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农的摄影作品,常常看起来像一场场浓墨重彩的历史剧或独幕情景剧,充塞着人物、道具、场景和故事,形成的效果具有结构主义的写实性。丝绸之路是中国的,甚至是世界的罕见文化遗产,而以此为名的陈农作品又是光怪陆离的哑剧,既磅礴又晦涩,这样的戏剧或许属于罕有票房的小众演出,却吊足人们的胃口。
我说过,人是易于犯贱又自负的物种,一方面通情达理,一方面又暴躁、好奇、固执、任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艺术家如是。我亦如此认为艺术其实是一场艺术家本人的春秋大梦,拿出来展览不过是一次路演,每个观者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评价,不必理会所谓的庙堂学术或深奥理论。艺术本不该是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冷面孔,而应是紧贴生活的“暖宝宝”,有时她并不以一种甜美温暖的姿态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令一些人不快亦在情理之中。从某种哲学层面上说,艺术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宗教”,关乎精神、关乎信仰,关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诠释,有她自得并想要说的“法”。
佛曰:“夫说法者,当如法说。”于是,陈农倾尽三年光阴,四易其稿,为寻远因近果,不辞劳苦奔赴新疆、青海、甘肃等地采风,静心在敦煌临摹窟中壁画半年有余。他戏说自己这些年羁旅行役恰如玄奘西行取经求法,所幸历经磨砺终有所成。或许,艺术家普遍都有一种特殊的灵智反刍功能,且善于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将心之所得用有形之相表达和呈现。所以,当说法者如法说时,观者需要的只是按捺住浮躁的内心和急于探知答案的欲求,耐心观看。这样,也许能让我们自己在意念里与陈农一起试着走一遍艺术与精神的丝绸之路。
如是我闻,陈农是个很有风格的人,形貌标立,长发绾结,习练文圣内家拳,喜着海魂衫、马裤和大兵鞋。若不苟言笑,兀自独孤,充满了元气淋漓的飒气;若放浪形骸,定引来睽睽众目,不为颜值,却为那“武艺”范儿的酷劲儿。事实上,貌似无虑无忧的陈农早已不惑渐知天命,个性爽直,纯良憨笑,灿若孩童。其在位于北京后海胡同的杂院里,隔三岔五与友闲聚,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来者不拒。不论多晚,门开处,朋侪满座,靡音绕梁,或觥筹交错,或酽茶盈杯,其乐融融。我去北京的机会不多,若去,一定心心念念瞅准饭点空腹前往,不只为品陈农泡的地道的福建岩茶,还为喝他亲手煲的闽地靓汤。每每半夜三更,在我酒足饭饱耳酣脑热后,嗅着夜深的寂寥味道穿行于幽曲的北京胡同,都能听到自己许久不曾留意过的足音空空四散回响,真心感觉生活里有艺术、有朋友、有闲情是如此美好!浮生何碌碌?形役何心劳?这大概就是陈农一直愿意坚守的一种深居尘廛嚣嚷,却仍似大避于室、中隐于市的生活方式:啤酒、浓茶、挚友、温暖的家人以及埋首做自己喜欢的事,抽身世外般地等待自然开出花儿、孕出果儿。他不着急、不赶路、散漫的样子常常令赤足狂奔惯了的朋友们羡妒。
然而,表象和真实之间总有差距,作品与人的反向关系也极其有趣。散漫的陈农创作作品时的较真样儿局外人看不到,喜欢“自然”两个字的陈农不喜欢“自然”的摄影效果,这一点旁观者也未必能理解,而这也是创作摄影“戏剧”的陈农与其自身的戏剧关系,说到底这就是摄影艺术里头的戏中戏。一如陈农本人在数码摄影和PS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仍坚持使用大画幅相机和胶片,暗房冲印、手工涂布、手工着色、绘制、实景、人物、道具……与现代社会崇尚实用主义的快餐文化背道而驰。而陈农一次次劳心费神,以编剧、导演、制片的身份,兼任场务、道具、置景、服装、造型、美术指导,通过脚本、草图和镜头,通过杜撰和想象,通过错置和渲染,通过耗财耗力耗时的大制作手笔摆布出万念齐飞的这些戏场,仅仅是为了让观者可以暂时抽离现实的局限,重新以读图者的角度推敲和玩味隐含在作品背后的恢恢道义。简而言之,陈农自信且任性地甘当布道者,用自己的摄影艺术如法说。
此系列共16张,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为母题,以经世匡时的历史神话故事为蓝本(比如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万国来朝、焚书坑儒、诺亚方舟等),以时间为脉络,以生命为线索展开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历史文化、人与商业经济、人与权力意志、人与和平暴力的视觉象征描述,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探讨关于生与死、精神与信仰、历史与未来,以及绝望与希望等一系列命题。整个系列充斥着隐喻性的象征符号,并用静帧画面的独立形式,串构成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的长卷。 陈农一手炮制的剧目,以立体时空四维的方式展开,以平面二维的方式收梢,戏剧的情节被概念化、被压缩和被编码,加入了艺术家本人的历史理解、哲学思考和视觉想象,因此解码过程需要密钥激活。丝绸之路,就是激活这组戏剧的密钥。名义上,丝绸之路是有关古代中国陆上与海上连接亚洲、欧洲乃至非洲的商贸线路,其实质却是链接了东方与西方、农耕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经济、宗教、政治和军事的沟通、交流与争斗的精神线路。无论是史学界公认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发端的“凿空之旅”,还是更早的先秦时期“玉石之路”的延伸,文明和技术的互利互惠、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一直是丝绸之路掩盖于物资商贸背景下求知求智的精神意义。这条存在于地理史册上的商路,拓展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开放了思想和胸襟,充满了过程中的冒险、挫折、砥砺与执着,更充斥着暴力、厮杀、野蛮和贪婪。其中还贯穿着物质与精神、繁华与湮灭、真实与假象的种种考验和矛盾冲突。那些飞扬在时空尘埃里已知或未知的历史真相和谜团,与浩如烟海、微不足道的被历史记忆遗弃的关于生和死、爱和恨、轮回与重生的人伦故事,共同建构了丝绸之路迷人的历史背影。
这一条通往西方世界的商路以丝绸命名,不仅仅是物质决定论所倡导的因果关系,或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给出的简单定论。就丝绸而言,中国发轫育蚕治丝可推溯至新石器时代,继而以“丝国”名号霸世,本身就具有了非凡的象征意味。对于丝绸的推崇绝不可简单归因于其曼妙华丽、奢靡珍贵,也非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或“先蚕”嫘祖神话的传奇魅力,还归因于史前华夏文明对于蚕自卵至蛹并羽化升天的图腾崇拜,这一点与古埃及对蜣螂的崇拜如出一辙,其真正的核心仍然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死的探求。当蚕成了通天的引路神,蚕所吐纳的透明纤毫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精神线索。这丝被拿来缫丝织物,不仅可以事死,亦可以事生,甚而衍生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农耕文明。围绕在丝绸周围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样态,而是一种精神意志。这就是陈农西行在丝绸之路上取来的经、如是说的法。
我说过,人是易于犯贱又自负的物种,一方面通情达理,一方面又暴躁、好奇、固执、任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艺术家如是。我亦如此认为艺术其实是一场艺术家本人的春秋大梦,拿出来展览不过是一次路演,每个观者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评价,不必理会所谓的庙堂学术或深奥理论。艺术本不该是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冷面孔,而应是紧贴生活的“暖宝宝”,有时她并不以一种甜美温暖的姿态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令一些人不快亦在情理之中。从某种哲学层面上说,艺术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宗教”,关乎精神、关乎信仰,关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诠释,有她自得并想要说的“法”。
佛曰:“夫说法者,当如法说。”于是,陈农倾尽三年光阴,四易其稿,为寻远因近果,不辞劳苦奔赴新疆、青海、甘肃等地采风,静心在敦煌临摹窟中壁画半年有余。他戏说自己这些年羁旅行役恰如玄奘西行取经求法,所幸历经磨砺终有所成。或许,艺术家普遍都有一种特殊的灵智反刍功能,且善于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将心之所得用有形之相表达和呈现。所以,当说法者如法说时,观者需要的只是按捺住浮躁的内心和急于探知答案的欲求,耐心观看。这样,也许能让我们自己在意念里与陈农一起试着走一遍艺术与精神的丝绸之路。
如是我闻,陈农是个很有风格的人,形貌标立,长发绾结,习练文圣内家拳,喜着海魂衫、马裤和大兵鞋。若不苟言笑,兀自独孤,充满了元气淋漓的飒气;若放浪形骸,定引来睽睽众目,不为颜值,却为那“武艺”范儿的酷劲儿。事实上,貌似无虑无忧的陈农早已不惑渐知天命,个性爽直,纯良憨笑,灿若孩童。其在位于北京后海胡同的杂院里,隔三岔五与友闲聚,信奉四海之内皆兄弟,来者不拒。不论多晚,门开处,朋侪满座,靡音绕梁,或觥筹交错,或酽茶盈杯,其乐融融。我去北京的机会不多,若去,一定心心念念瞅准饭点空腹前往,不只为品陈农泡的地道的福建岩茶,还为喝他亲手煲的闽地靓汤。每每半夜三更,在我酒足饭饱耳酣脑热后,嗅着夜深的寂寥味道穿行于幽曲的北京胡同,都能听到自己许久不曾留意过的足音空空四散回响,真心感觉生活里有艺术、有朋友、有闲情是如此美好!浮生何碌碌?形役何心劳?这大概就是陈农一直愿意坚守的一种深居尘廛嚣嚷,却仍似大避于室、中隐于市的生活方式:啤酒、浓茶、挚友、温暖的家人以及埋首做自己喜欢的事,抽身世外般地等待自然开出花儿、孕出果儿。他不着急、不赶路、散漫的样子常常令赤足狂奔惯了的朋友们羡妒。
然而,表象和真实之间总有差距,作品与人的反向关系也极其有趣。散漫的陈农创作作品时的较真样儿局外人看不到,喜欢“自然”两个字的陈农不喜欢“自然”的摄影效果,这一点旁观者也未必能理解,而这也是创作摄影“戏剧”的陈农与其自身的戏剧关系,说到底这就是摄影艺术里头的戏中戏。一如陈农本人在数码摄影和PS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仍坚持使用大画幅相机和胶片,暗房冲印、手工涂布、手工着色、绘制、实景、人物、道具……与现代社会崇尚实用主义的快餐文化背道而驰。而陈农一次次劳心费神,以编剧、导演、制片的身份,兼任场务、道具、置景、服装、造型、美术指导,通过脚本、草图和镜头,通过杜撰和想象,通过错置和渲染,通过耗财耗力耗时的大制作手笔摆布出万念齐飞的这些戏场,仅仅是为了让观者可以暂时抽离现实的局限,重新以读图者的角度推敲和玩味隐含在作品背后的恢恢道义。简而言之,陈农自信且任性地甘当布道者,用自己的摄影艺术如法说。
此系列共16张,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为母题,以经世匡时的历史神话故事为蓝本(比如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万国来朝、焚书坑儒、诺亚方舟等),以时间为脉络,以生命为线索展开关于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历史文化、人与商业经济、人与权力意志、人与和平暴力的视觉象征描述,用宏大叙事的方式探讨关于生与死、精神与信仰、历史与未来,以及绝望与希望等一系列命题。整个系列充斥着隐喻性的象征符号,并用静帧画面的独立形式,串构成首尾呼应、起承转合的长卷。 陈农一手炮制的剧目,以立体时空四维的方式展开,以平面二维的方式收梢,戏剧的情节被概念化、被压缩和被编码,加入了艺术家本人的历史理解、哲学思考和视觉想象,因此解码过程需要密钥激活。丝绸之路,就是激活这组戏剧的密钥。名义上,丝绸之路是有关古代中国陆上与海上连接亚洲、欧洲乃至非洲的商贸线路,其实质却是链接了东方与西方、农耕与游牧文明之间的经济、宗教、政治和军事的沟通、交流与争斗的精神线路。无论是史学界公认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为发端的“凿空之旅”,还是更早的先秦时期“玉石之路”的延伸,文明和技术的互利互惠、文化和思想的交流切磋一直是丝绸之路掩盖于物资商贸背景下求知求智的精神意义。这条存在于地理史册上的商路,拓展了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开放了思想和胸襟,充满了过程中的冒险、挫折、砥砺与执着,更充斥着暴力、厮杀、野蛮和贪婪。其中还贯穿着物质与精神、繁华与湮灭、真实与假象的种种考验和矛盾冲突。那些飞扬在时空尘埃里已知或未知的历史真相和谜团,与浩如烟海、微不足道的被历史记忆遗弃的关于生和死、爱和恨、轮回与重生的人伦故事,共同建构了丝绸之路迷人的历史背影。
这一条通往西方世界的商路以丝绸命名,不仅仅是物质决定论所倡导的因果关系,或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所给出的简单定论。就丝绸而言,中国发轫育蚕治丝可推溯至新石器时代,继而以“丝国”名号霸世,本身就具有了非凡的象征意味。对于丝绸的推崇绝不可简单归因于其曼妙华丽、奢靡珍贵,也非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或“先蚕”嫘祖神话的传奇魅力,还归因于史前华夏文明对于蚕自卵至蛹并羽化升天的图腾崇拜,这一点与古埃及对蜣螂的崇拜如出一辙,其真正的核心仍然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死的探求。当蚕成了通天的引路神,蚕所吐纳的透明纤毫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精神线索。这丝被拿来缫丝织物,不仅可以事死,亦可以事生,甚而衍生出“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农耕文明。围绕在丝绸周围的,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样态,而是一种精神意志。这就是陈农西行在丝绸之路上取来的经、如是说的法。