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失去,是去弥补,是再度出发去追寻,还是逃避?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很多人从《追风筝的人》里记住了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并看到了阿米尔为救赎的努力。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对于阿富汗的印象只有宗教冲突和塔利班,但就是在这么个陌生的国度里,有一个关于失去、弥补、救赎的故事。
故事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背景是1979年之前,苏联还未入侵美丽的阿富汗,阿米尔从小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中,除了失去母亲以外,有让人尊敬的父亲,有忠心的仆人兼伙伴哈桑陪伴,是很多人羡慕的小孩。
第一部分的开篇非常流畅,即使不熟悉阿富汗的人。也能很快被吸引。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情,特别是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所代表的忠心,很感人。只是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一个是普什图,一个是哈扎拉;阶层不一样,宗教不一样,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即使纯真却充满未知。
阿米尔受他人欺负时总是哈桑挺身袒护,一起恶作剧也总是哈桑认错,哈桑总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性格懦弱多选择沉默和逃避。这也直接造成阿米尔失去了救哈桑的机会,最后更是用可以称为卑劣的方式迫使哈桑与其父离开。阿米尔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哈桑。从此未曾联系及相见,哈桑成为阿米尔心中的悔恨。
后一部分随着阿富汗局势紧张,阿米尔随父亲逃离阿富汗,去了美国,二十多年后中年阿米尔过着表面安定的生活,少有人知道,这只是表面的安定,其实他早已失去了家园、父亲、友情,“离好人的路”也越来越远。当心中还想寻找“成为好人的路”时,阿米尔决定像父亲一样勇敢去追寻,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去追寻。当回到有塔利班的阿富汗时。阿富汗已不再是之前那个美丽的阿富汗了。它已千疮百孔。面对失去的家园,面对二十多年前犯下的过错,阿米尔走上救赎之路,去营救哈桑的儿子。
当有机会再次回到阿富汗时,阿米尔也是充满迟疑与矛盾的。当女友坦诚自己故事的时候,阿米尔羡慕女友的勇敢,而内心怯弱。
小说结尾这样写道: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对于曾经失去的,阿米尔重新找到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一路,阿米尔花了二十多年,差点付出生命。不过,重新追回失去的东西,是值得的,所以才会微笑,才会继续追。
阿米尔应该是幸福的,虽然重新追回失去的东西,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然而,世间失去的东西无法全都通过时间来追回。
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赎罪》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有着写作天分的布里奥妮是个十三岁的少女,聪明且敏感,非常有想象力,热爱写作。夏日的某天,因对于管家儿子罗比的误解及一点点嫉妒,她犯了一个错误。对于敏感的少女来说,不能简单地说她是“故意的”,只是这个错误直接造成姐姐赛西莉亚的爱情以悲剧结束;姐姐也与家庭决裂,与家庭分离;自己用一生来惩罚自己。
七十多岁的布里奥妮成为有名的小说家,用一生写了一部小说《赎罪》,故事结局很圆满,罗比与姐姐在一起,即使他们俩不原谅自己也没有关系。然而,在结尾处,布里奥妮道出了现实的残酷——“罗比没能从二战战场上幸存,死于败血症。姐姐死于同年的地铁通道爆炸。他们没能幸福地在一起”。所谓小说中的圆满结局不过是布里奥妮的刻意安排。
对于最后一部小说《赎罪》,布里奥妮从十八岁开始写,一直写到七十七岁,其间几度重新写这篇被其基本还原了事实的小说。除了写小说,布里奥妮还放弃上大学,几乎和家庭没有联系。在医院照顾伤病军人——一次次期待能和罗比相遇,寻求原谅;见证生命的脆弱与生命的奇迹,一生都没有结婚。她花了一生来弥补这个过失,结果是怎样呢?
小说结尾这样写道:
“这五十九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我心:一位拥有绝对权力。能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上帝般的女小说家。怎么样才能获得赎罪呢?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实体或更高的形式是她所能吁求的,是可以与之和解的,或者是会宽恕她的,在她身外,什么也不存在。在她的想象中,她已经划定了界限,规定了条件。上帝也好,小说家也罢,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他们是无神论者。这永远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正是要害之所在。奋力尝试是一切的一切。
“但现在我必须睡了。”
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布里奥妮都没有完成对自己犯下的错误的救赎。面对失去的,尝试了一切,然而都没有用。
《赎罪》不是完美结局的小说。没有《追风筝的人》那么酣畅淋漓,但是面对失去时,各人有各人的抉择,形成人生百态。我们无法轻易判断,哪种抉择是好的或对的,人生早在每个人心中有了不一样的路与答案。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很多人从《追风筝的人》里记住了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并看到了阿米尔为救赎的努力。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对于阿富汗的印象只有宗教冲突和塔利班,但就是在这么个陌生的国度里,有一个关于失去、弥补、救赎的故事。
故事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的背景是1979年之前,苏联还未入侵美丽的阿富汗,阿米尔从小生活在富足的家庭中,除了失去母亲以外,有让人尊敬的父亲,有忠心的仆人兼伙伴哈桑陪伴,是很多人羡慕的小孩。
第一部分的开篇非常流畅,即使不熟悉阿富汗的人。也能很快被吸引。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情,特别是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所代表的忠心,很感人。只是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一个是普什图,一个是哈扎拉;阶层不一样,宗教不一样,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即使纯真却充满未知。
阿米尔受他人欺负时总是哈桑挺身袒护,一起恶作剧也总是哈桑认错,哈桑总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阿米尔性格懦弱多选择沉默和逃避。这也直接造成阿米尔失去了救哈桑的机会,最后更是用可以称为卑劣的方式迫使哈桑与其父离开。阿米尔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哈桑。从此未曾联系及相见,哈桑成为阿米尔心中的悔恨。
后一部分随着阿富汗局势紧张,阿米尔随父亲逃离阿富汗,去了美国,二十多年后中年阿米尔过着表面安定的生活,少有人知道,这只是表面的安定,其实他早已失去了家园、父亲、友情,“离好人的路”也越来越远。当心中还想寻找“成为好人的路”时,阿米尔决定像父亲一样勇敢去追寻,哪怕付出生命代价也要去追寻。当回到有塔利班的阿富汗时。阿富汗已不再是之前那个美丽的阿富汗了。它已千疮百孔。面对失去的家园,面对二十多年前犯下的过错,阿米尔走上救赎之路,去营救哈桑的儿子。
当有机会再次回到阿富汗时,阿米尔也是充满迟疑与矛盾的。当女友坦诚自己故事的时候,阿米尔羡慕女友的勇敢,而内心怯弱。
小说结尾这样写道: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对于曾经失去的,阿米尔重新找到了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一路,阿米尔花了二十多年,差点付出生命。不过,重新追回失去的东西,是值得的,所以才会微笑,才会继续追。
阿米尔应该是幸福的,虽然重新追回失去的东西,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然而,世间失去的东西无法全都通过时间来追回。
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赎罪》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
有着写作天分的布里奥妮是个十三岁的少女,聪明且敏感,非常有想象力,热爱写作。夏日的某天,因对于管家儿子罗比的误解及一点点嫉妒,她犯了一个错误。对于敏感的少女来说,不能简单地说她是“故意的”,只是这个错误直接造成姐姐赛西莉亚的爱情以悲剧结束;姐姐也与家庭决裂,与家庭分离;自己用一生来惩罚自己。
七十多岁的布里奥妮成为有名的小说家,用一生写了一部小说《赎罪》,故事结局很圆满,罗比与姐姐在一起,即使他们俩不原谅自己也没有关系。然而,在结尾处,布里奥妮道出了现实的残酷——“罗比没能从二战战场上幸存,死于败血症。姐姐死于同年的地铁通道爆炸。他们没能幸福地在一起”。所谓小说中的圆满结局不过是布里奥妮的刻意安排。
对于最后一部小说《赎罪》,布里奥妮从十八岁开始写,一直写到七十七岁,其间几度重新写这篇被其基本还原了事实的小说。除了写小说,布里奥妮还放弃上大学,几乎和家庭没有联系。在医院照顾伤病军人——一次次期待能和罗比相遇,寻求原谅;见证生命的脆弱与生命的奇迹,一生都没有结婚。她花了一生来弥补这个过失,结果是怎样呢?
小说结尾这样写道:
“这五十九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我心:一位拥有绝对权力。能呼风唤雨、指点江山的上帝般的女小说家。怎么样才能获得赎罪呢?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没有一种实体或更高的形式是她所能吁求的,是可以与之和解的,或者是会宽恕她的,在她身外,什么也不存在。在她的想象中,她已经划定了界限,规定了条件。上帝也好,小说家也罢,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他们是无神论者。这永远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正是要害之所在。奋力尝试是一切的一切。
“但现在我必须睡了。”
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布里奥妮都没有完成对自己犯下的错误的救赎。面对失去的,尝试了一切,然而都没有用。
《赎罪》不是完美结局的小说。没有《追风筝的人》那么酣畅淋漓,但是面对失去时,各人有各人的抉择,形成人生百态。我们无法轻易判断,哪种抉择是好的或对的,人生早在每个人心中有了不一样的路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