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华文媒体在我国对外传播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以“助攻手”的角色,促使国内对外稿件更好地落地,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目前全世界华侨华人已有6000多万,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可以说,凡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传媒。在传统的报纸杂志之外,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形式,给海外华文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国内外宣媒体提供了加强与之合作的新机遇。
海外华文媒体的困境与机遇
受众减少是海外华文媒体当前面临的一大困难。海外老一辈华人群体正逐步减少,而后代华人大多已融入当地生活,与中华文化隔离感较强。海外华文媒体受众群体日渐缩小,相应地,其发展经营也面临资金人才匮乏、动力不足等问题。
由于资金欠缺,海外华文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待遇相对下降,掌握中文与新闻采编技能的年轻人才难觅,加剧了海外华文媒体制度僵化、创新困难等问题。华文媒体报道质量的下降,又进一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导致受众持续流失。
囿于资金压力和采编力量不足,不少海外华文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来源于其他媒体。其身处异域、以华人及中国研究者为受众的特点,决定了报道必须客观完整才能吸引受众。而国内对外报道往往正面宣传成分重,海外主流媒体又往往以负面偏见为主,造成海外华文媒体采编压力大,难以有效整合双方信息。
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因为与中国商业往来频仍、华人占据重要地位等因素,华文媒体发展可抓住中国经济发展与海外投资扩大的机遇;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则因为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留学生不断增加,获得了新鲜华文力量的补充,使其能发展除传统华文媒体之外的各种新媒体形式。
越来越多的移民、商人、留学生和出国游客,给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和希望。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少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他们不少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都会接触华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这也有助于华文传媒受众群的增加。
为了更好地与中国打交道,不少国家的政经人士日益重视华文教育。例如,在韩国、美国,华文已经作为高考可选择的一门外语进入考试体系。海外华文媒体应当抓住机会,适时表达诉求,壮大自身力量。
如果说报纸、电视等海外华文传统媒体发展困境犹存的话,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对于志在改变现状、增强影响力的海外传媒机构来说,则是一片蓝海。不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网络都是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要出路。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主动采用新技术改进报道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对海外华文媒体来说,虽然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此外,中国正在加大海外传播力度,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中国声音”海外落地的重要“二传手”角色,正逢其时,有望获得各种来自中国大陆官方及民间的帮助,并能同内地媒体开展各种合作。
多管齐下 互利共赢
1.内地资本、人才“帮扶”海外华文媒体发展
以资本和技术为支撑,内地可以帮助海外华文媒体改进传播理念和手段,特别是帮助其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媒体、新媒体和多媒体等传播形式。
巨量资金的注入还可以引导一些原本分散且力量较弱的华文媒体进行整合,形成规模优势,聚拢原有读者及资源。
当前海外媒体面临人才储备不足、培养周期较长等问题,与其依靠当地华人支撑,不如聘请邻近国家的华人人才,甚至中国内地的有关人才。
2.境内媒体直接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
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直接合作,通过“供稿”的形式,将素材编辑改造成符合海外华文媒体要求的稿件,并在它们的终端平台展示,这是新华社港台部近些年的成功尝试,效果显著。
这种“供稿”合作,既有海外媒体点题的被动式供稿,也有新华社自选稿件的主动式供稿,其范围并不限于传统文字稿件,也顺应新媒体及媒体融合业务的开展,供给文字、图片、视频三合一的多媒体稿件。
3.改进报道内容和结构,以更具针对性
随着中国在全世界影响力的迅速增强,中国新闻正成为海外华文媒体关注的重点、热点和焦点。中国崛起,正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大发展带来机遇。
海外华文媒体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是新华社、中新社等通讯社。新华社等媒体加强稿件的对外针对性,改进报道内容和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
在中国,长期“报喜不报忧”的报道习惯,深刻影响了通讯社的对外报道。其具体表现为正面新闻过多、典型事例过多、负面报道过少。长期以来,很容易让受众产生新闻不真实的感觉,造成媒体公信力危机。
此外,鉴于境外媒体常常针对发生在我境内的负面事件进行“戴有色眼镜”的报道,我外宣媒体不能一味回避该类事件,而应利用好这种事件的契机,以其为引子,引起海外兴趣,然后从中国立场出发,做好舆论引导。
中国的外宣报道应时刻注意“内外有别”,对外报道多一些新闻性、趣味性,少一些宣传味、歌颂腔。只有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去选择和报道新闻,才可能提高中国外宣媒体的亲和力及公信力,让更多“中国好声音”在海外落地。
不管是海外华人华侨,还是对中国感兴趣的研究者,他们在看华文报道时,对中国所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全局性变化十分关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与中国的联系,更是因为中国各方面实力的上升已使其“虽在海外、亦有相关”。因此,在进行高端时政、经济、金融、环境等动态报道时,须时刻牢记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解答其潜在的疑惑,并侧重这些新闻事件的海外意义。
4.抓住新媒体机遇
随着新媒体发展,海外华文媒体在引用消息来源时,不仅来自传统线路,也会经常直接引用“新华网”、“中国独家报道”(新华社对外中文官方微博)、“NEW CHINA中文”(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推特、脸谱的中文账号)等发布的消息。由于这些新媒体消息发布速度更快、内容更鲜活,因此被海外华文媒体采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新技术形式带来新的需求。境内对外报道新媒体的运营,可以主动同海外华文媒体展开合作与互动,鼓励其开设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并定向提供稿件,频繁进行互动,形成集聚效应。
无论是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消息的通讯社,还是海外华文媒体自身,都应该抓住新媒体机遇,利用好微博、推特、脸谱等平台,改进报道形式,改善报道内容,吸引更多受众。
5.组织国际性华文传媒论坛等
笔者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担负外宣任务的媒体,应积极主动与海外华文媒体建立联系,通过单向管道、多边论坛等形式,了解海外华文媒体的真实需求,并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相应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海外华文媒体的需要,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许多海外华文媒体常年封闭于狭窄的圈子内,对当前媒体发展趋势、技术与理念了解不够,而由于本地华人群体日渐式微,其影响力也在不断走下坡路。
同时,大量境内媒体长期在国内做对外新闻,缺乏对海外需求针对性的了解,以自己的想法和想象代替了对海外需求的真正探索。
组织国际性的华文传媒论坛等,不仅提供了各国和地区华文媒体互相交流与借鉴的平台,也通过抱团效应提升了这些媒体在本地的影响力。同时,给境内媒体提供了一个探知海外华文媒体需求的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彭伟步:《海外华文传媒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在危机中发展的契机与生机》,《 对外传播》,2009年第11期。
3.郑文标:《海外华文媒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编辑之友》,2012年第12期。
4.苏劲松:《海外华文媒体在“大外宣”中的作用》,《中国记者》,2014年第3期。
目前全世界华侨华人已有6000多万,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可以说,凡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传媒。在传统的报纸杂志之外,近年来兴起的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形式,给海外华文媒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国内外宣媒体提供了加强与之合作的新机遇。
海外华文媒体的困境与机遇
受众减少是海外华文媒体当前面临的一大困难。海外老一辈华人群体正逐步减少,而后代华人大多已融入当地生活,与中华文化隔离感较强。海外华文媒体受众群体日渐缩小,相应地,其发展经营也面临资金人才匮乏、动力不足等问题。
由于资金欠缺,海外华文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待遇相对下降,掌握中文与新闻采编技能的年轻人才难觅,加剧了海外华文媒体制度僵化、创新困难等问题。华文媒体报道质量的下降,又进一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导致受众持续流失。
囿于资金压力和采编力量不足,不少海外华文媒体的新闻报道往往来源于其他媒体。其身处异域、以华人及中国研究者为受众的特点,决定了报道必须客观完整才能吸引受众。而国内对外报道往往正面宣传成分重,海外主流媒体又往往以负面偏见为主,造成海外华文媒体采编压力大,难以有效整合双方信息。
东南亚地区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因为与中国商业往来频仍、华人占据重要地位等因素,华文媒体发展可抓住中国经济发展与海外投资扩大的机遇;美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则因为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留学生不断增加,获得了新鲜华文力量的补充,使其能发展除传统华文媒体之外的各种新媒体形式。
越来越多的移民、商人、留学生和出国游客,给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和希望。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不少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他们不少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都会接触华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这也有助于华文传媒受众群的增加。
为了更好地与中国打交道,不少国家的政经人士日益重视华文教育。例如,在韩国、美国,华文已经作为高考可选择的一门外语进入考试体系。海外华文媒体应当抓住机会,适时表达诉求,壮大自身力量。
如果说报纸、电视等海外华文传统媒体发展困境犹存的话,网站、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对于志在改变现状、增强影响力的海外传媒机构来说,则是一片蓝海。不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网络都是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要出路。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主动采用新技术改进报道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受众,对海外华文媒体来说,虽然是挑战,但更是机遇。
此外,中国正在加大海外传播力度,海外华文媒体作为“中国声音”海外落地的重要“二传手”角色,正逢其时,有望获得各种来自中国大陆官方及民间的帮助,并能同内地媒体开展各种合作。
多管齐下 互利共赢
1.内地资本、人才“帮扶”海外华文媒体发展
以资本和技术为支撑,内地可以帮助海外华文媒体改进传播理念和手段,特别是帮助其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媒体、新媒体和多媒体等传播形式。
巨量资金的注入还可以引导一些原本分散且力量较弱的华文媒体进行整合,形成规模优势,聚拢原有读者及资源。
当前海外媒体面临人才储备不足、培养周期较长等问题,与其依靠当地华人支撑,不如聘请邻近国家的华人人才,甚至中国内地的有关人才。
2.境内媒体直接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
与海外华文媒体开展直接合作,通过“供稿”的形式,将素材编辑改造成符合海外华文媒体要求的稿件,并在它们的终端平台展示,这是新华社港台部近些年的成功尝试,效果显著。
这种“供稿”合作,既有海外媒体点题的被动式供稿,也有新华社自选稿件的主动式供稿,其范围并不限于传统文字稿件,也顺应新媒体及媒体融合业务的开展,供给文字、图片、视频三合一的多媒体稿件。
3.改进报道内容和结构,以更具针对性
随着中国在全世界影响力的迅速增强,中国新闻正成为海外华文媒体关注的重点、热点和焦点。中国崛起,正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大发展带来机遇。
海外华文媒体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是新华社、中新社等通讯社。新华社等媒体加强稿件的对外针对性,改进报道内容和结构,才能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
在中国,长期“报喜不报忧”的报道习惯,深刻影响了通讯社的对外报道。其具体表现为正面新闻过多、典型事例过多、负面报道过少。长期以来,很容易让受众产生新闻不真实的感觉,造成媒体公信力危机。
此外,鉴于境外媒体常常针对发生在我境内的负面事件进行“戴有色眼镜”的报道,我外宣媒体不能一味回避该类事件,而应利用好这种事件的契机,以其为引子,引起海外兴趣,然后从中国立场出发,做好舆论引导。
中国的外宣报道应时刻注意“内外有别”,对外报道多一些新闻性、趣味性,少一些宣传味、歌颂腔。只有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去选择和报道新闻,才可能提高中国外宣媒体的亲和力及公信力,让更多“中国好声音”在海外落地。
不管是海外华人华侨,还是对中国感兴趣的研究者,他们在看华文报道时,对中国所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全局性变化十分关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其与中国的联系,更是因为中国各方面实力的上升已使其“虽在海外、亦有相关”。因此,在进行高端时政、经济、金融、环境等动态报道时,须时刻牢记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解答其潜在的疑惑,并侧重这些新闻事件的海外意义。
4.抓住新媒体机遇
随着新媒体发展,海外华文媒体在引用消息来源时,不仅来自传统线路,也会经常直接引用“新华网”、“中国独家报道”(新华社对外中文官方微博)、“NEW CHINA中文”(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推特、脸谱的中文账号)等发布的消息。由于这些新媒体消息发布速度更快、内容更鲜活,因此被海外华文媒体采用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新技术形式带来新的需求。境内对外报道新媒体的运营,可以主动同海外华文媒体展开合作与互动,鼓励其开设自己的新媒体账号,并定向提供稿件,频繁进行互动,形成集聚效应。
无论是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消息的通讯社,还是海外华文媒体自身,都应该抓住新媒体机遇,利用好微博、推特、脸谱等平台,改进报道形式,改善报道内容,吸引更多受众。
5.组织国际性华文传媒论坛等
笔者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担负外宣任务的媒体,应积极主动与海外华文媒体建立联系,通过单向管道、多边论坛等形式,了解海外华文媒体的真实需求,并在内容和结构上进行相应改进,以更好地满足海外华文媒体的需要,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许多海外华文媒体常年封闭于狭窄的圈子内,对当前媒体发展趋势、技术与理念了解不够,而由于本地华人群体日渐式微,其影响力也在不断走下坡路。
同时,大量境内媒体长期在国内做对外新闻,缺乏对海外需求针对性的了解,以自己的想法和想象代替了对海外需求的真正探索。
组织国际性的华文传媒论坛等,不仅提供了各国和地区华文媒体互相交流与借鉴的平台,也通过抱团效应提升了这些媒体在本地的影响力。同时,给境内媒体提供了一个探知海外华文媒体需求的良好契机。
「参考文献」
1.彭伟步:《海外华文传媒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程曼丽:《海外华文传媒在危机中发展的契机与生机》,《 对外传播》,2009年第11期。
3.郑文标:《海外华文媒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编辑之友》,2012年第12期。
4.苏劲松:《海外华文媒体在“大外宣”中的作用》,《中国记者》,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