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基础是自然写作,具有明显的自然向往和环境保护倾向。20世纪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的文学回应,反映了当时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具有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哲学智慧。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 自然写作基础 环境伦理智慧
一、引言
生态文学批评立足于自然环境的文学关照,强调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人居住生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美国生态诗人默温发出警示:如何在我们的环境中“栖居”是一个“生或亡”的问题。对此,美国生态文学给出了“善意的栖居”的答案。
那么,究竟是何者之善?对谁之善?施舍的善还是天赋的善?利己动机的善还是利他目的的善?
二、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自然写作基础
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基础是自然写作,讴歌大地和大自然的伦理价值,“提出了一个自然写作和荒野描写普遍存在的主旨:怎样在动荡不安的的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呼吁人类要具有‘生态良心’;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的新模式。”
荒野保护运动代表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1901)、奥斯汀《少雨的土地》(1903)、土地作家凯瑟《啊,拓荒者》(1913)、大自然作家海明威《非洲的青山》(1935)、精神生态作家福克纳《去吧,摩西》(1942)、环保运动先驱利奥波德《沙乡年鉴》(1949)、环保斗士卡逊《寂静的春天》(1962)、生态防卫者艾比《大漠孤行》(1968)、本奇利《大白鲨》(1974)、林斯《格力士灰熊》(1976)、超现实主义诗人默温《林中之雨》(1988)、环保诗人斯奈德《龟岛》(1974)、西尔科《仪式》(1977)、洛佩兹《极地之梦》(1986)、生态灾难小说家德里罗《白噪音》(1985)等生态文学经典具有明显的自然向往和环境保护倾向,散发出了浓浓的自然生态味道。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女性主义作家的贡献,弗里曼、卜逊、普拉斯、莫里森、斯梅蕾等美国女作家的生态作品基于对妇女和自然的共同命运认识,勇敢批判了现代科技的霸道,要求解放自然和女性。
三、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环境伦理智慧
20世纪60年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引起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兴起,生态灾难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信仰问题,甚至是一个诗学的、美学的问题。”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题深入到了环境哲学和道德哲学层面,开始思辨自然的道德地位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道德关系。
西方环境伦理学有两大对立流派: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先后出现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包括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及理性优越论四种表现形态),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阿奎那和康德的非直接义务论),现代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诺顿);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先后有高级动物感受力权利论(辛格),动物权力论(里根),生命或生物平等论(布鲁南、史怀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态中心论(如利奥波德及柯培德的“大地伦理”、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奈斯的“深层生态学”)。非人类中心主义将道德考虑的对象从人自身,依次扩展到了高级动物、动物、包括植物在内的生物、包含无生命的整个生态系统,在20世纪环境伦理学的激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们既应该承认文学的独立自主性,也应该承认文学与现实——自然、人类、社会——之间的意味深长的联系。”20世纪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的文学回应,反映了当时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具有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哲学智慧。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己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人是生态系统里的超级灵性成员,具有与其他成员不对等的超级力量,如何将人的灵性、能力和力量限制在“善意”的铁笼里,是生态文学和环境伦理学共同的追求和关怀。
参考文献:
[1]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详细摘要[D].苏州:苏州大学,2005:8.
[2]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163.
[3](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44.
[4]何强.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74.
作者简介:李秋红,女,江西省吉水中学,从事英美文学研究,邮编:331600
【关键词】美国生态文学 自然写作基础 环境伦理智慧
一、引言
生态文学批评立足于自然环境的文学关照,强调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是人居住生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美国生态诗人默温发出警示:如何在我们的环境中“栖居”是一个“生或亡”的问题。对此,美国生态文学给出了“善意的栖居”的答案。
那么,究竟是何者之善?对谁之善?施舍的善还是天赋的善?利己动机的善还是利他目的的善?
二、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自然写作基础
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基础是自然写作,讴歌大地和大自然的伦理价值,“提出了一个自然写作和荒野描写普遍存在的主旨:怎样在动荡不安的的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呼吁人类要具有‘生态良心’;提出了人类与自然的新模式。”
荒野保护运动代表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1901)、奥斯汀《少雨的土地》(1903)、土地作家凯瑟《啊,拓荒者》(1913)、大自然作家海明威《非洲的青山》(1935)、精神生态作家福克纳《去吧,摩西》(1942)、环保运动先驱利奥波德《沙乡年鉴》(1949)、环保斗士卡逊《寂静的春天》(1962)、生态防卫者艾比《大漠孤行》(1968)、本奇利《大白鲨》(1974)、林斯《格力士灰熊》(1976)、超现实主义诗人默温《林中之雨》(1988)、环保诗人斯奈德《龟岛》(1974)、西尔科《仪式》(1977)、洛佩兹《极地之梦》(1986)、生态灾难小说家德里罗《白噪音》(1985)等生态文学经典具有明显的自然向往和环境保护倾向,散发出了浓浓的自然生态味道。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生态女性主义作家的贡献,弗里曼、卜逊、普拉斯、莫里森、斯梅蕾等美国女作家的生态作品基于对妇女和自然的共同命运认识,勇敢批判了现代科技的霸道,要求解放自然和女性。
三、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的环境伦理智慧
20世纪60年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引起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的兴起,生态灾难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信仰问题,甚至是一个诗学的、美学的问题。”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主题深入到了环境哲学和道德哲学层面,开始思辨自然的道德地位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道德关系。
西方环境伦理学有两大对立流派: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先后出现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包括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及理性优越论四种表现形态),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阿奎那和康德的非直接义务论),现代弱化的人类中心主义(诺顿);二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先后有高级动物感受力权利论(辛格),动物权力论(里根),生命或生物平等论(布鲁南、史怀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生态中心论(如利奥波德及柯培德的“大地伦理”、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奈斯的“深层生态学”)。非人类中心主义将道德考虑的对象从人自身,依次扩展到了高级动物、动物、包括植物在内的生物、包含无生命的整个生态系统,在20世纪环境伦理学的激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我们既应该承认文学的独立自主性,也应该承认文学与现实——自然、人类、社会——之间的意味深长的联系。”20世纪的美国生态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的文学回应,反映了当时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具有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哲学智慧。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己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同争取和平和全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既定的基本目标共同和协调地实现。”人是生态系统里的超级灵性成员,具有与其他成员不对等的超级力量,如何将人的灵性、能力和力量限制在“善意”的铁笼里,是生态文学和环境伦理学共同的追求和关怀。
参考文献:
[1]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详细摘要[D].苏州:苏州大学,2005:8.
[2]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163.
[3](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544.
[4]何强.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74.
作者简介:李秋红,女,江西省吉水中学,从事英美文学研究,邮编:3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