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存量更新背景下,闲置地转型绿地是挖掘存量绿地潜力、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文章对近20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剖析闲置地转型绿地的潜力及优先级评价、规划过程及影响机制、修复技术及理论、景观更新设计、综合效益评估、可持续性评价6个层面研究成果。基于对未来研究展望,提出我国规划背景下闲置地转型绿地的若干建议。
【机 构】
: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双修’视角下棕地的绿地转型潜力、机制及规划响应研究”(51808543),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废弃地更新的GI韧性提升路径及协同规划研究”(20200303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存量更新背景下,闲置地转型绿地是挖掘存量绿地潜力、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文章对近20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剖析闲置地转型绿地的潜力及优先级评价、规划过程及影响机制、修复技术及理论、景观更新设计、综合效益评估、可持续性评价6个层面研究成果。基于对未来研究展望,提出我国规划背景下闲置地转型绿地的若干建议。
其他文献
日常出行是每个人获取发展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交通公平也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为促进交通公平、制定更加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文章以昆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高德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出行时耗数据,运用加权平均的可达性和泰尔指数,对昆山市交通公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同一研究单元内公共交通可达性低于小汽车交通,但公共交通公平性优于小汽车交通,
[摘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长期深度脱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权市场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总结国内外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及现状,概述碳排放权市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对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及短板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尽快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履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全面参与
文章利用各类POI数据、城市现状数据对建成区进行“人流吸引评价”强度分析,利用分区规划、形态分区、控规用地规划等进行未来年人流出行活动强弱预测,构建形成“POI-用地”嵌套的人流预测模型。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对模型进行运算,预测规划形成后未来年人流分布和公厕需求,并运用用地分析法进行校验,对比发现模型具备可行性,在空间布局上更贴合实际情况,可为与人流活动强弱相关的各类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步从效率优先向社会公平转变。城市规划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手段之一,其重要内容之一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与否则是社会公平在空间上能否得到落实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关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设施空间位置及其联系,而不是基于设施服务人群能力和特征。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以街坊为基本单元,利用POI数据,分析武汉市的3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小学、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归纳出对公平性影响较大的3类典型区域:位于低人口街坊的极高值类
近郊乡村发展一般呈现3种模式,分别为城市拓展模式、生态旅游模式和在地城镇化模式。河北省乡村“半城镇化”特征明显,近郊地区存在大量城乡双栖人口,是在地城镇化模式的典型地区。基于对正定县铁西片区乡村发展特征和问题的剖析,文章从生态修复、村庄修补、产业振兴、文化复兴4个方面提出在地城镇化实施路径,以期在乡村地域实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文章对于河北省近郊地区的乡村健康长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全国类似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环境规制能否改善环境质量受到各界关注,对中国SO2减排成功经验的研究不仅将视角拓展至发展中国家,而且为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有效性提供有力证据.借助中国在1998年实施的两
在不同时段、不同线路,针对不同类别公交用户组成,进行合适的公交资源配置、调度计划,对整个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益、服务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公交乘客中的IC卡和移动支付用户进行划分,在出行链假设前提下,针对传统的时空划分模型依据频度划分的方法,引入时间距离度量、空间距离标准差和空间向量相似性度量的方法,构建改进的时空一致性划分模型。根据改进后的时空一致性划分模型将用户划分为规律型、时间型、空间型、时空随机型、完全随机型。最后得到IC卡和移动支付乘客各类别人数及其对应的刷卡量,并简要分析IC卡和移动支付乘客
采用年度社会经济数据和SPSS软件的降维分析方法,改进引力模型中的“城市质量指数”与“时空间距离”。应用该模型,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度量和对比,并使用GIS对域内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引入交通流量位置大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区域联系及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基于此对城市圈发展规划提供可行政策建议。
“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以城兴”成为21世纪我国港口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对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从互动程度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测度南通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状况,运用动态发展度和剪刀差方法解析“港—产”“港—城”“产—城”复合系统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通市“港—产—城”整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持续上升,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港—产—城”整体系统融合互动程度呈现出由较低到高的波动发
社区服务中心是典型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人居空间,以优化社区服务品质和促进社区居民良性自治为出发点,基于“城市人”理论分析方法,探究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中心供给的匹配关系,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社会调查、空间数据挖掘、回归分析等方法,基于“自存/共存”平衡原则,辨识供需双方满意度的共识区间,寻求最优服务半径范围和通行时间,通过制定合理的空间要素优化策略,提升“城市人”与“人居空间”的匹配度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社区服务中心的规划配置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