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不是村庄的过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是奔着村庄来的,羊是奔着村庄一把把青草来的,羊是奔著村庄一把把青草成长自己壮硕的身体来的。不止一次,在村庄,我强烈地感觉到,一群群来来去去的羊,更像是村庄的一批批过客。来了一拨,又去了一拨。
  无论是哪一只羊,一辈子都会好在一口青草上。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成全了它们。春天,漫山的野草醒了,冒出来的绿芽,一茬接一茬,从春天一直绿到了深秋。
  伫立在村庄一道道山梁上,蓝天白云下,极目远眺,一片片像白云一样浮动的羊群,把天边的白云和大地一次次紧密地接连了起来,没有留出一丝缝隙,让人很难分得清楚,哪一块是云,哪一块是羊。
  太阳悬在半空的村庄,静极了,没有一丝风。羊群齐刷刷地低着头,向着热突突的大地挪动,向着眼前抽出新芽的绿草地挪动。一群群羊的嘴唇,与村庄的大地靠近,与大地上的草地靠近,与草地上的每一根绿草靠近。那么多的羊,安安静静地吃草,迈出的步子是那么的轻盈,从牙缝里挤出“咩咩”的叫声又是那么绵软和欢快。我的童年夹杂在羊群里,我能够听见每一只羊咀嚼青草的声音。一只只羊与青草的接触,小心翼翼,锋利的牙齿,轻巧地叼去了嫩绿的草叶,一点力气也不用,生怕将草连根拔起,弄疼了正在向上生长的每一根青草。
  羊用叫声和嘴唇接近村庄的角角落落。羊对村庄比谁都熟悉,哪里是山梁,哪里是陡坡,哪里是塬面,哪里是山泉,它们似乎都想去一探究竟。日子久了,村庄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羊道。隔着一条沟望去,弯弯曲曲的似一条细带子缠绕山间。羊顺着羊道攀爬、奔走,相对是安全的。只不过,一群群羊开始探路的时候,总会有一两只羊一只蹄子突然踩空,从半坡上伴随着凄惨的叫声重重的摔了下去。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对一只羊是一次事故,对一个放羊的人甚至对一个家庭也是一次事故。
  放羊的人,紧随羊后面,最怕的就是羊跑到了没有路的地方。一天,我看到一只小羊羔,被困在了一座山嘴上,“咩咩”地叫着像是向同伴发出求救的信号。放羊的人缓缓地向那一只被困的羊羔靠近,像护送自己的孩子一样,展开双臂紧紧地抱着,直至护送到平坦的草地上。那一连串动作,我感觉熟悉而温暖。我想到了小时候我自己,一眨眼跑到高高的山峁峁上、柴禾垛的尖尖上,朝下一瞅,困在哪里哭着求援。每次母亲像那个放羊的人一样,展开双臂把我抱回平地上。
  我幼年跟随一位放羊的哥哥到山沟里打柴禾,为了走捷径,扛着一捆柴禾回家时心存侥幸地走上了羊道。没想到,羊道只有一脚面宽,朝上看是近似陡峭的山坡,朝下看也是陡峭的山坡。我的身体被紧紧地斜贴在半山腰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正是晌午时分,太阳照亮了一面山坡,肩上扛的柴禾像是着了火了一样,汗珠顺着脊背流淌。怎么办呢,想到母亲为了给我们烧煮每一顿饭,在黄土窑里烟熏火燎的情景,我越发舍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了。这一捆柴禾可以足够烧熟一顿饭了,我似乎能够看得见它在灶膛里噼里啪啦欢乐跳跃的火苗,这些火苗足以轻轻松松地煮熟几锅香喷喷的面条,蒸熟几笼散发着麦香味的馒头。自然,也能够煮熟一年秋天农忙过后犒劳一家人的一锅羊肉。
  那天,我扛着柴禾,一步一步地挪动着,我几乎能听见从自己体内发出“噗嗤噗嗤”的喘气声。我靠一只手稳固柴禾捆,一只手紧紧地揪住草,脚手并用,硬是走完了那一条羊道。上了塬上,我扔下那一捆沉沉的柴禾,再朝下看看那面陡坡,浑身不由地在阳光下打了一个寒颤。
  那年,我不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就像一群群羊不舍得放弃一块块翠绿的草地。以至于后来,我渐渐长大一些发现,羊粪蛋竟然像宝贝一样,放羊人也不愿意放弃。那些年,一个个放羊的人,跟在羊屁股后面,肩上挎着一个敞口的蛇皮袋子,手里握着一把小铁锨,顺着羊踩踏过的地方捡拾羊粪蛋。后来我也才知道,羊粪蛋可是上称的农家肥,按一小袋一小袋卖给城里人,给盆景、菜地施肥。在村庄,羊粪蛋施在瓜根周围,瓜藤扯得远,瓜甜;施在果树下面,果色红润,果甜。我和小伙伴们吃着甜甜的瓜和果,突发奇想地讨论着羊粪蛋施过肥的瓜和果,为什么那么甜呢,难道羊粪蛋里裹着糖?我们踩碎一堆羊粪蛋,羊粪蛋里并没有糖,羊粪蛋里装着的全是村庄的草。
  在村庄,连羊粪蛋都是宝贝,羊一定就是宝贝了。村庄人对羊的保护和照料几乎是无微不至的。羊来羊去,在黄土高原上生存的三五年,跟村庄人共同生活在一孔深深的窑洞里。羊拥拥挤挤的站着或者直接卧在窑洞里的黄土上,一铁锨黄土便遮住了羊只粪便的气味。羊只也似乎通了人性,安安静静地呆在窑洞里,半夜里绝不打扰熟睡的村庄。
  如今,我已中年,一群群羊早已被村庄人圈养了起来。回到村庄,像童年一群群羊出出进进村庄的情景已经很难看到了。见到活生生的羊,大多也是在送亲人的灵堂前。羊,在村庄人看来,它们是通阴阳的动物。人去了,人们要给逝者献羊。献羊者可以是子女、外甥、侄子、孙子等。于是,一只羊被牵到了逝者的灵堂前,主持者对羊说“这只是谁谁献给你的”“这一只又是谁谁献给你的”“你就安心地去吧”等等。村庄的一只羊,哪里经历过如此高的礼遇,面对满地跪着的孝子孝女、孝侄孝孙,有喊羊爸爸妈妈的,有喊羊叔叔舅舅的,有喊羊爷爷奶奶的。羊若“同意”,全身就会抖动。否则,主持者给羊耳朵、身上浇凉水,羊若抖动,溅起水花,也表示同意。羊代替了人,是对逝者的一种祭奠,一种告慰。人,给羊赋予了一种捎话职责,充满神秘感。这也是羊在村庄人眼里不同于别的家畜的金贵和不可替代之处。
  长大了,我多次看到村庄人跪着给逝世亲人献羊的情景,我知道人真正跪得不是羊,应该是灵堂后面那个逝世的人!但羊一定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以那种方式祭奠亲人、感念亲人?数九寒天,偌大的院子里,哀乐阵阵,燃起的一堆堆火把整个院子照亮。院子里盛满水的大锅里已经热浪翻滚。一只只赋予了稍话职责的羊,最终结局还是和别的羊一样,走向了人们的餐桌。餐桌上的菜已经码放的满满当当的,羊肉成了每一桌主打的必备菜,摆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我不知道,那位逝者,生前喝过几碗溢满葱花和鲜姜的羊汤,吃过几大块羊肉,喝过几大碗热酒。这或许是一个令村庄人十分揪心,也令人十分伤感的推断。
  至于羊,谁吃它都是一样的,被谁吃也是一样的。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我想到了羊有跪乳之恩的故事。一个小羊羔,小小的就懂得跪谢羊妈妈。我想,小羊的这一跪,跪的不仅仅是羊妈妈,跪的一定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大地、山川、河流、嫩草和黄土窑里的放羊人。羊羔长成羊,它会像留下羊粪蛋、羊毛、羊皮和羊肉一样留下“跪乳”的故事。一只成年羊还会记住村庄所有的羊道。羊道通往村庄所有的山梁、山脊和羊舍。羊道周围到处弥漫着的是羊的气息,羊彻彻底底地融入到了我们所有的村庄。
  羊不是村庄的过客,羊的祖籍就是我们黄土高原上的村庄。
其他文献
你在哪儿呢?从地铁站出来,我给李茴打了个电话。我正在超市里瞎逛呢。哪个超市呀?就是我家门口那个,你来过的。我的确去过。我记得有一年我过生日,李茴把我拉到那里,买了一个榴莲送给我。那是我第一次吃那玩意。滑滑的,带一点甜,还有一股我说不出来的怪味。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榴莲,但因为是第一次吃,所以我印象很深刻。马上又该到我生日了,我不知道李茴会不会再送我一个榴莲。李茴有一个毛病,就是你越不喜欢的东西,她
期刊
《春天的急就赋》  我希望有风沙和雾霾的春天短些  有蝉鸣和蛙泳的夏季长些  我希望苹果都在秋季素面朝天  我希望冬天的冰凌  能轻轻梳理凌乱的乡愁  我希望白云和飞鸟重建天堂  花朵像图钉一样  钉住月亮的泪珠  我希望山峰不要像草莓那样容易腐烂  我希望小船的金梭和鱼儿的银梭  织出一串渔火一片碧浪  我希望从一粒海盐里飞出少年的白鸽  不断生活在热爱的地方,也不断回到  内心的故乡  我希望
期刊
一朵云,在头顶的天空逐渐长大  雨落人间  那些鸟,和树站在一起,像是被这雨声打动  又不能不飞走  那时,也许是从前  一个人正缓慢地从一个村庄穿过  像是走了很久很久  他随身携带一把折扇里的江南  和诗酒  设法找到一只船运走,又像是不舍  郊外  去郊外,看见那些踏青的人  在时光和树枝之间穿过,犹如隔世之事  风吹草长。所有的心事发芽  隔河的鸟鸣,是去年就已经准备好的  如期而至  此
期刊
一丝风搅动了高处的云彩  阳光像一滴滴粘稠的树脂  从天空跌落树梢上  挂着几只空了的鸟巢  村庄老得像一个安静的老人  默默地看着鸟儿们一只只飞走  日渐干瘪的往事纷纷陷落  现在最勤劳的乡亲  都已背井离乡  生活的气息逐渐淡化  村庄上空连太阳都打不起精神  炊烟的味道越来越淡  对面的山坳里最后一只  布谷鸟还在呼唤着  村庄的小名麥子黄了  村庄却越来越老了  年轻的人们都在逃离只剩下了
期刊
这个春天,我掐了一朵桃花  一片一片的红指甲,微凉  温暖,偶尔又是水做的皮肤  多少年的红颜,并不急于  擦出丁点火花,桃树上有火  一点很容易燃烧,开的时候多好  开的时候,任何一株树  是不是都很亮,除了鸟群  很多蝴蝶和蜜蜂,也有桃花  而你呢,站在山头  喊一个人的名字,喊不答应  就喊喂,于是,对面好多人  也跟著你喊喂了  ●春风引  在树上,梅花  正在吐焰,阳光  想洗,又不敢下
期刊
阳光密集地笑语  荡涤着我心灵的风俗  泥土感慨由衷  五月的风发来了请柬  布谷鸟的叫声  在五月的原野奔走相告  蜿蜒的黄土路  引领我走向和生命相关的故乡  十万棵麦穗流露着金黄的笑容  向我表达着失控地叙述  抚摸着久违的麦穗  绵密的温醇  补充着我的眷恋  麦穗们思想敏锐的光芒  像一支支箭矢  刺疼了我的乡愁  故乡的面容和花朵  和泥土亲密无间的,应该是  那一簇簇阳光的花朵  它
期刊
土 话  泥土生发而出的话语。  红高粱,火热的话。泥土中的地瓜,含蓄、暗示的话。水下莲藕,深情的话。麦芒,针锋相对的话。玉米,字字珠玑。风中柳树,挑逗。五月桃树,献媚。一地荆棘,讽刺。竹影隐逸,清谈。水湄芦苇,梦呓……  土话方言,隔一座山、一条河,都会随着植物面貌的迁移而嬗变,像淮南的橘子树深夜涉河在北岸登陆,就突变成枳子树,淮南话一夜间突变成淮北话了。  先秦时代,《楚辞》与《诗经》,南方、
期刊
淮滨有一种小玩艺儿,叫泥叫吹。  刚到淮滨,在宾馆的手信柜上,乍见三字,便惊呆,觉诗意盎然,大有古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意。想起余光中的诗:“随手拣一块顽石,抛向漠漠的天和海,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石头化燕子,泥土变小鸟,世间万物,静与动,死和生的幻化,常会是一瞬间的事。我禁不住读出声来:“泥叫欢,泥叫欢!”  “明明是泥叫吹!”同行的作家连忙纠正。   咦,可不是嘛,明明是“泥叫吹”,
期刊
在龙凤以南,在卧里屯以北  一些芦苇尽情地谈笑风生  它们的绿色和笔直的腰杆  都不会影响这里的故事  芦苇浓墨重彩地围住水面  几丛丛蒲棒打着夏天的锣鼓  一些鱼让流水神秘地  像一个埋得很深的迷  水泽倒映着我们的生活  石化城  给水禽一块时空  芦苇荡里飘着机械低语的信息  整个下午,我都在接近芦苇  梳理着这些物质闪亮的花朵  我看到它们怎样向岁月的深处  表达方寸的美丽  这些流溪边的
期刊
我从何莉家小醉出来时,快半夜了。  这个白骨精!  “阿戆哥,一路走好!”  我回回头,看见她脸色一变,嗖地又开出桃花般笑容来。  我不喜欢这四个字,感觉像走上了不归路。  老北风吼得跟虎啸,这天咋会介冷法子呢?夜快边我出来时天还好好的,现在地上都白了。天与地之间空出来的这块地方,说黑不黑,说白不白,糊糟糟的一团,被灰不溜秋的东西塞得结结实实;我伸出手去,只撩到几朵轻飘飘的雪花。  这个白骨精滑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