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是奔着村庄来的,羊是奔着村庄一把把青草来的,羊是奔著村庄一把把青草成长自己壮硕的身体来的。不止一次,在村庄,我强烈地感觉到,一群群来来去去的羊,更像是村庄的一批批过客。来了一拨,又去了一拨。
无论是哪一只羊,一辈子都会好在一口青草上。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成全了它们。春天,漫山的野草醒了,冒出来的绿芽,一茬接一茬,从春天一直绿到了深秋。
伫立在村庄一道道山梁上,蓝天白云下,极目远眺,一片片像白云一样浮动的羊群,把天边的白云和大地一次次紧密地接连了起来,没有留出一丝缝隙,让人很难分得清楚,哪一块是云,哪一块是羊。
太阳悬在半空的村庄,静极了,没有一丝风。羊群齐刷刷地低着头,向着热突突的大地挪动,向着眼前抽出新芽的绿草地挪动。一群群羊的嘴唇,与村庄的大地靠近,与大地上的草地靠近,与草地上的每一根绿草靠近。那么多的羊,安安静静地吃草,迈出的步子是那么的轻盈,从牙缝里挤出“咩咩”的叫声又是那么绵软和欢快。我的童年夹杂在羊群里,我能够听见每一只羊咀嚼青草的声音。一只只羊与青草的接触,小心翼翼,锋利的牙齿,轻巧地叼去了嫩绿的草叶,一点力气也不用,生怕将草连根拔起,弄疼了正在向上生长的每一根青草。
羊用叫声和嘴唇接近村庄的角角落落。羊对村庄比谁都熟悉,哪里是山梁,哪里是陡坡,哪里是塬面,哪里是山泉,它们似乎都想去一探究竟。日子久了,村庄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羊道。隔着一条沟望去,弯弯曲曲的似一条细带子缠绕山间。羊顺着羊道攀爬、奔走,相对是安全的。只不过,一群群羊开始探路的时候,总会有一两只羊一只蹄子突然踩空,从半坡上伴随着凄惨的叫声重重的摔了下去。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对一只羊是一次事故,对一个放羊的人甚至对一个家庭也是一次事故。
放羊的人,紧随羊后面,最怕的就是羊跑到了没有路的地方。一天,我看到一只小羊羔,被困在了一座山嘴上,“咩咩”地叫着像是向同伴发出求救的信号。放羊的人缓缓地向那一只被困的羊羔靠近,像护送自己的孩子一样,展开双臂紧紧地抱着,直至护送到平坦的草地上。那一连串动作,我感觉熟悉而温暖。我想到了小时候我自己,一眨眼跑到高高的山峁峁上、柴禾垛的尖尖上,朝下一瞅,困在哪里哭着求援。每次母亲像那个放羊的人一样,展开双臂把我抱回平地上。
我幼年跟随一位放羊的哥哥到山沟里打柴禾,为了走捷径,扛着一捆柴禾回家时心存侥幸地走上了羊道。没想到,羊道只有一脚面宽,朝上看是近似陡峭的山坡,朝下看也是陡峭的山坡。我的身体被紧紧地斜贴在半山腰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正是晌午时分,太阳照亮了一面山坡,肩上扛的柴禾像是着了火了一样,汗珠顺着脊背流淌。怎么办呢,想到母亲为了给我们烧煮每一顿饭,在黄土窑里烟熏火燎的情景,我越发舍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了。这一捆柴禾可以足够烧熟一顿饭了,我似乎能够看得见它在灶膛里噼里啪啦欢乐跳跃的火苗,这些火苗足以轻轻松松地煮熟几锅香喷喷的面条,蒸熟几笼散发着麦香味的馒头。自然,也能够煮熟一年秋天农忙过后犒劳一家人的一锅羊肉。
那天,我扛着柴禾,一步一步地挪动着,我几乎能听见从自己体内发出“噗嗤噗嗤”的喘气声。我靠一只手稳固柴禾捆,一只手紧紧地揪住草,脚手并用,硬是走完了那一条羊道。上了塬上,我扔下那一捆沉沉的柴禾,再朝下看看那面陡坡,浑身不由地在阳光下打了一个寒颤。
那年,我不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就像一群群羊不舍得放弃一块块翠绿的草地。以至于后来,我渐渐长大一些发现,羊粪蛋竟然像宝贝一样,放羊人也不愿意放弃。那些年,一个个放羊的人,跟在羊屁股后面,肩上挎着一个敞口的蛇皮袋子,手里握着一把小铁锨,顺着羊踩踏过的地方捡拾羊粪蛋。后来我也才知道,羊粪蛋可是上称的农家肥,按一小袋一小袋卖给城里人,给盆景、菜地施肥。在村庄,羊粪蛋施在瓜根周围,瓜藤扯得远,瓜甜;施在果树下面,果色红润,果甜。我和小伙伴们吃着甜甜的瓜和果,突发奇想地讨论着羊粪蛋施过肥的瓜和果,为什么那么甜呢,难道羊粪蛋里裹着糖?我们踩碎一堆羊粪蛋,羊粪蛋里并没有糖,羊粪蛋里装着的全是村庄的草。
在村庄,连羊粪蛋都是宝贝,羊一定就是宝贝了。村庄人对羊的保护和照料几乎是无微不至的。羊来羊去,在黄土高原上生存的三五年,跟村庄人共同生活在一孔深深的窑洞里。羊拥拥挤挤的站着或者直接卧在窑洞里的黄土上,一铁锨黄土便遮住了羊只粪便的气味。羊只也似乎通了人性,安安静静地呆在窑洞里,半夜里绝不打扰熟睡的村庄。
如今,我已中年,一群群羊早已被村庄人圈养了起来。回到村庄,像童年一群群羊出出进进村庄的情景已经很难看到了。见到活生生的羊,大多也是在送亲人的灵堂前。羊,在村庄人看来,它们是通阴阳的动物。人去了,人们要给逝者献羊。献羊者可以是子女、外甥、侄子、孙子等。于是,一只羊被牵到了逝者的灵堂前,主持者对羊说“这只是谁谁献给你的”“这一只又是谁谁献给你的”“你就安心地去吧”等等。村庄的一只羊,哪里经历过如此高的礼遇,面对满地跪着的孝子孝女、孝侄孝孙,有喊羊爸爸妈妈的,有喊羊叔叔舅舅的,有喊羊爷爷奶奶的。羊若“同意”,全身就会抖动。否则,主持者给羊耳朵、身上浇凉水,羊若抖动,溅起水花,也表示同意。羊代替了人,是对逝者的一种祭奠,一种告慰。人,给羊赋予了一种捎话职责,充满神秘感。这也是羊在村庄人眼里不同于别的家畜的金贵和不可替代之处。
长大了,我多次看到村庄人跪着给逝世亲人献羊的情景,我知道人真正跪得不是羊,应该是灵堂后面那个逝世的人!但羊一定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以那种方式祭奠亲人、感念亲人?数九寒天,偌大的院子里,哀乐阵阵,燃起的一堆堆火把整个院子照亮。院子里盛满水的大锅里已经热浪翻滚。一只只赋予了稍话职责的羊,最终结局还是和别的羊一样,走向了人们的餐桌。餐桌上的菜已经码放的满满当当的,羊肉成了每一桌主打的必备菜,摆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我不知道,那位逝者,生前喝过几碗溢满葱花和鲜姜的羊汤,吃过几大块羊肉,喝过几大碗热酒。这或许是一个令村庄人十分揪心,也令人十分伤感的推断。
至于羊,谁吃它都是一样的,被谁吃也是一样的。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我想到了羊有跪乳之恩的故事。一个小羊羔,小小的就懂得跪谢羊妈妈。我想,小羊的这一跪,跪的不仅仅是羊妈妈,跪的一定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大地、山川、河流、嫩草和黄土窑里的放羊人。羊羔长成羊,它会像留下羊粪蛋、羊毛、羊皮和羊肉一样留下“跪乳”的故事。一只成年羊还会记住村庄所有的羊道。羊道通往村庄所有的山梁、山脊和羊舍。羊道周围到处弥漫着的是羊的气息,羊彻彻底底地融入到了我们所有的村庄。
羊不是村庄的过客,羊的祖籍就是我们黄土高原上的村庄。
无论是哪一只羊,一辈子都会好在一口青草上。黄土高原上的村庄成全了它们。春天,漫山的野草醒了,冒出来的绿芽,一茬接一茬,从春天一直绿到了深秋。
伫立在村庄一道道山梁上,蓝天白云下,极目远眺,一片片像白云一样浮动的羊群,把天边的白云和大地一次次紧密地接连了起来,没有留出一丝缝隙,让人很难分得清楚,哪一块是云,哪一块是羊。
太阳悬在半空的村庄,静极了,没有一丝风。羊群齐刷刷地低着头,向着热突突的大地挪动,向着眼前抽出新芽的绿草地挪动。一群群羊的嘴唇,与村庄的大地靠近,与大地上的草地靠近,与草地上的每一根绿草靠近。那么多的羊,安安静静地吃草,迈出的步子是那么的轻盈,从牙缝里挤出“咩咩”的叫声又是那么绵软和欢快。我的童年夹杂在羊群里,我能够听见每一只羊咀嚼青草的声音。一只只羊与青草的接触,小心翼翼,锋利的牙齿,轻巧地叼去了嫩绿的草叶,一点力气也不用,生怕将草连根拔起,弄疼了正在向上生长的每一根青草。
羊用叫声和嘴唇接近村庄的角角落落。羊对村庄比谁都熟悉,哪里是山梁,哪里是陡坡,哪里是塬面,哪里是山泉,它们似乎都想去一探究竟。日子久了,村庄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羊道。隔着一条沟望去,弯弯曲曲的似一条细带子缠绕山间。羊顺着羊道攀爬、奔走,相对是安全的。只不过,一群群羊开始探路的时候,总会有一两只羊一只蹄子突然踩空,从半坡上伴随着凄惨的叫声重重的摔了下去。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对一只羊是一次事故,对一个放羊的人甚至对一个家庭也是一次事故。
放羊的人,紧随羊后面,最怕的就是羊跑到了没有路的地方。一天,我看到一只小羊羔,被困在了一座山嘴上,“咩咩”地叫着像是向同伴发出求救的信号。放羊的人缓缓地向那一只被困的羊羔靠近,像护送自己的孩子一样,展开双臂紧紧地抱着,直至护送到平坦的草地上。那一连串动作,我感觉熟悉而温暖。我想到了小时候我自己,一眨眼跑到高高的山峁峁上、柴禾垛的尖尖上,朝下一瞅,困在哪里哭着求援。每次母亲像那个放羊的人一样,展开双臂把我抱回平地上。
我幼年跟随一位放羊的哥哥到山沟里打柴禾,为了走捷径,扛着一捆柴禾回家时心存侥幸地走上了羊道。没想到,羊道只有一脚面宽,朝上看是近似陡峭的山坡,朝下看也是陡峭的山坡。我的身体被紧紧地斜贴在半山腰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正是晌午时分,太阳照亮了一面山坡,肩上扛的柴禾像是着了火了一样,汗珠顺着脊背流淌。怎么办呢,想到母亲为了给我们烧煮每一顿饭,在黄土窑里烟熏火燎的情景,我越发舍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了。这一捆柴禾可以足够烧熟一顿饭了,我似乎能够看得见它在灶膛里噼里啪啦欢乐跳跃的火苗,这些火苗足以轻轻松松地煮熟几锅香喷喷的面条,蒸熟几笼散发着麦香味的馒头。自然,也能够煮熟一年秋天农忙过后犒劳一家人的一锅羊肉。
那天,我扛着柴禾,一步一步地挪动着,我几乎能听见从自己体内发出“噗嗤噗嗤”的喘气声。我靠一只手稳固柴禾捆,一只手紧紧地揪住草,脚手并用,硬是走完了那一条羊道。上了塬上,我扔下那一捆沉沉的柴禾,再朝下看看那面陡坡,浑身不由地在阳光下打了一个寒颤。
那年,我不舍得扔掉那一捆柴禾,就像一群群羊不舍得放弃一块块翠绿的草地。以至于后来,我渐渐长大一些发现,羊粪蛋竟然像宝贝一样,放羊人也不愿意放弃。那些年,一个个放羊的人,跟在羊屁股后面,肩上挎着一个敞口的蛇皮袋子,手里握着一把小铁锨,顺着羊踩踏过的地方捡拾羊粪蛋。后来我也才知道,羊粪蛋可是上称的农家肥,按一小袋一小袋卖给城里人,给盆景、菜地施肥。在村庄,羊粪蛋施在瓜根周围,瓜藤扯得远,瓜甜;施在果树下面,果色红润,果甜。我和小伙伴们吃着甜甜的瓜和果,突发奇想地讨论着羊粪蛋施过肥的瓜和果,为什么那么甜呢,难道羊粪蛋里裹着糖?我们踩碎一堆羊粪蛋,羊粪蛋里并没有糖,羊粪蛋里装着的全是村庄的草。
在村庄,连羊粪蛋都是宝贝,羊一定就是宝贝了。村庄人对羊的保护和照料几乎是无微不至的。羊来羊去,在黄土高原上生存的三五年,跟村庄人共同生活在一孔深深的窑洞里。羊拥拥挤挤的站着或者直接卧在窑洞里的黄土上,一铁锨黄土便遮住了羊只粪便的气味。羊只也似乎通了人性,安安静静地呆在窑洞里,半夜里绝不打扰熟睡的村庄。
如今,我已中年,一群群羊早已被村庄人圈养了起来。回到村庄,像童年一群群羊出出进进村庄的情景已经很难看到了。见到活生生的羊,大多也是在送亲人的灵堂前。羊,在村庄人看来,它们是通阴阳的动物。人去了,人们要给逝者献羊。献羊者可以是子女、外甥、侄子、孙子等。于是,一只羊被牵到了逝者的灵堂前,主持者对羊说“这只是谁谁献给你的”“这一只又是谁谁献给你的”“你就安心地去吧”等等。村庄的一只羊,哪里经历过如此高的礼遇,面对满地跪着的孝子孝女、孝侄孝孙,有喊羊爸爸妈妈的,有喊羊叔叔舅舅的,有喊羊爷爷奶奶的。羊若“同意”,全身就会抖动。否则,主持者给羊耳朵、身上浇凉水,羊若抖动,溅起水花,也表示同意。羊代替了人,是对逝者的一种祭奠,一种告慰。人,给羊赋予了一种捎话职责,充满神秘感。这也是羊在村庄人眼里不同于别的家畜的金贵和不可替代之处。
长大了,我多次看到村庄人跪着给逝世亲人献羊的情景,我知道人真正跪得不是羊,应该是灵堂后面那个逝世的人!但羊一定想不明白,人为什么会以那种方式祭奠亲人、感念亲人?数九寒天,偌大的院子里,哀乐阵阵,燃起的一堆堆火把整个院子照亮。院子里盛满水的大锅里已经热浪翻滚。一只只赋予了稍话职责的羊,最终结局还是和别的羊一样,走向了人们的餐桌。餐桌上的菜已经码放的满满当当的,羊肉成了每一桌主打的必备菜,摆放在最中心的位置。我不知道,那位逝者,生前喝过几碗溢满葱花和鲜姜的羊汤,吃过几大块羊肉,喝过几大碗热酒。这或许是一个令村庄人十分揪心,也令人十分伤感的推断。
至于羊,谁吃它都是一样的,被谁吃也是一样的。吃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我想到了羊有跪乳之恩的故事。一个小羊羔,小小的就懂得跪谢羊妈妈。我想,小羊的这一跪,跪的不仅仅是羊妈妈,跪的一定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大地、山川、河流、嫩草和黄土窑里的放羊人。羊羔长成羊,它会像留下羊粪蛋、羊毛、羊皮和羊肉一样留下“跪乳”的故事。一只成年羊还会记住村庄所有的羊道。羊道通往村庄所有的山梁、山脊和羊舍。羊道周围到处弥漫着的是羊的气息,羊彻彻底底地融入到了我们所有的村庄。
羊不是村庄的过客,羊的祖籍就是我们黄土高原上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