学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将这种愿望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对待学习也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是以兴趣和快乐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明确学习目的,榜样的模仿也由身边的人和事,逐渐发展到对先烈和贤哲们的模仿,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作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向往和体验,学习态度也就日趋稳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有助于他们向自己的理想努力。
二、分析了解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的原因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缺乏兴趣,主动性差等问题,原因有多方面:
1、自小行为、学习习惯未能养成、心态差。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过着颐指气使的“小皇帝”生活,这直接造成孩子的心理结构是稚嫩和不成熟的,为就学后在学习中埋下重大隐患。再加上性格中的任性而为,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把学习当成负担而失去兴趣。
2、家庭教育跟不上,应试教育的广泛性使老师家长只注重分数,一见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生气发火,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1)据对我校四至六年级13个班共52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父母外出打工的426名,占81.3%,他们长期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家庭学习上得不到正确引导,学多少算多少,根本没有监督制约机制;(2)现行教育体制广泛实行的应试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分数说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使老师家长一见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认定他学习不努力而生气甚至发火,时间一长,极易形成危险的潜意识:学习就是为分数而劳动,分数就是师长脸色的晴雨表,自己就是学习的工具!带着这种日趋加重的心理负担去学习,如何还能谈得上兴趣!
三、引发学生学习浓厚兴趣,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创造良好学习气氛,激发兴趣。生动活跃、积极主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促进学生愉快地去接受新的知识,这种气氛的创设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趣,科学有效地利用教材,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善于利用录音、图表、图片、简笔画表演来开展生动形象的情景教学;善于以丰富有趣的语言,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勤反复不断变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上可采用课前活动法、激将法、竞赛法、讨论法、直观法、表演法、设疑法等。
2、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向师性这两种心态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有重大影响。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感染和心理催化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得以成功的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往往就喜欢哪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对学生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能力和知识,还要竭力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学生关怀、尊重和理解。教师适时适当关心、爱护、鼓励的言语,会让同学大胆开口,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老师过于严厉、急躁、不恰当的批评,会使学生紧张、消极。我所教的班级在年底小考中获得优异的成绩,他们在介绍经验时说道:“老师教学方法新颖、独特和一句句亲切的话语“很好”“太聪明了”“非常正确”拉近了我们和老师的距离,使我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我们在出现错误时,老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一声“老师也会犯错误”消除了我们的紧张情绪,对老师的信赖和学习的兴趣使我们的成绩突飞猛进。”由此可见,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和谐共鸣,使学生产生了对学习浓厚的兴趣。
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創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