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比较百忧解和多虑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百忧解组(46例)和多虑平组(40例),百忧解组加百忧解治疗,多虑平组加多虑平治疗。采用汉密尔顿(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疗效及康复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HAMD量表减分速度快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多虑平比较,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显效率高,疗效快,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百忧解 多虑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02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9月~2008年8月收治脑卒中抑郁患者86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PSD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的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其精神症状符合抑郁症的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程标准。所有患者意识清晰、检查合作,近1年内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酒精及药物滥用史,无严重智能障碍及遗传性精神疾病史和家族史,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抑郁状态持续2周以上,近期内未进行抗抑郁治疗,HAMD项评分>17分。共入组86例,百忧解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44~65岁,平均576岁。多虑平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45~66岁,平均58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抑郁状态及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百忧解组加百忧解治疗,首次服20mg,以后根据病情酌情加减药物剂量,最高每日不超过60mg;多虑平组加多虑平治疗,首次服25mg,以后根据病情酌情加减药物剂量,最高每日不超过150mg,观察期为6周。
观察指标:用HAMD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各评定1次。在治疗第6周末,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①痊愈:HAMD减分率≥90%;②显著好转:HAMD减分率≥60%;③好转:HAMD减分率≥30%;④无效:HAMD减分率<30%。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期每周评定1次。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临床疗效评定:经6周治疗,百忧解组痊愈22例(4783%),显著好转12例(2609%),好转8例(1739%),无效4例(869%),痊愈显效率为7392%,总有效率为9131%。多虑平组痊愈8例(2000%),显著好转14例(3500%),好转7例(1750%),无效11例(2750%),痊愈显效率为5500%,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治疗痊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HAMD评分比较:百忧解组与多虑平组在治疗第1、2、4、6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百忧解组治疗第2、4周末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多虑平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治疗第1周、第6周末HAMD评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
百忧解组与多虑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
百忧解组出现不良反应14例(3043%),多虑平组出现不良反应22例(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论
张通等[1]认为PSD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尤其推测PSD的发病机制为卒中灶本身及其介导的多元性损害因素波及了脑内含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组织的解剖基础和生化代谢,而致神经递质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后继再摄取、合成等代谢障碍并耗竭,这些可能是脑卒中病人急性期的血压升高、紧张不安、烦躁、焦虑、继而转入抑郁状态的病理学基础。而范长河等[2]认为,血清IL-6及TN-F崴骄際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绝望感因子有明显正相关系,提示炎症细胞因子IL-6、TNF嵫迮ǘ确从沉艘钟舻难现爻潭纫约安糠种⒆慈貉现爻潭取4送猓琍SD还与卒中后肢体瘫痪、生活能力下降、寂寞感、增加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等心理有关[3]。
5-羟色胺还能诱导新突触联系,促进感觉运动突触生长,增强脊髓运动的兴奋性,调节和(或)改善有目的性运动反应,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该药为高度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抗抑郁症,相对去甲肾上腺素无明显影响,故无三环类抗抑郁药样的抗胆碱能反应和心脑血管毒性作用,对内源性抑郁及躯体疾病背景下的抑郁均有良好的疗效。
我们的研究表明,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率和显效率较多虑平组高。百忧解组与多虑平组HAMD评分从治疗后1周开始下降幅度较快,并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百忧解起效时间比多虑平快,而且疗效较多虑平好。另外,有研究表明,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不仅对神经缺损、肢体功能有利,对认知功能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故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尚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通,孟家眉.脑卒中后抑郁的前瞻性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73.
2 范长河,谢光荣,陈风华,等.抑郁症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与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及意义.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5):272.
3 贾艳滨,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1):66.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百忧解 多虑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02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9月~2008年8月收治脑卒中抑郁患者86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PSD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修订的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其精神症状符合抑郁症的症状、严重程度及病程标准。所有患者意识清晰、检查合作,近1年内无重大精神创伤史,无酒精及药物滥用史,无严重智能障碍及遗传性精神疾病史和家族史,无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抑郁状态持续2周以上,近期内未进行抗抑郁治疗,HAMD项评分>17分。共入组86例,百忧解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44~65岁,平均576岁。多虑平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45~66岁,平均581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抑郁状态及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方法: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百忧解组加百忧解治疗,首次服20mg,以后根据病情酌情加减药物剂量,最高每日不超过60mg;多虑平组加多虑平治疗,首次服25mg,以后根据病情酌情加减药物剂量,最高每日不超过150mg,观察期为6周。
观察指标:用HAMD评定疗效,在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末各评定1次。在治疗第6周末,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①痊愈:HAMD减分率≥90%;②显著好转:HAMD减分率≥60%;③好转:HAMD减分率≥30%;④无效:HAMD减分率<30%。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期每周评定1次。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所有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临床疗效评定:经6周治疗,百忧解组痊愈22例(4783%),显著好转12例(2609%),好转8例(1739%),无效4例(869%),痊愈显效率为7392%,总有效率为9131%。多虑平组痊愈8例(2000%),显著好转14例(3500%),好转7例(1750%),无效11例(2750%),痊愈显效率为5500%,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治疗痊愈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HAMD评分比较:百忧解组与多虑平组在治疗第1、2、4、6周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百忧解组治疗第2、4周末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多虑平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治疗第1周、第6周末HAMD评分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
百忧解组与多虑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
百忧解组出现不良反应14例(3043%),多虑平组出现不良反应22例(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论
张通等[1]认为PSD与单胺类神经递质有关,尤其推测PSD的发病机制为卒中灶本身及其介导的多元性损害因素波及了脑内含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组织的解剖基础和生化代谢,而致神经递质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后继再摄取、合成等代谢障碍并耗竭,这些可能是脑卒中病人急性期的血压升高、紧张不安、烦躁、焦虑、继而转入抑郁状态的病理学基础。而范长河等[2]认为,血清IL-6及TN-F崴骄際AMD总分及焦虑/躯体化,绝望感因子有明显正相关系,提示炎症细胞因子IL-6、TNF嵫迮ǘ确从沉艘钟舻难现爻潭纫约安糠种⒆慈貉现爻潭取4送猓琍SD还与卒中后肢体瘫痪、生活能力下降、寂寞感、增加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等心理有关[3]。
5-羟色胺还能诱导新突触联系,促进感觉运动突触生长,增强脊髓运动的兴奋性,调节和(或)改善有目的性运动反应,有利于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该药为高度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抗抑郁症,相对去甲肾上腺素无明显影响,故无三环类抗抑郁药样的抗胆碱能反应和心脑血管毒性作用,对内源性抑郁及躯体疾病背景下的抑郁均有良好的疗效。
我们的研究表明,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率和显效率较多虑平组高。百忧解组与多虑平组HAMD评分从治疗后1周开始下降幅度较快,并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百忧解起效时间比多虑平快,而且疗效较多虑平好。另外,有研究表明,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不仅对神经缺损、肢体功能有利,对认知功能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故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尚有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通,孟家眉.脑卒中后抑郁的前瞻性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73.
2 范长河,谢光荣,陈风华,等.抑郁症患者血清炎症细胞因子与急性期反应蛋白水平及意义.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5):272.
3 贾艳滨,周迁璋.首发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