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传统村落中的茶文化和村落传统风貌逐渐退化。本文对紫阳县营梁村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营梁村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紫阳县营梁村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1 营梁村概况
紫阳县营梁村坐落于紫阳县西部,地处任河和渚河地交汇地带,任河下游,村落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其中,通过分析营梁村村落高程及坡向发现,营梁村地形呈中间和西北地形偏高,其他3个方向都是呈四周低的趋势,建筑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10~483米处,坡度在0~9%以内。营梁村东边接壤贾坪村,西边接壤合娅村,北面接壤江河村,南接金盆村,村落的整体面积为12平方公里,村内有8个村民小組,村内总人口2301人,村落的耕地面积6200亩,林地12654亩,其中茶园4200亩。
营梁村水系在任河与渚河交界处,河道宽度为140~150米,河流是天然形成的,河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周边都是以山体围合而成,从而导致河道形态宽窄不一,呈不规则分布;坡岸形式主要分为自然坡岸与人工坡岸两种类型,自然坡岸也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坡岸陡峭,坡岸的植物都是自然生长,未经过人工雕缀,坡岸的植物杂乱毫无章法。
1.1 街巷概况
营梁村街巷在具有连通村落的作用。道路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形态不一,主要分为“之”字形、“S”形及“Y”形这3种形式的道路系统。而村落街巷主要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乡间小路。村落中的主要道路环绕整个山梁而建,道路由于受坡度的影响,宽4~6米;村落中的次要道路宽度为2~3米;乡间小路因每家每户对道路的需求不同,宽度不一,在0.5~1.5米之间。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一书中将街道的宽度设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通过D/H来研究街巷空间感受。提出舒适的街巷空间与其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1]。当街巷尺度在D/H≈1时,其高宽尺度相同,是一种完美的尺度;当街巷尺度在D/H﹤1时,空间会给人一种压抑、封闭的感觉;当D/H﹥2时,则会产生宽阔之感。对营梁村的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乡间小路进行调研,其街巷空间因受地形与坡度的影响,村落街巷尺度基本为D/H﹤1,所以,村落中的道路空间感较弱,并且给人一种压迫感;而街巷中的底界面以水泥、沥青、夯土为主,街巷侧界面以山体、植物、建筑为主。
1.2 民居概况
营梁村的建筑整体布局比较分散,建筑与建筑之间呈现出小型组团现象。村落中的民居主要分为传统民居、水泥抹面新建民居、政府安置房3种类型。其中,民居形态主要分为“一”字形、“L”形、“U”形、“四合院”形,而现在村落中的传统民居逐渐出现坍塌、无人居住、丢弃等现象。近几年,由政府出资为营梁村建设安置房,此住房建筑外形一致,内部布局一致,但新建的楼以及政府出资建设的安置房对村落的原始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现在的传统民居保存堪忧,并且传统民居逐渐坍塌、无人居住。
而营梁村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矿石资源丰富,传统民居屋顶、石基以及墙体的建造,最常使用页岩、片石,这种石材多在当地使用;营梁村中除了建筑的构造方式使用的是木材外,门窗等维护结构、桌椅等家具也多采用木质较硬的木材,配合精美的雕刻工艺,为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增添华丽的色彩;再者,营梁村对土的应用很常见,如夯土墙体、土质地面等。
1.3 广场概况
在营梁村调研时发现,村落中的广场类型主要分为村委会前广场、健身广场、码头广场以及茶园广场。村落中的广场都属于半封闭广场,分布于村落的北部,与村落的主要道路相连接,村落中的广场给人的视觉感受开阔,铺装是以水泥为主,现在水泥铺装出现开裂现象,在下雨之后会出现水坑等现象。
1.4 茶田概况
营梁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茶叶的生长和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气候温和湿润,土地疏松易耕,含硒量丰富,茶叶产业作为村落的重点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营梁村现有茶园42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64%。村落中的茶园建在山坡上,茶园的分布受地形与坡度影响,分布散乱,据了解,村落茶田都集中在0~25%以内的坡地上。村落中的木鱼包茶田已经被开发为观光茶园,每年的3~4月会接待大量的游客来茶园采摘以及观光,但植物的形态较差,部分植物出现死亡现象。
1.5 茶厂概况
在对营梁村茶厂进行调研时发现,村落中的茶厂共25个,涵盖不同大小的茶厂,如紫阳县银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紫阳县夏德富茶叶加工小茶坊、紫阳县魔芋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等。其中最大的紫阳魔芋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茶厂集销售、加工、售卖于一体。村落中现在手工制茶越来越少,村民几乎都是采摘完新鲜的茶叶交给茶厂进行加工生产。由于茶厂处于私密场所,调研发现,茶厂的建筑立面和建筑顶面多采用钢构材质和彩钢瓦,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相符,茶厂外空间广场一般作为茶叶晾晒的地方,茶厂内无休憩设施,茶厂也不对外开放使用。
1.6 村落公共建筑概况
在对北五省会馆进行调研时了解到,北五省会馆只是五省会馆中的一部分,原有川主会馆、北五省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黄州会馆,现只剩下北五省会馆以及川主会馆。在六七十年代,北五省会馆被征用改造为粮仓,北五省会馆中现存的建筑有正殿、戏楼、观戏台以及钟鼓楼,已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其中,川主会馆如今被当作展览馆使用,立面陈列着“贡茶信票”、李冰的神像以及采茶的用具等物品。川主会馆的建筑内部与外部近几年进行了重新修建,所以整体建筑风貌保存完善。
2 营梁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新建空间风貌与旧空间风貌不协调 村落中的建筑类型分为传统民居、新建民居、政府安置房。其中,新建民居和政府安置房的建筑形式、颜色、肌理等方面与传统民居风貌呈鲜明对比;新建民居在村落中缺乏地域属性,也抛弃了传统的建造工艺,导致原有的建筑特色流失;此外,传统村落中的街巷与广场空间开始运用沥青与水泥材料,这些材料在某些方面具有乡土材料不能满足的优势,但其严重影响传统村落风貌。
2.2 村落茶文化氛围与展示空间缺失
村民世世代代都是以种茶为生,茶占据了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大部分,但在村落中调研时发现,村落中的空间主要满足游客的日常休憩与娱乐,而村落中极具特色的喊茶山、祭茶山仪式被游客遗忘。如今,村落中开展以茶为主题的村落旅游,但没有充分挖掘村落中的茶文化,导致村落空间中茶文化氛围不足,也缺乏茶文化展示空间。
2.3 村落空间景观设施缺乏
村落空间中景观设施缺乏,无法满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村落空间中健身、休憩设施缺乏,使村民日常健身、休闲难以得到满足,降低了村落空间的实用性;同时,村落空间中的旅游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4 村落中的茶田荒废
村落中的茶田分布分散,近几年年轻人外出务工,村落中逐渐呈现出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劳动力不足,导致村落中茶田出现荒废及杂草丛生的现象。
2.5 村落历史建筑残破与功能丧失
村落中的传统公共建筑缺乏保护,出现破损和功能丧失的现象。例如,营梁村的北五省会馆中戏台、观戏台以及瓦房粮仓已没有以前的活力,呈现出废置的状态,主殿内的彩绘被雨水腐蚀,建筑墙头更是杂草丛生。由此可见,由于政府以及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村落中的传统公共建筑出现了破损、功能闲置等现象。
3 营梁村景观设计策略
3.1 使用乡土材料,恢复传统空间风貌
对营梁村街巷、建筑、广场、茶厂进行改造,主要可以采取“修旧如旧”“保留现状”这两种设计方法。对底界面采用青石板、碎石板為主;侧界面主要对建筑立面的材质与颜色进行整治、对水泥建筑立面进行夯土抹面,从而使传统民居建筑与自建水泥抹面、政府安置房颜色与材料相统一[2];对门窗的改造采用乡土材料与样式。
3.2 融入茶文化,增强村落茶文化氛围
对茶文化融入传统村落景观,本文主要以主题阐述、历史场景演绎、简化抽象、影像传达、借鉴模仿的手法对茶文化进行提炼设计研究。主题阐述可以让外来游客通过主题直接了解到此景观空间所要阐述的内容,突出的主题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历史场景演绎是指再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场景与遗迹,例如,在3月份采茶节,通过在广场上举行祭茶大典、茶歌表演、茶舞表演等,使村落中的茶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游客面前;简化与抽象手法主要是对茶文化进行提炼简化与艺术抽象处理,从而凝练出有代表性的茶文化符号,使茶文化更加具有意境感;再者,对村落中原有的喊茶山活动以及手工制茶场景、茶运场景等进行复原,通过景观雕塑、文化墙的形式再现,也可以使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紫阳县的茶文化;借鉴模仿的应用方法一般分为整体性的借鉴和局部的借鉴,其中整体借鉴是保留原来样式,在此基础上提取,并应用到观赏性小品中,通过雕塑或直接展示给游客观看;影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像记载茶文化,不仅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还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承与记载,使茶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3.3 增加村落景观设施,满足村民使用需求
对于营梁村的景观设施,主要是对景观小品进行设计。景观小品主要分为观赏性小品和功能性小品。在功能性小品中,主要增加垃圾桶、导视牌、标示牌等;而观赏性小品以茶壶、茶碗以及茶马雕塑等为主,以此增强村落中的茶文化氛围。
3.4 增加村落参与性,带动村落发展
解决村落荒废茶园的策略以新功能引入为主,对村落中荒废的茶田进行统一管理,将其设置成露天茶苗养殖区、科研区、茶田大地景观或者对茶田进行退耕还林,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村落茶田荒废的问题;再者,增加茶厂的功能,主要是提升茶厂的参与性与观赏性,让游客在茶厂内参观机械化制茶过程与炒茶过程。
3.5 增加村落植物种植,美化村落环境
首先,在街巷、广场、茶厂搭配种植乔灌草,充分考虑植物的高度、形态以及季相的变化。例如,在营梁村主要道路植物选择上,行道树以乔木国槐为主,灌木地被选择以红叶石楠、扶芳藤、卫矛等为主。在转弯处以种植银杏、紫叶李、紫荆、樱花等为主,具有一定的识别作用。而设计茶园的植物时,从观赏性、艺术性等方面考虑,设计时将紫阳富硒茶作为基调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在春季有迎春花、樱花、碧桃、海棠等;在夏季有月季、石榴等;在秋季以开花观叶、观果的植物为主,主要有桂花、银杏、橘子、梨树等;在冬季有蜡梅、茶花等。从茶园整体上来看,不仅能满足经济性、实用性,也能满足美观性,从而使原有单调的茶园变得四季如画;而在植物种植的基本形式上,在茶园中放置孤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6 保护村落历史建筑,传承村落历史文化
对于村落中的历史建筑采用保护的策略,对其空间形态、空间界面等进行保护,定期修缮,以向人们展示外观为主,不对其进行使用。首先,对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延续原有的使用功能,如对营梁村北五省会馆中的戏台以及观戏楼原有空间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对村落公共建筑进行激活与再利用;其次,对传统村落中的公共建筑引入新功能,如将营梁村北五省会馆的瓦房粮仓改造为紫阳县的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售卖馆等,在建筑内设置展播屏传播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等。
4 结语
本文以营梁村为例,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紫阳县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策略,主要从村落中的街巷、广场、茶田、茶厂、历史建筑等方面入手,在保护与改造的基础上,增强村落的茶文化氛围,将营梁村打造成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景观,以期为与紫阳县相似的茶文化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杜瑢.晋商文化视野下山西太谷古城的调查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55.
[2] 王嘉运.通天河流域传统藏族碉房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91.
作者简介:牛燕瑜(1995—),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林园。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设计;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1 营梁村概况
紫阳县营梁村坐落于紫阳县西部,地处任河和渚河地交汇地带,任河下游,村落的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其中,通过分析营梁村村落高程及坡向发现,营梁村地形呈中间和西北地形偏高,其他3个方向都是呈四周低的趋势,建筑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10~483米处,坡度在0~9%以内。营梁村东边接壤贾坪村,西边接壤合娅村,北面接壤江河村,南接金盆村,村落的整体面积为12平方公里,村内有8个村民小組,村内总人口2301人,村落的耕地面积6200亩,林地12654亩,其中茶园4200亩。
营梁村水系在任河与渚河交界处,河道宽度为140~150米,河流是天然形成的,河流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周边都是以山体围合而成,从而导致河道形态宽窄不一,呈不规则分布;坡岸形式主要分为自然坡岸与人工坡岸两种类型,自然坡岸也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坡岸陡峭,坡岸的植物都是自然生长,未经过人工雕缀,坡岸的植物杂乱毫无章法。
1.1 街巷概况
营梁村街巷在具有连通村落的作用。道路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形态不一,主要分为“之”字形、“S”形及“Y”形这3种形式的道路系统。而村落街巷主要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乡间小路。村落中的主要道路环绕整个山梁而建,道路由于受坡度的影响,宽4~6米;村落中的次要道路宽度为2~3米;乡间小路因每家每户对道路的需求不同,宽度不一,在0.5~1.5米之间。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一书中将街道的宽度设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通过D/H来研究街巷空间感受。提出舒适的街巷空间与其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1]。当街巷尺度在D/H≈1时,其高宽尺度相同,是一种完美的尺度;当街巷尺度在D/H﹤1时,空间会给人一种压抑、封闭的感觉;当D/H﹥2时,则会产生宽阔之感。对营梁村的主要道路、次要道路、乡间小路进行调研,其街巷空间因受地形与坡度的影响,村落街巷尺度基本为D/H﹤1,所以,村落中的道路空间感较弱,并且给人一种压迫感;而街巷中的底界面以水泥、沥青、夯土为主,街巷侧界面以山体、植物、建筑为主。
1.2 民居概况
营梁村的建筑整体布局比较分散,建筑与建筑之间呈现出小型组团现象。村落中的民居主要分为传统民居、水泥抹面新建民居、政府安置房3种类型。其中,民居形态主要分为“一”字形、“L”形、“U”形、“四合院”形,而现在村落中的传统民居逐渐出现坍塌、无人居住、丢弃等现象。近几年,由政府出资为营梁村建设安置房,此住房建筑外形一致,内部布局一致,但新建的楼以及政府出资建设的安置房对村落的原始风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现在的传统民居保存堪忧,并且传统民居逐渐坍塌、无人居住。
而营梁村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矿石资源丰富,传统民居屋顶、石基以及墙体的建造,最常使用页岩、片石,这种石材多在当地使用;营梁村中除了建筑的构造方式使用的是木材外,门窗等维护结构、桌椅等家具也多采用木质较硬的木材,配合精美的雕刻工艺,为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增添华丽的色彩;再者,营梁村对土的应用很常见,如夯土墙体、土质地面等。
1.3 广场概况
在营梁村调研时发现,村落中的广场类型主要分为村委会前广场、健身广场、码头广场以及茶园广场。村落中的广场都属于半封闭广场,分布于村落的北部,与村落的主要道路相连接,村落中的广场给人的视觉感受开阔,铺装是以水泥为主,现在水泥铺装出现开裂现象,在下雨之后会出现水坑等现象。
1.4 茶田概况
营梁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对茶叶的生长和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气候温和湿润,土地疏松易耕,含硒量丰富,茶叶产业作为村落的重点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营梁村现有茶园4200余亩,占耕地面积的64%。村落中的茶园建在山坡上,茶园的分布受地形与坡度影响,分布散乱,据了解,村落茶田都集中在0~25%以内的坡地上。村落中的木鱼包茶田已经被开发为观光茶园,每年的3~4月会接待大量的游客来茶园采摘以及观光,但植物的形态较差,部分植物出现死亡现象。
1.5 茶厂概况
在对营梁村茶厂进行调研时发现,村落中的茶厂共25个,涵盖不同大小的茶厂,如紫阳县银河茶叶专业合作社、紫阳县夏德富茶叶加工小茶坊、紫阳县魔芋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等。其中最大的紫阳魔芋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茶厂集销售、加工、售卖于一体。村落中现在手工制茶越来越少,村民几乎都是采摘完新鲜的茶叶交给茶厂进行加工生产。由于茶厂处于私密场所,调研发现,茶厂的建筑立面和建筑顶面多采用钢构材质和彩钢瓦,与传统建筑风貌不相符,茶厂外空间广场一般作为茶叶晾晒的地方,茶厂内无休憩设施,茶厂也不对外开放使用。
1.6 村落公共建筑概况
在对北五省会馆进行调研时了解到,北五省会馆只是五省会馆中的一部分,原有川主会馆、北五省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黄州会馆,现只剩下北五省会馆以及川主会馆。在六七十年代,北五省会馆被征用改造为粮仓,北五省会馆中现存的建筑有正殿、戏楼、观戏台以及钟鼓楼,已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定为重点保护文物。其中,川主会馆如今被当作展览馆使用,立面陈列着“贡茶信票”、李冰的神像以及采茶的用具等物品。川主会馆的建筑内部与外部近几年进行了重新修建,所以整体建筑风貌保存完善。
2 营梁村景观存在的问题
2.1 新建空间风貌与旧空间风貌不协调 村落中的建筑类型分为传统民居、新建民居、政府安置房。其中,新建民居和政府安置房的建筑形式、颜色、肌理等方面与传统民居风貌呈鲜明对比;新建民居在村落中缺乏地域属性,也抛弃了传统的建造工艺,导致原有的建筑特色流失;此外,传统村落中的街巷与广场空间开始运用沥青与水泥材料,这些材料在某些方面具有乡土材料不能满足的优势,但其严重影响传统村落风貌。
2.2 村落茶文化氛围与展示空间缺失
村民世世代代都是以种茶为生,茶占据了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的大部分,但在村落中调研时发现,村落中的空间主要满足游客的日常休憩与娱乐,而村落中极具特色的喊茶山、祭茶山仪式被游客遗忘。如今,村落中开展以茶为主题的村落旅游,但没有充分挖掘村落中的茶文化,导致村落空间中茶文化氛围不足,也缺乏茶文化展示空间。
2.3 村落空间景观设施缺乏
村落空间中景观设施缺乏,无法满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村落空间中健身、休憩设施缺乏,使村民日常健身、休闲难以得到满足,降低了村落空间的实用性;同时,村落空间中的旅游基础设施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
2.4 村落中的茶田荒废
村落中的茶田分布分散,近几年年轻人外出务工,村落中逐渐呈现出老龄化和空心化现象,劳动力不足,导致村落中茶田出现荒废及杂草丛生的现象。
2.5 村落历史建筑残破与功能丧失
村落中的传统公共建筑缺乏保护,出现破损和功能丧失的现象。例如,营梁村的北五省会馆中戏台、观戏台以及瓦房粮仓已没有以前的活力,呈现出废置的状态,主殿内的彩绘被雨水腐蚀,建筑墙头更是杂草丛生。由此可见,由于政府以及村民的保护意识不强,村落中的传统公共建筑出现了破损、功能闲置等现象。
3 营梁村景观设计策略
3.1 使用乡土材料,恢复传统空间风貌
对营梁村街巷、建筑、广场、茶厂进行改造,主要可以采取“修旧如旧”“保留现状”这两种设计方法。对底界面采用青石板、碎石板為主;侧界面主要对建筑立面的材质与颜色进行整治、对水泥建筑立面进行夯土抹面,从而使传统民居建筑与自建水泥抹面、政府安置房颜色与材料相统一[2];对门窗的改造采用乡土材料与样式。
3.2 融入茶文化,增强村落茶文化氛围
对茶文化融入传统村落景观,本文主要以主题阐述、历史场景演绎、简化抽象、影像传达、借鉴模仿的手法对茶文化进行提炼设计研究。主题阐述可以让外来游客通过主题直接了解到此景观空间所要阐述的内容,突出的主题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历史场景演绎是指再现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场景与遗迹,例如,在3月份采茶节,通过在广场上举行祭茶大典、茶歌表演、茶舞表演等,使村落中的茶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游客面前;简化与抽象手法主要是对茶文化进行提炼简化与艺术抽象处理,从而凝练出有代表性的茶文化符号,使茶文化更加具有意境感;再者,对村落中原有的喊茶山活动以及手工制茶场景、茶运场景等进行复原,通过景观雕塑、文化墙的形式再现,也可以使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紫阳县的茶文化;借鉴模仿的应用方法一般分为整体性的借鉴和局部的借鉴,其中整体借鉴是保留原来样式,在此基础上提取,并应用到观赏性小品中,通过雕塑或直接展示给游客观看;影像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像记载茶文化,不仅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还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承与记载,使茶文化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3.3 增加村落景观设施,满足村民使用需求
对于营梁村的景观设施,主要是对景观小品进行设计。景观小品主要分为观赏性小品和功能性小品。在功能性小品中,主要增加垃圾桶、导视牌、标示牌等;而观赏性小品以茶壶、茶碗以及茶马雕塑等为主,以此增强村落中的茶文化氛围。
3.4 增加村落参与性,带动村落发展
解决村落荒废茶园的策略以新功能引入为主,对村落中荒废的茶田进行统一管理,将其设置成露天茶苗养殖区、科研区、茶田大地景观或者对茶田进行退耕还林,通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村落茶田荒废的问题;再者,增加茶厂的功能,主要是提升茶厂的参与性与观赏性,让游客在茶厂内参观机械化制茶过程与炒茶过程。
3.5 增加村落植物种植,美化村落环境
首先,在街巷、广场、茶厂搭配种植乔灌草,充分考虑植物的高度、形态以及季相的变化。例如,在营梁村主要道路植物选择上,行道树以乔木国槐为主,灌木地被选择以红叶石楠、扶芳藤、卫矛等为主。在转弯处以种植银杏、紫叶李、紫荆、樱花等为主,具有一定的识别作用。而设计茶园的植物时,从观赏性、艺术性等方面考虑,设计时将紫阳富硒茶作为基调植物,以乡土植物为主,在春季有迎春花、樱花、碧桃、海棠等;在夏季有月季、石榴等;在秋季以开花观叶、观果的植物为主,主要有桂花、银杏、橘子、梨树等;在冬季有蜡梅、茶花等。从茶园整体上来看,不仅能满足经济性、实用性,也能满足美观性,从而使原有单调的茶园变得四季如画;而在植物种植的基本形式上,在茶园中放置孤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6 保护村落历史建筑,传承村落历史文化
对于村落中的历史建筑采用保护的策略,对其空间形态、空间界面等进行保护,定期修缮,以向人们展示外观为主,不对其进行使用。首先,对村落中的历史建筑延续原有的使用功能,如对营梁村北五省会馆中的戏台以及观戏楼原有空间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对村落公共建筑进行激活与再利用;其次,对传统村落中的公共建筑引入新功能,如将营梁村北五省会馆的瓦房粮仓改造为紫阳县的茶文化历史博物馆、售卖馆等,在建筑内设置展播屏传播村落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等。
4 结语
本文以营梁村为例,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紫阳县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策略,主要从村落中的街巷、广场、茶田、茶厂、历史建筑等方面入手,在保护与改造的基础上,增强村落的茶文化氛围,将营梁村打造成具有茶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景观,以期为与紫阳县相似的茶文化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杜瑢.晋商文化视野下山西太谷古城的调查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4:55.
[2] 王嘉运.通天河流域传统藏族碉房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91.
作者简介:牛燕瑜(1995—),女,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林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