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劳动工资统计是国家以及党政管理部门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劳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及时性事关国计民生。本文将从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存在的不足以及新形势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析,以期为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推动改革的有效开展与深化。
[关键词]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制度改革;调查指标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03-01
劳动工资统计是反映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动、从业人员报酬的相关数据,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特征就是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以及及时性。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市场经济下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依据其统计结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目前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已然不再适用,新一轮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存在的不足
1.1 调查指标单一,缺乏针对性
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调查指标相对单一,其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期末人数、工资总额以及人员变动三个方面。不能否认,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但是随着社会分层现象不断凸显,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的统计指标已经不足以反映社会现实,其实用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人员决策的需求。同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深度融合又为统计增加了难度,其统计数据已经很难反映全社会劳动群体的真实情况[1]。
1.2 缺少专业人才,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任务繁重、时效性较强的特殊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却十分有限,尤其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有的从业人员也存在素质偏低的问题。首先,很多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统计学教育,因此工作水平和效率一般;其次,部分从业人员在担任统计工作的时候要兼职其他工作,甚至将劳资统计工作作为兼职工作进行,这也导致很多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果十分差強人意;最后,部分单位在招聘新人的时候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部分新人虽然接受过相关教育,但是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
1.3 调查统计方式缺乏科学性
调查统计方式缺乏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2]:(1)统计方法不科学。第一,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大部分单位的报表填写都是手工进行,这种统计手段并没有问题,但是在已然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就显得比较落后。第二,传统的统计方式都是一次性进行,缺少对统计对象的跟踪调查和有效监控,因此没有办法有效更新统计单位的即时进入和退出数据,因此必然会遗漏部分单位的统计信息。第三,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一个单位的信息要向统计局的多个部门申报,部门间的交叉管理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也给统计局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2)调查方式存在缺陷。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统计部门的惯用调查方法就是全面统计、按级汇总。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调查方式使得下级单位(包括州、县)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相关统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广泛收集从业人员资料。但是众所周知,基层统计人员人数少、水准偏低,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十分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各个基层单位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样的基层人员却要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或上百人,或几个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统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统计结果。另外,报表信息的统计虽然说是全面调查,但是部分基层单位任务繁重就会导致其统计数据代表性不足,从而影响数据整体的代表性。
2 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
2.1 建立健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调查指标单一、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劳动工资统计代表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关键[3]。首先,统计局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结合多年劳动工资统计的经验,着手构建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工资统计指标体系。比如,将工资收入进行阶段划分,然后通过加权平均进行统计,从而降低两极分化对最终统计值的影响。第二,将工资统计工作与财务管理结合,从更多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市场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比如,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了解劳动力流动率;第三,对新增的经济形态进行专门的统计,从而更好地反映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果,进一步帮助政府管理人员的决策。第四,对新社会形态中产生的新型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调查,比如跟踪调查自由职业者的收入、兼职人员的进项以及个体经营户的具体运营情况。第五,删减传统指标中不符合当前社会现实的统计指标。
2.2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通过专门的人员培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是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不得不采取的另一举措。缺乏专门的统计人员是导致劳资统计数据不适用社会现实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统计准确性、及时性以及代表性就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加强相关人员理论知识建构的同时,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4]。首先,相关统计部门在聘用新人的时候要严格把关,选择具备相应知识积累的人才;其次,单位要对新人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然后,单位应该定时进行模拟训练,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核心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日后的统计工作。再者,不断加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依法工作的意识;最后,通过不定时的培训以及刊物编撰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更有效地从事统计工作。
2.3 完善调查收集方式
对于传统劳资统计工作而言,虽然设计的统计范围广泛,但是目前统计调查存在的不足使其代表性并不尽如意,因此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应该创新其调查统计方式,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抽样调查,不仅能够减小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强统计调查的有效性[5]。在具体操作方面,相关统计人员应该事先划分各统计单位,明确哪些单位采取全面调查,哪些单位进行抽查。笔者认为应该将财务制度完善、报表收集容易的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面调查范围,而对一些人员变动较小、工资待遇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抽查的措施。但是对于其他工业以及商业单位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数据重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无纸化办公是新形式下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显然,我国统计部门的工作与之相去甚远,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正视问题、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 戴惠霞.浅析新形势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
[2] 姚国栋.新形势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1).
[3] 王艳茹,闫晓娟,刘海燕等.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现状与改革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2,(5).
[4] 李珍惠,王锦,钟美智等.探讨新形势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
[5] 蔡三梅.浅谈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J].管理观察,2012,(14).
作者简介:
冯立晶 女 汉 1983年2月8日,本科 法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阿城分校 统计师 研究方向:劳动工资统计
[关键词]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制度改革;调查指标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03-01
劳动工资统计是反映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动、从业人员报酬的相关数据,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特征就是系统性、准确性、全面性以及及时性。劳动工资统计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市场经济下相关管理人员能够依据其统计结果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目前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已然不再适用,新一轮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存在的不足
1.1 调查指标单一,缺乏针对性
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调查指标相对单一,其统计指标主要包括期末人数、工资总额以及人员变动三个方面。不能否认,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但是随着社会分层现象不断凸显,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的统计指标已经不足以反映社会现实,其实用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管理人员决策的需求。同时,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深度融合又为统计增加了难度,其统计数据已经很难反映全社会劳动群体的真实情况[1]。
1.2 缺少专业人才,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任务繁重、时效性较强的特殊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却十分有限,尤其缺乏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有的从业人员也存在素质偏低的问题。首先,很多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统计学教育,因此工作水平和效率一般;其次,部分从业人员在担任统计工作的时候要兼职其他工作,甚至将劳资统计工作作为兼职工作进行,这也导致很多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果十分差強人意;最后,部分单位在招聘新人的时候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部分新人虽然接受过相关教育,但是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力。
1.3 调查统计方式缺乏科学性
调查统计方式缺乏科学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2]:(1)统计方法不科学。第一,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大部分单位的报表填写都是手工进行,这种统计手段并没有问题,但是在已然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就显得比较落后。第二,传统的统计方式都是一次性进行,缺少对统计对象的跟踪调查和有效监控,因此没有办法有效更新统计单位的即时进入和退出数据,因此必然会遗漏部分单位的统计信息。第三,传统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一个单位的信息要向统计局的多个部门申报,部门间的交叉管理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也给统计局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负担。(2)调查方式存在缺陷。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统计部门的惯用调查方法就是全面统计、按级汇总。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调查方式使得下级单位(包括州、县)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相关统计人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广泛收集从业人员资料。但是众所周知,基层统计人员人数少、水准偏低,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十分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此同时,各个基层单位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样的基层人员却要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或上百人,或几个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统计人员的积极性,从而影响统计结果。另外,报表信息的统计虽然说是全面调查,但是部分基层单位任务繁重就会导致其统计数据代表性不足,从而影响数据整体的代表性。
2 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
2.1 建立健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调查指标单一、缺乏针对性是影响劳动工资统计代表性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是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关键[3]。首先,统计局应该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结合多年劳动工资统计的经验,着手构建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工资统计指标体系。比如,将工资收入进行阶段划分,然后通过加权平均进行统计,从而降低两极分化对最终统计值的影响。第二,将工资统计工作与财务管理结合,从更多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水平以及市场劳动力的具体情况。比如,可以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了解劳动力流动率;第三,对新增的经济形态进行专门的统计,从而更好地反映国家宏观调控的成果,进一步帮助政府管理人员的决策。第四,对新社会形态中产生的新型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调查,比如跟踪调查自由职业者的收入、兼职人员的进项以及个体经营户的具体运营情况。第五,删减传统指标中不符合当前社会现实的统计指标。
2.2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通过专门的人员培训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是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不得不采取的另一举措。缺乏专门的统计人员是导致劳资统计数据不适用社会现实的关键原因之一,因此要提高统计准确性、及时性以及代表性就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在加强相关人员理论知识建构的同时,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技能[4]。首先,相关统计部门在聘用新人的时候要严格把关,选择具备相应知识积累的人才;其次,单位要对新人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然后,单位应该定时进行模拟训练,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核心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日后的统计工作。再者,不断加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依法工作的意识;最后,通过不定时的培训以及刊物编撰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更有效地从事统计工作。
2.3 完善调查收集方式
对于传统劳资统计工作而言,虽然设计的统计范围广泛,但是目前统计调查存在的不足使其代表性并不尽如意,因此新形式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应该创新其调查统计方式,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抽样调查,不仅能够减小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又可以增强统计调查的有效性[5]。在具体操作方面,相关统计人员应该事先划分各统计单位,明确哪些单位采取全面调查,哪些单位进行抽查。笔者认为应该将财务制度完善、报表收集容易的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面调查范围,而对一些人员变动较小、工资待遇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采取抽查的措施。但是对于其他工业以及商业单位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数据重复,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已经迈入了新的阶段,无纸化办公是新形式下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必然方向,显然,我国统计部门的工作与之相去甚远,因此相关部门必须正视问题、迎头赶上。
参考文献:
[1] 戴惠霞.浅析新形势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
[2] 姚国栋.新形势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1).
[3] 王艳茹,闫晓娟,刘海燕等.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现状与改革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2,(5).
[4] 李珍惠,王锦,钟美智等.探讨新形势下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
[5] 蔡三梅.浅谈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J].管理观察,2012,(14).
作者简介:
冯立晶 女 汉 1983年2月8日,本科 法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阿城分校 统计师 研究方向:劳动工资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