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要以得出的数据来验证或推导出定律、公式,绝对不允许涂改实验数据,使之与物理定律、公式相符。而应协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重做实验,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动”起来 实验操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地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开了、怎样收拢,这要求教师既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包办一切,但也不能放手不管,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必要因素,在引导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科学、要适度
引导时既不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又不能让课堂陷入僵局,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得科学、适度。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这个实验条件无从下手,书上的结论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度的引导,让学生从受外力越来越小这一个变化过程中找规律,再顺着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推理,各个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分析地面附近的物体虽然都受外力,但可以在某一个方向上不受外力,那这个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呢?再让学生分析和实验,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了透彻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很关键,否则,课堂就会陷入僵局。
2.引导学生“动”起来时,要做好组织教学的工作
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但课堂活而不乱;如果组织得不好,就会造成课堂一片混乱的局面,学生只是热闹了一阵子而一无所获,反而把心搞散了。因此,教师要做好组织教学的工作。课前,可将学生分组、分工,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小组可指定负责人,學生进行探究或讨论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竞赛,比速度、比纪律、比成果,这样课堂上就会活而有序,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分工、又合作,真正科学、有序的“动”了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主导,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2)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操作。如学生通过做“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可布置: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他仪器自选,测定标有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能力。
三、转变观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思想的影响,对学生抱一种不放心、不信任的态度,不能大胆的将学生放开,觉得课堂上只有老师将每一个知识点亲自讲授、亲自演示才放心,课堂效率才高,教学任务才能完成。因此,课堂上基本是老师包办一切,从上课讲到下课,有时还拖堂。殊不知,这样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造成的结果是: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听得乏味,课堂死气沉沉,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课堂教学中真正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必须大胆地将学生放开,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去归纳、去感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动”起来 实验操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开始几次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仪器都是学生首次接触,如刻度尺、天平、电压表等,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察看铭牌或说明书。弄清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以上四点,才能保证实验精确地完成和仪器、人身的安全。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开了、怎样收拢,这要求教师既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包办一切,但也不能放手不管,教师对学生的科学引导是保证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必要因素,在引导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要科学、要适度
引导时既不能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又不能让课堂陷入僵局,关键在于教师启发引导得科学、适度。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对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这个实验条件无从下手,书上的结论也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就应该适度的引导,让学生从受外力越来越小这一个变化过程中找规律,再顺着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推理,各个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分析地面附近的物体虽然都受外力,但可以在某一个方向上不受外力,那这个方向上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呢?再让学生分析和实验,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通过分析推理,对牛顿第一定律进行了透彻的理解。因此,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很关键,否则,课堂就会陷入僵局。
2.引导学生“动”起来时,要做好组织教学的工作
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但课堂活而不乱;如果组织得不好,就会造成课堂一片混乱的局面,学生只是热闹了一阵子而一无所获,反而把心搞散了。因此,教师要做好组织教学的工作。课前,可将学生分组、分工,让每个小组、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每个小组可指定负责人,學生进行探究或讨论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竞赛,比速度、比纪律、比成果,这样课堂上就会活而有序,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既分工、又合作,真正科学、有序的“动”了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要加强主导,既不能统得太死,又不能放松,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2)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及时肯定表扬,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操作。如学生通过做“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可布置:只有电压表,无电流表,其他仪器自选,测定标有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在给定条件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这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能力。
三、转变观念是让学生“动”起来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应试思想的影响,对学生抱一种不放心、不信任的态度,不能大胆的将学生放开,觉得课堂上只有老师将每一个知识点亲自讲授、亲自演示才放心,课堂效率才高,教学任务才能完成。因此,课堂上基本是老师包办一切,从上课讲到下课,有时还拖堂。殊不知,这样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造成的结果是: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听得乏味,课堂死气沉沉,效果事倍功半。因此,课堂教学中真正要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必须大胆地将学生放开,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去归纳、去感悟,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